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傅文婧、趙銘、衛宜斐12月11日報導:流浪貓是城市裡最常見的小動物,它們作為「動物居民」在街頭巷尾佔有一席之地。然而流浪貓一旦聚集過多,很容易對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在上海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的九龍倉璽園小區,熱心居民自發組織起愛心小分隊,和居委會齊心協力摸索出一套科學照管流浪貓的實踐方法。一年多來,小區裡先後收留了四、五十隻流浪貓,除了發布領養公告,為它們尋找新家,還為部分適齡貓進行絕育手術,令人頭疼的「夜半貓叫」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九龍倉璽園小區內的流浪貓「愛·馨驛站」
不只是投喂,愛心小隊「科學管貓」
九龍倉璽園小區環境優美,擁有豐富的綠植,加上小區內有不少業主喜愛餵貓,吸引不少流浪貓「呼朋喚友」地前來安家落戶。隨著流浪貓數量漸多,環境衛生和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一位業主在走路時不慎踩到流浪貓的尾巴,當即就「掛了彩」;無獨有偶,另一位小區業主在遛狗時,自家的狗也被流浪貓打得鼻青臉腫。
「還有小朋友被貓抓傷。」小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因為發生多次「抓傷事件」,如何治理流浪貓的問題在居民微信群裡引發了爭議。這其中,愛貓人士選擇餵養救助,中立人士保持沉默觀望,極端人士則提出激烈主張,甚至有居民想用老鼠藥進行「圍剿」。
愛護動物、文明養寵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部分,流浪貓問題顯然不能靠「簡單粗暴」來解決。2019年9月,小區居民楊劭佳先生與幾位熱心鄰裡找到了居委會,一支「九龍倉TNR愛心小分隊」也由此自發成立。楊先生擁有多年救助流浪貓的經歷,他向居委會工作人員分享了流浪貓問題的「TNR」解決方法——即Trap(捕捉)、Neuter(結紮)和 Relase(放歸),這也是目前國際公認比較科學有效的方式。
正在捕捉流浪貓
面對居民的熱心、真誠和專業,街道牽頭居委會決定進行扶持,並啟動了「九龍倉流浪貓TNR項目」,在保證流浪貓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引入專業的寵物醫院對捕獲的貓咪及時進行絕育手術。小分隊成員對此也自發籌集了首批項目資金共4000元,還建立起「流浪貓絕育捐助資金」。近來,隨著熱心居民不斷加入,小分隊規模擴大到30多名成員,在大家的努力下,日前又籌措到近6000元資金。
由於流浪貓完成絕育後,需要一個術後療養休息的過程,居委會黨支部書記蔣華介紹:「我們還發動了物業,提供一個場地給它們養傷。」據悉,絕育後的貓會在中轉驛站生活一段時間,之後如果有人願意收養,則送交領養人家,與項目展開合作的寵物店、寵物醫院會幫忙在朋友圈或領養網站發布信息,去年就有11隻貓獲得了收養。而對於無人收留的流浪貓,則會被放歸自然。
已被領養的獲救小貓
為什麼絕育後的貓還需要放歸呢?原來貓具有很強的地盤意識,流浪貓回到原來的領地,就可以防止其他外來貓,特別是未經絕育的貓侵佔它的地盤,由此可以有效控制小區內的流浪貓數量。同時,經過絕育後的貓性情會變得比較溫順,攻擊性大大降低,對居民來說更加安全。此外,一定數量的流浪貓對老鼠也具有相當的「威懾力」,是防止鼠患的「生力軍」。
「愛·馨驛站」捐贈辦公室
幸福又煩惱,「住房問題」仍待解決
項目開始之初,物業在地下車庫為流浪貓提供了一處較為僻靜的房間作為療養的臨時住所。這間「愛·馨驛站」在簡單改造後,團隊成員們始終有計劃地進行維護,每日安排值班成員清潔衛生、餵食以及定期驅蟲,並記錄在冊。
牆上貼著護理貓咪的注意事項
記者注意到,在第一期驛站,團隊成員專門撰寫了一份「護理注意事項」懸掛在牆上,一方面為不同的流浪貓分別作了記號,標註它們各自的護理方式,例如兩隻分別叫「小白」和「髒髒」的流浪貓需要單獨隔離護養,不可放出籠子;一方面也分步驟詳細說明了為流浪貓滴眼藥水、清洗鼻腔、擦下巴的處理方法。而對於清洗鼻腔、擦下巴等步驟較多的項目,成員還在一旁標註了「看視頻」的字樣,拍攝了專門的視頻以便團隊成員進行參考。
位於地下車庫的第一代貓舍
為了給流浪貓們提供更加良好的療養環境,今年團隊成員對貓舍進行了升級,將第二期驛站設置在了桌球活動室旁的一間空置辦公室內。記者在「二代貓舍」裡看到,新的驛站共放置了三層貓籠,其中為了保護流浪貓的健康,團隊成員選擇將較為潮溼的底層貓籠空置不用。與一期相比,第二期驛站的室內光線更加明亮,還配備有空調以及優質貓糧,更有利於貓咪的術後康復。
「二代貓舍」配備空調環境更舒適
據了解,根據流浪貓年齡以及身體素質的不同,絕育手術後療養時間的長度也有所不同,從半個月到一個月不等。這期間的貓糧、貓砂等消耗品主要依靠志願者和居民的自願提供,「其實總的來說還是靠居民的捐款來維持運營整個項目。」蔣華表示。
居民捐贈的愛心貓糧堆起半人高
有一些流浪貓們由於經常在小區出沒,志願者會為它們起專屬的名字。而這些受到小區居民關愛的流浪貓,也同樣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它們的感情。例如,一隻被取名為「佩奇」的流浪貓,現在已經成為了居委會眼裡的「老熟貓」,到居委會門前「打卡」成為了它的日常。「佩奇每天都會習慣在居委會的門口躺好。」居委會工作人員透露,「就等著我們過來摸摸它。」
小貓「佩奇」和社區工作人員關係親近
項目實施之後,隨著小區流浪貓數量的減少,居民的爭議也逐漸平息,人與貓之間的關係也更加和諧。不僅如此,小區裡的其他居民還會對愛心小分隊提供救助線索。例如前段時間,一名17號樓的住戶發現,一隻小貓鑽進了一棟樓門禁處的牆體內,並時不時傳來虛弱的聲音。該住戶緊急聯繫了愛心小分隊,最終物業工作人員得知消息後決定將牆鑿開,最後成功解救了這隻小貓。據悉,在驛站裡生活了幾天後,小分隊為它找到了領養人家,如今這隻小貓已經在新家開始了幸福「喵生」。
物業人員解救被困牆內的小貓
當然,在救助流浪貓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和誤解也是難免的。例如,貓咪的性成熟時間在4個月大左右,但要對貓咪進行結紮,必須等到它們滿6個月大,免疫系統完善的時候才可以進行。這個「時間差」就讓一部分流浪貓在絕育前懷孕,並且生下小貓。「又聽到貓叫了!」有些業主就以為是「過度餵貓」所引起,對愛心小分隊的工作造成一些誤會。
交流群內經常分享被領養貓咪近況
此外,當下團隊面臨的最大困擾是「住房問題」。第一期的貓舍位於地下車庫,環境比較潮溼。今年的梅雨季節時,有一隻小貓術後因此而未能康復,最終不幸離世,讓團隊成員非常傷心。經過搬遷「升級」後的第二期貓舍,雖然條件改善,還配備了空調,但位置距離居民的桌球活動室非常近,對進進出出的業主來說容易造成不便,依然不是一處最理想的安身之所。
流浪貓的安置是一項長期工作。目前,九龍倉居委會的工作人員正在繼續想辦法,希望能夠落實一處更合適的場地,既能保障貓咪的健康,也不會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僅如此,新江灣城街道也正致力於將九龍倉小區的「治貓」理念和實施方法推廣到周邊其他小區,為創建精神文明社區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