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蘇州西園寺主動申請退出國家4A級景區的消息走紅網絡。在各地景區為「爭牌」、「保牌」而絞盡腦汁時,西園寺卻主動「摘牌」,「反常」做法引起廣泛關注。
西園寺主動「退A」,其實是在考慮自身定位基礎上深思熟慮的結果。據相關負責人解釋,寺廟的基本功能是培養佛教人才,過於喧囂的景區環境不符合清靜莊嚴的寺廟氛圍。
從表面上看,這種做法是為了還佛教聖地一片淨土,從更深的層次上來講,這實際是景區歷史文化功能的一次回歸。同時也提醒我們,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推動旅遊產業發展,已經成為擺在現實面前的一道考題。西園寺摘下的是「帽子」,卸下的是「景區過載」的「包袱」。古人講,「乘興而行,興盡而返」,正是在旖旎的風光中,人們才能體會到「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但揆諸現實,很多時候旅遊卻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原因很多,但景區「過載」無疑主因之一。本想體驗「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清幽意境,卻只能在沸反盈天中走馬觀花;本想觀賞「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秀美景象,卻只能在摩肩接踵間留下幾張「標準照」。以至於有網友調侃,「最快毀掉嚮往之地的方法,就是黃金周去那裡。」其實,除了人數過載之外,不少景區還有諸多花樣過載的包袱。各種拍照項目、表演活動層出不窮,各種門票「一山放過一山攔」;各類攤販趨之若鶩,有的寺廟周圍甚至還有假扮僧侶卜卦算命、招搖撞騙,天價香火、強制購物等亂象也時常見諸報端。凡此種種,無非是想倚仗景區的牌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儘可能多地榨取利益。遊客要抵達「詩和遠方」,景區不能甘當「遊樂園」。無論是名剎古寺,還是歷史遺蹟,都承載著特定的歷史文化功能,這是景區安身立命的根本。去年一檔旅行節目中的一幕十分值得借鑑:旅行者在武夷山下梅村感受茶文化時,並不是淺嘗輒止地觀光、買一杯茶嘗嘗這麼簡單,而是經歷了做茶餅、制茶搖青、建茶盞等一系列過程。如此方式,不但讓遊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體驗,更讓景區的歷史文化價值得到彰顯。「臨清風,對朗月,登山泛水,意酣歌。」為了讓每一位遊客都有一個詩意的出行,景區不妨「減減負」、「瘦瘦身」,讓所肩負歷史文化功能重新回歸,也讓遊客體悟到「遊目暢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愉悅。
作者:姜忠奇
來源:北京日報 長安觀察
流程編輯:RB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