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麗水10月24日電(記者 邵燕飛 見習記者 李倩倩)一城煙雨,滿目青翠,山澗清泉汩汩而出,匯成一江春水,向東奔騰流去,左右逡巡之間,以青山為底,清水為筆,勾勒出人間仙地——浙江麗水。
地處浙西南山區的麗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層巒疊翠,生態環境狀況連續12年居浙江首位,有著「中國生態第一市」的美譽。千百年間,麗水的人們守著家門口的好山好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創出了中國名茶之鄉、中國香菇之鄉等18個稱號。
時至今日,旅遊春風吹遍大地,身懷綠水青山這一寶藏的麗水,也利用自身優勢,將旅遊業與生態農業結合起來,開創農旅融合的新格局。
「我們要利用好山水,農旅融合多管齊下,著好富農文章。」麗水市委書記史濟錫表示,麗水要打好生態、經濟的組合拳,既要讓「綠水青山」永不褪色,又要讓「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以農興旅:生態為基打開旅遊新格局
仰望間蒼翠峰巒連綿相擁,回眸處桃花流水鱖魚肥……隱於山間的麗水,如同一塊「璞玉」,森林覆蓋率高達80.79%,空氣中負氧離子平均濃度大3000個,是一般城市的30倍以上,在霧霾包裹的世界中,仿若一方被天然屏障隔開的天地。
良好的生態環境,讓各地人們紛至沓來。可是光有綠色山水沒有自身風光,麗水的青山綠水雖然出色,卻並不獨有,人們即使來了,也留不長久。
為了將人留住,麗水在好山好水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特色農業的優勢,為遊人們烹飪一道綠色大餐,以生態引人,以農業留人,撰寫旅遊新篇章。
「麗水最大的資源是生態,最具潛力、最具希望的也是生態。」在麗水市副市長任淑女看來,這種優勢落到農業上,就應該體現為生態精品農業。
「客來莊前無需問,茶香便是引路人」。地處麗水一隅的松陽,有著1800餘年的種茶歷史,其新茶「松陽銀猴」香飄大江南北。
而今,坐擁11.56萬畝茶園的松陽,不再滿足於單純的茶葉銷售,反而在喝茶、吃茶、用茶等領域,將純粹的茶產品融入文化、旅遊等元素,讓茶園成為了人們的休憩地。
十月中旬,秋意盎然。走進松陽大木山騎行茶園,茶農們埋首忙碌,指尖飛舞;遊客們肆意徜徉,愜意騎行……人與自然的完美互動,繪就了一幅茶園吐翠、阡陌縱橫的田園美景,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眼見為實,如果不來,我不會相信網絡的照片是真實的。」繞著大木山茶園騎車穿行一圈後,來自河北的遊客呂亮(化名)感到酣暢淋漓,「在這裡,看看風景,聞聞茶香呼吸下新鮮的空氣,怕是可以多活幾年呢!」
和呂亮一樣,被茶園風光吸引過來的人不在少數。記者了解到,去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大木山茶園憑藉著獨特的騎行體驗和秀麗的山水,共接待遊客26.8萬人次。
同樣的,在麗水遂昌高坪鄉茶樹坪村的一塊山壟田,最近頻頻刷爆各大網絡社交平臺,一躍成為新網紅。
這塊山壟田面積不大,只有300畝,種植的農產品也是最平常的稻米。為了讓這塊山壟田搭上旅遊的快車,在一眾山水間脫穎而出,土生土長的茶樹坪村書記黃久富,在網絡上發起「讓你成為梯田稻米體驗師」和「稻子黃了,爸爸帶你割稻子」兩個眾籌項目,吸引了遊人們前來。
「太有意思啦!」80後的李梅濤從小生活在大都市,青山綠水在平時旅遊中也見了不少,可是來來往往間,卻沒有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而這一次到遂昌茶樹坪村的遊玩,卻讓他體驗到了爺爺輩的農耕生活,不由得直呼「過癮!」
71歲的當地農民黃久松不僅第一次當起了「教練」,還看著自家的大米價格從原來3元升值到10元,溢價率達230%,「心裡很高興!」
據悉,截至今年9月,茶樹坪村已經接待來自上海、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等外地遊客1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100萬元,同比翻一番。
在麗水,像大木山騎行茶園、遂昌茶樹坪村這樣的農旅融合精品景區遍地開花。記者了解到,目前麗水已建成縉雲黃龍、遂昌高坪等226個高品質休閒觀光養生農業區(點),總面積逾18.1萬畝。
與此同時,通過「節慶搭臺、旅遊唱戲」的方式,麗水逐步形成中國(慶元)香菇節、遂昌紅提節、青田楊梅節、處州白蓮節、麗水茭白節等頗具地方特色的農業節慶品牌,上千年深厚的農耕文化正為當地旅遊注入著全新活力。
浙江麗水農旅融合記:深耕「綠富美」成旅遊界「網紅」。 麗水市農業局提供 攝
以旅促農:書寫山間土貨蛻變傳奇
以前的麗水,賣特產的寂寞地吆喝著特產,賣風景的默默地賣著風景。但如今,農旅融合呼聲大起,麗水也努力打破這種各自為營的局面,在旅遊春風的勁吹之下,讓山間土貨不再愁銷路,而是成為健康時尚、受人追捧的獨特「伴手禮」。
「我們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和生態資源優勢,將更多的農產品轉化為旅遊地商品。」在史濟錫看來,麗水的好山好水好空氣培育出來的生態精品農產品,在旅遊的帶動下,理應成為物有所值且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
在位於麗水市龍泉市區的「特色中國·龍泉館」,記者看到,來自當地的甜橘柚、紅心獼猴桃,被裹上了精緻的外衣,印上了時髦應景的卡通手繪圖案,擺放在貨架上,顯得十分高大上。
「前年,1萬多公斤的獼猴桃滯銷,現在通過我們的形象包裝和推廣,今年產的獼猴桃早就銷售一空了。」該館總經理葉紹波告訴記者,過去,每公斤20多元的獼猴桃,現在賣到了52元,「原來是論斤賣,現在按品質和大小細分之後,按個賣。」
「這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在麗水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劉志龍看來,當麗水的農產品變成旅遊地商品後,它面對的是全國市場,和這個龐大市場裡超乎想像的購買熱情,農特產品消費市場做大做強的關鍵,是與旅遊接軌。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麗水區域公共品牌的「麗水山耕」早已搭上農旅融合的快車,在生態精品農產品轉化為旅遊地商品上發揮龍頭引領作用,不僅在農產品「變漂亮、變精緻」上下功夫,還開創了農旅產品營銷新模式。
在麗水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一樓大廳,記者看到一臺2.1米高、2米寬的「移動智能商店」,裡面擺滿了各種包裝精美的麗水旅遊地商品,只要直接投幣或刷卡,就可以進行自主購物,甚至還可以選擇「配送到家」。
「公司已在旅遊景點、服務中心、農家樂綜合體、賓館酒店等地安裝了20臺這樣的機器,方便遊客隨時下單。」劉志龍介紹,機器的後臺管理系統還可以整合「麗水山耕」銷售數據,根據銷售情況,指導農民發展生產。
此外,在今年10月21—23日舉辦的2016麗水生態精品農博會暨中國長壽之鄉養生名優產品博覽會上,「麗水山耕」在帶來產品展示的同時,還推出了線上銷售平臺,「讓遊客們回到家也能吃到麗水的好產品。」麗水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徐炳東介紹。
旅遊之風日盛,農產品轉型契機逐漸成熟。今年7月,麗水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麗水市加快推進農產品轉化為旅遊地商品的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到2018年,麗水將累計培育農產品旅遊地商品生產經營主體和轉化農產品旅遊地商品各600個,打響農產品轉化為旅遊地商品的「淬火」之戰,實現從山間土貨到精美伴手禮的華麗轉變。
浙江麗水農旅融合記:深耕「綠富美」成旅遊界「網紅」。 麗水市農業局提供 攝
農旅融合:澆灌富民之花
誠然,作為浙江的天然屏障,麗水的秀山麗水令人豔羨。但作為浙江省經濟後發地區,麗水的經濟發展之路也備受人們的關注。
曾經的麗水,因為層巒疊翠的天然屏障,阻礙了通往經濟發展的高速之路,而今,在農旅融合的大勢之下,麗水的山光水色,成了令人豔羨的富民寶藏。
走進麗水市慶元縣隆宮鄉蓮湖村,只見群山環抱,碧水潺潺,猶如步入一軸水墨長卷。各方遊客們只需登上位於湖水中央的瞭望臺,便可將整個村莊的美景盡收眼底,感受濃鬱的鄉土氣息,遊玩之餘,還可以來到村民家中小坐,吃上一頓鮮美可口的農家飯,搖晃著躺椅,夕陽西下,靜看雲捲雲舒……
據隆宮鄉鄉長吳人豪介紹,2013年,在農旅融合春風的吹動之下,蓮湖村開辦了大和種養、永益養殖和綠珍源三家專業合作社,種植稻魚共生「月光米」,開辦「鄉村動物園」,建成了集農業觀光和休閒旅遊於一體的葡萄種植園,以蓮湖之景,農家之情,吸引各方賓朋。
隨著遊客的增多,蓮湖村的農家樂也如雨後春筍般,競先成長。據了解,目前蓮湖村共有22家農家樂,累計接待遊客達7萬餘人,帶動農戶增收800餘萬。
而這只是麗水農旅融合激活富農密碼,發展鄉村「美麗經濟」的一個縮影。
夏日,在麗水市景寧畲族自治縣東坑鎮桃源村,村民吳建東的精品葡萄園基地客滿盈天。
「我的葡萄不零售,依靠採摘遊平均每斤13元的價格,畝產值達兩萬元以上!」吳建東告訴記者,2013年他投資種植了20來畝的大棚葡萄,隔年收穫時嘗試將葡萄園對外開放,結果首次試水採摘遊便大獲成功。
桃源村村支書吳學芬介紹,在這片近百畝的精品果園裡,有8戶村民集中種葡萄,10戶種獼猴桃,不僅實現了自家的增收致富,更為大量留守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村裡的低保戶吳望就是其中之一。
「現在我有兩份收入,一份是土地租金,另一份是在葡萄園幫忙的工資。現在好了,不用出門去打工,留在家中,互相有個照應。」對於現在的生活,吳望感到很滿足。
在麗水,還有許多的「吳建東」和「吳望」,搭乘農旅的便車,讓自家的腰包鼓了起來。
據悉,去年,麗水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同比增長10%,增幅連續七年位居浙江省首位。其中,2124個休閒農業經營主體的營業收入達127962萬元,從業人數達19514人。
在麗水,因農旅融合而澆灌出的富農之花,正悄然開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