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桐城】九月,又聞山裡蘑菇香

2021-02-17 六尺巷文化

我們都知道,秋天的收穫在金色的田野,在深沉的土地,在累得彎了腰的樹端,卻很難想到山谷野草間也處處有珍饈,一樣有收 獲。假如把柿紅比做深秋藍天這塊畫布上的點睛之筆,那這個時節的山野舞臺,鮮嫩的毛草菇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主演。近日看朋友圈,發現不少人在曬採毛草菇的圖片,我的弟弟更是不得了,從松毛下拱出土的菇,到採進籃子裡的菇,一步不落的全曬在朋友圈,可憐我這顆容易沸騰的心呀,早已飛到家鄉的山野。

毛草菇,有的地方也叫叢樹菇、三九菇,具有肉質脆嫩,味道鮮美,香味濃鬱等特點,每年農曆三、九月份山上都會有,故名「三九菇」。一般在馬尾松林、雜草叢中可覓芳蹤。從小就喜歡在山間野地尋「珍寶」,哪個季節的野味都不會錯過,尤其每年農曆九月份山上的毛草菇,那個鮮香味簡直是「放 一片,香一鍋」,哪怕後來吃盡各色蘑菇也達不到它給我帶來的口感,它就是我心裡頭認為的蘑菇界的鼻祖。

由於離家日月長,每次回去都是匆匆一瞥,更別談上山採蘑菇了,導致毛草菇也只在每年特定的季節才會讓我偶爾想起,一抹溫暖的記憶讓清遠的時光變得充滿了生趣。清晨,當初升的太陽剛在大地灑上一片光芒時,我們隔壁幾個剛起床的小夥伴就湊在一起合計,眼看今天天氣好,露水濃,可是上山採蘑菇的好時機。話已說完,我們早已心知肚明,今天的主要任務該是上山採蘑菇了。於是紛紛做鳥獸散,各自回家匆匆扒拉幾口稀飯,然後悄無聲息的提上籃子避開媽媽們的眼睛,一溜煙的竄到上山的必經路囗統一會合。我們像一群掙脫了五指山壓迫的孫猴子,歡蹦亂跳的奔向了目的地一一林場小衝。

由於熟山熟路,我們心裡門兒清,知道哪裡的菇子多,哪裡沒有守林員的看護,我們可以肆意採摘。去往的那片山,在我記事以來,就是一邊懸崖峭壁,山石嶙峋,一邊毛草菇成群,誘惑得人們躍躍欲試。站在山頂處向掏空的山谷望上一眼,特別看到那山底下像螞蟻般晃動的人影,兩條小腿就變得不聽使喚,篩糠似的抖個不停,嚇得直到退至半山腰,一顆心才算稍微平靜。其實這半壁山巒是被開山採石者人為掏空的,卻沒人在山峰險危處的邊界設任何標誌,更沒防護措施,我們這幫孩子全憑經驗在林間穿梭。說來奇怪,倒也從沒聽人說起有哪個孩子失足落入山澗。雖然我是個嚴重的恐高症患者,可迫於山上毛草菇的誘惑,我是無論有多恐懼也偏要險中行的。

當陽光斜照進松樹林,毛草尖上的露珠似乎還沒睡醒,我們這群不俗之客的來臨,讓剛拱出土的毛草菇無處遁行,它們或躲在松毛針下,或大咧咧的盛開在草皮上,也有在毛草堆間將自己低到塵埃,只有撥開草叢才能發現。我是尋菇的行家裡手,能斷定菇子好生長在哪些地方,以及它們抱團生長的習性。我會把這些經驗之談一五一十的告訴結伴而來的小夥伴們,假如發現了一隻菇,千萬站著不要動,仔細觀察,旁邊一定還有鮮菇,每每都沒落空,都有不少的收穫。我還能判斷什麼菇子能吃,什麼菇子有毒,一不小心,食用了毒菇,是會誤了卿卿小命的,這點大家可不敢含糊。彼時,松樹林間唯一的說話聲就是詢問不常見的菇子可否有毒的聲音。我一般看上一眼就知道,為了減少煩人的搔擾,我會著重強調豔麗的菇子不能採,絕對有毒,碩大無比的深棕色的「牛屎菇」不要採,雖沒毒性,但也不好吃。幾番交待,小夥伴們後來都成了辨認可食用菇的能手。

當我們一行人把半邊山翻到底朝天的時候,已是小半上午了,這個山頭的採摘任務基本也算是完成了。下一個目標,白虎山的半山腰和主山峰。在我的記憶裡,從來就沒在白虎山的山腳下採過蘑菇,當時年幼,腦容量想不了那麼多,現在似乎明白了,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似乎什麼都匱乏,柴禾也是一年一年的不夠燒,人們一有空閒就上山打柴,山腳下的草皮都給鏟回了家當柴燒了,如此貧瘠的土地上又哪來蘑菇生長。只有沒被人鏟過草皮的半山腰和主山峰上才能覓得毛草菇的痕跡。

白虎山,故名思議,是因老虎而得名的,否則誰會取出這麼聳人聽聞的名號。但我們從小在這片山間行走,可從來沒見過老虎,由於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也確實沒把老虎放在眼裡。聽大人們說從前山上真是有老虎的,不知是餓極的緣故,還是四海八荒的砍柴,老虎已無處存身,只好逃到更深的大別山裡去了。我們採蘑菇的山峰,毛狗倒是真有,大人們喜歡把毛狗稱作豺狼,其實它們屬不屬於同一類動物,沒人認真的做過考證。據說見過毛狗的人不止一兩個,所以每次當我們偷偷摸摸的上山時,大人們就會嚇唬:「別亂跑,當心被豺狼吃掉。」還有鼻子有眼的說豺狼就在主峰的那個大石板洞內。那塊大石板可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一塊大石頭,那是我們這幫熊孩子採蘑菇累了時歇腳的好地方,幾個小夥伴擠擠挨挨的坐在石頭上吹著山風,看著山腳下大人忙碌的身影,我們一張張紅撲撲的小臉也如同秋後熟透的蘋果,閃著誘人的光。待休息夠了,口渴的小夥伴去山坳裡找點泉水喝,不喝水的嘴巴也不願閒著,隨意尋點野山楂嚼著才充實,吃好喝好後,接著繼續像尋地雷般的找蘑菇。山峰的毛草由於砍伐的少,茂盛而肥沃,以至於其間的草姑個頂個的粗大,宛如一把把遮陽傘,一旦被我們的小夥伴採到,都會發出驚喜的叫聲,惹得大家圍攏過來一起驚叫,這樣的歡喜聲在山谷久久迴蕩,不絕於耳。半山腰的菇子似乎沒有山頂的肥大,但一個個長得玲瓏小巧,秀氣可愛,如小家碧玉,羞澀嬌憨。真是環肥燕瘦皆是美呀!當我們一幫小夥伴如一隻只訓練有素的警犬,貓腰低眉搜尋到開闊敞亮處時,才發現來路已被我們遠遠甩在身後了。原路返回已是不可能,望山跑死馬,只能沿著峰迴路轉的山脊一路向下了。

山腳下是二爺家的山芋地,那片沙地上芋頭特別好吃,四姐放牛或扒柴時總會去地裡尋根芋頭啃,我總覺得她嚼的芋頭像根白蘿蔔,又甜又嫩又脆,也許這和沙地特殊的土壤有關。於是每當我走過這裡時,也會情不自禁的掏上一根山芋,在草地擦去沙土,用嘴啃去皮,一路「嘎嘣」著跑跑跳跳的朝著村莊的方向走去。

一籃子的鮮蘑菇,這麼大的收穫,回家卻很少得到媽媽的誇獎,多數時候她看我粘著草的頭髮,溼透的褲腳和鞋子,一臉不悅的說:「這麼大丫頭,成天在外野,哪像個小姑娘……」彼時,我定會裝聾作啞,仿佛什麼也聽不見,把鮮蘑姑往灶臺一扔,順手抓起葫蘆瓢,在水缸或井灌內舀起一瓢水,咕嚕咕嚕來個牛飲,心想今晚可有肉絲蘑菇面吃了,媽媽的絮叨和數落早已化成了我耳邊的空氣,我無盡的暢想和喜悅之情全在晚上的那頓蘑菇面上了。

如今離家的路並沒多遠,偶爾泛起閒情,想回家上山採一回毛草菇,卻總被一些瑣事糾纏而打消了念頭,採蘑菇的想法終沒能成行。又是一年九月,看朋友圈曬的各色蘑菇,仿佛讓我又聞到了兒時野菇香。

❖精華推薦❖ 

【百人寫桐城】秋日的「披雪瀑」

公公的菜地,一輩子的鄉土情結

八一,懷念我的軍嫂歲月

【桐城記憶】 憶我的姑姑嚴鳳英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桐城】 燒山粉圓子
    前些日子在《六尺巷文化》公眾號上看到了周學斌老師的一篇文章《味入心田的山粉圓子燒肉》時,又將我的思緒拉回到還在老家時的那些日子。那年,母親還在世,每次回去,都能吃到母親燒的山粉圓子。現在只要是想起時,那山粉圓子的味道仿佛還在舌尖上跳躍著。
  • 【舌尖上的桐城】鳳凰魚
    五橫與羅嶺曾分屬懷寧和桐城,區劃調整後,今已俱歸安慶市宜秀區。鄧家大屋乃眾所周知的鄧石如、鄧稼先故居之所在,「鐵硯山房」便掩映於翠柏與民舍間。白麟畈上傳說多且美麗,此不贅言。下遊的鳳凰河舊稱孫家河。鳳凰河水潛過462省道,已接納了大小龍山、白麟尖及虎山的道道溪流,河水悠悠,河面愈寬。
  • 【舌尖上的桐城】薺菜餃子
    桌上撒上乾麵粉,麵團放桌上多揉一會,揉成嬰兒手臂粗細的麵條,切成劑子,摁一下,圓圓的,開始擀餃子皮。一大盆餃子餡,得包到什麼時候,得,就把餃子皮擀得大大的,先包幾個大包子。剩下擀餃子皮就是精緻活了,雖然一直做不好,但做的時候,心裡是準備做成和網頁上畫報上一樣的。甚至暗暗打算著,能出意外地更勝一籌。
  • 【舌尖上的桐城】美味南瓜
    家鄉桐城,關於舌尖上的美味可謂數不勝數了。吃得多了,也便膩了!這不,時下我對南瓜粑卻情有獨鍾。每年冬至時節,桐城人都有東至這天吃南瓜粑的習俗。其實呵,吃的是一種美食,念的卻是一份情愫。清炒南瓜頭 摘去南瓜藤的老莖,留下嫩莖,並撕去嫩莖上的皮,掐成小段,洗淨待用,加入蒜泥、青椒、菜子油等調料,中火翻炒,很快便出鍋了。清炒南瓜頭,脆嫩清香,非常爽口。據說,南瓜藤的汁還對燙傷有一定療效。
  • 【舌尖上的桐城】家鄉的菜飯軟又香
    我很久沒有吃母親做的菜飯了。以前每次回去,母親總是大動幹戈,做上好幾道菜。雖然大快朵頤,但過於油膩,少了一點清淡的味道。今天臨時決定回家看望媽媽,到了老家已是做午飯的時間了。母親正為沒有準備葷菜而發愁時,我說:「媽,不是有青菜嗎,中午做菜飯吧,又省事,又好吃。」母親聽我說吃菜飯,馬上來了精神,忙不迭地淘米,洗菜去了。
  • 【舌尖上的桐城】炸肉與火烘肉
    少小離家的人,在外鄉生活多年,生活習慣也改變了不少,但不管怎麼改,那濃濃的思想之情怎麼著也改不掉,特別是節假日,坐上桌子吃飯時,那家鄉美食的味道頃刻間就回味岀來:那老母雞湯泡炒米,鮮鮮的湯,脆松松的炒米,一邊泡一邊吃進嘴,味道真是好極了;那豬肉燒山粉園子,油乎乎的大塊肉,配上吸了肉湯的軟筋筋的山粉圓子,要味道有味道,要咬勁有咬勁。
  • 【舌尖上的桐城】山粉圓子燒肉
    他說,桐城人在外地開飯店,一定少不了招牌菜「山粉圓子燒肉」。此語一出,引起桌上附和聲一片。才上來的一盤山粉圓子燒肉很快地被紛紛舉起的筷子席捲而空,剩下幾塊紅燒肉孤獨地在那裡尷尬著。清亮亮的水渠邊,往一棵合適的樹丫上掛上老布做成的篩子(木製的活動十字架上繫上布的四隻角就行),篩子裡是機器絞碎的加水稀釋後像泥一樣的山芋,一人接連不斷地提水往篩子裡衝水,另一人雙手捉住十字架輕晃,篩子就會流出白漿似的液體,沉澱下來的東西曬乾就是粉。
  • 桐城小花茶與方家文人那些事兒
    雨後龍眠山桐城西北山區屬大別山餘麓,盛產名優茶,在歷史上就很有名氣,亞茶聖陳廷燦在《續茶經》中對桐城茶葉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六邑俱產茶,以桐城之龍山、潛之閔山為最」,這裡所說的龍山即桐城西北的龍眠山。桐城小花茶屬皖西蘭花茶品系。它芽葉完整,每斤成品茶有芽頭0.8至1萬支。衝泡後,杯中芽茶亭亭玉立,似朵朵綻開的小蘭花,湯色淡綠,香氣四溢,「桐城小花」因而得名。上世紀六十年代,「桐城小花茶」曾被選為國慶觀禮茶送上北京。
  • 新開張秋風九月•轉角遇到愛!帶你品味的舌尖上的「蟹肥玉香」
    唐宮曾一度成為」粵菜」的經典,秋風九月•轉角遇到愛!帶你品味的舌尖上的「蟹肥玉香」,就現在,「輕奢」的享受,平易近人的價格,已經成為「正發生」,在徐匯長寧的轉角處就能吃到更好品質的唐宮菜餚。四兩的東海黃魚,鮮嫩沁香。我也是初嘗。 燉湯也是特色之一,總廚華哥帥團隊四處尋訪,尋找到最「美味」的舌尖饗食,製作了「龍蝦湯燴遼參」(78元每例)。
  • 【美食】舌尖上的金絲峽——香菇
    蕭然放箸東南去,又入春山筍蕨鄉」,蘇東坡在詩中道出了自己的舌尖在與蘑菇相遇時的真切感受:老木枯枝覓得蘑菇數枚,配以白芽嫩薑,鮮蘑入口,喜悅滿足之餘讓人仿佛看到了春天。一種食材入口竟能讓春天在舌尖綻放,這偶遇的蘑菇該是多麼的攝人魂魄呀!山裡的櫟樹是生耳長菇的溫床,頭年冬天將它們採回,點菌搭架,歷經春夏。一場秋雨將香菇木耳從櫟樹棒上喚醒,一叢叢、一簇簇,猶如盛開的花朵,在房前屋後靜靜地綻放。
  • 人文桐城 銅山鎮:古道上的桐城土城
    據傳,銅山鎮居民多從事土法煉銅,自土銅山上,採取銅礦石,冶煉土銅。銅山鎮因此得名。古鎮位於桐城縣城北13公裡處,今屬大關鎮甑山村。古鎮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800米,東西寬150米,面積12000平方米。古鎮築有土城,闢有四座城門,建有門樓。鎮中有十字街,四通八達,商業興隆,人煙稠密。城內外水井大小77口,井水為當年居民飲用。1984年10月,縣文物普查隊實地考察,十字街頭「中心井」尚存。
  • 鄉間採蘑菇趣事
    小時候最喜歡上山採蘑菇,那時候環境好,山裡物種多,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蘑菇,且數量還挺多。每次去山上都是成群結隊的,左手挎個籃子或小桶,右手拿著一把用來披荊斬棘的砍柴刀,腳下套著霸氣的雨靴,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一起進山去。
  • 巴楚蘑菇:新疆最嬌貴的蘑菇,深山中大自然賜予新疆的珍品
    第一次在山裡採到蘑菇是在2009年的夏天,那一年我們徒步去天池,在爬上最高的那座達坂時,突然發現了山坡上厚厚的松針之下的被稱作大白脆的蘑菇,在見到它們的那一刻,之前爬山時的苦和累一下都沒有了。大白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後來聽說山裡還有一種蘑菇叫鹿茸菇的
  • 國慶節札記——採蘑菇
    一路上秋光無限,目不暇接。大概因為今年天冷得晚,五花山不是太明顯。不過,路旁的稻田一片金黃,豐收景色喜人。雖然今年颱風來得猛,莊稼或多或少受到損失,但眼前一切,讓人欣喜。苞米和大豆長得也不錯,都到了該收割的時候。因為最近下雨,對收割莊稼有些影響。
  • 山裡一種蘑菇,長得像果凍!城裡賣200一斤!老農:吃了嘴腫!
    山裡一種蘑菇,長得像果凍!城裡賣200一斤!老農:吃了嘴腫!深山老林裡生長了很多奇珍異草,很多我也只是聽村子裡的老農講過,自己卻沒有親眼見過。在我的印象裡,一般價值比較高的野生植物大多都只能在深山才能尋到,這些植物裡面大部分長得都是比較奇異的,都很好識別。
  • 四川省邛崍市大梁酒莊:金秋九月又聞花飄香
    有木名丹桂,四時香馥馥。花團夜雪明,葉剪春雲綠。風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獨佔小山幽,不容凡鳥宿。中秋將至,丹桂飄香。桂花的香氣混雜在初秋第一場水氣中,悄然送走夏的暑氣。在經歷了夏的熱辣後,酒村的秋自成一派的靜美!人隨風過,風不動花自落,世間滄桑幾何。不過匆匆數載,的此刻寧靜祥和。儘管滿腹相思,皆作浮雲散過。
  • 雲南綏江縣:蓮花山上蘑菇香
    紅頭菇、羊肚菌、黃金耳……這些曾是山珍級的野生蘑菇,如今卻長在了綏江縣會儀鎮會儀村的蓮花山上,美了大山,富了鄉親。這裡,陽光曬向林間,照耀在獼猴桃藤和紅頭菇上,烏骨雞在林下覓食,羊肚菌大棚正在搭建,風景迷人,空氣清新,讓人陶醉。 蓮花山上原有蓮花林場,是會儀村11組至18組8個村民小組群眾的集體林場,有林地2000多畝,是會儀鎮4個村的中心地帶,站在山頂可觀賞各村遠景和金沙江美景。 守著金山過窮日子,這是好多山區農村的普遍現象。
  • 鄉土桐城 | 走進雙溪村下霧衝
    辦事處上一任黨工委書記的聯繫戶就在那個村莊裡,隨著書記去過兩次,也算是熟稔的地方。 下霧衝,藏在山坳裡,其實不光是下霧衝,山裡還有許多好村莊都被山藏起來的,象寶山灣、桃花、勝境、椒園、船形等,這些村莊有故事,有美景,有人文,讓所有走進它的人就不想再離開。很慶幸自己今生能在這片有靈性的土地上工作,甚至終老。
  • 桐城為何拆毀古城牆?
    姚老先生在庵後寮房倚窗整日閉目沉思,昨天的情景樁樁件件,浮現在他的眼前……日寇兩次入侵桐城姚思慎老人清楚地記得,日寇初次進犯桐城是在1938年6月13日,汽車由黃柏嶺、北峽關兩條大路進入桐城境內。日軍原來並沒有佔城之意,起先計劃沿合安公路直驅潛、太,圖謀進犯華中,與長江日艦相聲援。
  • 滇西小哥曬雲南山裡的蘑菇,樣子很漂亮,很多都沒見過,你認識嗎
    滇西小哥曬雲南山裡的蘑菇,樣子很漂亮,很多都沒見過,你認識嗎?滇西小哥是一位很火的美食博主,她生活在雲南,經常拍一些自己做的美食視頻,很有雲南當地的特色。最近她曬了一組雲南山裡的蘑菇,各種各樣的非常多,有很多樣子都很漂亮。不過她說這些長得好看的都不能吃,真是有點可惜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