鳳凰魚因鳳凰河而得名,因而說鳳凰魚,便不能不先說鳳凰河。
鳳凰河起自五橫鄉白麟村與虎山村交界處的一棵松大橋。橋以上乃溝澗,屬溪流,橋以下人們方稱之鳳凰河。此橋原初因橋西頭有棵松樹而冠名,今雖不存,然稱謂卻襲用至今。一棵松大橋頭不見一棵松,雖讓人有些感慨,卻喜矗有兩棵老柳樹,樹齡均逾百載,已是林業部門保護的古樹。當地人尊為神樹,朔望常焚香祭拜。
鳳凰河流經白麟畈,繞過鄧家大屋後始入羅嶺地界。五橫與羅嶺曾分屬懷寧和桐城,區劃調整後,今已俱歸安慶市宜秀區。鄧家大屋乃眾所周知的鄧石如、鄧稼先故居之所在,「鐵硯山房」便掩映於翠柏與民舍間。白麟畈上傳說多且美麗,此不贅言。
下遊的鳳凰河舊稱孫家河。鳳凰河水潛過462省道,已接納了大小龍山、白麟尖及虎山的道道溪流,河水悠悠,河面愈寬。據小龍山《敦睦堂·汪氏家譜》及《汪鏡湖先生傳》載記,民國時,孫家河渡口曾發生沉船事故,因此建橋便成了河兩岸人的夢想,尤其是舊之石橋、洪桂、獅嶺三地百姓往返羅嶺之亟需。在鄉賢汪鏡湖先生努力下,終於建起孫家河、鈴子澗兩橋。鳳凰橋想必便是那時孫家河上所建之橋。
卻惜,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有人在鳳凰河炸魚時,不慎將鳳凰橋炸塌,成了一片廢墟。枯水季節,仍歷歷可見橋墩遺蹟。離鳳凰橋不遠處的新橋,已取代了鳳凰橋的功能,然,畢竟不是人們心中口中的鳳凰橋。
不可思議的是,鳳凰橋是鳳凰魚的分水嶺,遊過了鳳凰橋便成了普通的麥魚。麥魚產於麥熟季節,大小如麥粒。鳳凰魚是麥魚中的珍品,不同於麥魚,因其背上有金黃色鳳凰紋,體長2——2.5釐米,玲瓏通透。
每年芒種後現身鳳凰河,一露面便烏壓一片,卻又恍惚而來,恍惚而去,來無影去無蹤,故人多以為仙魚。亦有人疑為石縫間蹦出,稱其為石頭魚。通常二三天捕撈一次,捕撈期亦僅二十來天,因而產量極其有限,異常緊俏。常常,提前託人預定也徒勞無獲。鳳凰魚多曬乾儲藏,因味極鮮美,明清時一直是貢品。
家父生前曾託新橋親戚買到兩斤鳳凰魚,一斤寄了滬上大伯。家父因每每寫信都得求人,寄魚時便沒寄信。我大伯因自少外出,亦竟不識粒粒鳳凰魚,大媽也便不知為何物,如何烹飪。那時通訊基本都是書信往來,不似而今手機微信方便快捷;大伯從未進過正規校門,寫信常常三言兩語,也便從未問及。還是翌年春,我們到滬上時,大媽用她那比上海話更難懂的溫州話問及,經大伯翻譯,我們方如實告之。
鳳凰魚乃大自然之靈物,加之鳳凰河兩岸林木蓊鬱,近年來常住人口又少,少有汙染,那魚鮮味是他物所無法比擬的。湯菜中,或燉雞蛋、燒豆腐中放少許,味極鮮美,只有嘗過的人心知肚明。若將鳳凰魚當麥魚一樣或燒或煮,則未免饕餮天物了。
鳳凰魚究竟發現於何時,又是何人最初發現的,而今已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
《桐城縣誌》上的「五裡三進士,隔河兩狀元」指的便是悠悠鳳凰河,因狀元龍汝言與進士龍鯉門的龍氏宗祠即在今鳳凰河新橋橋南不遠處。這雖是題外話,然亦足見,龍山鳳水,自古不僅僅地靈人傑,物亦神奇、殊異。
❖ 精華推薦 ❖
羅嶺郎神墩的傳說
【舌尖上的桐城】三月三吃毛香
【舌尖上的桐城】年貨之糯米粉焊大粑
【舌尖上的桐城】蘿蔔,蔬菜中的「土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