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灣區啟示錄:金融與實體經濟唇齒相依

2020-12-25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5月中旬,南方都市報、南方日報記者隨同廣州金融考察團一行,赴東京、紐約、舊金山三大灣區核心城市圈進行調研,採訪了包括瑞穗銀行、愛和誼日生同和保險公司、LiB諮詢公司在內的多家日本本土金融機構。同時,聯動採訪國內外金融機構及諮詢機構、某中資國有大行東京分行等中資金融機構駐東京負責人。我們希望能夠在東京灣探尋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也希望從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中尋找東京金融的啟示。

    從今日起,南方都市報、南方日報將聯合推出「探訪世界灣區」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東京灣區,這個佔日本國土總面積僅3.5%的區域,貢獻了日本全國GDP總量的1/3,是日本大型企業聚集地。

    作為目前亞洲地區唯一的世界級灣區,東灣區金融的發展和粵港澳金融,特別是以廣州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的金融有相似之處——— 金融依託產業發展,產融結合緊密。

    「從實踐來看,東京灣區產業與金融存在密切的依存關係。」中國工商銀行東京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粵港澳灣區發展需高度重視兩者平衡,堅定金融要紮根實體經濟的發展理念。

    1

    產融結合緊密:

    大的金融機構背後

    都有大實業作支撐

    5月的東京灣日照長,天還沒有完全黑,霓虹已經閃耀街頭。晚上8點多的銀座街頭,西裝革履的東京白領終於可以松下領帶,結伴走入居酒屋,用一杯清酒卸下一天的疲憊。

    銀座所在地的中央區,是東京都最為繁華的「不夜城」———三菱日聯銀行、三井住友銀行和瑞穗銀行三大金融集團為代表的日本金融業,以「日本製造」聞名的日資世界500強和本地龍頭製造業公司總部均聚集在此。

    廣州本土保險公司眾誠保險與日本愛和誼保險等多家金融機構已經在業務、人才等多個層面展開深度合作,眾誠保險總裁吳保軍也因此成了東京的常客。「產融結合非常緊密。」長期與日本的各類金融機構接觸後,這是吳保軍對於東京金融最深刻的理解。

    東京金融以產業金融見長,與其發展歷程分不開。東京原名江戶,其現代產業肇始於明治維新時期,主要依託東京灣的優良港口建設了臨港工業,如紡織、機械加工和鋼鐵產業等。1955年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從1955年至1973年,年均實際經濟增長率高達9.3%,在1968年其經濟總量超過原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東京灣區也在此過程中逐步發展壯大,在東京以西形成了京濱工業帶,向東、向北擴展中形成京葉工業帶。

    「在此過程中,日本通過規定利率的方式降低融資成本,刺激經濟不斷發展。」中國工商銀行東京分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日本銀行業國際競爭力也奠定了雄厚的資本基礎。

    「東京成為金融中心,得益於日本的產業政策。東京先有貿易中心,再有後來的金融中心地位。」瑞穗銀行國際戰略諮詢部總經理鹽飽啟一郎在接待由廣州金融局帶隊、廣州金交會組織的灣區調研座談會上表示,從產業發展順序看,起初階段東京主要是發展出口型產業,圍繞於此,服務於出口型產業的行業如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業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積累。到了1990年前後,日本出臺了強化金融管制政策,使得金融業得到了保護。

    工行東京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產業高度集中加之長久以來形成的主辦銀行關係,銀企合作較為密切。在該階段,日本產生了許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性製造業企業,同時也造就了東京金融中心本身。

    南都記者查閱相關數據,東京灣是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在內的四大灣區中,擁有銀行類金融機構數量最多的灣區,銀行機構數量佔其所有金融機構總量比例超三成。

    產業和金融如何緊密聯繫?「大的保險公司背後都有大的實業作為支撐,大的實業背後,也有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服務。」吳保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產融的高度結合,一個大的產業或者企業裡面,衍生出了內部金融體系。「以豐田為例,形成了自身的銀行、保險等金融服務體系。」吳保軍舉例,如愛和誼隸屬日本保費排名第一的MS&AD保險集團,MS&AD保險集團的最大股東為豐田汽車。「愛和誼和豐田彼此相對獨立,但其產品只圍繞豐田上下遊和客戶提供保險服務。」吳保軍認為,正因為定位非常清晰、垂直,日本的金融機構服務目標群非常明確,對客戶研究更加深刻,在產品上更加精益求精。以愛和誼為例,對保費測算、產品研發以及汽車產業鏈業務協同等都有顯著成果,並可以有效配合推動豐田的汽車銷售。

    除了來自市場的實踐,在日本產業金融的發展過程中,面對不易獲得金融資源的中小企業,政府有意引導,並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政府引導體系。據日本政府網站信息,日本政府通過政府系中小企業專營銀行支持,必要時政府直接扶持。如東京都產業勞動局推出的東京都中小企業制度規定,東京都內中小企業可通過政府制定機構提供的追加信用擔保支持在一般銀行貸款,產生的信用保證費用由政府支付一半;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對所有計劃進軍海外地區的中小企業在日本國內和海外地區均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等。

    2

    「失去的二十年」:

    東京金融「成功模式」被瓦解

    然而,作為一個典型的在岸金融市場,產業結構變化對於金融挑戰也很直接。「東京灣區產業與金融存在密切的依存關係。」工行東京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日本經濟長期處於滯脹階段,東京灣區產業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日本金融業也在「泡沫經濟」崩潰後一蹶不振,國際競爭力急轉直下。

    金融的衰退,與東京灣區產業空心化有關係。上世紀90年代後的國際分工及經濟全球化、新興國家的參與、低廉的人工成本等使得日本傳統發展模式失去了優勢,實體經濟的收益率不斷被擠壓,日本不得不以製造業向海外轉移來對應。

    此外,LiB諮詢公司首席戰略諮詢師山下哲生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上世紀80年代,東京就已經成為了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彼時銀行是利用巨額的個人儲蓄給企業提供大量資金,投資國內各種項目,幫助日本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近年來,銀行的個人儲蓄減少,1800萬億日元的個人金融資產之中,來自儲蓄的資金只有50%。此外,生育率降低,人口高齡化的社會相互作用,導致了從前的「成功模式」瓦解。

    據一名日本的前銀行員工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企業常常遭遇銀行抽貸,並形成惡性循環———不良債權的累積使得金融機構一個接一個地破產,倖存的機構為了東山再起也不願意再提供貸款,甚至抽貸。以中小企業為代表的企業突然失去融資渠道,逃脫不了破產命運。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日本啟動了「金融再生項目」和「金融大爆炸」兩大金融改革措施。前者主要是解決日本國內金融機構不良率高居不下的局面,後者試圖提升日本的國際影響力,主要學習英國倫敦的金融大爆炸金融改革政策變革。

    據悉,日本戰後的金融制度一直採取護送船團方式———通過保護弱勢金融機構避免過度競爭,一直保證金融業整體的存續與利益。日本金融業沒經歷過混業競爭,比世界上其他金融市場落後很多。以東京市場重返世界三大金融市場為目標,日本於1996年左右發起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然而受不良債務問題等困擾,直到2006年花了大約10年時間,以證券市場改革為中心,通過手續費自由化,證券公司登記制等積極措施,使金融自由化得以實際推行。

    山下哲生表示,金融大爆炸最大的意義是提倡三個口號———Free(取消各種手續費,國內外交易的自由化),Fair(給投資者和存款者提供充分的信息,規則的明確化與懲罰的體系化),以及G lobal(充實法規,引進國際性的會計制度,以及在新的金融技術方面追趕英美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讓相對封閉的東京金融對國際市場開放,並對接國際標準。

    據悉,在實施金融大爆炸中,為了滿足自有資本比率8%這個國際金融機構不可缺的條件,並且獲得全球性的信賴,政府必須儘快處理好不良債權。這些方針之下解禁了金融控股公司,允許銀行、證券和保險等混業的綜合金融集團的設立。金融再生項目也助力不良債權比率半減目標的實現。山下哲生在採訪中提到,2017年8月日本正式廢除壞帳處理的代表性機構檢查局,這意味日本正式化解「失去的二十年」帶來的壞帳問題。

    3

    東京新挑戰:

    國際金融地位下滑,機構入駐吸引力不足

    根據日本金融大爆炸規劃,2020年東京將重返國際金融中心前三。「但從上世紀90年代在東京落戶的外資企業逐步減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實現國際金融中心的這個目標。」鹽飽啟一郎表示。「金融大爆炸,東京學習了倫敦,但力度不夠,效果也沒有倫敦好。」上海交通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麗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

    事實上,不可否認的是,東京的金融國際地位不斷受到挑戰。根據英國智庫Z/Y en G roup發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 F C I),東京近年來逐步落後於香港和新加坡等亞洲城市,其雖然是繼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之後,排在了全球國際金融中心第五位,但是其和前4位的(指數)差距依然是很大的。

    山下哲生認為,從市場需求的創造能力上來講,日本佔亞洲的G D P比率一直在下降,已被中國趕超,今後會低落到和印度一樣的水平。「從投資日本的企業的立場看,日本作為生產據點的話,人工成本太高。作為商品開發,或者銷售據點的話,又會感到人口,或者說銷售規模,比起中國潛力不大。」山下哲生認為,儘管日本超低利息便於企業融資,但是由於缺少優良的項目(風險投資,土地,企業),日本作為據點的魅力不是很大。

    某外資企業駐日機構相關人士表示,除自身經濟發展下滑外,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高稅率、極為複雜的行政手續等軟環境。外資企業在日本設置公司所需時間冗長,繳納材料過多,同時法務、會計等專業服務行業設有「行政書士」、「司法書士」、「社會保險勞務士」等多種不與國際接軌的資格制度,外資企業難以進行判斷,時間和金錢成本花費較大。

    山下哲生也提到類似的觀點。其表示,從軟環境看,比如服務外國人的行政手續,服務外國人的廉價保姆、家政服務都特別少,外國人醫生也少,都是阻礙外國人在東京工作和生活的障礙。

    山下哲生在採訪中提到,為了提升東京對於國際金融的實力,東京政府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為了創造優質的商業以及生活環境而實施的減稅,方便外國人落地日本而實施的行政審批手續簡化。為促進東京市場競爭,還展開針對海外金融企業的招商、資產運用的培訓、金融科技產業的培訓等。

    而對於本土的金融機構而言,他們則嘗試著通過加速分享全球以及中國等新興市場發展帶來的機會。鹽飽啟一郎表示,全球經濟增長的大環境中,日本的經濟增長是低水平的,因此瑞穗銀行主要是進一步擴大在全球的業務發展,通過分享全球經濟的增長,來帶動日本經濟的增長。此外,中國企業、金融機構對日本進行投資,瑞穗銀行發揮牽線搭橋的作用,由此來幫東京實現發展。

    Q&A

    「強大的自身經濟實力

    是建設金融中心的根本保障」

    南都:東京灣區的金融發展歷程,能給粵港澳金融發展帶來什麼樣的經驗和啟示?

    中國工商銀行東京分行相關負責人:東京灣區給粵港澳的啟示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強大的自身經濟實力是建設金融中心的根本保障。粵港澳大灣區本身是我國經濟最強的區域之一,加之有中國腹地的強勁經濟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支持,是未來建設金融中心的核心優勢之一。

    二是提升國際化和開放性是建設金融中心的內生動力。高度開放性的對外經濟模式和吸引全球高素質國際化人才的能力是東京金融中心發展的內生原動力,同時促進了其他高端服務業、IT產業等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國際化和開放性最強地區,在中國外向型經濟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可通過繼續深度開放的方式吸引外國投資,建設國際化金融中心。

    三是營造優越的商業環境是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舉措。

    策劃:謝豔霞 統籌:南都記者 陳穎

    特派東京記者:南都記者 陳穎

    南方日報記者 郭家軒

    後方調研團隊:南都記者 吳夢姍 李群

    實習生 熊潤淼 郭曄 胡巖君

相關焦點

  • 東京灣區:目標是星辰大海
    你知道嗎?日本現今並沒有法律明文規定它的首都是東京。當然,在日本老百姓的觀念中,東京等於日本首都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以東京為核心的首都圈也是日本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全球三大灣區的第三極——東京灣區的發展史。誕生站在東京塔上遠眺,夜幕下的城市霓虹閃爍,車水馬龍。繁華的景象仿佛同這世界上其他摩登都市沒有任何差別。
  • 「對標世界級灣區:東京灣調研報告」走訪完成,深度報告呼之欲出|...
    此外,《21世紀經濟報導》大灣區觀察周刊也將在論壇開幕前,分三期陸續推出關於東京灣調研的系列專題報導,其中,包含《東京灣區前世今生:從「世界最大工業帶」到知識型灣區》和《日本中小企業啟示錄:「隱形冠軍」的機構推手》兩篇報導的首期專題,已於上周刊發。為期四個月的實地調研,結合前期案頭研究以及對企業、商社、機構的回訪,調研團隊前後完成了與百餘位企業、政府、研究機構人士的深入探討。
  • 東京灣區前世今生:從世界最大工業帶到知識型灣區 丨大灣區論壇
    《21世紀經濟報導大灣區周刊》將推出東京灣調研報導專題,計劃分三期刊發,本次推送為第一期,敬請關注。面積僅佔日本全國3.5%,但GDP佔三分之一強、人口佔到了30%,東京灣區在日本的地位不言自明。東京灣區的基礎是「首都圈」即「一都三縣」,包括東京都、神奈川縣、埼玉縣和千葉縣。東京作為日本「經濟心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1603-1867年)。
  • 李奇霖:東京灣區崛起的啟示
    東京灣區經濟高水平發展,以日本國土面積的3.5%,創造了超過1/3的日本GDP,經濟效率在日本各都道府縣中位居前列。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東京灣區GDP爆發式增長,佔日本GDP的比重從上世紀50年代的25%左右,上升到30%左右,近年又進一步上升到35%左右,是日本經濟的最重要組成。
  • 世界級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並稱為世界四大灣區;世界四大灣區世界頭號經濟大國美國,經濟發達國家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經濟體,世界四大灣區美國佔了兩個分別是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2010以前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輝煌時期日本gdp一度佔到美國經濟總量的71%,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本經濟總量已經落後中國但是一直穩坐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寶座,日本東京灣區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 東京灣區簡史-虎嗅網
    日本現今並沒有法律明文規定它的首都是東京,因為日本的憲法並不像其他國家的憲法那樣規定了首都所在,只有一部1956年的《首都圈整備法》中提到東京及周邊地區是「首都圈」。當然,在日本老百姓的觀念中,東京等於日本首都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以東京為核心的首都圈也是日本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對象,就是全球三大灣區的第三極——東京灣區。
  • 東京灣區建設的成功秘訣在哪裡?
    01東京灣區的聚合過程超過300年  「東京灣區發展到今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少走過了300個年頭!」日本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專門研究過世界灣區經濟,在他位於東京灣區的辦公室裡,他向記者一行談及他眼前的東京灣。
  • 壹壹金服:金融與實體經濟是「利益共同體」
    中央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始終給予高度關注,在剛剛閉幕的十九大上,據統計,實體經濟成為十九大報告五大熱詞之一。十九大報告還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這已經成為金融領域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具體方向。  有金融業者認為,金融不能在行業內自娛自樂,不能空轉「錢生錢」,要跟實體經濟結合起來。
  • 解碼|從世界500強看四大灣區經濟新版圖
    記者統計發現,企業總部位於紐約灣區的有22家、位於舊金山灣區的有11家,位於東京灣區的有39家、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有20家。作為科技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四大灣區是全球世界500強企業的主要聚集地。我們詳細分析了上榜企業的數量排名、行業分布以及營收利潤等重要指標對比分析,試圖勾勒出四大灣區經濟發展的新版圖。
  • 引金融「活水」灌溉實體經濟
    金融助力西烏珠穆沁旗蒙古汗城按時復工復產是自治區落實貫徹國家貨幣政策直達實體經濟,保市場主體,保居民就業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央行出臺了一系列貨幣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人民銀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快速落實各項金融貨幣政策,推動金融政策精準直達實體經濟,實現了精準滴灌的政策效果。
  • 龍華 暢通金融活水 潤澤實體經濟
    引導20餘家銀行推出50餘個金融抗疫產品,幫助1631家企業成功融資154億元…… 疫情衝擊的2020年,百業多艱,產業大區龍華依然交出了一份可圈可點的金融業發展答卷。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實體經濟的血脈。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九):製造業政策變遷
    應對政策50年代韓戰美軍大量訂單的加持,對於東京灣區製造業的恢復是天賜的加持;再加上日本政府對重工業帶動經濟崛起的重視,東京都市圈的製造業得以快速恢復。到1953年時,已經超過了戰前的水平。1、傾斜生產方式政策由東京大學教授有澤廣已提出,1947年初開始實行。
  • 發揮綜合金融優勢 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效率
    當前,我國貨幣信貸規模依然處於歷史高位,社會融資規模也不斷創出新高,但實體經濟中卻一直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
  • 問政智庫|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東京灣區發展特徵的比較
    東京灣區方面,核心增長極為東京都,其作為日本行政及經濟中心,自二戰結束後周邊區域人口快速向東京集聚,加之政府產業政策引導,使製造加工業快速發展。上世紀60年代,製造業尤其是機械工業由東京都這一中心區域向京濱、京葉地區遷移,以緩解中心城區壓力,東京也得以向服務業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最終發展成為日本的金融、商業、政治及文化中心。
  • IFIC全球金融科技創新峰會·東京站 共話區塊鏈創新賦能實體經濟
    IFIC TOKYO首次邀請前聯合國要員、日本內閣大臣、日本IT擔當大臣、日本金融廳FSA官員、經濟產業部及環境部官員、數字貨幣優化議員聯盟會長、相關國會議員與眾議院理事、金融科技協會及業界精英、全球綠色產業與能源科技專家,更聯合知名創新企業及國際投資機構齊聚東京。
  • 警惕:金融把中國的實體經濟坑到最危急的邊緣!
    現在所有人都知道實體經濟艱難,所有人都明白了實體經濟下行的壓力太大。特別是今年疫情,對於實體企業來講,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對於實體經濟而言,銷售額也會受到一定的擠壓,很多人即使想消費,但是因為需要還房貸,所以沒有太多的錢用來消費,實體經濟自然變得更加艱難。當然,實體經濟難,還有其它稅費、融資等保方面的原因,但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把中國的實體經濟坑到了最危急的邊緣!本來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
  • 從東京灣區到粵港澳大灣區,帶你解碼城市發展秘密
    完善的交通網絡,助力東京成為東京灣區的發展軸心,進一步推動東京城市的進化。縱觀,交通的發展狀況正深刻地呈現出城市未來的發展所向。澎湃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預估在5年內經濟總量將超越東京灣區,成為世界第一大灣區。縱觀東京灣區,人口交通推動城市演變如何推動灣區大發展?當我們再次把目光投向東京灣區時,可以看到東京人口高度聚集,由人口紅利延伸多元化發展的聚集;城市交通高效連接,支撐龐大的人口流動,更實現以東京為核心聯動東京灣區城市集群發展。由此也提供了美好發展的經驗。
  • 世界四大灣區的地理概況,粵港澳灣區的優勢明顯
    大家應該都聽過四大灣區的概念,但是具體是什麼可能還有很多人不太清楚。四大灣區指的是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前兩個在美國,第三個在日本,最後一個是我國近幾年提出的一個宏觀規劃概念。可以看出,四大灣區都在世界上經濟非常發達的地區,強有力的經濟結構和高效的資源配置使四大灣區在世界經濟地圖上十分顯眼。那麼四大灣區都在哪,各自的地理特點又是怎樣的呢?舊金山大灣區舊金山灣區位於美國的西岸、太平洋的東岸,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北部。地形主要以丘陵為主,氣候是典型的地中海,夏季最高溫度只有20度,比較涼爽。而且該地區港灣比較多,海運航運都比較發達。
  • 民生銀行:助力實體經濟 踐行普惠金融
    今年以來,我國金融業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恢復發展,上半年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超過12萬億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小微企業都能拿到銀行貸款,這在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  這「數一數二」的成績來源於銀行機構對於實體經濟持之以恆的支持。
  • 安徽太和縣政協創新金融服務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金融業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更好發揮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7月25日,安徽太和縣政協十屆六次常委會議暨「創新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專題資政會召開。太和縣委副書記、縣長劉牧愚出席會議並講話,縣政協主席楊代軍主持會議,縣委常委、副縣長汪斌,縣政協副主席張亞軍、尚衛東、趙偉,縣政協秘書長耿新華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