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俞麗拿:21世紀的人一定要懂藝術

2020-12-12 澎湃新聞

中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首演者俞麗拿77歲了。

因為精力有限,俞麗拿在70歲演奏狀態還很好時辦了告別演出,從此專注於教學,偶爾也開講座。雖然告別了舞臺,她還是會拉琴、摸琴,倒也不手癢。

4月20日,在文化論壇《大家說》上,俞麗拿再次拿起小提琴,講起了《梁祝》,講起了自己的教學生涯。靠著風趣幽默大方的颱風,俞麗拿在現場圈了一大波粉。

關於《梁祝》:小提琴民族化的產物

在中國音樂版圖上,《梁祝》是很難逾越的一座高峰。這部問世於1959年的傑作,講的是中國人的情感,卻讓全世界人都聽懂了,感動了。

俞麗拿回憶,1958年,上海音樂學院在全國各省深入生活,管弦系「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來到了浙江。從溫州到寧波的路上,大家一路都在討論國慶十周年獻禮,寫一部小提琴協奏曲的想法被一致通過。

寫什麼題呢?當時,全國都在喊「大練鋼鐵、全民皆兵」,實驗小組順時代潮流報了《大煉鋼鐵》《女民兵》兩個選題,小組成員之一何佔豪對越劇很熟悉,越劇《梁祝》在全國早有知名度,他們便在給領導的報告上備註了一個《梁祝》。

「學校黨委書記孟波也是作曲家,他看到《梁祝》,就圈了《梁祝》。現在大家覺得當然應該寫《梁祝》,但在『大躍進』的年代,《梁祝》是格格不入的,他定了《梁祝》是要承擔結果的。」

俞麗拿對孟波滿懷感激。提到《梁祝》,就不得不提小提琴的「民族化」,以及上音為什麼要成立「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

俞麗拿說,進入了大學後,她和同學們最大的苦惱是小提琴不受歡迎,不管是進劇場、工廠還是農村,他們都會儘量挑一些普及性很高的外國小提琴曲來演,然而,好聽歸好聽,農村的老媽媽老爺叔根本聽不懂。

「我們唱歌的同學隨便唱兩首中國歌曲,他們就喊再來一個、再來一個,熱烈歡迎,我們早上6點就起來練琴了,比聲樂系同學努力得多、用功得多,但我們不受歡迎。」

在那個火熱朝天的年代,年輕人總想著為國家做些什麼。當時,俞麗拿感受最深的,是小提琴幾百年來講的都是西方話,中國人不喜歡也不熟悉,為了讓小提琴說中國話,學校才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

因為這樣的機緣,俞麗拿和同學改編了一批小曲子,向民族音樂學習,也向二胡等民族樂器學習,「我們講中國話了,大家聽了很親切,能聽出來那種語言。」

《梁祝》就是在「民族化」的氛圍下誕生的。1959年5月27日下午3點,蘭心大戲院,17歲的俞麗拿一頭齊耳短髮、一身白衣黑裙,第一次拉起了《梁祝》。這一幕被永遠定格在中國音樂史上。

這麼大一部作品壓在身上,俞麗拿當時覺得最難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風格問題。

「最難的是味道,它是越劇來的,你不熟悉中國戲曲,你就不可能拉出那個味道來。我雖然是浙江人,沒用,因為我學的是西洋那一套。所以我們研究了中國戲曲,學了越劇唱腔,還學了二胡的拉法。這是一個全新的學習過程。」

《梁祝》裡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纏綿悱惻、扣人心弦的滑音,即便是中國人也不一定能拉出風格,何況是不懂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所以,俞麗拿並不贊同外國人一拉《梁祝》,中國人就寬容地叫好,「我是浙江人我也要學戲曲,才能處理好層次。」

關於教育:每個學生都要因材施教

論壇上,俞麗拿挑了《梁祝》最耳熟能詳的「愛情主題」進行分節講述,風趣、幽默、大方、生動,臺下觀眾都被俞麗拿逗笑了,圈粉了。

用最平白的語言講最艱深的樂理,這是俞麗拿多年累積下來的教學經驗,「因為每個學生的情況都不一樣,你作為老師一定要啟發這部音樂的風格、特點、內涵、情緒,所以我上課不是那麼平靜地坐在這,我會不停地說、不停地唱、不停地跳。」

孩子應該在什麼年齡段接受音樂教育的啟蒙?

「每個人不一樣,有的孩子很小就開始了,特別是女孩,懂事早,腦子很清楚。我有個學生兩歲半就開始學小提琴了,但我孫子5歲了,整天就那樣,坐不住。孩子能坐住了就可以開始了,很多人不一定要做音樂家,這是藝術薰陶,好好學音樂的人不會變壞。」

怎麼讓孩子堅持學下去,也是不少家長頭疼的問題,俞麗拿的建議是「慢一點也要堅持」,「他有這麼一個技能,以後會感謝你,因為他會交到很多這方面的朋友。21世紀的人一定要懂藝術,不懂藝術你會OUT,所以,慢一點地堅持,每天練練,每個級慢慢地考。」

不過說起考級,俞麗拿還是呼籲大家理性看待,考級更多是給家長和琴童一個「奔頭」,即便考過十級,離專業水平還是差很遠。

「有人說我十級了就可以考專業音樂學院了,我們一測並沒有什麼水準,因為考場就這幾分鐘,有的人練了前面幾小節就來考了,實際上就是一個業餘的形式,並不能代表你真到了什麼水準。」

從上音附小、附中到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如今,俞麗拿各個年齡段的學生都在帶,且每個學生都是一對一教學。

藝術的魅力來源於不同的個性,有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有的老師的學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在教學方法上,俞麗拿徹底信奉因材施教。

「我們不可能一起上課,聲音都混在一起,你就聽不見他對還是不對,所以一定是一對一上課。學生缺什麼、需要補什麼、學習過程中的特點,你都要知道。有的學生很靈,馬上就能領會,有的學生要有好多啟發,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年齡段也不一樣。」

不僅如此,俞麗拿還常常從學生的琴聲裡觀察他們的情緒,是不是到叛逆期了,是不是談戀愛了,心裡是不是裝了什麼事,「有些人談戀愛是幫助音樂的,有些人談戀愛是影響學習的。」對學生來說,俞麗拿就像他們的「第二父母」,只不過嬰兒期沒參與,也因此,她和學生及家長的感情都很融洽。

眾所周知,不管是附小還是附中,上音都是出了名的難考,假如來了一波孩子考學,老師最看重學生身上哪些閃光點?

俞麗拿說,小提琴最要緊的是聽覺,也就是耳朵敏感性好不好,「小提琴不像鋼琴,鋼琴音不準是調音師的問題,小提琴音不準是他的耳朵敏感性不行。第一是耳朵,我們從他的眼睛裡就能知道他的耳朵怎麼樣。另外,節奏感和樂感也很重要。」

論壇當天,俞麗拿的兒子李堅也來到現場,在鋼琴聲裡和觀眾互動了一番。

李堅是國內知名鋼琴家,也是上音鋼琴系主任,雖然出生音樂之家,他走上音樂之路卻是偶然。

俞麗拿回憶,兒子是1965年出生的,第二年就「文革」了,「文革」期間音樂學院都停辦了,家長都沒想過讓孩子繼續學音樂。俞麗拿怕兒子到處亂逛學壞,小學下了課就把他關在家裡,除了做功課,就用小提琴、鋼琴把他關住。

「現在的孩子還沒學琴,將來就是小提琴家、鋼琴家了,我那時候沒這個想法,因為我也不知道我將來幹嘛,只是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他是這塊料,他的天分也確實比我高。」

「我這個人沒那麼聰明,沒那麼高的天分,也沒碰到很有經驗的老師,我的特點就是認真,什麼事情到我身上我都認真,而且執著。我這一輩子什麼事情都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全是分配的,學小提琴是分配的,畢業以後留校做老師是分配的,給我的這個榮譽那個榮譽也是組織上領導分配的,沒有一個是我選擇的,但我做什麼事情,就是我不樂意、我不喜歡,我也認真,我也執著。」

俞麗拿說,當母親最幸運的就是給孩子找對了路,路對了,即便辛苦,痛苦也會少很多,「他們這一代不一樣,再下一代更不一樣,全是自由選擇。所以,媽媽就多給他選擇最有閃光點的那一部分,你把孩子的閃光點想到了,就是你的幸運,也是這個孩子的幸運。」

相關焦點

  • 俞麗拿:讓西洋樂器響起中國聲音
    作者:餘戰紀 藍博初學小提琴像殺雞一樣難聽1940年,俞麗拿出生在上海。母親是江蘇人,祖父母是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新張俞村人,早年離開家鄉打拼,輾轉到了上海。俞麗拿的嬸嬸是音樂教師,家族裡的很多孩子都跟著她學鋼琴,俞麗拿也不例外。
  • 愛國情 奮鬥者 | 俞麗拿,讓小提琴說了中國話
    她就是俞麗拿,著名教育家、小提琴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儘管,她已封琴十載,但她的心從未離開中國的音樂事業。《真愛·梁祝》就是由俞麗拿擔當出品人,由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出品的一部以《梁祝》為魂,穿越歷史長河見證「一生一念」的愛情史詩。60年前,年僅18歲的上音學子俞麗拿首次演奏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轟動了世界,成為中國音樂史上的經典。
  • 俞麗拿:《梁祝》讓小提琴「說」了中國話
    如今,78歲的俞麗拿已經告別舞臺,卻仍然堅持在三尺講臺,近日,她在上海音樂學院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我現在還能高高興興做我喜歡的教學工作,還能教多少年,這要看生命還能給我多少時間,我這輩子很多事情都不是我自己選擇的,但我能有今天,只有『認真』二字。」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裕嫵
  • 俞麗拿:這一生是與中國小提琴事業的一場真愛
    2019年12月24日晚,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年近80歲的俞麗拿在全場觀眾熱烈致敬的掌聲中緩步走向舞臺中央。持弓,起奏,在中國愛樂樂團的協奏下,一段熟悉的「化蝶」旋律,將60年前的時空與21世紀的北京勾聯在了一起。1959年5月27日晚,18歲的俞麗拿身著白色襯衫、藍色裙子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面向社會各界奏響了這段此後傳遍世界各地,並代表中國民族交響樂創世紀的經典樂章。自那天起,俞麗拿的名字就與《梁祝》緊緊相連。
  • 79歲俞麗拿「封琴」十年後,為它破例
    以「梁祝」為魂,講述4段跨越時空的愛情故事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演,18歲的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一曲奏畢,驚豔全場。新誕生的《梁祝》成為交響樂民族化的典範。一個甲子過去了,琴弦上這隻中西合璧的「蝴蝶」舞動翩躚,依舊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
  • 小提琴聲與講述交相輝映,看俞麗拿揭秘《梁祝》背後的故事
    天平街道「匯新知」講師團成員、著名主持人夏磊(左)訪談俞麗拿1959年,《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正式首演,年僅十八歲的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一舉成名。而《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作曲家之一何佔豪,也是天平「名家坊」成員。
  • 我身邊的最美女性 | 俞麗拿:讓中國音樂驚豔全世界
    她就是上海音樂學院中小提琴教研室主任俞麗拿。在今年「三八」國際婦女節到來前夕,全國婦聯決定授予俞麗拿等10位優秀女性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周總理回答:「你們年輕人要敢想敢做,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翌年,周總理再訪上海時聽了俞麗拿的小提琴演奏後高興地說:「一年前你們提的這個問題,你們現在做得很好嘛!」
  • 俞麗拿封琴十年重返舞臺,《真愛·梁祝》首輪巡演收官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12月24日,由俞麗拿、雷佳、王亞彬、王志飛、徐俊、金培達、蕭麗河等共同參與創作及演出的原創音樂劇場《真愛·梁祝》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自11月在上海及寧波的演出以來,《真愛·梁祝》收穫巨大反響。
  • 俞麗拿:讓小提琴講中國話 50多年專注演奏教學
    俞麗拿在演奏小提琴。資料照片俞麗拿今年78歲。「因為我是《梁祝》首演者,大家就知道了我的名字。」在上海音樂學院教學大樓裡,記者見到了剛剛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的俞麗拿,她說,「大家都以為我在文藝單位,其實大學畢業我就留校當了老師,到現在已有56年教齡。」
  • 不舍「梁祝」 俞麗拿推出原創音樂劇場《真愛梁祝》
    2019年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60周年,它打破西洋作品一統小提琴樂章的歷史,鑄造了中國音樂史和藝術史上的經典。作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首演者,現年79歲的俞麗拿一直在思索「下一個《梁祝》在哪裡?」她希望以更富時代氣息的藝術呈現方式來紀念六十年前的《梁祝》。
  • 小提琴曲《梁祝》首演60年,首奏者俞麗拿攜劇重回舞臺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2019年是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60周年,由以該曲為靈感改編的音樂劇場作品《真愛·梁祝》宣布定檔,將於11月17日-18日在全新落成的上海上音歌劇院首演,12月24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
  • 《梁祝》首演者俞麗拿80歲仍在全職教書:用一生的時間學習如何當一...
    80歲的俞麗拿,笑容依舊動人。她穿著一件紅襯衫,畫著淡妝,講起《梁祝》的故事,眼神發光,好像隨時隨地要跳起舞來。1959年,18歲的她在蘭心大戲院首演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一舉成名。從此,琴弦上的蝴蝶飛向世界各地,深入人心。
  • 上海文學藝術獎|何佔豪:寫音樂一定要看向老百姓
    1959年,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讓26歲的何佔豪蜚聲中外,60年過去,86歲的他依然思路清爽,語調幽默。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何佔豪自行總結起得獎原因來,「為什麼會得獎?可能是老百姓喜歡。」「我們這一代人寫音樂,黨的教育一再強調,要為人民服務,要接地氣,老百姓不誇讚你的作品,得再多獎也沒有用。
  • 俞大猷:俞龍戚虎,論抗倭戚繼光不如我
    從出身上看兩人就沒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戚繼光起點要比俞大猷高很多。和戚繼光一樣,俞大猷也是文武雙全。他5歲就入私塾念書,15歲即中秀才,被時人稱為「十才子」之一。明朝重文輕武,武官的上升空間狹窄,家裡希望他通過科舉之途獲取功名,來改變家族的命運。但俞大猷在科舉上並不如意,這可能和他「不務正業」、分心太多有關。
  • [分享]21世紀藝術博物館扎哈資料下載
    21世紀藝術博物館扎哈專題為您提供21世紀藝術博物館扎哈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21世紀藝術博物館扎哈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 21世紀國家藝術博物館 查看詳情
  • 藝術與城市零距離: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
    來到日本石川縣金澤市,你會發現這城市的各角落充滿了古蹟,總能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氛圍。然而,可別以為金澤只有古蹟可以看,金沢21世紀美術館便是一座觀點新穎、打破藩籬的現代藝術景點。▋金沢21世紀美術館的獨特設計提到美術館,很容易給人曲高和寡的印象,金沢21世紀美術館卻刻意反其道而行,在建築師妹島和世和西沢立衛(SANAA)的巧思下,將外觀打造成一個直徑112.5公尺的正圓形,並在東西南北都設置出入口,不刻意強調前後門,作品也並不只擺放在館內,目的便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角度認識這座美術館
  • 安德魯·曼茲攜手黃蒙拉與北德廣播愛樂以純正「德奧交響」為藝術...
    作為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閉幕演出,今晚,安德魯·曼茲、黃蒙拉攜手北德廣播愛樂樂團將在上海大劇院獻演德奧交響音樂會。本次音樂會將演出兩部貝多芬在不同時期創作的《費德裡奧序曲》和《F大調第六交響曲,作品68》,以及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77》。
  • ARTPRICE - The Museum Industry®:21 世紀的藝術展覽
    Artprice 執行長/創始人 thierry Ehrmann 回憶道:「在 2000 年 1 月 1 日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這段時間內,全球新建博物館的數量比整個 19 世紀和 20 世紀所建造的博物館還要多。事實上,在全球五大洲,每年都有大約 700 家世界級博物館開業,每家博物館至少收藏了4500件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