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高校做科研 望向更遠處

2020-12-17 騰訊網

《 人民日報 》2020年03月18日 12 版 版面截圖

原題:捕捉發展變化的國計民生需求,制定前瞻長遠的科研目標

高校做科研,望向更遠處(解碼)

核心閱讀

大學,既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也是科研創新的重要陣地。

目前,我國高校在前沿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同時積極落地轉化、服務民生發展。多元的學科背景、完善的人才梯隊、豐富的研究資源,使得高校在科研創新中具備獨特的競爭力,能夠緊盯未來科技趨勢,攀登一個又一個科研高峰。

移動信息通信與安全、超循環氣動熱力、材料生物學與動態化學、高能量物質……這些基礎前沿領域,一直備受科學界關注。近日,教育部在7所高校立項建設前沿科學中心,旨在打造相關前沿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創新中心和人才搖籃,在國際取得領跑地位。作為科研創新的重要主體,我國高校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既要瞄準前沿領域,也要關切社會民生

中科院院士、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崔鐵軍已經深耕電磁場和微波技術領域30年。他的團隊於2014年率先提出用數字編碼來表徵超材料的新思想,在物理空間上疊加了數字空間,用不同數字編碼排列控制電磁波走向,誕生了世界首個現場可編程超材料。

在崔鐵軍看來,高校科研應始終聚焦前沿領域,圍繞國家戰略、重大工程開展工作。近年來,高校對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不斷增加。2018年,全國高校基礎研究經費為589.9億元,比上年增長11.1%。高校對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增長的貢獻率為51.1%,發揮著主體作用。另一方面,我國高校在前沿領域成果豐碩。在今年揭曉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從通用項目獲獎情況來看,授獎項目共239項,144所高校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獲獎198項,佔授獎總數的82.8%;91所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獎159項,佔授獎總數的66.5%。

除了引領科技發展方向,高校也在服務和響應民生關切。隨著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機器人科研開始與助老工程相結合。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宋愛國教授的團隊與假肢廠合作,在傳統假肢基礎上增加了力覺、觸覺等傳感器,研發出靈巧的機械手。此後,團隊又陸續研發了擁有電子皮膚的柔性觸覺機械手,拓展了康復機器人的認知訓練功能,並正在研製傳染病生物安全檢測機器人。

此外,在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梨的高效育種、月季栽培和運銷、微細礦物顆粒的資源回收利用等項目,也都反映出高校科研對社會民生的關注。

「國計民生的需求不斷發展變化,高校科研也要敏銳捕捉、與時俱進。」宋愛國坦言,服務社會民生要瞄準關鍵核心,再高大上的研究理念也必須落地,否則就是空中樓閣。

利用多元研究資源,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這些年,許多南京市民發現,揚塵汙染問題在逐步得到緩解。這離不開「智慧工地」建設:在南京市900多個大型工地上,裝配式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可以對工人是否戴安全帽、有無人員抽菸、大氣汙染指數等實時監控。這背後,是東南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相關團隊在保駕護航。

傳感器何時安裝、地下管線如何鋪設、無人車線路怎樣規劃?要讓科學研究與現實需求實現「握手」,需要科研應用管理各方面人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慶教授說:「智慧城市建設面對的是複雜的城市系統,從城市的規劃設計建設到運行管理,涉及眾多學科、不同領域。」他認為,高校位於科研創新鏈條的最上遊,不僅要與中遊、下遊的研究機構、企業等科研和應用主體緊密配合,更重要的是發揮學科背景多元、人才梯隊完善、研究資源豐富的優勢,讓學科交叉、跨界融合成為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

2018年,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要求各高校在實現創新引領中,開展系統、深入的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研究。不久前,教育部等部委聯合發布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生培養意見時,也強調深化人工智慧與基礎科學、信息科學、醫學、哲學社會科學等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

東南大學腦科學與智能技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謝芃認為,交叉融合的學科資源,使國內高校在發展前沿領域過程中,人才結構更多樣,獲得學術支持也更為靈活。他所在的研究院,就有來自生命科學、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科學、電子信息等10多個學科領域的學者,時常在最前沿的研究領域碰撞出火花;兩屆研究生團隊也來自多個本科院系,已在程序開發、數據分析、圖像識別等工作中挑起大梁、形成創造力,在教學相長中推動學術進步。

眺望未來發展趨勢,指引當下科研方向

2018年底,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新聞發布會在東南大學召開。按照慣例,關於科技發展和趨勢等問題通常由一些權威的研究機構或學術組織來發布,由一所大學獨立發布並不多見。

這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都是科技前沿熱點,包括數字「克隆」人、6G移動通信先期研究、信息超材料、分子鐵電材料、網絡群體智能等。

東南大學副校長丁輝介紹,在全校範圍內徵集並提出這些科學技術問題,旨在使科學研究更加聚焦國際科學前沿,形成支撐國家和地方發展的引領性技術,做有前瞻性的科學研究。

「鐵電材料作為一種重要的功能性材料,在航天、信息、能源等多個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如聲控開關、體溫焊槍、B超探頭等。」「分子鐵電材料」的建議人、該校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熊仁根介紹,無機—有機分子鐵電材料可以安裝在心臟中,利用心跳形成的能量持續工作,實現對健康監測;也可以利用塑性相變產生大的熵值,用於不需要氣體壓縮來製冷的固體製冷空調中。

1920年,法國人瓦拉塞克在羅謝爾鹽中發現最早的鐵電效應,揭開了研究鐵電材料的序幕。100年後的今天再回望這段歷史,熊仁根感慨萬千:「高校搞科研創新,不僅要立足當前,更應該著眼長遠。」

未來目標也為當下科研指引方向。發布會上,熊仁根制定了團隊科研的遠景目標:從基礎科學研究,到材料技術開發,到應用探索,全鏈條一體化推動分子鐵電材料的發展,保持我國在國際研究的領先地位。一年多過去,當時的目標在逐步實現:團隊有了高水平學術論文、更多的學界話語權、世界領先的成果應用。「用未來指導當下,我們增添了動力,也增加了信心。」熊仁根說。

「在明晰定位、發揮優勢的基礎上,學校科研創新產生了積極的成果,在量子信息、網絡空間安全、智能製造、智慧城市、腦科學、人工智慧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丁輝介紹,2019年,東南大學牽頭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4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項目304項,科研到款總經費超過28.3億元,授權國內外專利1802項,位居全國前列。

相關焦點

  • 當高校教師卻不想做科研,結局到底會不會很悲催?
    最近有朋友問:自己博士剛畢業,進了一個211高校當老師。因博士期間做科研太煎熬,對科研的興趣也有所下降,所以進入大學後就想只講講課,然後做點兼職掙個外快。專業原因,外快還挺好賺的,感覺比苦兮兮做科研性價比高。車房已買無生存壓力。自己為女士,有娃一歲,還打算生二胎。
  • 人民日報:點亮望向遠方的目光
    如海南萬寧苗村的「三語」老師盤學秀,誓言「我願意做一把梯子,幫助學生看見更遠的地方」;像貴州烏蒙山區裡梁俊和孩子們的歌聲,「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他們不僅是紮根於貧瘠的大山,更是在深耕夢想的沃土。「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這是他們對山區孩子孜孜以求的心願,也是全社會齊心協力的目標。   傳遞夢想的意義不止於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
  • 高校教師科研應有九種意識
    高校教師不僅是教書育人的主力軍,而且是科學研究的生力軍,在當前條件下,高校教師要高質量地做好科研工作,應該樹立九種意識:  超前意識。高校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無論是社會科學課題,還是自然科學的課題,都有相當的難度。高校教師要攻克科研中的難題,必須具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強毅力,吃苦耐勞的品質,執著的攻關意識,要敢於迎著困難上,高質量地完成自己承擔的科研任務。  創新意識。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是一個不斷地從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擴展的過程。一部科技發展史,就是一部開拓科技新領域,創造和發現科技新奇蹟的歷史。
  • 科界傳聲|高校優秀科研團隊建設亟待重視
    高水平的科研團隊可以產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培養出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對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雖然科研團隊是高校科技創新的主體,但是高校科研團隊普遍存在管理不規範、運行機制不健全、團隊文化欠缺等方面的問題。以本站點為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高校科研團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一)臨時拼湊團隊爭取資源情況嚴重。
  • 當高校教師卻不想做科研,結局到底會不會很悲催?
    最近有朋友問:自己博士剛畢業,進了一個211高校當老師。因博士期間做科研太煎熬,對科研的興趣也有所下降,所以進入大學後就想只講講課,然後做點兼職掙個外快。專業原因,外快還挺好賺的,感覺比苦兮兮做科研性價比高。車房已買無生存壓力。自己為女士,有娃一歲,還打算生二胎。
  • 站在棲霞山巔向遠處望,不止看見一片綠波海茫茫……
    站在棲霞山巔向遠處望,不止看見一片綠波海茫茫…… 2019-08-21 0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高60萬一篇,盤點高校科研獎勵
    自從國家鼓勵科研創新以來,各個高校推出了多種版本的科研激勵措施。察言觀數整理了當前部分高校(主要為「雙一流」建設高校)出臺的科研獎勵政策,諸位可對照看看自家學校處於怎樣的水平。Nature/Science/Cell, 50萬,並列第一單位10萬,第二單位5萬;SCI一區 0.5萬 二區 0.2萬;SSCI/AHCI, 0.8萬;中國社會科學, 入選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諮詢報告被國務院採納或得到中央領導批示 1萬;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發表《人民日報
  • 人民日報: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
    日前傳來好消息:自2017年首次召開人才工作會議以來,中國農科院取得多項重大原創性科學發現,首次成功克隆雜交稻種子,解決二倍體馬鈴薯自交不親和與自交衰退難題……取得如此多的成績,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農科院大力構築人才高地,優化創新生態,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挑起了科研大梁。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 對高校教師而言,教學與科研孰輕孰重?
    作為大學教師,教學和科研工作都很重要。請高校的老師們來談一談,您認為這兩者孰輕孰重,您在工作中是怎麼做的,並談談自己的想法。也歡迎曾經的大學生或在讀大學生來交流下,您希望大學老師更看重教學還是科研,為什麼?小編在此感謝 flasheagle 版主舉辦的活動,從中所獲得的一些來自老師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見解分享。
  • 人民日報評高校開放圖書館:校園資源,要開放更要持久
    如果開放校園資源只是增加學校工作量,帶來諸多管理難題,再好的事也很難長久   包括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設在成都的11所高校日前宣布,12月1日起,將向社會免費開放圖書館。而不久前,安徽也公布,全省31所本科院校,將圖書館、體育場館、博物館等公共資源,納入向社會開放範圍。
  • 六部門出臺舉措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
    科技部、教育部等六部門日前聯合印發的《關於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讓張國華十分振奮,尤其是「『裡程碑』式管理和『包幹制』的落實,將進一步為一線科研人員鬆綁」。  「近年來,蘭州大學作為『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穩定支持科研經費中提取獎勵經費』試點單位,持續完善相關科研管理制度體系,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取得了顯著成果。」蘭州大學校長助理、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許鵬飛說。  在許鵬飛看來,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基礎研究與前沿領域研究國際競爭日益激烈。
  • 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發表高質量的科研論文
    高校開展科研實習不僅可以向學生展示科技前沿知識以及相關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更能讓有志於科研的本科生有更多途徑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發表高質量的科研論文,說明我國具備科研潛力的年輕學子大有人在。
  • 高校科研院所下屬公司將剝離 科研評價從量轉向質
    科研評價從數量轉向質量  改革基礎研究領域科研計劃管理方式,尊重科學規律,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識」創新項目的制度。  改革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制度,優化工資結構,保證科研人員合理工資待遇水平。完善內部分配機制,重點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幹和作出突出成績的人員傾斜。  完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健全鼓勵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機制。
  • 科研院所與高校,哪個「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
    而研究所不會下這麼大財力購買這些資源,研究所的資源範圍更窄,更有針對性,而且會有些特色的資料庫。高校的資源通用性更強,而研究所的資源專業性更強。高校的圖書館需要佔座,而研究所的圖書館往往沒有幾個讀者。3.高校有著很好的教育與科研氛圍,而研究所有著很好的科研與工作氛圍研究所的學術活動往往專業性、針對性更強,而高校有著各種各樣的學術報告,無論是人文還是科技。高校的導師從事科研項目與教研項目,而研究所的導師幾乎沒有教研項目,除了科研項目外,還有很多工作性質的項目。
  • 教育廳副廳長批高校觀念守舊 否認以科研為中心
    第1頁:高校以教學科研為中心?錯!  延伸閱讀:    作協主席痛批高校教材 稱編著者手法惡劣(圖)  「高校以教學科研為中心?  --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李小魯  新快報記者 陳紅豔 實習生 吳少娥  連日來,「廣東高校輔導員也可評教授職稱」的消息在各大高校掀起軒然大波,不少校領導和專業教師對此表示不理解、不認同。昨日,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李小魯就此波瀾「發飆」,痛批高校五花八門的錯誤教育觀念,指出高校不應以科研為中心,應以育人、以學生成才為中心,並由此重視輔導員工作。
  • 獨墅湖高教區啟示: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難在何處?
    觀念轉變不到位是根本原因   江蘇蘇大投資公司董事長倪均強認為,高校絕大部分科研成果難以實現產業化,根本原因是高校領導、智慧財產權創新團隊、投資者三個方面觀念轉變均沒到位。  與地方和企業領導相比,許多高校領導適應市場經濟的觀念是滯後的,與地方領導的共同語言不多,作為投資方的一些企業只願與科研創新團隊合作而不願與高校合作。有些高校擔心教授搞企業會影響教學與科研,也有些高校過分強調科研成果產業化中的學校與院系權益。倪均強認為,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只會促進學科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高校和科研單位,總要對教師和科研人員進行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而公平進行績效考核和職稱評定,標準的客觀化、易度量是前提。文章數量和發表刊物級別等形式要素,相對於論文的學術性和思想性等內容要素來說,更客觀易度量,因而被許多高校作為評價的主要標準。我希望,教育部應制定綜合性的考核標準,儘量讓高校教師多元化發展,而不是都擠在一條逼仄道路上。
  • 增加科研助理崗位!山東8部門聯合發文鼓勵科研項目單位吸納高校...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9日訊為鼓勵承擔省級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科研項目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開發科研助理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省科技廳、省委組織部、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公安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研究制定了《關於鼓勵科研項目開發科研助理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若干措施
  •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國高校科研管理的反思與建議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高校科研管理帶來重大影響,也暴露出我國高校科研管理中長期存在的若干問題,主要表現為高校科研評價機制扭曲、科研項目管理存在「新瓶裝舊酒」現象以及科研設備與數據共享機制薄弱等問題。
  • 高校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考核結果發布,誰表現較差?
    11月23日,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通知(國科辦基〔2020〕103號),正式發布2020年中央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結果。考核結果顯示,高校參加考核的89個單位(包括高校直屬醫院、研究所),有85個考核結果為合格及以上,4個考核結果為較差。今年,科技部、財政部共對356個單位的86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4.1萬臺(套)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進行了評價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