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

2020-12-16 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要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成長,使他們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

日前傳來好消息:自2017年首次召開人才工作會議以來,中國農科院取得多項重大原創性科學發現,首次成功克隆雜交稻種子,解決二倍體馬鈴薯自交不親和與自交衰退難題……取得如此多的成績,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農科院大力構築人才高地,優化創新生態,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挑起了科研大梁。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科學發展規律證明,贏得青年才能贏得科學的未來。要想在科學事業上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就要不拘一格發現並放手使用優秀青年人才,為他們脫穎而出提供舞臺。

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三大科學院之一,中國農科院同其他大院大所一樣,在持續深化改革中也遇到不少問題。對此,中國農科院先後實行了工資託底和青年英才培育工程,提供穩定持續經費支持,破除「論資排輩」和「四唯」傾向,推出40歲以下研究員和35歲以下副研究員晉升「綠色通道」等一系列支持青年人才的政策措施,幫助他們迅速成長。

實踐證明,培養青年人才首先要有耐心,要像育苗育秧那樣,捨得投入,切實解決他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等待禾苗慢慢長大,才能迎來大豐收。其次要樹立「使用就是最好的培養」的理念,敢於給青年人才壓擔子,積極推薦他們承擔重大課題,寬容失敗,讓他們在科研一線迅速成長。還要建立符合不同學科規律的人才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在一些研究周期比較長的學科領域,要建立相應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提供穩定的經費支持,厚植創新發展沃土,營造有利於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實現這個宏偉目標,就要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這方面,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做法值得借鑑。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不「唯帽子」 讓青年人才脫穎而出
    不「唯帽子」 讓青年人才脫穎而出  ——專訪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  聚天下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得非常鮮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要「改革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優化歸國留學人員和外籍人才服務。把面向市場需求和弘揚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善聚善用各類人才」。
  • 胡雯:日本海外青年科研人才資助體系探索
    如何通過完善我國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規避引進海外青年人才和智力的合規性風險,並通過不斷優化資助結構、提升資助效率,鼓勵更多高層次海外青年人才通過國際認可的方式來華創新創業是亟待探討的重點議題。,其中科研補助金最高為150萬日元/年(詳見表3),研究支持津貼最高為7萬日元/月。
  • 上海啟動「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 讓更多年輕人脫穎而出
    該計劃旨在探索更有利於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評價和選拔機制,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影響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評選將分別從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戰略方向,每年選拔35名獲獎者和15名提名者。
  • 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的科研院所不拘一格培養青年人才
    兩次重用,其背後是神經所求賢若渴的迫切,更是對人才的尊重。青年科技人才最具創新活力,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近年來,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的科研院所不拘一格培養青年人才,為上海構築人才高地提供了新思路。為讓有潛力的青年人才有一個好的發展空間和平臺,對於33周歲以下、在基礎研究或工程任務中做出突出創新性成果的青年科研人才,上海光機所直接聘為「青年特聘研究員」,不僅給予和研究員同樣的待遇,還配套3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從自2014年以來,已有4位青年才俊成為青年特聘研究員,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 胡雯:日本海外青年科研人才資助體系探索
    如何通過完善我國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規避引進海外青年人才和智力的合規性風險,並通過不斷優化資助結構、提升資助效率,鼓勵更多高層次海外青年人才通過國際認可的方式來華創新創業是亟待探討的重點議題。,其中科研補助金最高為150萬日元/年(詳見表3),研究支持津貼最高為7萬日元/月。
  • 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困境及提升對策探討
    青年科技人才是國家創新發展的基石,是科技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中共中央《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要「促進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陳舊觀念,抓緊培養造就青年英才。建立健全對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不斷滿足國家發展對青年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成為當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 人民日報:高校做科研 望向更遠處
    《 人民日報 》2020年03月18日 12 版 版面截圖 原題:捕捉發展變化的國計民生需求,制定前瞻長遠的科研目標> 高校做科研,望向更遠處(解碼) 核心閱讀 大學,既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也是科研創新的重要陣地。
  • 如何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關鍵是……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黨委副書記梅顯俊說:「目前年輕科研人員已經成為科研主力軍,未來要想在國際研究領域內立足,青年科技人才是主要力量。」視覺中國供圖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項目總工程師姜鵬說:「青年人才是中國創新科技力量的未來,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更好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必要準備。」
  • @中國青年科研人 請大膽向前走
    那麼,我們為這些青年力量的成長做了什麼?政策向你們傾斜無論是不斷挑戰技術極限的科研工作者,還是致力於讓技術商業價值最大化的科技創業者,中國人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際舞臺上。自 2017 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榜單正式落地中國,至今天已成功舉辦四屆。
  • 重慶打造青年人才「賽馬場」
    今天舉行的「2009中國重慶・青年人才論壇主論壇」活動,真正成了青年人才盡情揮灑的「賽馬場」。據重慶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長陳存根介紹,「2009中國重慶・青年人才論壇」自2008年11月正式啟動以來,先後舉辦了40個區域性分論壇、18個行業性分論壇,共吸引了6.4萬名國內外青年人才報名參加,收到論文近2.8萬篇,徵集到關係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建議意見5.8萬餘條。
  • 山東大學堅持舉辦「齊魯青年論壇」截至目前共引育國家級人才68位
    同時,山東大學堅持舉辦「齊魯青年論壇」,今年納入第十一屆海洽會暨首屆人才發展大會系列活動,更是提升了品牌效應和關注度。目前山東大學多校區同步發展,對青年優秀人才需求量大,更是多措並舉吸引人才。山東大學副校長吳臻介紹,一方面山東大學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打造人才引進「立交橋」。積極拓展引才渠道。
  • 打造青年人才成就事業「夢工廠」
    □記者 楊秀萍 報導   本報煙臺訊 近日,中國·煙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雲聚活動舉行,求賢若渴的煙臺廣發「英雄帖」,隆重推出近年來最強版人才新政,包括強化高端引領、支持科研創新、發放生活補貼、升級安居保障等九大方面,貫穿人才培養、引進、流動、激勵
  • 動態| 讓更多青科人才選擇上海!優秀青年科學家新年茶話會舉行
    ,就青年人才引進培育、組織凝聚青年力量、營造良好科研環境、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等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近年來,在市人才辦的指導下,市科技兩委多舉措創造條件讓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立足「大人才」成長鏈,初步形成了以人才成長規律為根據、以項目為載體、以團隊為支撐的層次分明、各有側重、較為完整的科技人才培養體系。揚帆計劃和啟明星計劃支持金額翻番,2020年度支持數量分別是「十三五」年度支持數量的4倍和2倍。注重「創新鏈」規律,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創造更多自由空間。
  • 鑽巖芯、做觀測、搞研究,納木錯畔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穿越風雪...
    前來救援的船隻吃水淺、臺面高、船速慢,雖然兩隻船相距不遠,但足足半個多小時後,陳浩一行人才得救。「在風浪中,每一分鐘都漫長焦灼。」陳浩說。「研究的東西不一樣,但是鑽研的勁頭值得彼此學習」「過了驚險時刻,接下來,便是日復一日的科研探索。」鑽探平臺在湖中心固定完畢後,陳浩就開始每天上湖、採樣和分析。
  • 瀘州新增3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瀘小布從市人社局了解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近日發文,批准瀘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等三家單位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開展博士後研究。
  • 脫穎而出!濟南3名主創入選戲曲人才高級研修班
    近日,記者從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濟南市呂劇院王魯魯、市京劇院李鵬、市呂劇院鄧吉紅3名青年主創人員分別入選2020年戲曲藝術人才培養高級研修班的編劇班、導演班和作曲班
  • 北京大學舉辦第五期青年人才國情研修系列活動
    ,紮實做好青年人才的思想引領和政治建設。12月中旬,黨委教師工作部、人事部舉辦北京大學第五期青年人才國情研修班。本期研修班採取理論研修、現場實踐,線上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來自全校各院系、附屬醫院的近40名青年人才參加了本期研修活動。
  • 聚天下英才而用——廣西探索吸引國際青年創新人才新模式紀實
    東協傑青計劃作為廣西精心打造的集聚國際青年創新人才的新模式,其效用正在持續顯現。2018年初,我區啟動東協傑青計劃,邀請東協及「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優秀青年人才到廣西開展科研工作。目前入選傑青的專家擁有博士及以上學位的達到90%,均畢業於國內或國際高水平大學,來源於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埃及、巴基斯坦、印度、伊朗、奈及利亞等國家,均是在所在國科研一線青年創新人才,涉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環境保護、空間與海洋、現代農林業等多個我區發展的重點領域。為我區相關領域的科研創新帶來了富有國際視野和資源的新鮮血液。
  • 省農科院101位專家脫穎而出
    11月30日,省農科院強院建設再出重要舉措,該院科技人才「百人計劃」大會暨首屆青年科學家論壇在成都召開,101名專家脫穎而出入選省農科院「百人計劃」。201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農業科學院以來,「人才強院」便始終作為省農科院一項重要戰略發展任務。
  • 四川瀘州新增3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梅胡杰 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封面新聞記者從瀘州市人社局獲悉,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發文,批准瀘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院等三家單位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開展博士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