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消息 億萬富豪曾憲友因第三任妻子「紅杏出牆」,花20萬元僱三名兇手,將自己的「情敵」、昆明某服裝公司的副總裁劉顯宏殺掉。2007年4月26日,雲南保山聯通汽車銷售維修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保山聯通汽修公司」)總經理曾憲友和他僱請的三名兇手因涉嫌僱兇殺人,被昆明市檢察院批准逮捕。
記者近日經多方調查,了解到此案的一些內幕。
公司副總家門遇害
劉顯宏系昆明某服裝公司的副總裁,其妻是安寧市連然鎮極樂村的小學教員。每到周末,他都會回家與妻兒團聚。1月14日23時許,劉顯宏與其妻弟等人回家。劉顯宏一個人駕駛著他的奧迪車走在前面,將其妻弟王某等人甩在後面。當王某等人駕車路經極樂村村口(劉顯宏的家門口)時,發現劉顯宏的奧迪車車門打開停在距家門口5米遠的地方,人則匍匐著倒在地上。他們翻過劉顯宏的身子,發現其手臂、胸部、腹部、肩部、大腿等部位連中14刀,已經停止了呼吸。「兇手的作案手段非常殘忍,死者的胸部被刺中6刀,」劉顯宏的堂兄劉藝說。
「我哥無論是做生意還是做人一直都與人為善,不可能有什麼仇人。」劉顯宏的弟弟劉顯魁說,2006年7月的一天,他與劉顯宏回安寧的途中,劉顯宏接到一個女人的電話以後就有點悶悶不樂。劉顯宏就把這個「悶悶不樂的電話」的故事告訴給了他。
認識別人老婆惹禍
劉顯宏向弟弟劉顯魁透露,他在雲南大學參加工商管理MBA培訓時,認識了一位長相出眾的張姓女同學,兩人產生了「曖昧關係」。這位張姓女同學告訴他,她是保山大老闆曾憲友的第三任妻子,這種老夫少妻的生活使她沒有絲毫家的感覺。據劉顯宏當時介紹,張某有一個特點,喜歡寫日記。有一天,曾憲友看到了張某的日記,並發現張某與劉顯宏「走得很近」。
此後,只要張某到昆明,曾憲友就會派人跟蹤劉顯宏和張某。據劉顯宏透露,在此期間,曾憲友曾把他叫到昆明某四星級賓館「談判」過,讓劉顯宏給一筆巨額費用就可了結。因曾憲友的要價過高,劉顯宏拒絕了他的要求。此後,曾憲友曾多次給劉顯宏打過恐嚇電話,聲稱要僱兇殺人,劉顯宏也到雲南省公安廳去報過案。
曾憲友花20萬僱兇
劉顯宏遇害以後,昆明警方成立了「1·15」專案組偵破此案。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者透露,曾憲友得知自己的妻子張某與劉顯宏有「曖昧關係」,又敲詐不成的情況下,就出資10萬僱了三名兇手,準備將劉顯宏殺掉。三名兇手拿到這10萬元「佣金」後對劉顯宏進行了一個月的跟蹤,掌握了劉的生活習慣。在此期間,曾憲友再次支付給三名兇手10萬元。
1月14日,兇手掌握到劉顯宏要回極樂村,於是天黑後來到其家附近埋伏。劉顯宏每周末回家都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把車子停靠在一邊(不熄火),然後去打開車庫的鐵門(車庫距住處有600米的距離),將車子停進車庫以後再回家。這些習慣都被三名兇手掌握,當他們接到電話通知以後,選擇了劉開鐵門的一剎那,迅速向他的致命部位連刺14刀。三名兇手作案以後,立即驅車逃跑。作案102天以後,三名兇手全部被抓獲。曾憲友得知三名兇手被抓獲,準備攜妻子張某逃跑時,被民警抓獲。4月26日,昆明市檢察院批准對曾憲友和三名兇手進行了逮捕。
賣狗肉起家成富翁
據了解,曾憲友以前是保山市隆陽區蒲縹鎮的一個農民,與結髮妻子離婚後,到潞江壩鎮的保山糖廠對面開了一家狗肉館子,在此期間,曾憲友認識了糖廠一位同樣是單身的中層管理人員,並與之結婚。夫妻倆在經營這家狗肉館子期間,結識了很多糖廠的高層,曾憲友與糖廠的一些高層勾結,用非常低廉的價格將白糖買出來,然後再批發給各銷售點,從中獲取巨額利潤。幾年下來,曾憲友在糖廠賺了一大筆錢,後來糖廠倒閉了,曾憲友卻發財了。
2003年,曾憲友組建了保山聯通汽修公司。據了解,曾憲友的公司一開張就拿到了桑塔納、捷達車在保山地區的總經銷權。隨後,保山市隆陽區人民政府出了一份紅頭文件,文件規定保山原來的夏利計程車全部更換為桑塔納、捷達,所更換的車輛必須到保山聯通汽修公司購買。政府的這份紅頭文件提高了曾憲友的身價,他的事業也有了新的飛躍。由於身價不斷提高,曾憲友與共同創業的第二任妻子離婚,並與曾被其長期包養過的張某(隆陽區某幼兒園教師)結婚。
動用暴力搶佔土地
壟斷了保山計程車行業僅僅是曾憲友在「致富」路上邁出的第一步,他真正能稱為「億萬富豪」,還是從涉足地產領域開始。據不完全了解,曾憲友在保山隆陽區、騰衝縣等地擁有土地的價值已經超過幾個億。曾憲友在實現他的地產霸業的過程中,一方面是對主要官員進行腐蝕,另一方面,在徵用土地、或者拆遷過程中涉及到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與老百姓發生矛盾時,他便動用他的「自衛隊」。所謂「自衛隊」,就是他僱請30多社會閒散人員,並給這些人每人買了一套制服,只要曾憲友一聲令下,「自衛隊」就按照指向打人。2005年8月,曾憲友又通過特殊關係,搞到了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郎義村的「龍王塘」景區的大片土地,準備開發別墅。由於村民阻撓,曾憲友於2007年1月10日上午出動3000餘人的隊伍,強行開進了「龍王塘」公園,趕走了守護公園的農民。(生活新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