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渝地區,有的地方正月十五元宵節除了吃湯圓之外,還有吃臘豬尾巴根兒的習俗,與團年吃豬頭肉遙相呼應寓意「有頭有尾」。
在我的農村老家,豬尾巴跟臘豬頭都是在團年當天煮好的,過年期間慢慢吃豬頭肉,豬尾巴一直要留到正月十五才吃。過去農村殺年豬基本上只殺一頭,最多也就兩頭,臘豬尾巴就1-2根,農村的肉攤上也不能單獨買到,尾巴根兒是個稀奇貨。
就味道和口感而言,豬尾巴根兒是極好的,肉質脆爽,富含膠原蛋白,很有啃勁兒。臘尾巴根兒是鹽醃後煙燻的,鹹香味足,柴火氣息濃厚。家常做法是跟坐臀肉一起炒幹鹽菜,切成小段,最喜歡從尾巴尖兒開始吃,由細到粗,慢慢啃慢慢嚼,小時候最渴望抓著整根直接啃。現在常用豬尾巴根兒下酒,一壺高粱老酒,酌一口酒,啃一口肉,巴適得很。
這一習俗逐漸變淡了,一是越來越多人脫離了農耕生活,就不會過於講究了;二是豬尾巴根兒不再稀缺,現在想吃多少買多少。即便如此,豬尾巴根兒的好滋味,風採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