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擁抱自然 親子家庭流花湖觀鳥)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何蕊 實習生 陳少韓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昨日,由《信息時報·愛心檔案》攜手盈速應急救援志願隊、ELECOOK家庭廚藝生活館、廣州陳正雷太極會館、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讓候鳥飛」公益項目、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黑天鵝跑步俱樂部、酵道孝道廣州環保酵素推廣中心以及Bigger跑步學院,共同打造的第九期「天天有愛·志願七天樂」之自理自立自強訓練營活動正式啟動。
活動首日,33個親子家庭前往流花湖公園,在來自「讓候鳥飛」公益項目的6位科學老師的帶領下觀鳥,學習關於保護候鳥、植物的知識,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在孩子心中播下熱愛自然的「種子」
此次觀鳥活動在流花湖公園內進行。據介紹,流花湖公園內的鷺鳥保護區和流花鳥苑有「鬧市小鳥天堂」之稱。此次活動的帶隊老師、從事環境保護20多年的李小雲表示,流花湖公園的生態建設做得很好,尤其是在綠化投入、建設友好道路、為鳥類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等方面。
望遠鏡、昆蟲觀察盒、護鳥行動指南、動物識別手冊……老師們為孩子準備了各種有趣的「工具」,以大自然為教材,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進行學習。剛進入流花湖公園,李小雲就開始向孩子們介紹眼前看到的各種動植物,鼓勵孩子們發現身邊的小動物或植物。活動開始後不久,11歲的汪宇童就在花叢中發現了一隻小蜜蜂,引來孩子們的圍觀。「蜜蜂有6條腿,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成蟲通常有兩對翅和6條腿,所以看腿的數量是區分昆蟲和其他種類動物的一種方法。」李小雲說。
用昆蟲觀察盒採集昆蟲,通過觀察盒的放大鏡細心觀察蜜蜂;撿起一片落葉,搓一搓,聞一聞,形容一下它的味道,猜猜這是什麼植物……李小雲認為,這種可以摸得到、聽得到、聞得到的情境教學可以激起孩子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更容易接受這些科學知識。「希望通過今天的活動,可以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顆 種子 。有很多志願者或環境保護者,都是因為小時候看了一部關於大自然的電影或者參加了一次活動,或者被一位很好的科學教師引導而愛上大自然,進而積極參與環境保護。」
科學老師各顯專長答疑解惑
在李小雲介紹各種鳥類知識的同時,另外5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老師也在為孩子們答疑解惑。來自江門的攝影愛好者三石則將自己拍攝的鳥類照片同步發送到活動微信交流群內,讓孩子們更好地辨別、認識鳥的種類。「有很多捕鳥者根據候鳥遷徙的規律進行大量捕殺,然後賣到各地的餐館。現在的校園教育沒有特別教導孩子們學會保護動物,所以我希望通過這類科普活動,讓更多人愛護鳥類,拒絕吃鳥。」三石說。
而華南農業大學畢業的鐘嘉怡,此前曾跟隨李小雲學習和舉辦各類科普知識活動,主修城市林業專業的她熟悉各類樹木植物。在活動中,她為孩子們講解園內觀察到的各種植物,引導孩子們愛護和保護環境。
此外,在廣州市啟聰學校教英語的阿樂也帶著妻子前來助陣,教授孩子們一些簡單的手語,調節現場氣氛。阿樂認為,孩子通過課本學習大自然是遠遠不夠的。在童年階段,小孩子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向他們灌輸保護大自然的意識很有意義。
收集落羽杉種子帶回家種植
公園內的草叢和路面上,散落著許多植物的葉片和果實。在老師的指引下,小朋友們將蒲葵、花葉豔山姜的葉子以及落羽杉的種子等收集起來進行觀察。
8歲的符瑞俊一邊認真聽老師的講解,一邊低頭尋找隱藏在草叢中的葉片和果實,很快就收集到了一盒。「葉子可以做標本,落羽杉的種子可以拜託姑母幫忙種下去。」
10歲的朱彤彤家住流花湖公園附近,平時經常和父母來公園玩耍或做運動。「以前從來沒有留意過周邊的動植物,小松鼠、各種小鳥都是第一次看到,特別神奇。我還學習到了很多和植物有關的知識,例如春羽,它是一種會 發高燒 的植物,升高體溫吸引昆蟲,然後傳播花粉。」朱彤彤表示,以後有機會也會帶朋友來逛流花湖公園,把這些有趣的知識和朋友們分享。
白頭鵯為什麼會在樹上「跳舞」?白鷺為什麼成群結隊?蟬用什麼「唱歌」?公園裡的石板路為什麼會留縫隙?孩子們積極參與,回答老師提出的各種問題。其中,11歲的黃涵幸是一位「觀鳥小達人」,老師提出的不少問題她都能回答。黃涵幸告訴記者,四年級的時候她就報名參加了一個觀鳥班,學習認識各種鳥類。此後,她對觀鳥越來越有興趣,時常外出觀鳥,有時還會寫觀鳥日記。「今天看到的大部分小鳥我以前都見過,除了八哥,今天是第一次看到。」
小眼睛看大世界
國慶節流花湖觀鳥活動小記
二中應元初一 譚笑
今天是祖國的生日,我和許多小夥伴一起在流花湖公園參加了一場很有意義的「讓候鳥飛」觀鳥活動。
一大早來到流花湖公園,只見記者、老師、志願者叔叔阿姨們早已集好隊,準備開始今天的活動。我看見一個老師拎著一個大環保袋,便好奇地湊過去看:原來是一大袋望遠鏡!雖然我以前也有過參加觀鳥活動的經驗,但畢竟只是參加過一兩次,沒有使用過專用的高倍率觀鳥望遠鏡。我不禁對今天的活動充滿期待。
活動開始了!首先,各位老師、《信息時報》的記者姐姐和志願者們分別介紹了自己,然後我們分組玩「自然名疊羅漢」小遊戲進行相互認識。自然名就是為自己取一個植物或動物的名字。我的自然名是「含笑」,是一種花兒。大家互相認識後,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了我們的「探索之路」。
我們觀測到的第一隻鳥叫「鵲鴝」,真是一個奇特的名字。鵲鴝的羽毛是黑白相間的,可漂亮了。以前廣州到處都有這種鳥兒,可是現在越來越少見了。接著老師又指向公園裡一塊普普通通的大石頭,告訴我們它叫火成巖,是巖漿冷卻後形成的一種巖石。它上面白色的紋路是二氧化矽形成的晶礦,是尋找寶石、水晶的依據。我們還在草叢中發現了海金沙——一種植株細小的蕨類,是孢子植物。別看它小,它可是涼茶的原料呢!
我們走到落羽杉林,老師指引我們尋找落羽杉的「鼻子」。這個「鼻子」其實就是落羽杉的「氣根」,像樹根一樣突出在附近的地面上,好像樹的鼻子一樣幫助整棵樹呼吸。它的果子像橡果一樣大小,還有美麗的花紋。我們還看到長得很像龜背竹的植物「春羽」,老師說,它開花時會「發高燒」到38 發出濃烈氣味,以此吸引昆蟲傳粉,植物們可真聰明呀。我們還看到樹枝上的紅花長尾葉鶯在驕傲地跳動著,賣弄自己小巧靈活的尾巴。花葉豔山姜的葉子掰碎了聞起來有薑絲的味道,真神奇。
最後,我們來到流花湖公園的鳥島附近,這裡有許多樹木,還有人造的假山和瀑布,很多鳥兒在這裡聚集,老師說這些是留鳥,已經是一個鳥群在這裡生活了。我們還觀察到許多紅耳鵯、八哥……它們在這裡生活得真開心!
(原標題:擁抱自然 親子家庭流花湖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