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鐵是日本東京最重要的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所以東京也被稱作是軌道上的城市。
東京地下鐵系統主要由兩家機構負責運營,它們是東京地下鐵株式會社和東京都交通局。其所負責運營的線路,則被稱作東京地下鐵和都營地鐵。二者英文名稱為Tokyo Metro和Toei Subway,東京都地下鐵系統取二者共同點,命名為Tokyo Subway。
上:東京地下鐵標誌 ;下:都營地鐵標誌
左:都營地鐵列車;右:東京地下鐵運營列車
亞洲第一條地鐵線——銀座線
東京是全亞洲最早擁有地鐵的城市,於1927年開通的銀座線(上野-淺草段)成為了東京第一條地鐵線,同時也是亞洲第一條地鐵線,可謂意義非凡。最初通車的地鐵線路,運營裡程僅2.2公裡,是由日本「地下鐵之父」早川德次所創建的「東京地下鐵道」公司,自1925年開始修建。1934年地鐵線路延伸至新橋站。同時另一家軌道公司,「東京高速鐵道」公司也興建了「澀谷站-新橋站」線路。一開始兩家公司互相競爭,僅僅只是在新橋站進行線路匯合。一直到1939年,在政府的協調下,雙方線路開始互相貫通,組成今日所熟知的銀座線。這被視為東京地鐵系統開始的萌芽。
早川德次——日本地下鐵之父
亞洲第一條地鐵開通舊照
1941年東京兩家地鐵運營公司,「東京地下鐵道」和「東京高速鐵路」正式合併,組成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2014年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被廢止,改組成現在的東京地下鐵株式會社。
早川德次的故事
明治維新後,日本一洗黑船來航後的喪權辱國,開始大力向西方學習。雖然東京的地下鐵路在1929年在正式開通,但早在1872年東京便已展開地上軌道建設的序幕。
時間前進到日本的大正時代,此時正是日本城市化進程迅猛發展時期。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只有兩個目標,那就是「富國強兵」和「殖民興業」。伴隨著工業的迅猛發展,立足於軍工企業和工礦業的城市如雨後春筍般接連出現。據統計,到1920年時,日本已經有超過八十個城市,城市居民已經佔到總人口的兩成,而且人口有向城市中心匯集的趨勢,城市化進程極為快速。在大城市的周邊逐漸又形成城外之城,也就是衛星城。
城市不斷繁榮
大正初年,僅東京人口就達到250萬。城市化進程一方面催生許多大都市,另一方面也造成各種各樣的問題:建築物密集、人口稠密、用地緊張,尤其是地上交通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城市內部或城鄉之間流動的需要。如何有效緩解出行難題,成了當時日本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1914年,大正政府工部省鐵道院年輕官員早川德次受命前往歐美考察現代交通事業,那年他只有三十多歲,卻已經是個在鐵路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鐵道老人」了。同年夏天,早川德次在英國倫敦第一次認識到地鐵軌道交通。倫敦地鐵於1863年開通,是世界上首創的市內載客地下鐵路運輸路線。開通之初,地鐵採用的還是蒸汽機車,環境和空氣汙染很嚴重,據說為了透氣,常常要中途停下來換氣,地鐵車站則設於地面上。儘管如此,這仍然是一種革命性交通工具,地鐵的便捷、高效和其他交通形式相比顯示了巨大優越性,隨著沿線不斷開通,到1880年,該線路每年載客量超過一千萬人。1890年開始電力機車被運用在地鐵動力系統裡,速度和舒適度大大加強,地下鐵路的魅力進一步凸顯是在二十世紀初,這條地鐵年載客量達到四千萬。早川德次出訪時,地鐵早已經成為歐美大都市公共運輸的主角。後來早川德次還分別考察了巴黎和紐約的地鐵,更進一步堅定將歐美的地鐵系統引進東京的信心,他相信這對於東京成為現代大都市具有非凡的意義。
倫敦地鐵是世界上第一條地鐵
當早川德次把這一理念引入日本後,卻遭遇到空前的困難。因為早川的觀念遠遠超越於時代認知,大正時期的日本,從政府到民間能理解接受早川想法的人寥寥無幾。並且東京在地質上屬於軟弱構造層,在地下建造鐵道,技術上困難重重。如何確保安全性,這是政府方面最主要的擔憂和質疑。而建設地鐵還需要投入巨大資金,商業前景尚無法預測,這也讓大財團望而生畏。此後早川德次毫不氣餒,在做了大量科學研究後,表示東京地質結構雖然軟弱,但往下就有一個堅硬的地層,最終說服了政府機構。在獲得了當時日本政府鐵道院的支持後,民間融資機構開始向其敞開大門。
1919年,日本政府終於批准了東京地鐵的建設許可。次年成立了「東京地下鐵道株式會社」 早川德次榮任公司董事長。1925年9月27日,日本現代第一條地鐵系統——從淺草到上野之間的地鐵正式開工,並於兩年後的1927年12月30日開通。
銀座線開通時所使用的1000型電車
東京地鐵線對於經濟的帶動
地鐵,顧名思義,就是行駛運輸於地下的鐵道系統。不過,東京的地鐵卻似乎根本不受這一概念的限制,不時從黑洞洞的隧道中鑽出,在路面橋梁上驅馳。因為地形原因,從淺草往西開往涉谷的地鐵,在穿出隧道後,徑直闖入東急百貨店東橫支店的三樓,涉谷地鐵站居然就設在那離地面十幾米高的樓層裡!
在商業程度很高的大正、昭和時代,地鐵所延伸出來的空間,往往與商業機會密切相關。第一個將地鐵停靠站設立在百貨大樓裡或商業中心底下的,是日本百年老店三越百貨。
早在東京地鐵規劃、興建之初,三越百貨掌門人就預見到地鐵這種新型都市交通工具對商業可能帶來的強勁助力,因而從一開始就極力介入線路規劃中。還在上野到淺草地鐵線路建設初期,三越百貨老闆就遊說早川德次的公司,要求將地下鐵路從上野向神田、日本橋等老城區延伸,因為那裡有三越百貨的旗艦店,三越願意為此負擔該項目全部建設費。早川德次同意了這一訴求,1932年地鐵果真開到日本橋三越百貨大樓前方,並專門修了一個氣派的三越前地鐵站,這是日本鐵路史上廣告性站名之濫觴。不過地鐵與商業區相結合的模式,使交通與商業一體化,成為日後大型商家或企業競相仿效的樣板。這也是現今火熱的TOD開發模式的前身。
三越百貨如今依然在涉谷營業
地鐵與商業結合的做法,也給了關西鐵路大佬小林一三靈感。他將阪急百貨建在地鐵站出入口,在地鐵內開設店鋪並出租創收,將報紙免費贈送給購買定期券的旅客。小林一三將「鐵路+商業」的模式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將鐵路線路修到一無所有的山區溫泉鄉,又在遠離市區的山裡組建時尚少女樂團——寶塚歌舞團,然後用鐵路把都市人源源不斷地載到山裡,泡溫泉、欣賞時尚歌舞,逐步帶動鐵路沿線的商業繁榮。
以上です。
以上圖文來自網絡,僅供學習與分享
如果喜歡我們的作品,請持續關注日本物語,並動動您的小手給我們加星標,以及文章右下角的「在看」!
以下是星標的添加方法,在這裡要感謝各位讀者,我們需要大家的支持,你們的支持是我們一所懸命的動力!
別忘了點「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