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不應只是觀光

2020-09-07 紅色旅遊

旅行,如今成了很多人度過春節假期的一種方式。忙碌了整整一年,終於可以褪去疲憊,在風景曼妙的途中舒緩身心,得到心靈的慰藉。

然而,旅行也分不同的方式,旅行的收穫也因人而異。在著名文學家余光中看來,旅行不只是旅遊,不應只是觀光,只有放遠眼光,用心感知途中邂逅的風景與民俗,才能真正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新春伊始,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詩人余光中的這篇經典之作。

【正文】

李白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天地就是空間,光陰就是時間,這是我們把握現實的兩大坐標。西方哲學家也常常說所謂人是在生死之間的一個旅客。

所謂旅行,它不只是旅遊。旅遊就是觀光,是 sightseeing。但旅行,是travel。一個旅行者,一個traveller,跟一個觀光客是不一樣的。

旅行的目的不一,有的頗為嚴肅,是為了增長見聞,恢宏胸襟,簡直是教育的延長。司馬遷 20 歲「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沉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也是一程具有文化意義的壯遊。蘇轍認為司馬遷文有奇氣,得之於遊歷,所以他自己也要「求天下奇聞壯觀 ,以知天地之廣大。」

值得注意的是:蘇轍自言對高山的觀賞,是「恣觀」。恣,正是盡情的意思。中國人面對大自然,確乎盡情盡興,甚至在貶官遠謫之際,仍能像柳宗元那樣「自肆於山水間」。徐文長不得志,也「恣情山水,走齊魯燕趙之地,窮覽朔漠」。恣也好,肆也好,都說明遊覽的盡情。柳宗元初登西山,流連忘返以至昏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遊興到了這個地步,也真可以忘憂了。

並不是所有的智者都喜歡旅行。康德曾經暢論地理和人種學,但是終生沒有離開過科尼斯堡。每天下午三點半,他都穿著灰衣,曳著手杖,出門去散步,卻不能說是旅行。

崇拜他的晚輩叔本華,也每天下午散步兩小時,風雨無阻,但是走來走去只在菩提樹掩映的街上,這麼走了二十七年,也沒有走出法蘭克福。

另一位哲人培根,所持的卻是傳統貴族觀點。他說:「旅行補足少年的教育,增長老年的經驗。」

旅遊的兩種方式

旅遊的方式,一種是群遊,一大堆人;一種是獨遊,一個人。一大堆人就是旅行團了,好處是不用費心,什麼東西都安排好;壞處就是你跟當地的民俗,跟當地的語言之間,永遠隔著幾十個同胞,雖然號稱去了美國,結果沒有碰見美國人,也沒有講英文,沒有認識到美國的民主制度,等等。這個群遊很熱鬧,可是不夠反省,你想得太少。

我常常跟我妻子一起旅行。我常覺得兩個好朋友出門旅行,一個禮拜後回來還沒有吵過架,其中一定有一個聖人,了不起。

英國有句話叫做:烏鴉去旅行,回到家裡,其烏如故。也就是說,你出外旅行沒有吸收到什麼東西,那等於沒有改變。旅行一定要放遠你的目光,才會變化你的氣質。

比如說我如果沒有來香港,來香港沒有去聽音樂會,前面幾排沒有坐著印度人,那我就不會知道印度人都有個習慣,他們聽到高興的時候是搖頭的。所以旅行時看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習慣,你就會心胸寬大點。並不是世界上每個人都按照你的生活和你的方式在過日子,你可以參考別人的方式。

獨遊的雙重好處

獨遊有雙重好處。第一是絕無拘束,一切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去做,只要忍受一點寂寞,便換來莫大的自由。當然一切問題也都要自己去解決,正可訓練獨立自主的精神。

獨遊最大的考驗,還在於一個人能不能做自己的伴侶。在廢話連篇假話不休的世界裡,能偶然免於對話的負擔,也不見得不是件好事。一個能思想的人應該樂於和自己為伍。

我在美國長途駕駛的日子,浩蕩的景物在窗外變幻,繁富的遐想在心中起伏,如此內外交感,虛實相應,從灰曉一直馳到黃昏,只覺應接之不暇,絕少覺得無聊。

獨遊的另一種好處,是能夠深入異鄉。群遊的人等於把自己和世界隔開,中間隔著的正是自己的遊伴。遊伴愈多,愈看不清周圍的世界。彼此之間至少要維持最起碼的禮貌和間歇發作的對話,已經不很清閒了。

有一次我和一位作家乘火車南下,作聯席之演講,一路上我們維持著馬拉松對話,已經舌敝唇焦。演講既畢,回到旅舍,免不了又效古人連床夜話,幾乎通宵。回程的車上總不能相對無語啊,當然是繼續交談啦,不,繼續交鋒。到臺北時已經元氣不繼,覺得真可以三緘其口,三年不言,保持黃金一般的沉默。

如果你不幸陷入了一個旅行團,那你和異國的風景或人民之間,就永遠阻隔著這麼幾十個遊客,就像穿著雨衣淋浴一般。要體會異鄉異國的生活,最好是一個人赤裸裸地全面投入,就像跳水那樣。

把美景和名勝用導遊的巧舌包裝得停停當當,送到一群武裝著攝影機的遊客面前,這不算旅行,只能叫做「罐頭觀光」。

布爾斯廷(美國歷史學家)說得好:「以前的旅人採取主動,會努力去找人,去冒險,去閱歷。現在的遊客卻安於被動,只等著趣事落在他的頭上,這種人只要觀光。」

旅行的前夕,會逐漸預感出發的興奮,現有的煩惱似乎較易忍受。剛回家的幾天,撫弄著帶回來的紀念品像撫弄戰利品,翻閱著衝洗出來的照片像檢閱得意的戰跡,血液裡似乎還流著旅途的動感。回憶起來,連錢包遭竊或是誤掉班機都成了趣事。

聽人闊談旅途的趣事,跟聽人追述豔遇一樣,儘管聽的人隔靴搔癢,半信半疑之餘,勉力維持禮貌的笑容,可是說的人總是眉飛色舞,再三交代細節,卻意猶未盡。所以旅行的前後都受到相當愉快的波動,幾乎說得上是精神上的換血,可以解憂。

當然,再長的旅途也會把行人帶回家來,靴底黏著遠方的塵土。世界上一切的橋,一切的路,無論是多少左轉右彎,最後總是回到自己的門口。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權,請聯繫小編,將及時更正刪除。

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行業相關的文章!不落地、不創意,您有好的素材、案例可以聯繫我們分享哦!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韓錫璋悅讀茶坊】《曾敏之:人生能得幾清遊》、《余光中:旅行的意義不應只是觀光》
    余光中:旅行的意義不應只是觀光臺灣各大學例有畢業旅行,遊山玩水的意味甚於文化的巡禮,遊跡也不可能太遠。從前英國的大學生在畢業之後常去南歐,尤其是去義大利「 壯遊」(grandtour):出身劍橋的米爾頓、格瑞、拜倫莫不如此。拜倫一直旅行到小亞細亞,以當日說來,遊蹤夠遠的了。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司馬遷二十歲「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沉湘;北涉汶淚,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也是一程具有文化意義的壯遊。
  • 旅行的意義,也許不只是逃避生活
    ,無論我怎樣努力遣詞造句,也無法用語言完整的堆砌出來,因為最好的時光從來都只是屬於自己的,留在心中,無法向任何人訴說。但我想,這些年的旅行確實讓我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所謂好,一大一小:旅行讓我的心境變大——變得開闊、有更大的包容力;旅行讓我的動力變小——它幫我構建出一套對於生活的理想。
  • 別讓「打卡式旅行」毀掉旅行的真正意義
    一名遊客直呼「我也想回頭,但是回不了了」,引發人們笑意,原來是因為前後路線堵得發紅,一個站甚至要走半小時左右。由此,打卡式旅行再次引起人們熱議。(10月5日《廣西日報》)打卡式旅行就是走馬觀花式的旅行方式,這種旅行多是跟團出行,到一個景點待十幾分鐘或者半小時就前往下一站,去到每處景點只是流水線式拍照打卡。我們常說,世界這麼大,我要出去看一看,於是旅行就成為一項具有意義和儀式感活動。
  • 觀光巴士應如何更好發揮導遊作用
    原標題:觀光巴士應如何更好發揮導遊作用五羊茶館9月25日,廣州市旅遊市場上出現了新的生力軍,三條觀光巴士新線路正式上路開行,分別是城市新中軸線(黃線)、千年古城線(紅線)、西關風情線(藍線)。觀光巴士推廣期間票價六折,30元,均採用雙層巴士,二層車廂座位上方設有360度全景天窗,晚上可欣賞夜景。
  •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為了告訴別人,「我來過」
    不過羨慕之餘,總有人會提及一個靈魂問題「旅行到底有沒有意義」,小飛君覺著,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其實一開口就充滿了焦慮。我旅行的地方是否足夠高大上?我的自拍是否夠精緻?其實旅行的意義不只是為了告訴別人,「我來過」「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年頭,誰都愛玩。工作受委屈了,生活迷茫了,愛豆吸毒了,男(女)朋友劈腿了......
  •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表面上的享樂 而是對自己生命的影響
    當身邊的朋友去旅行的時候,我們總會聯想到吃、喝、玩、樂。杜拜的帆船酒店是如何的豪華、日本的美食是何等滋味、主題公園的過山車怎樣令人心驚膽跳……去旅行的原因有千百樣,但旅行的意義往往都不只是因為表面上的享樂,而是對自己生命的影響。
  •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看風景那麼簡單,而是……
    我覺得,旅行的意義是能讓人變得更加豁達、從容。看了越多的風景,見到越多不同地方的人,越明白生命的可愛和可貴。去的地方多了,再回到自己生活的地方,會發現原來稀疏平常的街頭,也變得那麼可愛又迷人呢。在某個天氣晴朗的下午,我外出隨意溜達。一下公交車便看到路邊成排的椰子樹,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生機勃勃。
  • 旅行的意義,你只是見到她便好
    見到她的心情沒有大驚大喜,心裡只是很開心。看到她忙於工作,我索性就處理餘下的魚,將它處理好醃好,煎好,期間也問她的意見畢竟不是只給自己做,兩個人做法總會有不一樣,一直都注意到要照顧別人的感受。最後西紅柿燜魚出鍋啦,加上排骨湯,終於有家常飯可以食用。 下午三點,三水森林公園。
  • 旅行的意義只是玩嗎?
    昨天跟媽媽聊到旅行的事,媽媽說:「旅行啊,就是要跟能玩在一起的朋友去。」我覺得媽媽說的這句話很有道理。旅行最重要的目的是在於放鬆心情,跟逗逼的、能玩在一起、能吃在一起的朋友去,對這段旅程來說無疑是增添了不少樂趣。
  • 在紐約體會「旅行的意義」
    陸青可能不知道,在她被紐約的國際化氛圍所折服的同時,她也在為紐約的旅遊業創造歷史。據紐約旅遊會展局發布的最新數據,2010年赴紐約旅遊的中國遊客人數達到歷史新高,超過24萬人次,較2009年增加30%。
  • 旅行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難道只是單純的遊玩嗎?
    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張小硯。像之前報導的河南一女教師的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還有電視報紙上報導的很多人「窮遊」想法與攻略;那麼旅行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呢?旅行能使我們收穫什麼又能得到什麼呢?
  • 別讓「打卡式旅遊」毀掉旅遊的真正意義,漫遊重新定義旅行本義
    一名遊客直呼「我也想回頭,但是回不了了」,引發人們笑意,原來是因為前後路線堵得發紅,一個站甚至要走半小時左右。打卡式旅行就是走馬觀花式的旅行方式,這種旅行多是跟團出行,到一個景點待十幾分鐘或者半小時就前往下一站,去到每處景點只是流水線式拍照打卡。我們常說,世界這麼大,我要出去看一看,於是旅行就成為一項具有意義和儀式感活動。
  • 親子旅行的意義,或者只是父母的一廂情願而已
    這些似乎更接近她們旅行的意義。有時候旅行回來,舟車勞頓的,感覺其實在家讀讀書,海邊踏踏浪也是極好的。月初去雲南之前,我讓女兒自己帶了她想讀的一本書,從出遊到回家,書一頁未讀。之前女兒帶書,飛機上,火車上都會讀,畢竟飛雲南時間很長。這次沒讀書,因為隨身帶了平板電腦。
  • 旅行的意義!
    最美林徽因文字丨『誰最中國』旅行的意義。曾經年少的時候夢想著仗劍走天涯去看一看世界的繁華後來等到萬水千山都走遍看過了許多的美景看過了許多的美女迷失在地圖上每一道短暫的光陰收集了地圖上每一次的風和日麗卻日漸忘記了最初旅行的意義浮雲蔽日,亂花迷眼其實旅行不過是一場洗盡鉛華的回歸
  • 旅行的意義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有些人不屑一顧,認為旅行沒什麼大不了,難道說你去了趟哪裡,心靈就得到淨化了?旅行,對於部分人來說,卻擁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很喜歡旅行,常常被問也會問自己,到底什麼才是旅行的意義?答:旅行能讓你接觸自然,感受造物主的偉大(中規中矩);答:旅行能讓你認識更多真摯的朋友,毫無物質因素(感覺有點違心)各種答案並未觸動我,直到在烏鎮青壚預見了旅行達人Kiki,她說喜歡用腳丈量世界Kiki還說喜歡旅行,也許,可以把不開心的留在路上,回來就剩下一個開心的自己啦~旅行的意義,也許是讓你在寂靜中與自己對話,找尋一段屬於時間和心靈的自我放逐
  • 小時光 旅行的意義
    2005年的那個夏天,天熱得像今年夏天一樣,午後的宿舍,只有風扇轉動的聲音,我們只能把宿舍地拖乾淨了,大字型的平躺在地上散熱,樹不多的男生宿舍區裡,卻不知道為什麼聽到了知了的叫聲!那個夏天,除了梁靜茹的「知了也睡了,安靜的睡了」熱播以外,我因為《旅行的意義》,認識了陳綺貞!
  • 余光中:旅行的意義
    但是許多人旅行只是為了樂趣,為了自由自在,逍遙容與。中國人說「流水不腐」,西方人說「滾石無苔」,都因為一直在動的關係。最浪漫的該是小說家史蒂文森了。他在《驢背行》裡宣稱:「至於我,旅行的目的並不是要去那裡,只是為了前進。我是為旅行而旅行。最要緊的是不要停下來。」在《浪子吟》裡他說得更加灑脫:「我只要頭上有天,腳下有路。」至於旅行的方式,當然不一而足。有良伴同行誠然是一大快事,不過這種人太難求了。就算能找得到,財力和體力也要相當,又要同時有暇,何況路遠人疲,日子一久,就算是兩個聖人恐怕也難以相忍。
  • 旅行的意義,不僅是吃喝玩樂
    因為有這樣的「執拗」,對於一些值得去的地方,我會記錄下來,有些刻意地不去這些地方,只是在等待那個同行人一起去發現那裡的驚喜。我是過於將旅行的意義冠以愛情的名義了,所以用愛情的名義限制住了自己對旅行的理解,也封住了自己走出去旅行的勇氣。旅行和愛情並沒有關係,前者會未愛情增添不少樂趣,但是不能用愛情來衡量旅行。旅行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旅行可以去看沒有看過的風景,去認識大自然,可以去體驗不同地域的生活、風俗、民情,去豐富你對生活的認知。
  • 見不到你就是旅行的意義——《旅行的意義》陳綺貞
    《旅行的意義》是一首聽了10多年的歌,從高中第一次喜歡一個人開始,聽到那個人都訂婚了。有天化妝糾結要不要戴美瞳的時候,突然想到說他也該結婚了,快了吧。後來上大學,我喜歡旅行,總是會在路上思索你的意義,和旅行的意義。很多歌,也是一直聽,一直想寫事情,才慢慢發現那些歌是在唱什麼,比如這首《旅行的意義》。
  • 一個人的旅行不只是孤獨
    但是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一個人去旅行,有的人可能覺得一個人的旅行太過孤獨了,因為一路上都只是跟自己作伴,沒有一個人能夠跟自己說話。而且他們認為一個人的旅行,其實是真的特別沒有意思的,旅行本來就是要跟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跟自己的家人一起的,這樣子才能夠收穫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