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人為何驕傲自稱「第三羅馬」?東正教的宗教改革,你聽說過嗎

2020-12-12 騰訊網

東正教牧首與天主教皇的會晤彌合了「千年分歧」

我們熟悉西方天主教世界的宗教改革,它為歐洲送來了新教革命與啟蒙運動的「春風」。而對基督教世界同樣重要的俄羅斯宗教改革卻鮮為人知。這場運動從中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近代,對「戰鬥民族」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一、基督教東西教派與西歐宗教改革

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影響可以說深入骨髓。基督教教會由於東、西羅馬帝國的大分裂而分出了兩個宗派。以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東部教區被世人稱作「東正教」,而在西羅馬帝國的殘骸上建立起來的西部教會被世人稱為「天主教」。

我們常常看到西方電影或紀錄片裡頭戴冠冕、身披金袍的天主教教皇,也時常能了解到改革了天主教崇拜儀式的充滿活力的新教教會。但是,關於東正教我們了解得卻很少。即便是在中國,由於在歷史上來華傳教的傳教士多以天主教神父、新教牧師為多,我們能夠見到的教堂、神龕和宗教組織形式也多是天主教的。

濟南洪家樓教堂

雖說在中國很難看到東正教教堂,但在臨近俄國的哈爾濱市,我們還是能看到佇立在市中心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她以獨特的東方式「圓尖綠頂」和高聳的立式十字架為世人稱道。

哈爾濱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我們都知道,天主教經歷了宗教改革運動之後,人人均可自行成立修會。這樣一來,歐洲長期以來的教權和王權之爭便告一段落。這為西方人獨立、自由思想的興起和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礎。我們很少提及,其實在俄國的王權、教權鬥爭中,曾經也發生過劇烈而震蕩的宗教改革。這次改革所造成的後果,一點也不比西歐遜色。更貼近東方人的東正教主要就是由俄國人傳承下來的,他們也因此驕傲地自稱「第三羅馬」。

二、羅斯國家複雜的信仰環境

俄羅斯人的祖先斯拉夫人是一群狂熱的多神信仰者。自從莫斯科大公弗拉基米爾上位以來,他為博得拜佔庭和西方等基督教信仰國家的認同,才自覺接受了教會的洗禮。從他開始,羅斯國家因集權模式的推廣而愈發擴張,順帶著也將基督信仰推行到了權力所達的各個地區。

弗拉基米爾一世

但是,由於國家境內長期以來存在著脫離中央的「習慣」,基督教在東北歐和一些邊遠地帶推行得並不順暢。弗拉基米爾及其後人為堅決推行國家的「一神化」,銷毀了很多民間保留下來的多神教偶像。

他說:「不與基督同道的人,即是我的敵人!」他本人曾多次下令要求民眾公開皈依信仰,並斥巨資在各地修建教堂,將教區管理者和教士的地位提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最終,《聖弗拉基米爾法令》確認了羅斯教會擁有收取什一稅的權力,自此斯拉夫人終於開始順利地走向基督教化。

俄國至今佇立著的弗拉基米爾紀念像

三、俄國宗教改革的特徵:政教鬥爭與下層反抗

在羅斯國家基督教化的初期,教會與國王的關係還很健康。《法令》雖賦予了教會徵稅的功能,但也限制了教士們的宗教審判權。要知道,西歐當時可是存在著教會法、教會法庭、世俗法、王室和莊園法庭並立的局面,跟西歐相比,羅斯的法律環境則十分健康。

俄國「世俗審判」的原則雖被貫徹,但還是有教士參與庭審

但是,隨著羅斯國家的擴張,教會成功吸引了各地封建主的注意,他們往往結成同盟,以共同的力量與中央王權制衡。比如,14-15世紀,諾夫哥羅德公國的高級教士就有與地方政府、軍隊及城市長官直接對話的權力。在地方官員的選舉上,教士被規定必須佔選舉團的1/3,甚至更多。有時連外交條約上都要加蓋教會的印章。

今天的俄羅斯東正教洗禮儀式

隨著歐洲各國經濟交往的愈發頻繁,各地分立與王權分散的局面必然要得到改革。而國王如果想將天下重新「歸於一統」,就必須將教會所佔據的權力、財富和影響力收回。在這一收一放之間,教權和王權隱藏在紙面之下的互相爭奪便逐漸浮出水面。

1551年,伊凡雷帝召開了一場俄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全國性宗教會議——百章公會。會上,沙皇根據俄國國內外情況,調整了教會同國家及西方教宗的關係,決定加強對教廷購買土地權力的限制,並要求收回未經登記和轄區首領批准的教產。

伊凡雷帝

俄國修道院在諾夫哥羅德境內發展最盛。沙皇對此專門派出「審計小組」去核查修士們私人佔有的地產以及修道院津貼。審計的結果顯示,修道院在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之後,已經形成了同世俗領主一般的封建地方勢力。沙皇若不加以限制,恐怕他集權的夢想將會遇到掣肘。從此之後,在中央政府的有意施壓下,俄國的政教之爭逐漸變得白熱化起來。

伊凡雷帝:羅斯國家中央集權化的推進者

1613年,米·費·羅曼諾夫被選為沙皇,羅曼諾夫王朝正式開啟。他的父親腓拉列特時任俄羅斯東正教牧首,並被授予「大君主」的至尊稱號。期間,受到壓制的教會力量迅速反彈。而在宮廷內部供職的大臣也屈服於他的威懾力,朝堂之上儼然有分裂的預兆。

「大君主」腓拉列特

當時的諾夫哥羅德大主教尼康被選作帝師。他的上臺標誌著「大君主」開始使用教會親信控制朝政,而俄國也面對著徹底宗教化和擺脫宗教束縛這兩大選擇。尼康借勢鼓吹道:「上帝透過君主去統治國家,而又通過教會去教訓君主」。從此,俄國從北方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到南方的克裡木地區,到處都分布著一片一片的「牧首領地」。

但是,僅有羅斯之盛況還不夠。尼康於16世紀末連發兩道「呼教友同胞書」,號召信奉東正教的各地居民來到莫斯科「朝聖」。為了滿足羅斯教會對教宗地位的追求,尼康掀起了一場在國內引發了軒然大波的宗教改革。

經過改革的東正教洗禮儀式

以尼康為首的教會學者們,取消了伊凡雷帝制定的一系列崇拜規則,比如:「劃十字」的手勢、唱聖歌時的嘆調等等。這些對古典教義看似細枝末節的修補,引發了全國上下一片反對。無論是政府要員、士兵還是農民,幾乎都認為尼康標新立異的做法,只會進一步撕裂東正教世界的信仰,而不會塑造羅斯國家的地位。

聖彼得堡滴血大教堂

虔誠的信仰者開始以遊行的方式來表達不滿,他們不去教堂而選擇在森林或空地上做禮拜,仍採用原始東正教的教儀。這場運動幾乎斷斷續續持續了近兩個多世紀,直到1905年沙皇頒布《信仰自由法》,取消了官方教會對民眾是「分裂教徒」的污衊才算截止。

俄國東正教牧首

文史君說

俄羅斯的宗教改革是以糾纏不休的政權和教權鬥爭開始的,這一點和西方世界很類似。隨著羅斯國家的發展,俄國政治、外交、軍事和稅收等行為幾乎都布滿了濃濃的「希臘、東正教」味道,以至於沙皇要藉助教會的精神來達到統一,教會也願意通過沙皇來擴充自己的力量。只不過羅斯的宗教改革平民性質很濃,鬥爭意味很強,它最終並未改變羅斯國家的專制主義,也並沒有像西方宗教改革那樣助推著祖國向著近代化「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張明達:《俄羅斯東正教與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葉麗娜:《俄國宗教分裂運動及尼康改革的文化歷史內涵解讀》,《俄羅斯文藝》2009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俄國人為何驕傲自稱「第三羅馬」?東正教的宗教改革,你聽說過嗎
    而對基督教世界同樣重要的俄羅斯宗教改革卻鮮為人知。這場運動從中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近代,對「戰鬥民族」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一、基督教東西教派與西歐宗教改革 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影響可以說深入骨髓。基督教教會由於東、西羅馬帝國的大分裂而分出了兩個宗派。
  • 莫斯科為何自稱第三羅馬?東正教中心是如何轉移到俄羅斯的?
    再加上君士坦丁堡教會和羅馬教會對領導權的爭奪,最終分成了以君士坦丁堡為主的東正教和以羅馬教皇為主的天主教。君士坦丁堡教會不僅宣揚君權神授理論,而且東羅馬皇帝還是最高宗教領袖,這從政、教兩方面保證了君主的無上權威。與之相反的是羅馬教會把羅馬教皇的權力放在了君主之前。
  • 莫斯科為何自稱第三羅馬?東正教中心是如何轉移到俄羅斯的?
    再加上君士坦丁堡教會和羅馬教會對領導權的爭奪,最終分成了以君士坦丁堡為主的東正教和以羅馬教皇為主的天主教。君士坦丁堡教會不僅宣揚君權神授理論,而且東羅馬皇帝還是最高宗教領袖,這從政、教兩方面保證了君主的無上權威。與之相反的是羅馬教會把羅馬教皇的權力放在了君主之前。
  • 俄羅斯帝國為什麼自稱第三羅馬?它與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俄羅斯帝國還有好幾個別名,其中俄羅斯人最引以為傲的別名當屬「第三羅馬」。當然,此處的羅馬並非指羅馬這個城市,而是當年的羅馬帝國。那麼問題來了,俄羅斯帝國為什麼自稱第三羅馬?它與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數百年前的一樁婚姻開始。
  • 除了羅馬和伊斯坦堡,基督教「第三中心」在哪?不是耶路撒冷?
    寫在前面:除了羅馬和伊斯坦堡,基督教「第三中心」在哪?不是耶路撒冷?在人類社會,只要有宗教存在,就會有宗教聖地。耶路撒冷,基督教的誕生之地在1517年宗教改革運動之前,基督教的三大聖城分別是義大利羅馬、土耳其伊斯坦堡(1453
  • 「第三羅馬」-俄羅斯國家的東正教化之路
    這個被羅馬人識做與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同等的所謂「蠻族」是如何和為何要走向東正教化之路呢?今天撈徐帶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這段塵封的歷史故事要從基輔羅斯的第一位女大公奧莉加(?-公元 969 年)說起,她是基輔羅斯時期伊戈爾大公的妻子,斯維亞託斯拉夫大公母親,從 945年至約 962 年當政。
  • 「第三羅馬」-俄羅斯國家的東正教化之路
    這個被羅馬人識做與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同等的所謂「蠻族」是如何和為何要走向東正教化之路呢?今天撈徐帶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這段塵封的歷史故事要從基輔羅斯的第一位女大公奧莉加(?-公元 969 年)說起,她是基輔羅斯時期伊戈爾大公的妻子,斯維亞託斯拉夫大公母親,從 945年至約 962 年當政。
  • 從烏克蘭教會獨立看俄羅斯東正教會宗教危機
    最終羅馬和君士坦丁堡教會互相絕罰,共同開除當時幾乎全世界基督徒教籍。勉強統一的基督教會最終分裂成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 其實在1054大分裂之前和之後,基督教東西教會就是分分合合。比如857年,羅馬皇帝治下的君士坦丁教就曾和當時的羅馬教廷爆發過爭吵,史稱「佛希亞斯分裂(Photainschism)」。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九十三:世界現代前期東正教
    基督教之九十三:世界現代前期東正教 同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相比,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總的來說,東正教的力量和影響都十分薄弱。除俄國之外,東正教在世界其它地方都處於衰退狀態。
  • 基督教宗教力量的撤退和東正教的戰爭使歐洲人穆斯林化
    十字軍在阿蘇夫戰役的勝利是,基督教宗教力量的撤退和東正教(或其追隨者,就是伊斯蘭教同盟)的戰爭加劇了歐洲人的穆斯林化,使歐洲本土的穆斯林數量迅速減少。你沒有看錯,是迅速減少,而不是減少,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最後,我也想問句,《權力的遊戲》的冰原狼們為什麼不願意加入劇中?
  • 克裡米亞戰爭——一場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
    2、俄羅斯大戰奧斯曼自從奧斯曼帝國滅了拜佔庭帝國之後,俄羅斯便自認「第三羅馬」、東正教的領袖和正統所在。同時俄羅斯認為將巴爾幹半島信奉東正教的教徒們從奧斯曼帝國的鐵蹄下解救出來,是自己天生的神聖使命。所以,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矛盾,無論從地緣來說,還是從宗教來看都是不可調和的,兩國的戰爭從公元1676年便已開始。本文所寫的克裡米亞戰爭便是第九次俄土戰爭,那麼戰爭為什麼發生是克裡米亞呢?或者說俄國人為何如此鍾情於克裡米亞呢?
  • 克裡米亞戰爭——一場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
    2、俄羅斯大戰奧斯曼自從奧斯曼帝國滅了拜佔庭帝國之後,俄羅斯便自認「第三羅馬」、東正教的領袖和正統所在。同時俄羅斯認為將巴爾幹半島信奉東正教的教徒們從奧斯曼帝國的鐵蹄下解救出來,是自己天生的神聖使命。所以,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矛盾,無論從地緣來說,還是從宗教來看都是不可調和的,兩國的戰爭從公元1676年便已開始。本文所寫的克裡米亞戰爭便是第九次俄土戰爭,那麼戰爭為什麼發生是克裡米亞呢?或者說俄國人為何如此鍾情於克裡米亞呢?
  • 「基督教」和「天主教」、「東正教」到底是什麼關係?
    40年代後期,向非猶太人的傳教,教會相續在敘利亞、埃及、羅馬、君士坦丁堡等地建立教,在思想信仰上和組織結構上逐步走向完備。392年基督教會被羅馬帝國定位帝國國教。在繼承、改造猶太宗教和古希臘羅馬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形成較為完備的教義神學體系。
  • 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猶太人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多次發動起義,但是都被殘酷鎮壓。一些看不到出路的猶太人,在原有的猶太教基礎上創立了基督教。基督教一開始具有明顯的「反羅馬精神」,因而在發展中多次遭到了羅馬皇帝的迫害,像尼祿、圖密善和德西烏斯等羅都曾對基督教徒進行過迫害。基督教提倡的種族平等觀念卻深受下層民眾的認可,所以教徒是越來越多。
  • 從烏克蘭教會獨立看俄羅斯東正教會宗教危機
    最終羅馬和君士坦丁堡教會互相絕罰,共同開除當時幾乎全世界基督徒教籍。勉強統一的基督教會最終分裂成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 其實在1054大分裂之前和之後,基督教東西教會就是分分合合。比如857年,羅馬皇帝治下的君士坦丁教就曾和當時的羅馬教廷爆發過爭吵,史稱「佛希亞斯分裂(Photainschism)」。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九十三:世界現代前期東正教
    基督教之九十三:世界現代前期東正教 同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相比,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總的來說,東正教的力量和影響都十分薄弱。除俄國之外,東正教在世界其它地方都處於衰退狀態。
  • 當羅馬教皇和東正教大牧首跨越千年會晤時,普京笑了
    當羅馬教皇和東正教大牧首跨越千年會晤時,普京笑了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Nina Khrushcheva 2016-02-19 11:
  • 當羅馬教皇和東正教大牧首跨越千年會晤時,普京笑了
    當羅馬教皇和東正教大牧首跨越千年會晤時,普京笑了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Nina Khrushcheva 2016-02-19 11:
  • 「基督教」和「天主教」、「東正教」到底是什麼關係?
    40年代後期,向非猶太人的傳教,教會相續在敘利亞、埃及、羅馬、君士坦丁堡等地建立教,在思想信仰上和組織結構上逐步走向完備。392年基督教會被羅馬帝國定位帝國國教。在繼承、改造猶太宗教和古希臘羅馬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形成較為完備的教義神學體系。
  • 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猶太人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多次發動起義,但是都被殘酷鎮壓。一些看不到出路的猶太人,在原有的猶太教基礎上創立了基督教。基督教一開始具有明顯的「反羅馬精神」,因而在發展中多次遭到了羅馬皇帝的迫害,像尼祿、圖密善和德西烏斯等羅都曾對基督教徒進行過迫害。基督教提倡的種族平等觀念卻深受下層民眾的認可,所以教徒是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