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所有人都知道實體經濟艱難,所有人都明白了實體經濟下行的壓力太大。特別是今年疫情,對於實體企業來講,更是雪上加霜。
為什麼我國實體經濟為何發展變得越來越困難,就是因為這十幾年以來,我國的房價在高速上漲,而房價的上漲又進一步使得商鋪的租金水漲船高,實體店租用店鋪變貴了,也就意味著經營利潤被壓縮了,所以實體經濟賺錢變少了,想要擴張也變得難上加難。
不僅如此,高房價也使得廣大消費者承擔的巨大的資金壓力,大部分資金流向了房地產,而用於消費的錢也就變少了。所以對於實體經濟而言,銷售額也會受到一定的擠壓,很多人即使想消費,但是因為需要還房貸,所以沒有太多的錢用來消費,實體經濟自然變得更加艱難。
當然,實體經濟難,還有其它稅費、融資等保方面的原因,但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把中國的實體經濟坑到了最危急的邊緣!本來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這段時間以來,促進銀行向實體經濟讓利,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當前,國際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為了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們需要以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過去5年,從事實體經濟的人被網際網路和金融人士嘲笑為老土。網際網路現在大家看清楚了,就是借錢、發錢和燒錢,去年獲得A輪融資的846家創業公司現在都快倒閉完了。金融由於引進了高等數學的表述方式,把99.99%的人弄暈了,一直很神秘兮兮地,寫個報告的也能夠搞到年薪60萬。現在也看明白了,也就是借新還舊,如果下一期續不上,立即出問題。關了燈,都一樣。
實體經濟一路蹣跚,走到今天步履維艱。除了稅收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那就是:它正在被金融產業榨乾最後一滴血!在中國當下,最容易成功的不是實實在在去做實業。而是編織一個最炫最酷最拉風的概念,然後再組裝一個"團隊",最後千方百計在資本市場套現,這樣未來100年一次性都賺回來了。
在這種套路籠罩之下,實體經濟的人才、資金、利潤等都被不斷地往外抽。而現實中累死累活賺錢,遠不如編織一個概念!金融炒作和追捧這些概念性新業態,或可導致新的網際網路泡沫,譬如分享經濟的確代表著資訊時代的發展方向,但是也存在資本炒作下的偽分享經濟噱頭,所謂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等。金融去槓桿,去貪婪任性,才能迷途知返,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天職。
製造業是一切行業之母。房子不是賣給建築工的,金融產品的利潤是來自實體的,服務業主要是源於生產利潤的消費,然後是這些行業之間的相互循環交易。而金融工具對實體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對實體起到發動機的作用,用不好會傷害到自己。所以金融創新進入實體要講求方式,個性化定製。另外,金融創新機構只能獲取合理的利潤價值,不能成為實體經濟的「吸血鬼」。
實體經濟是創造財富的經濟,若不創造財富哪裡有虛擬經濟、金融行業的生存之地?不創造財富,國家和百姓又如何生存?中國經濟在這個節骨眼上,一定不能讓資本家肆無忌憚的取代實業家,否則就會面臨空心化、泡沫化的危險!我們鼓勵中國多些實幹的企業家,用實業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