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分裂的內因:地理上的支離破碎和拉丁與希臘的文化對抗

2020-12-11 南書房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米蘭去世,從此,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分別由他的兩個兒子進行統治,此後,兩大帝國再也沒能走向統一。時過境遷,我們難免會思考這樣一個歷史疑問:這個強大的帝國最終為何走上了分裂的不歸路?

羅馬帝國的衰落與內部動亂

事實上,當時的羅馬人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的國家已經分裂,因為這已經不是羅馬帝國第一次東西分治。早在200多年前,161年,羅馬歷史上就開始了第一次兩個皇帝共同統治,此後,由於羅馬帝國迅速衰落,內部危機源源不斷。在三世紀中期,羅馬帝國發生內亂,此後半個世紀,皇帝成為了宮廷禁衛軍的傀儡,在不到50年間禁衛軍們先後廢黜了24個皇帝。

羅馬帝國各地擁有實權的總督,在通往皇位的道路上互相角逐,而羅馬帝國的中央政權早就已經崩潰,皇帝不斷的更換,全國到處有不斷的奴隸起義和軍隊叛亂,儘管這樣,羅馬人還是成功地抵禦了幾次日爾曼人和哥特人的入侵。

「四龍治水」制度形成

284年,禁衛軍將領戴克里先造反稱帝,黃袍加身,通過幾年的努力,他結束了羅馬帝國內部的動蕩。293年,戴克里先實施四帝共治制,即四個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國:帝國東西兩部分,各自任命一名正皇帝和副帝,正皇帝稱之為奧古斯都,副皇帝的則稱之為凱撒。

不過,四帝共治並非把羅馬帝國分裂成四個獨立國家,而是把帝國分成了四個大軍區,分別由四位皇帝承擔軍區內的防衛任務。四個分別統治的區域是,西部奧古斯都:義大利本部、伊比利亞半島和西北非的馬格里布,西部凱撒:高盧和不列顛,東部奧古斯都: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東部凱撒:巴爾幹半島。

眾所周知,唐朝的節度使制保證了大唐帝國邊疆的安寧,並向外開疆拓土,也導致了地方擁兵自重,最終形成藩鎮割據。那麼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為什麼要將軍權分散到地方呢?原因只有一個:歐洲支離破碎的地理。

所謂的羅馬帝國,其實是一個環地中海帝國,除了義大利本土外,羅馬帝國統治的重心是地中海沿岸城市。而地理上的支離破碎,導致了軍隊作戰時的疲於奔命。例如敘利亞人叛亂,羅馬帝國的軍隊可以從義大利乘船經過地中海登陸亞細亞沿岸,而對於入侵南德意志的日耳曼人,儘管它離北義大利近在咫尺,然而大軍如何跨越阿爾卑斯山,卻是一個難題。

此時的羅馬帝國由於內有奴隸造反,外有蠻族部落入侵。因此,戴克里先將帝國分為四個軍區,四個分別負責皇帝各自的防區。這樣一來,大大地提高了作戰效率,可是,奴隸叛亂和蠻族人入侵卻並沒有減少,而帝國龐大的軍隊反而加重了羅馬帝國的經濟負擔,各種苛捐雜稅之下,加入造反隊伍的人越來越多。

分分合合到永久分裂

四個皇帝共同治理國家,並不會比一個皇帝治理的好,反而埋下了四位皇帝內戰的禍根。經過多年的內戰後,323年,君士坦丁一世成為了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便疲於奔命,於是他又採用了戴克里先的辦法,將帝國分為四個大行政區,他和他的三個兒子分別統治帝國的一部分。

當然,這個辦法又將重蹈覆轍,君士坦丁大帝去世不久,他的三個兒子馬上就按捺不住,羅馬帝國再次爆發了內戰,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統一羅馬。他的堂弟尤莉安造反稱帝,尤莉安死後,約維安上臺,並和他的弟弟瓦倫斯再次實行東西分治,這兩人去世後,他們的繼位者之間又爆發了內戰,394年狄奧多西一世在內戰中獲得勝利,再次成為了帝國的唯一統治者。可惜的是,這是羅馬帝國最後一次統一,一年後狄奧多西一世去世,根據他的遺囑,羅馬帝國由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治。誰也沒想到這將是羅馬帝國永久的東西分裂。

拉丁與希臘的文化對抗

可以提出一個設想,為什麼羅馬帝國是東西分裂?而不是南北分裂?以地中海為界,北部是歐洲部分,南部是北非和西亞。例如,由於地理因素,中國歷史上多次南方與北方劃江而治。事實上,除去地理上的支離破碎,羅馬帝國東西分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拉丁文化和希臘文化的對抗。

由於古代交通非常不發達,歐洲各區域間由於地理因素形成了封閉的、具有不同自然和人文特性的民族和文化。早在亞歷山大大帝東徵時期,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軍隊將希臘文化帶到小亞細亞和敘利亞還有埃及,而羅馬人徵服歐洲的過程中,也將拉丁文化帶到,西班牙高盧等地。羅馬人徵服了希臘,然而拉丁文化和希臘文化並沒有水乳交融形成一個新的主流文化。在帝國的東方各個民族、各個地區之間的人相互交流,主要靠希臘語,而在西歐,拉丁語則是主流。

當兩種主流文化之間的差異,上升到被徵服的民族對徵服者的政治抵抗的時候,羅馬帝國內東西之間的裂痕就更難以彌合。可以這麼說,義大利是羅馬帝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希臘也是羅馬帝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然而並不寬的亞德裡亞海,阻攔了羅馬和希臘這兩個都擅長航海的民族文化融合。

無效的彌合措施

君士坦丁大帝修建了著名的君士坦丁堡作為羅馬帝國的新首都,意圖就是加強對東方的控制,當然,在某種程度上,他也直接為羅馬帝國的東方確立了一個政治中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政治共同體一旦形成,羅馬帝國實質上的東西分裂也就不可避免了。

君士坦丁大帝和李錫尼,頒布了「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而狄奧多西一世更是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反對之前信仰的羅馬多神教,還有希臘人的希臘多神教,企圖通過基督教來達到統一帝國東西方之間文化差異的目的。不過這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時是不可彌補的,在幾百年後,基督教也在東西教會大分裂中分成了羅馬正教會和希臘正教會,即天主教和東正教。

英雄敗給了地理

事實上,經過多次的分分合合,也許羅馬人已經意識到,地理上的分裂還有拉丁和希臘文化的對抗已經使得羅馬帝國東西方之間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政治共同體,因此,與其再次統一,不如東西分治。分裂後不到100年,西羅馬帝國便滅亡了。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大大小小的日耳曼人王國中,也沒有能夠能統一西羅馬帝國原有疆域的,即便是查理曼大帝,也沒能跨過英吉利海峽徵服不列顛,也沒能越過庇里牛斯山脈,驅逐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阿拉伯人。

可以說,歐洲各處的海峽和山脈,完美地阻擋了歐洲的統一。

文|南書房|外國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團隊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焦點

  • 羅馬帝國分裂的內因:地理上的支離破碎和拉丁與希臘的文化對抗
    那麼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為什麼要將軍權分散到地方呢?原因只有一個:歐洲支離破碎的地理。所謂的羅馬帝國,其實是一個環地中海帝國,除了義大利本土外,羅馬帝國統治的重心是地中海沿岸城市。而地理上的支離破碎,導致了軍隊作戰時的疲於奔命。
  • 歷史上的羅馬帝國被分裂成,東羅馬和西羅馬,這是一個好決定嗎?
    在領土上分裂帝國是在解決一個複雜得多的問題的錯誤部分。分裂並不明顯是不對的,正如許多其他答案所指出的那樣,分裂帝國有助於加快通訊速度,並在某種程度上提高政府的反應能力,而且它為雙方提供了至少一條不需要監視的邊界。在某種程度上,它也提供了某種程度的遏制,因此西方的最終崩潰並沒有拖垮拜佔庭帝國的一半。
  • 拜佔庭帝國的希臘化,標誌著羅馬帝國的徹底滅亡
    另外,羅馬崛起後徵服了希臘,出於對希臘文化的尊敬,沒有讓羅馬文化取代當地的希臘文化,反而是吸收希臘文化為自己所用。雖然整個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但在帝國東部的希臘文化區,仍然使用希臘語,這為羅馬的分裂埋下了伏筆。羅馬帝國東西兩端的斷層始終存在,只是人們選擇性忽視,皇帝國政繁忙,對於帝國內部的差異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權當問題不存在。
  • 歷史上的羅馬帝國被分裂成,東羅馬和西羅馬,這是一個好決定嗎?
    在領土上分裂帝國是在解決一個複雜得多的問題的錯誤部分。分裂並不明顯是不對的,正如許多其他答案所指出的那樣,分裂帝國有助於加快通訊速度,並在某種程度上提高政府的反應能力,而且它為雙方提供了至少一條不需要監視的邊界。在某種程度上,它也提供了某種程度的遏制,因此西方的最終崩潰並沒有拖垮拜佔庭帝國的一半。
  • 拜佔庭帝國的希臘化,標誌著羅馬帝國的徹底滅亡
    另外,羅馬崛起後徵服了希臘,出於對希臘文化的尊敬,沒有讓羅馬文化取代當地的希臘文化,反而是吸收希臘文化為自己所用。雖然整個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但在帝國東部的希臘文化區,仍然使用希臘語,這為羅馬的分裂埋下了伏筆。羅馬帝國東西兩端的斷層始終存在,只是人們選擇性忽視,皇帝國政繁忙,對於帝國內部的差異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權當問題不存在。
  • 時政歷史地理:希臘和土耳其究竟有怎樣的恩怨
    11月底,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訪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期間,希臘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籤署了「戰略夥伴關係」和「關於共同外交政策與國防合作的協議」的共同防禦條款希臘和土耳其究竟有怎樣的恩怨呢?首先我們就從聖索菲亞大教堂講起。聖索菲亞大教堂於公元532年由拜佔庭帝國赫赫有名的查士丁尼皇帝下令建造,歷經5年建成。
  • 羅馬帝國分裂後,拜佔庭帝國是怎樣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因為鼠疫?
    公元330年,為了從地域上更便於統治,同時從政治上擺脫掉羅馬傳統勢力的牽制,君士坦丁決定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城遠遷至拜佔庭(後來的君士坦丁堡)。而這座城市在當時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商業和航運中心之一,同時也是羅馬帝國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被稱為溝通歐亞兩洲的「黃金橋梁」。
  • 為什麼歷史上的中國分裂後能重新統一,而羅馬帝國卻不能?
    主要是文化和地理兩方面因素。文化的統一要從文字、信仰和民族等多方面說起。書同文中國自秦始皇帝掃六合天下歸一之後,廢分封推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統一,這是一個統一民族形成的必要條件。
  • 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392年,基督教被確立為羅馬帝國的國教。3年後為了能夠對龐大帝國進行有效控制併集中力量抵抗來自北方蠻族的入侵,羅馬帝國分成了東羅馬和西羅馬兩個孿生國家。伴隨著國家分裂的同時以羅馬為中心的西部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也是漸行漸遠。
  • 羅馬帝國滅亡後,為啥民族語言也消亡了?原因很可惜!
    拉丁語是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在羅馬帝國全盛時期,隨著羅馬人軍事和政治勢力的擴張,拉丁語作為行政語言傳播到西地中海的島嶼、伊比利亞半島和高盧(今法國),直至多瑙河流域的達齊亞(今羅馬尼亞),成為當時帝國核心地區使用的語言 。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如今說拉丁語的人太少了,官方已經將這種語言定為死語言。
  • 《BBC世界史》:當羅馬帝國與秦漢平行對話|年度重溫
    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分裂成多個希臘王國。當羅馬崛起爭奪霸權的時候,這些王國已紛紛衰落。從公元前149 年到公元前146 年,羅馬人摧毀了他們在北非的競爭對手——迦太基人。大約在70 年之前,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統一了列國。幾個世紀之後,羅馬世界分裂成兩大帝國:西羅馬帝國於公元5 世紀瓦解,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佔庭帝國)則一直延續到1453 年。那一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佔了君士坦丁堡。
  • 羅馬帝國時期希臘人的身份認同如何
    賀拉斯那句名言「被俘的希臘俘虜了粗野的徵服者,給鄙陋的拉丁姆帶來了藝術。」在希臘人眼裡羅馬人也就是老大粗吧,那到了帝國時期希臘人的身份認同如何?還堅持自己首先是個希臘人並保持那種文化優越感,其次才承認是羅馬帝國人麼只說一個問題,「希臘人」這個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發生了多次嬗變。
  • 羅馬帝國滅亡後,為啥民族語言也消亡了?原因很可惜!
    拉丁語是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在羅馬帝國全盛時期,隨著羅馬人軍事和政治勢力的擴張,拉丁語作為行政語言傳播到西地中海的島嶼、伊比利亞半島和高盧(今法國),直至多瑙河流域的達齊亞(今羅馬尼亞),成為當時帝國核心地區使用的語言 。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如今說拉丁語的人太少了,官方已經將這種語言定為死語言。
  • 羅馬徵服希臘,「一國兩語」構建羅馬人的文化和民族認同
    這意味著在羅馬向外擴張的道路上,希臘羅馬必有一戰,而遊吟詩人感慨系之的希臘面對武德充沛的羅馬,落敗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歷史上那些被徵服者在文化上對徵服者取得了刀槍無法獲得的勝利也是常事,中國的中原文化相繼折服北魏、北齊、蒙元、滿清,古希臘文化則使幾乎可以說靈智初開的羅馬貴族心悅誠服。具體表現為一國兩語。
  • 張宏傑 | 中國擊退匈奴的蝴蝶效應:羅馬帝國分裂,且不再統一
    他們的入侵導致羅馬帝國分裂。476年,西羅馬滅亡,只有東羅馬繼續存在。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羅馬帝國的崩潰是中國打擊匈奴戰爭的結果。這可以認為是世界歷史的「蝴蝶效應」。 而在大致的歷史同一時段,在中國也發生了極為相似的一幕,只不過時間上比歐洲早了100年。
  • 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392年,基督教被確立為羅馬帝國的國教。3年後為了能夠對龐大帝國進行有效控制併集中力量抵抗來自北方蠻族的入侵,羅馬帝國分成了東羅馬和西羅馬兩個孿生國家。伴隨著國家分裂的同時以羅馬為中心的西部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也是漸行漸遠。
  • 羅馬帝國的衰落和分裂是否存在著偶然或必然的聯繫...
    羅馬帝國的衰落和分裂是否存在著偶然或必然的聯繫?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基督教在歐洲的崛起一問題很多元化且複雜,簡單而論的話,在西羅馬帝國滅 亡之前,羅馬帝國一共有五個最高的基督教主教:耶路撒冷主教,安提亞主教,亞歷山大城主教,君士坦丁主教,以及羅馬主教。隨著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四個大主教都在東邊,唯有羅馬主教在帝國的西邊。羅馬主教的權利就日漸上升,在西羅馬帝國滅 亡之後,更是成為了西邊唯一的基督教最高權威。
  •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基督教也隨之分裂為東西兩派教會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基督教也隨之分裂為東西兩派教會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天主教與東正教之爭基督教的分裂,從羅馬帝國分裂的那一天就開始了。由於東西方在地理、政治、尤其是文化傳統方面的種種差異,基督教會逐漸形成了東西兩派。
  • 拜佔庭帝國: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為何竟被徹底希臘化?
    01 精神上的希臘人 公元前後,羅馬帝國徵服了巴爾幹半島上的希臘城邦,並將當地劃為數個行省。不過,羅馬人雖然在軍事上徵服了希臘,卻在文化上被希臘所徵服。希臘語與希臘式文化生活逐步深入羅馬帝國上層的生活之中,很多羅馬人都標榜自己的希臘式生活,也就成為了精神上的羅馬人。
  • 羅馬徵服希臘,「一國兩語」構建羅馬人的文化和民族認同
    這意味著在羅馬向外擴張的道路上,希臘羅馬必有一戰,而遊吟詩人感慨系之的希臘面對武德充沛的羅馬,落敗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歷史上那些被徵服者在文化上對徵服者取得了刀槍無法獲得的勝利也是常事,中國的中原文化相繼折服北魏、北齊、蒙元、滿清,古希臘文化則使幾乎可以說靈智初開的羅馬貴族心悅誠服。具體表現為一國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