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分歧嚴重!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2020-12-15 環球情報員

按信徒人數來看,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在全世界70多億人口中,基督教徒高達22億,佔世界人口的31%。基督教能夠成為世界性宗教,除自身的教義受到認同外,還離不開羅馬帝國的推廣。

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控制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屢次反抗羅馬失敗後,為了給自己找到一個精神出路而創立了基督教。基督教一開始具有「反羅馬精神」,但因其倡導平等的思想,深受底層民眾的擁護,所以信徒迅速增加發展很快。

到了3世紀基督教不僅成為了一個內部組織嚴密的教派,還調整了其反羅馬的教義,終於在392年被羅馬帝國確立為國教。在羅馬帝國的推廣下,基督教遍布歐洲、北非和西亞地區,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但作為羅馬國教的基督教在11世紀的時候卻經歷了一次嚴重的分裂,分成了羅馬教皇為代表的天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為代表的東正教。天主教主要在英法德等西歐國家繼續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又分成新教和舊教;東正教則是在希臘、巴爾幹半島等國佔優勢。天主教和東正教因為對於誰是領導和一些教義的分歧不能達成共識,相互之間封閉了達千年之久。

基督教為什麼會在11世紀分成天主教和東正教呢?這兩大派之間有哪些恩怨使得它們分裂長達千年?

一、基督教誕生與成為羅馬國教

基督教產生於反抗羅馬帝國嚴苛統治的過程中。公元前3世紀羅馬開始了對外擴張,通過戰爭佔有了西亞、北非和歐洲大片領土。

羅馬帝國在它佔領區推行自身的多神崇拜,這與巴勒斯坦猶太民族的一神崇拜嚴重相背離。猶太人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多次發動起義,但是都被殘酷鎮壓。一些看不到出路的猶太人,在原有的猶太教基礎上創立了基督教。

基督教一開始具有明顯的「反羅馬精神」,因而在發展中多次遭到了羅馬皇帝的迫害,像尼祿、圖密善和德西烏斯等羅都曾對基督教徒進行過迫害。基督教提倡的種族平等觀念卻深受下層民眾的認可,所以教徒是越來越多。隨著基督教徒的增加,它自身也在不斷調整順應羅馬的統治。

到了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內憂外困。國內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北部面臨著蠻族人的威脅,東部又有薩珊王國的侵擾。為了維護統治,羅馬皇帝對基督教採取寬容的政策。313年,皇帝君士坦丁發布了承認基督教合法化的「米蘭敕令」,自此基督教迎來了在羅馬帝國發展的黃金時期。

成也君士坦丁敗也君士坦丁,君士坦丁接下來的行為給以後基督教分裂埋下了引線。

在這種內憂外困的局面下,羅馬帝國不僅僅需要基督教徒的支持,還需要一個新的統治中心。位於歐亞大陸交匯處的重要貿易中心拜佔庭成為了羅馬帝國的首選。拜佔庭是公元前6世紀由古希臘人建造的,對於君士坦丁皇帝來說這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繁榮城市,還是一座擁有著三面環海易守難攻的優良戰略地位城市。

▲羅馬帝國的新都君士坦丁堡於地中海和黑海之間,周邊屏障眾多,易守難攻

君士坦丁皇帝仿照羅馬城的樣式擴建了原來的拜佔庭(後改名為君士坦丁堡)作為了帝國的新都,這使羅馬帝國形成了東西兩個中心。

在修築了君士坦丁堡後,君士坦丁皇帝為了強化自己的統治而建立了君士坦丁堡教區,這決定了君士坦丁堡教區的教權是服務於皇權的。皇帝為了自己的統治不斷提升君士坦丁堡教區的地位,381年,羅馬皇帝召開了基督教宗教大會,這次會上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僅次於羅馬主教,引發了羅馬主教的不滿。

392年,基督教被確立為羅馬帝國的國教。3年後為了能夠對龐大帝國進行有效控制併集中力量抵抗來自北方蠻族的入侵,羅馬帝國分成了東羅馬和西羅馬兩個孿生國家。伴隨著國家分裂的同時以羅馬為中心的西部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也是漸行漸遠。

二、文化差異下的領導地位之爭

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特殊認識,基督教的分裂和羅馬文化的構成有很大關係。歐洲文明有兩大搖籃——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其中羅馬文化源於古希臘文化。當時羅馬帝國的文化主要有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兩種。

在羅馬帝國之前,希臘處於城邦時期,出現了雅典、斯巴達等發達的城邦,這些城邦不僅經濟發達,文化也是高度發達,出現了像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等知識淵博的大家。古希臘的古典文化深受周邊民族的仰慕,紛紛慕名學習,像羅馬就曾經是學習者。

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王國出現了一個偉大國王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在統一了雅典、斯巴達等古希臘各城邦後,為了掠奪波斯帝國的財富,也為了徵服世界,開始了10年的遠徵。最終他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巴爾幹半島,東到印度,南到北非的龐大帝國。

深受希臘文化薰陶的亞歷山大,在佔領區大力推廣希臘文化。希臘文化隨著他的東徵在北非、西亞等地紮根發芽廣泛傳播。這個時候的羅馬也開始對希臘的文化感興趣,並設立學校學習希臘的古典文化。

亞歷山大創建的帝國在他死後不久就分崩離析了,但是希臘文化的傳播影響卻沒有停止,像當時的北非的託勒密王朝還是以希臘文化傳承自居。等到羅馬帝國佔領了西亞、北非和歐洲的廣大地區後,皇帝們面臨著東部廣大希臘文化區的挑戰。為維護統治,他們將自己定位為希臘文化的守護者,還以精通希臘語為榮。

在帝國東部行省裡,主要從巴爾幹半島往東包括北非在內的原來的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裡,羅馬帝國基本上保留了原來的文化傳統——希臘文化。在這些地方語言以希臘語為主、文化也是希臘古典文化。像基督教產生的巴勒斯坦地區就是一個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羅馬東部行省,基督教一開始《舊約》等是用希臘語編寫的。

▲拉丁字母,也稱羅馬字母現在世界流傳最廣的字母體系

強大的羅馬不甘心文化上受到希臘文化的壟斷,他們借鑑並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拉丁文化,以此與希臘文化競爭。在羅馬帝國的西部行省裡邊,因為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源於羅馬的拉丁語和羅馬式教育從義大利半島一直往北遍及到了英吉利的廣大地區。在拉丁文化傳播的同時,基督教也在羅馬帝國內不斷傳播,而且為了傳教方便用拉丁語來解釋教義和經典。

羅馬帝國分家後,它的東西兩部分因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開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越來越疏遠。

三、正統地位爭論不休

羅馬帝國分裂後,君士坦丁堡教會開始蠢蠢欲動。他們認為之前羅馬主教因為管轄的教區是帝國首都,所以地位崇高,既然現在君士坦丁堡主教管轄的也是帝國首都,那他們的地位應該一樣。

▲ 451年的卡爾西頓大公會議,君士坦丁牧首取得和羅馬教宗同等地位

由於東部教會從確立就受到皇帝的支持,所以這個目標在451年東羅馬皇帝召開的基督教卡爾西頓大公會議上實現了。這次會議西方教會只有羅馬主教的三位代表參加,因而會後羅馬主教認為這是強盜會議,不承認會議的結果。

在東西方教會爭權奪利的時候,羅馬帝國境內因發展落後而備受歧視的蠻族日耳曼人卻滅掉了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儘管滅亡了,但羅馬教會卻藉助戰亂之機,通過修建慈善機構救濟窮人提升了威望。後來蠻族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克洛維的皈依,真正提高了的羅馬主教地位。

▲ 476年西羅馬滅亡,原來西羅馬統治的地區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國家,而粉紅色部分的東羅馬帝國依然穩定

在入侵羅馬的日耳曼人中有一支是法蘭克人,他們在首領克洛維的帶領下徵服了原羅馬帝國的高盧行省,建立了法蘭克王國。為了維護統治並得到羅馬遺老遺少的支持,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蠻族首領主動接受基督教的洗禮,這讓羅馬教會的地位迅速提升。

但君士坦丁堡主教在東羅馬皇帝的支持下仍然不承認羅馬教會的地位。他們還召開會議警告羅馬主教,如果違背教規將會開除教籍。而且東羅馬帝國在羅馬教會受到了日耳曼倫巴底人威脅時毫無辦法,為了自身的利益羅馬教會和需要它的法蘭克等蠻族國家聯繫越來越緊密。

▲矮子丕平,奠定羅馬教會地位的世俗國王

751年法蘭克王國的宮廷總管丕平為了得到國內基督教徒的支持也為了讓自己篡位名正言順,主動尋求羅馬主教的幫助。羅馬主教為了借法蘭克王國的支持抗擊倫巴底人,就親自為丕平舉行加冕。

丕平後來用一大塊土地作為回報,這成為教皇國開始,羅馬主教自此開始有了專屬名字「教皇」。丕平加冕告訴了西歐封建領主一個道理: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王位能獲得羅馬教皇的加冕就是合法性的。這大大提高了羅馬教皇的權威。

▲查理曼大帝,第一個被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的非羅馬帝國皇帝

丕平的繼任者查理曼更是深得教會的認可,教皇為查理加冕稱之為神聖羅馬皇帝。東羅馬皇帝認為他們才是羅馬帝國的正統傳承,對這次加冕表示強烈不滿。在東羅馬教會和王權是緊密一起的,羅馬教會的加冕自然也引發了東方教會的反對。

公元9世紀的時候,教皇尼古拉一世和君士坦丁堡主教波提烏斯因為教義問題又發生激烈爭論,波提烏斯召開了宗教會議開除了教皇的教籍,這讓雙方的關係極度惡化,東西方教會出現了短暫分裂。儘管之後東羅馬新皇帝重新改善了東西方教會的關係,但是兩者的裂痕卻是難以彌補。

在這次短暫分裂的160年後,君士坦丁堡主教為了獨自控制東方教會的野心,關閉了君士坦丁堡的羅馬式教堂並寫信質問教皇違反教義,成為基督教分裂的導火線。羅馬教皇派出的代表也是極其強硬宣布開除君士坦丁堡主教教籍,作為回應君士坦丁主教也宣布開除教皇的教籍。

▲1054年分裂後的基督教,圖中紅色的是羅馬天主教的範圍,紫色的是東正教的範圍

1054年,基督教在東西方教會長期爭論後最終被分成了兩派。東羅馬的基督教繼續堅持傳統教義自認為是正統所以自稱為正教,因為位置在東稱之為東正教。東正教的主教按習慣翻譯為牧首。羅馬的基督教會繼續堅持他們的普世價值,稱之為天主教,最高領袖是教皇。

四、不同際遇各自發展

基督教儘管分裂了,但在面對異教徒迫害時雙方還是可以合作的。由於信奉伊斯蘭教的塞爾柱突厥人佔領聖城耶路撒冷並禁止基督教徒朝拜,1096年雙方聯合發動了十字軍東徵。但是在1204年來自歐洲的十字軍因為貪圖東羅馬帝國的財富而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導致雙方徹底反目,進入了各自發展時期。

在分裂後堅持自己是正統地位的東正教,因為東邊受到伊斯蘭教阻礙,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只能往北傳教,他們用斯拉夫語將基督教經典傳到了東歐的廣大地區。後來隨著東羅馬的滅亡,俄國的強大,東正教的中心就轉移到了俄國。

羅馬天主教經歷了和世俗王權的爭鬥後,繼續發揮自己普世的價值,在歐洲的中西部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在中世紀,羅馬天主教成為了各國的無冕之王,教皇不僅壟斷了《聖經》的解讀控制了各國人民的精神生活,還十分貪婪特別是在分裂的德意志地區,每年會從德意志境內掠奪大量的財富,這嚴重阻礙了德意志經濟的發展。為了反對教會的精神壟斷,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信仰就能得救的理論,這場改革迅速席捲了歐洲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在這次改革後,羅馬天主教又分了羅馬的舊教和路德教、加爾文以及英國國教等新教。這次分裂是基督教繼1054年東西分裂後的再一次分裂,自此基督教形成了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三大派,這種分裂的局面一直延續到今天。

從1204年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到今天的這近千年裡,東正教和天主教因為教義爭論而相互斷絕交流。現在雙方雖然對於羅馬教皇管轄權的分歧還存在,但東西方的宗教領袖為實現合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如2016年羅馬教皇和俄羅斯東正教牧首的會面被譽為兩大基督教領袖千年來的首度會晤。他們兩人就現在基督教徒受到極端組織迫害的事情達成了合作應對的共識,被看做是基督教兩大派和解的開始。

▲2016年會面的羅馬天主教教皇方濟各和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基裡爾

作者:羊洋洋

編輯:Thomas (唐)

相關焦點

  • 世界宗教:歷史上基督教的大分裂,對於世界產生了怎樣影響
    基督教是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的傳統宗教。在現代社會至少還可以分成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等幾個大類,這些教派與基督教大分裂密切相關。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些教派的分裂?它們之間最大的不同點又是什麼呢?
  • 東正教和天主教同為基督教,為何要分裂兩半?哪個才是正宗?
    說到基督教,大多數的人都會想到天主教、東正教以及新教,正是因為這三個基督流派鼎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地位,可是對與這三個宗教,中間有太多的區別,到底哪個才是基督正統呢?首先我們來看名聲最盛的天主教,天主教是基督教西傳後的統稱,也可以說是誕生最早的教派。當時的時候基督教並沒有分裂,天主教才是唯一信仰基督耶穌的宗教。但是在羅馬帝國分裂之後,因為政治等不可幹預的原因,天主教也因東西羅馬而分裂成為東西兩派,並一直持續了數百年的時間。
  • 當初的基督教是如何走向分裂的?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有啥聯繫?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以耶穌基督為中心,核心思想是福音,信徒稱為基督徒。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與伊斯蘭教、佛教共為世界三大宗教。
  • 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是什麼關係
    基督教是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在內的宗教慨念。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傳說的耶穌創立於公元1世紀。1054年後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大派。16世紀時,宗教改革,天主教內部再度分裂,出現了許多脫離舊天主教的不同的新派系,主要的有路德教、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
  • 「基督教」和「天主教」、「東正教」到底是什麼關係?
    在繼承、改造猶太宗教和古希臘羅馬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形成較為完備的教義神學體系。 3世紀,逐漸發展出隱修制度,建立起各類修院。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派教會以羅馬為中心形成天主教傳統,東派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形成正教傳統。
  • 東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到底是怎麼來的?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東西教會大分裂——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公元以羅馬為首的西方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東方教會,因各自不同的教會、政治、社會、文化等原因,在神學以及教會的組織、紀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漸擴大,最終導致了1054年的東西方教會大分裂,基督教正式分裂為公教和正教(即東正教)。
  • 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千年恩怨
    許多中文媒體形容方濟各與基裡爾的會晤是「大分裂」以來天主教與東正教領袖第一次正式碰面,這並不準確,此前天主教與東正教領袖也曾碰面,1965年12月7日,教宗保羅六世在耶路撒冷會見了君士坦丁堡牧首阿特那哥拉斯一世,發表共同宣言,廢除了1054年的相互絕罰。而且俄羅斯東正教只是東正教的一支而已,並不能代表全體東正教。但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恩怨延續了一千多年,確實值得一說。
  • 信東正教的俄國沙皇為什麼會成為天主教的騎士團大團長?
    羅馬帝國分裂後,羅馬的宗教基督教也隨之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進入中世紀後,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更是涇渭分明,甚至連聖誕節都不是同一天。天主教之下的組織首領自然不會讓信東正教的人擔任。奇怪的是,醫院騎士團的有一任大團長卻是信東正教的俄國沙皇。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淳熙十四年(1187年),包括醫院騎士團主力的十字軍在哈丁之戰中被埃及阿尤布王朝蘇丹薩拉丁打得全軍覆沒。醫院騎士團總部此後在地中海多次遷移,最終將總部定在了馬爾他島,即馬爾他騎士團。
  • 出國看教堂,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傻傻分不清?
    但是國外的教堂這麼多,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分不清怎麼辦?今天小編教你如何辨別這些西方的教派。即天主教和東正教。為強調自己繼承了正統派神學和自身的正統性,起名為「正統大公教會「,即東正教。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東正教原本和天主教一樣,也有自己的統一教會,以拜佔庭為中心。
  • 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千年恩怨,為啥無法化解?答案來了!
    東正教和天主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 不過如今卻呈對立狀態,無法調和。那麼,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千年恩怨,為啥無法化解?耶穌公元1世紀, 耶穌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所創立基督教。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的《聖經》和許多文化傳統,信仰上帝創造並主宰世界。
  •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基督內部教派你分得清楚麼?
    現在,大家都知道有基督教,但是基督教內部還有很多派系,你知道麼?目前基督教內部主要有三大支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天主教源於羅馬公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學、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綱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
  • 如何了解天主教與基督教?
    在中文語境中,當人們談起「基督教」時,一般具有兩重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廣義,即Christianism,指包括全世界所有信仰耶穌基督的宗教,一般主要包括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東正教(Orthodox Christianity)和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產生的新教(Protestantism
  • 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千年恩怨:十字軍東徵穆斯林,卻洗劫了拜佔庭
    今天來給大家講一個宗教歷史的冷知識——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千年恩怨」。大家可能都知道基督教在歷史上有三大分支,分別是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而新教誕生前,基督教一直都是天主教和東正教「共分天下」的局面。那二者之間都有哪些恩怨呢?
  • 只知道基督教?天主教可一點都不開放
    」三位一體「是基督教三大派別的基礎起初,基督教是一個整體,但在1054年,由於各種原因,分裂為東、西方教會。西方教會代表羅馬教廷,被稱為天主教;東方教會代表君士坦丁堡教廷,被稱為東正教。1517年,基督新教是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中,從天主教獨立出來。在中國常常被提及的基督教指的是基督新教,也叫做「耶穌教」。
  • 天主教與東正教千年恩怨:1054年雙方互相宣布絕罰處分
    原標題:天主教與東正教千年恩怨:寧見蘇丹 不見教皇   羅馬天主教教皇方濟各和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基裡爾12日在古巴哈瓦那舉行了兩個小時的會晤並籤署聯合聲明,堪稱基督教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在這次被稱為「千年擁抱」的背後,同屬基督教的兩大派別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歷史恩怨?
  • 穆斯林國家多次西徵,與天主教國家對抗,為何從不北上攻打東正教
    寫在前面:穆斯林國家多次西徵,與天主教國家對抗,為何從不北上攻打東正教?基督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宗教,保守估計,全世界基督教徒的數量達到了25億。由於整個人類社會也只有75億人,所以基督徒數量佔人類總數的三分之一,世界上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基督徒。但是基督教內部,卻可以分成好幾個教派。因為基督徒對上帝、對聖經的理解有很大的分歧。最主要的三個派系,就是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其中東正教徒數量最少,只有斯拉夫民族信仰東正教。新教誕生的時間最晚,但影響力卻最大。
  • 東正教、天主教、穆斯林,傻傻分不清?
    在墨西哥城的最後一天,按原計劃,去墨西哥城國立人類學博物館、弗裡達·卡洛博物館和索馬亞博物館。去人類學博物館的路上,和計程車司機聊天之後,改道去了聖母大教堂。「墨西哥城好多教堂啊。」"是啊,大概有20來座吧。"我們昨天去了憲法廣場的那個大教堂,真的好大啊。」「哦,那不是最大的。聖母大教堂才是最大的,而且對本地人最重要。」
  • 談談聖誕節、基督教和天主教
    12月25日是西方的聖誕節,這個原本被認為是很基督教的節日,由於其起源有爭議,西方世界對其的態度也並非鐵板一塊,所以逐漸宗教色彩變淡,更加像一個民俗節日。由於聖經中並沒有記載耶穌是哪一天出生,而是天主教把古代崇拜太陽神的節日變為了聖誕節。
  • 東正教的宗教改革,你聽說過嗎
    東正教牧首與天主教皇的會晤彌合了「千年分歧」 我們熟悉西方天主教世界的宗教改革,它為歐洲送來了新教革命與啟蒙運動的「春風」。而對基督教世界同樣重要的俄羅斯宗教改革卻鮮為人知。這場運動從中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近代,對「戰鬥民族」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一、基督教東西教派與西歐宗教改革 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影響可以說深入骨髓。基督教教會由於東、西羅馬帝國的大分裂而分出了兩個宗派。
  • 莫斯科為什麼有「第三羅馬」之稱?淺談基督教世界的四大聖城
    基督教最初發源於公元一世紀古羅馬帝國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在此後逐漸傳播到地跨亞歐非三洲的整個帝國範圍,並最終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隨著公元五世紀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基督教也分裂為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兩大教派。兩大教派在隨後分別以西歐和東歐作為主要的傳教基地。隨著近代殖民時代的到來,進一步遠播到美洲、大洋洲和亞洲等更廣泛區域,成為世界性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