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灣區:目標是星辰大海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雲鋒導讀

「我是要成為海賊王的男人。」

「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在日本的諸多文化作品裡,海,是永恆的靈感之源。

在葛飾北齋的富士三十六景中,最出名的《神奈川沖浪裏》是因為海浪洶湧澎湃的律動封神;而最近收穫無數迷妹迷弟的日本花滑王子羽生結弦,也曾直言自己的動作靈感多來自大海。

日本近現代的文明發展皆因海而生,而東京灣區的萌芽生長,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

雲鋒金融的大灣區專題研究進入第三站——東京灣區。(前兩篇分別為舊金山灣區研究《古為黃金鄉,今有科技谷》,紐約灣區研究《金錢永不眠》)

你知道嗎?日本現今並沒有法律明文規定它的首都是東京。

Surprise!日本的憲法並不像其他國家的憲法那樣規定了首都所在,只有一部1956年的《首都圈整備法》中提到東京都及周邊地區是「首都圈」。

當然,在日本老百姓的觀念中,東京等於日本首都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以東京為核心的首都圈也是日本最重要的經濟中心。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全球三大灣區的第三極——東京灣區的發展史。

誕生

站在東京塔上遠眺,夜幕下的城市霓虹閃爍,車水馬龍。繁華的景象仿佛同這世界上其他摩登都市沒有任何差別。

但從那份東亞的精緻與細膩中,你能隱隱察覺到藏在這份盛景下的野心。

1853年,當美國的炮艦駛入日本,威逼開國時,東京還不叫東京,而是江戶。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正式更名為東京,東京灣區的現代化發展之路也由此開始。

早在黑船事件之前,十七世紀的江戶依託易於通商的江戶灣,已經是日本重要的經濟中心和人口聚集地。而在鎖國被打破後,東京灣區的自然稟賦被徹底釋放。

現在我們所指的東京灣區,主要是圍繞東京灣發展的一都三縣(東京都、崎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也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首都圈。

2012年,東京灣區面積約為13562平方公裡,涵蓋人口4100萬人,佔據日本全國人口的1/3 。 2010 年,灣區實際GDP為198兆日元,佔日本GDP總量的38%。

因此,與舊金山和紐約灣區分屬美國經濟的一部分不同,無論是經濟層面還是社會層面,說東京灣區是日本的核心都毫不過分。

圖片來源:首都圈整備狀況報告

現如今,東京灣區以繁華的東京都、超前發達的工業製造業和高效的六大港口聞名於世。

與自然形成的舊金山紐約灣區相比,東京灣區的發展中超前的規劃設計和精密實施的痕跡更為明顯。因此它在發展中遭遇的重大問題和解決方案,也對同類地形區域的發展更具借鑑意義。


國家戰略與先天條件

且不談十七世紀初的東京灣開發和江戶城市化時期,只單看二戰後的規劃之路,東京灣區的發展史是同日本依據國情制定的「經濟中心」國家發展戰略相輔相成的。

日本國土面積狹窄,各類資源有限,依靠海灣發展運輸業、實行開放戰略發展經濟勢在必行。

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對外貿易,是其經濟發展的重心。這一戰略對於海港條件的依賴,使得三灣一海地區(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和瀨戶內海地區)成為工業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中之重。

東京灣區最重要的優勢當然是自然稟賦。東京灣深入內陸逾80km,是天然的優良深水港灣,內寬外窄。同時港灣緊連的衝積平原地區,以及後期填海造地帶來的充分陸域,可用於倉儲區和工業區的建設發展。

將工業帶建在港灣附近最直觀的優點就是省錢省時。對於原料燃料高度依賴進口的日本而言,這一做法既降低了要素流動成本,也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縮短生產周期。

同時,環東京灣地區從十七世紀以來城市化不斷發展,人口充盈,經濟發達。工業區建立在附近,使得生產地貼近消費地,產品剛下流水線就能被擺上貨架,形成了生產-消費-再生產的良性循環。

精密規劃與良性合作

若去東京旅行,研究其複雜的電車地圖是一次痛與快樂並存的體驗。

痛在於讓人望而生畏的複雜路線,而快樂則來源於精密的網絡布局和便捷流暢的換乘體驗,這也讓東京灣地區的交通體系成為各國軌道交通規劃爭相學習研究的對象。

東京-橫濱-千葉電車路線圖

這套高度發達的交通布局正是緩解城市問題的最大仰仗。精密覆蓋的交通網絡使得人、物得到高效流通,而支撐著這比蛛絲更為精密的交通網絡的,是一套完整而長遠的規劃邏輯。

而這正是東京灣區,這個高度規劃、統籌協作的精密作品最好的象徵。

六港聯合的共贏規劃

在日本,港口的規劃建設同國家戰略緊密相連,港口間的良性互通也少不了整體規劃的協助。

1951年頒布的《港灣法》設立了港口管理機構這一地方政府公共團體來管理相關港口。此後,由運輸省負責制定全國港口發展的長期計劃,港口管理機構則負責在此範圍內製定對應港口的年度預算和長期規劃。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港口由地區對應機構分開管理,會不會造成港口間的惡性價格競爭,增加不必要的資源內耗, 同時降低整個東京灣的國際競爭力呢?

1967年港灣局提出《東京灣港灣計劃的基本構思》有效防範了上述問題。

該一文件通過將東京港,千葉港、川崎港、橫濱港、橫須賀港、木更津港、船橋港在內的港口有機整合,形成廣域港灣,以港口群整體的能力來與世界其他港口競爭。

這一構想實施後的三十年內,東京灣區的各大港口吞吐量長期居於世界前十以內。

即使現在,雖然單個港口的競爭力已並不明顯,但在2015年,京濱港口群(包含東京港、橫濱港和川崎港)吞吐量仍達到了約752萬個標準貨櫃(TEU),超過了紐約新澤西港以及中國營口港的吞吐量。

如今的環東京灣地區已經實現了六大港口的有機整合(編者按:前文所提及的船橋港後來合併到千葉港)——在保持經營獨立的同時,各大港口通過優勢互補來承擔不同職能,以此來有效應對外部競爭。

圖片來源:王建紅,《日本東京灣港口群的發展研究及啟示》

產研結合,錯位發展的工業地區

工業區、高校和研究所可以說是東京灣區工業發展的秘密武器。錯位承接、產研結合的發展道路也是東京灣區工業帶給我們的寶貴經驗。

先談錯位承接京濱、京葉工業帶(區)的發展,最初是為了貫徹「工業分散」的戰略來解決東京過分膨脹的問題。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製造業尤其是機械工業開始向京濱、京葉地區遷移,緩解了中心城區的壓力。京濱京葉地區藉機進一步發展工業,逐漸形成世界領先的工業帶(地區)。截至2011年,東京灣區內共有接近六萬五千個製造業企業。

通過這次產業轉移,東京也得以向服務業進行升級發展,最終成為日本的金融、商業、政治、文化中心,完成了一次華麗轉型和雙贏承接。

再看產研結合。80年代後,灣內工業地區進入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階段,京濱工業帶逐漸形成了一套獨有的「產學研」體系,並成為東京灣區的產業研發中心。

整個東京灣區(首都圈)擁有263所大學高等教育機構(2013年統計),註冊大學生人數超過127萬。其中京濱工業地區包含了慶應大學,武藏工業大學,橫濱國立大學在內的知名研究型高校。

灣區建設應聚焦在人才吸引,高校人才在經濟創新和實體經濟發展中會產生積極影響。

 

——第十四屆國際金融論壇「世界大灣區建設:新動力、新增長、新增長」,鳩山由紀夫

 

這些機構不單單在人才輸出上為產業服務,在研究合作上,部分大學和研究所作為獨立法人機構也擁有更大的行政權力來分配研究資源。

 

除了高校,企業自身也高度重視研究和科技創新:豐田、索尼、NEC、佳能、三菱電機、三菱重工以及東芝等等企業成立的研究所不勝枚舉,也是推動「產學研」體系的關鍵力量。

圖片來源:豐田研究所官網

 

延續的智庫體系和協調機制


作為包含一都三縣的大型城市圈,東京灣區的高效運轉離不開精密的規劃,而其中最值得借鑑的,就是建設的一致性和可持續性。

 

首先,東京灣區的規劃從來不會隨著地方政府決策者的變更而變更。為東京灣區提供長期的規劃及研究服務的是日本開發構想研究所等第三方獨立機構,因此地方規劃可以和長遠發展保持一致。

 

在各地區、城市、港口甚至機場運營的協調上,東京灣區也有自己獨特之處。港灣建設上,由東京灣港灣聯協推進協議會對港口間的協作建設進行協商,同時,國土交通省關東地方整備局港灣空港部、灣內地方政府以及相關的企業都會共同參與。

 

以前文所提的京濱港口群為例, 2008年,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橫濱市長中田宏以及時任川崎市長的阿部孝夫就東京、橫濱和川崎三大港聯合來提高國際競爭力達成共識。

但這個決定也不是地方政府達成共識就能通過的。在最終決定方案時,除了有港口當局和地方政府部門,還有相關的公私營企業代表,船東協會和託運人行業組織代表,日本高等海事大學學者教授等參與商談。


最終產生了包含各方人員代表的京濱區港口協會來進行港口群的管理協商工作,使信息和訴求能得到良性互通。

環境保護與慘痛教訓


從明治維新算起,東京灣的現代經濟開發已有近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但成功的背後也有著慘痛的發展教訓。


東京灣內有很大一部分工業用地是以填海造地的方式實現的,這極大的破壞了當地的海洋生態和海岸生物的生存環境。人工島的形成甚至會阻礙河道,極有可能造成水災泛濫。

 

更直觀危害到人類生活的是不計代價發展工業帶來的汙染。二十世紀世界環境八大公害事件中有四件發生在日本,其中之一正是發生在京濱工業區大門四日市(位於中京工業區)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三重縣的工廠


自1955年開始,聚集了眾多化工廠的四日市二氧化硫嚴重超標,背後是工廠和企業不知節制不計後果的排放。直至1972年,日本全境患四日市哮喘病的患者多達6376人。


東京灣區的發展走了這樣一條先汙染後治理的道路。即使後來多起嚴苛的法規出臺規範改善了工業發展中的環境問題,但汙染帶來的代價直至今日還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健康。

如何平衡發展和環境的關係,是其他灣區建設最需要重視的問題。

  

結語


東京灣區作為都市圈建設的範例,以其發達的經濟建設、高密度大規模的產業群、龐大的人口和相對健康的城市環境吸引無數人才流入。

 

縱觀其發展歷程,始終與日本整體的發展命運密不可分。無論是工業化的發展路徑,還是產研結合的升級之路都深深嵌套在國家發展圖景之內。

 

東京灣區的規劃者們能夠站在一個長遠宏大的角度去思考地區的發展建設,同時在實際工作中可以結合多方意見,做到腳踏實地,以此才保證了灣區的穩步發展,協調一致,最終使其成為世界三大灣區之一。


舊金山、紐約和東京,這三大灣區乍看都有著類似的自然稟賦和發展歷程,但經過這三篇的研究文章,我們也發現它們的截然不同之處: 

為什麼科技是舊金山灣區的名片? 金融卻令紐約揚名? 而工業製造業恰巧成就了東京? 

除了不同的時代背景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整體規劃的力量。不同的規劃思路,不同的發展方向,最終造成的結果也完全不同。

那麼在我國如火如荼的灣區建設中,又該學到怎樣的經驗呢?

圖片來源:pixabay.com

關注【雲鋒金融】公眾號

了解全球宏觀和金融市場深度解析


回復「1」查看新興市場系列

回復「2」查看海外宏觀系列

回復「3」查看房地產系列

回復「4」查看美聯儲系列

回復「5」查看漫畫系列

回復「6」查看大灣區系列


免責聲明

點擊好看,告訴我你來過

相關焦點

  • 李奇霖:東京灣區崛起的啟示
    李奇霖東京灣區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主要依靠人工規劃而締造的灣區,和自然形成的舊金山灣區和紐約灣區相比,有更為明顯的規劃設計和精密實施的痕跡,成為人工規劃灣區建設的典範。東京灣區和全球主要城市之間,也建立了發達的海空立體交通網。東京灣區擁有橫濱港、東京港、千葉港、川崎港、橫須賀港和木更津港等世界級港口,而且注重港口之間的規劃和利益協調,將灣區港口整合為「廣域灣區」,即對內獨立經營、職能分工明確,對外作為整體參與競爭,提升東京灣區港口的整體競爭力。
  • 東京灣區前世今生:從「世界最大工業帶」到知識型灣區
    面積僅佔日本全國3.5%,但GDP佔三分之一強、人口佔到了30%,東京灣區在日本的地位不言自明。 東京灣區的基礎是「首都圈」即「一都三縣」,包括東京都、神奈川縣、埼玉縣和千葉縣。 東京作為日本「經濟心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1603-1867年)。
  • 東京灣區簡史-虎嗅網
    日本現今並沒有法律明文規定它的首都是東京,因為日本的憲法並不像其他國家的憲法那樣規定了首都所在,只有一部1956年的《首都圈整備法》中提到東京及周邊地區是「首都圈」。當然,在日本老百姓的觀念中,東京等於日本首都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以東京為核心的首都圈也是日本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對象,就是全球三大灣區的第三極——東京灣區。
  • 東京灣區前世今生:從世界最大工業帶到知識型灣區 丨大灣區論壇
    面積僅佔日本全國3.5%,但GDP佔三分之一強、人口佔到了30%,東京灣區在日本的地位不言自明。東京灣區的基礎是「首都圈」即「一都三縣」,包括東京都、神奈川縣、埼玉縣和千葉縣。東京作為日本「經濟心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1603-1867年)。經歷明治維新(1868年)後,東京成為名副其實的日本政治和經濟中心,並迅速走上了現代化之路,日本諸多基建「第一」都誕生於此。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九):製造業政策變遷
    關鍵詞:東京灣區,東京,首都圈,製造業,政策變遷,貿易戰,產業振興,石油危機,創新產業東京灣區的製造業在戰後的發展歷程,經歷過不同階段的不同問題與困難,從而也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加以應對,逐步進化成為今天的模樣。本期將簡單梳理東京灣區製造業發展過程中的政策應對過程。
  • 東京灣區啟示錄:金融與實體經濟唇齒相依
    作為目前亞洲地區唯一的世界級灣區,東灣區金融的發展和粵港澳金融,特別是以廣州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的金融有相似之處——— 金融依託產業發展,產融結合緊密。    「從實踐來看,東京灣區產業與金融存在密切的依存關係。」中國工商銀行東京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粵港澳灣區發展需高度重視兩者平衡,堅定金融要紮根實體經濟的發展理念。
  • 世界級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
    ,世界四大灣區美國佔了兩個分別是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2010以前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輝煌時期日本gdp一度佔到美國經濟總量的71%,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本經濟總量已經落後中國但是一直穩坐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寶座,日本東京灣區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 東京灣區建設的成功秘訣在哪裡?
    01東京灣區的聚合過程超過300年  「東京灣區發展到今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少走過了300個年頭!」日本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專門研究過世界灣區經濟,在他位於東京灣區的辦公室裡,他向記者一行談及他眼前的東京灣。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六):內陸縣的逆風翻盤——埼玉縣
    關鍵詞:東京灣區、埼玉縣、光學產業、光學集群、東京都市圈、區位優勢本期,我們將圍繞東京灣區北翼的埼玉縣,簡析其作為日本少有的內陸縣,將區位劣勢化為優勢,並結合自身產業基礎所形成的發展經驗。尤其是1973年頒布的埼玉縣中期規劃——《以綠色與清流、富饒的埼玉為目標》,是埼玉縣中長期規劃政策中,首次以環境塑造為主旨的一次;之後又持續推出了若干以提升環境與魅力度為主題的中長期規劃與政策,包括:1976年,《以綠色與清流、富饒的埼玉為目標》5年規劃敲定1979年,專門從事都市環境營造的埼玉縣都市整備公社成立1980
  • 你的目標是星辰大海?還是萬裡江山?
    你的目標是星辰大海?還是萬裡江山?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這是《銀河英雄傳說》中非常出名的一句話,也被廣為人知,徵服星辰大海需要宇宙飛船,在科技並不那麼發達的公元3世紀,又怎麼可能實現這樣宏偉的目標呢?但誰說萬裡江山又不夠宏偉呢? 如果你有一顆徵服的霸者之心,小編非常推薦你去體驗一下這款遊戲——《帝國神話》。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三)——產業格局的重塑
    圖片來源:華高萊斯 1/6圖片工作室關鍵詞:東京灣區、製造業升級、產業轉移、產業集聚東京灣區的製造業具有明顯的分布規律,而這種分布規律又是幾十年來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的結果,在這種梯次式製造業升級和轉移的過程中,東京灣區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布局鮮明的格局,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梯次式升級,整個灣區從沿海到內陸都惠及了製造業。
  • 東京灣區應對美日貿易戰的經驗與啟示
    李奇霖  2019-12-02 00:00:00   聯訊麒麟堂 粵港澳大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相似,都是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日本和東京灣區應對美日貿易戰的經驗,有諸多值得借鑑的地方。
  • 廣東建設國際航運樞紐 東京灣區發展經驗值得借鑑
    東京港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第八次改訂港灣計劃」的施工,多個碼頭正在擴建,「第八次改訂港灣計劃」將在2018年下半年完成,目標是擴大各個碼頭的容量,東京都港灣局希望到「改訂計劃」完成之時,東京港的外貿貨物容納量可以達到6880萬噸。東京灣區的人們對水運的偏愛可以追溯到18世紀初。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八):茨城縣的企業鎮模式
    重新發現茨城縣灣區工業增量堡壘茨城縣在東京灣區逐漸一體化的進程中,從過去邊緣化的滯後區域,一躍成為了對製造業、尤其是大型工廠最具吸引力的地點,這是因為茨城縣在灣區全局中發揮出了獨特的比較優勢。1.灣區視角下的茨城縣,大工業的最後沃土茨城縣過去發展落後的各項條件,在東京灣區一體化之後,反倒成為了相對於其他地區的優勢,進而對製造業形成特殊吸引力。土地優勢,關東最後的廣闊平原。
  • 問政智庫|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東京灣區發展特徵的比較
    東京灣區方面,核心增長極為東京都,其作為日本行政及經濟中心,自二戰結束後周邊區域人口快速向東京集聚,加之政府產業政策引導,使製造加工業快速發展。上世紀60年代,製造業尤其是機械工業由東京都這一中心區域向京濱、京葉地區遷移,以緩解中心城區壓力,東京也得以向服務業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最終發展成為日本的金融、商業、政治及文化中心。
  • 我在東京灣區的實地體驗,粵港澳大灣區離它還有多遠?
    實地對比之後,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將來要真正的完勝東京灣區,現有的一些差距還是需要我們客觀的正視。所以,接下來的一些分享裡,就不談我們的優點,更多談下作為一個全球最大的都市圈,東京都市圈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優化之後,可以提供給我們的一些借鑑。 第一篇分享,簡單一點,澄清一個概念誤區:粵港澳大灣區和誰比較?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七):灣區邊緣地區的本地產業鏈構建
    關鍵詞:東京灣區、灣區邊緣地區、群馬縣、栃木縣、紡織業、產業軍轉民、工業外遷、產業集群、食品加工、特種汽車製造、內生產業循環東京灣區除了一都三縣核心區以外,在外圍區域還分布著群馬縣、栃木縣等偏遠地區,然而這些地方並不是化外之地,產業發展有聲有色的原因,則是自成體系的本地完整產業鏈構建。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二)——臨港工業區的形成
    圖片來源:華高萊斯 1/6圖片工作室東京灣區的製造業之強,就強在其規模龐大的臨港工業區,不僅勝在規模,也勝在製造業的聚集形式。本期簡單剖析東京灣區臨港工業帶形成過程中的經驗。文章來源:華高萊斯從軍工到民用,靠重工業發家的東京灣東京灣區的臨港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岸一周的填海土地上,這一點從衛星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東京灣區的工業發展從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開始持續了近150餘年。
  • 從東京灣區到粵港澳大灣區,帶你解碼城市發展秘密
    東京地鐵,解決龐大的人口流動東京灣區以東京市區為中心,半徑約80公裡,涵蓋東京都、崎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根據2015年日本統計年鑑數據顯示,東京灣區人口已超過3500萬人,人口密度超過2600人/平方公裡;而東京都以38.33%的人口佔有率,居東京灣區之首。
  • 灣區觀察丨從東京走向東京灣的日子
    東京灣區起於東京,而東京從江戶走來……今天,彎曲菌為大家講講那些關於東京的故事。那些由江戶走向東京的日子500多年前的東京,還不叫東京,那只是一個小小的、安寧的小漁村,人們以海為生。1868年(慶應4年)江戶幕府倒臺,天皇由京都遷都至此,改江戶為東京。也在這個時候,日本進入了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明治維新時期。通過全面學習和借鑑西方文明,東京完成由古典封建城市向現代工業城市的華麗轉變,也奠定了未來東京的基本城市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