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雯:日本海外青年科研人才資助體系探索

2020-12-16 騰訊網

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對全球產業結構形成關鍵影響,使國際科技競爭格局發生重要變化,青年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的核心資源,國際科技人才爭奪勢必愈加激烈。如何通過完善我國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規避引進海外青年人才和智力的合規性風險,並通過不斷優化資助結構、提升資助效率,鼓勵更多高層次海外青年人才通過國際認可的方式來華創新創業是亟待探討的重點議題。日本學術振興會(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以下簡稱JSPS)是日本重要的學術研究資助機構,其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結構完整,與市場化引才機制配合緊密,對我國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具有較高的借鑑意義。

日本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結構

1、管理體系統籌高效、管理機構自主靈活

日本針對海外青年人才的資助項目,主要由JSPS負責管理和實施,JSPS是受文部科學省管轄的獨立行政法人,在組織架構上採用法人首長負責制度和決策-執行分離(主管部門決策、法人執行)運作模式,並通過其目標管理、彈性運作的框架使組織在財務、人事、組織的管理上有了一定的自由。一方面,日本通過專門機構對各類海外人才資助項目進行系統化管理,有助於根據國內人才需求動態調整海外青年人才資助的投入結構;另一方面,在管理機構功能上的綜合配置有助於更好地統籌分配財政科技經費,更大限度地避免創新資源的重複配置和碎片化使用。

2、項目體系類型多、側重點明確

JSPS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體系針對差異化人才需求,形成了覆蓋流動性質、來源國家和學科類型的普惠性政策體系,如表1所示。日本少子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促使政府加大引進海外青年人才的力度,由於日本高等教育中沒有一般意義上的博士後(Post-doctor)學銜,為了促使獲得博士學位的青年人才繼續從事先進或尖端科學技術領域中的研究工作,因此設置了特別研究員(Post-doctoral Researcher)制度為青年研究人員提供更好的研究環境。整體來看,重視歐美發達國家青年人才的資助,資助期限最短為7天,最長為2年,滿足了海外人才柔性流動和剛性流動的主要需求。

3、資助內容結構合理、功能全面

海外人才資助項目一般包含個人津貼和研究經費兩個部分,以滿足海外人才在生活、學習和研究工作中的基本需求。以JSPS特別研究員系列的標準項目為例,獲資助學者的個人津貼部分由JSPS直接發放到個人帳戶,資助額度為36.2萬日元/月,如果是從海外移居日本的可獲得一次性安置費20萬日元,用於郵寄個人行李或短期安置;而科研補助金(Grant-in-Aid)和研究支持津貼(Research support allowance)需由用人單位和合作導師提出申請,並由學者與合作導師共同參與、聯合開展研究計劃[13],經費下撥到單位,其中科研補助金最高為150萬日元/年(詳見表3),研究支持津貼最高為7萬日元/月。

日本JSPS海外青年人才資助模式

1、以國內機構為主體進行申請和撥款,提高用人主體自主權

在海外人才項目申請過程中,需由日本本地機構和邀請人為受邀學者提出申請,通過JSPS內設的遴選委員會進行包括文件審查和同行評議在內的兩輪審核後,方可獲得資助,這種方式充分發揮了用人主體作用,一方面要求用人主體對海外人才進行初篩,結合自身發展戰略主動尋求匹配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加入;另一方面有利於提高用人單位在培養、引進、使用、激勵人才中的自主權。

2、採取財政資助與市場化機制相結合吸引頂尖青年人才,降低流動風險

針對海外頂尖青年人才的資助項目中,由財政資金發放的個人津貼和研究經費一般具有透明、公開、固定的資助額度、使用規範、考核與驗收形式,並通過籤訂合同固化和明確資助方、海外人才和用人單位的責任義務。而頂尖人才與用人單位間通常採用市場化機制協商確定額外的個人薪資和科研資助。JSPS針對頂尖人才的資助項目以傑出學者短期項目為主,資助期限上限為30天,財政資金以日薪形式結算個人津貼(4.2萬日元/天),並提供來日期間所需的研究支持津貼(最高為7萬日元/月),對資助額度均有明確和公開的規定。由此可見,財政資助邊界和額度十分明確,並由市場化機制根據人才知識能力水平確定額外收入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財政資助遠高於人才市場定價所帶來的頂尖人才流動風險,也有利於平衡本地人才與海外人才間的收入差距。

3、通過博士後資助項目吸引青年人才,注重生活保障

針對青年人才的項目以博士後資助項目為主,資助模式注重為初來乍到的海外青年學者提供周到的生活保障。日本特別研究員資助項目主要以博士畢業6年內的青年人才為資助對象,除個人津貼和國際往返機票費用外,還為新進來日定居的青年學者提供一次性安置費20萬日元,用於郵寄個人行李或短期安置,以滿足青年人才在工作初期的居住需求。

啟示與借鑑

1、面向海外青年人才建立統一的資助服務平臺

目前,我國面向海外科技人才的引進計劃和資助項目管理分散,沒有形成統一的申請和服務平臺,客觀上對海外青年人才尋求來華發展的資助信息造成了障礙,也不便於規避資源過度分散所導致的諸多問題。從JSPS的經驗來看,建議從海外人才獲取信息的便利性角度出發,建立統一的資助平臺和申請入口,將目前碎片化管理的項目申請和資助信息整合起來,打破管理部門間的信息流動屏障、實現信息共享。面向海外人才資助服務平臺的建立,一方面迫使各類海外人才引進計劃的資助對象和範圍進一步明確,從頂層設計層面做好差異化配置;另一方面有利於根據本國人才需求動態調整資助體系結構,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2、擴大青年資助項目體系的覆蓋面

從發展歷程上來看,我國海外人才資助體系更側重海外高層次人才,在政策主體、政策客體、政策工具等維度存在縱向和橫向的政策同質化現象,對海外青年人才的重視程度尚顯不足,同時在項目設置上缺乏針對短期流動和外籍博士後人才的資助形式。《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拓寬國際視野,吸引國外優秀青年人才來華從事博士後研究。因此,應借鑑國際經驗,加強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引進力度,推廣博士後資助項目模式,探索海外優秀青年短期交流項目,拓展青年人才的溝通交流渠道。

3、採取多元資助手段提升海外青年人才獲得感

對於青年人才而言,來華發展的居住和生活問題具有緊迫性,個人津貼和安置補助的發放應更注重便捷、直接、有獲得感。應考慮增加針對海外博士後人員的資助力度和資助規模,並對資助內容進行優化設置,生活性補貼應直接發放至個人,由青年人才自由支配,並著重滿足青年人才在居住和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通過吸引海外青年科技人才來華就業,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為建立國際科技合作網絡奠定基礎。

| 摘選自:胡雯. 日德海外科技人才資助體系研究與啟示——以JSPS和德國洪堡基金會為例[J]. 科技中國, 2020(10): 91-96.

| 作者:胡雯,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編輯 | Alice

相關焦點

  • 問策上海2025丨如何打動海外科技人才的心?——德國啟示
    因此,優化海外科技青年人才的資助模式和執行流程,是當前上海提升人才資助體系效率的重中之重。在打造科技人才政策時,應當用培育和發展的「合伙人」思維取代壓榨和內卷的「打工人」思維。因此海外青年人才資助項目中的個人津貼和安置補助的發放應更注重便捷、直接,可以增強人才的獲得感。然而,目前來源於上海市財政資金的海外科技青年人才資助計劃,多以科研項目形式下撥用人單位,在實際使用中仍然是採用實報實銷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才的獲得感。
  • 人民日報: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
    日前傳來好消息:自2017年首次召開人才工作會議以來,中國農科院取得多項重大原創性科學發現,首次成功克隆雜交稻種子,解決二倍體馬鈴薯自交不親和與自交衰退難題……取得如此多的成績,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農科院大力構築人才高地,優化創新生態,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挑起了科研大梁。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 南大創海外學人回國科研新模式
    今天,南京大學校方對記者說,該校運行了20天的南大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開放、流動、協作、競爭的運行機制,為吸引國外留學人才回國服務、開展學術交流、從事合作科研、共同培養高級科技人才開創了一種新模式」。
  • 科學網—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新視角
    「超級博士後」的待遇基本上可以達到美國、英國、日本等世界名校博士後的一般標準,甚至還超過一些歐洲大學的博士後待遇。可以說,「超級博士後」的推出為我國高校和科研單位的高層次人才潛心從事基礎性、前沿性、原創性研究提供了優越且有競爭力的平臺。由此,我們不妨比較一下歐洲以及美日等國的博士後發展體系。
  • 今年的「科學探索獎」,陝西這位「科研女神」了不起!
    ↓↓↓9月25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其中陝西共有一位女性及兩位男性青年科學家在信息電子領域獲此殊榮,他們分別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李贊西安交通大學 常超西北工業大學 李學龍據悉,「科學探索獎」是2018年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
  • 超級博士後: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新視角
    1876年,霍普金斯大學設立了一項研究基金,用以資助優秀的青年學者在較好的研究條件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由於在最初的霍普金斯大學基金資助的二十人中,有四人已經獲得了博士學位,故稱之為「博士後」,即博士之後的科研工作。
  • 上海人才新政「30條」全文:更有效政策集聚海內外人才
    (七)擴大人才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在海外建立辦學機構、科研院所在海外建立科研機構,鼓勵企業在海外投資設廠、併購、建立研發中心和高端孵化基地,吸引使用當地優秀人才。吸引海外一流高校來上海開展合作辦學,鼓勵外資研發機構與本市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共建實驗室和人才培養基地。
  • 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位國際級科技領軍人才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綠色產業人才隊伍  ●建立10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培養資助千名「長城學者」  ●培養選拔引進100名衛生學科帶頭人  ●培育10至20名世界級產業領袖  ●全面推行首席技師制度  ●建立農村實用人才等級評價體系  ●社會工作人才總量將達到
  • 打造青年人才成就事業「夢工廠」
    □記者 楊秀萍 報導   本報煙臺訊 近日,中國·煙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雲聚活動舉行,求賢若渴的煙臺廣發「英雄帖」,隆重推出近年來最強版人才新政,包括強化高端引領、支持科研創新、發放生活補貼、升級安居保障等九大方面,貫穿人才培養、引進、流動、激勵
  • 華中科技大學12月日本、新加坡人才交流會來了!
    華中科技大學12月日本、新加坡人才交流會來了!、東京、名古屋和新加坡分別舉辦人才交流會,誠邀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參加。二、學校教師相關待遇1.青年學術英才自然科學或工程技術領域,年齡不超過40歲;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或知名企業研發機構有正式教學或科研職位,取得博士學位後在海外連續工作36個月以上;取得同行專家認可的科研成果,且具有成為該領域學術或技術帶頭人的發展潛力;申報時未全職在國內工作,或者在國內工作不超過1年;引進後需全職回國工作;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業績特別突出或者國家急需緊缺的人才
  • 中國拋出橄欖枝後,日本優秀人才來華:待遇和科研環境好太多
    隨著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國外優秀人才來到中國工作生活,據日本媒體報導,近年來大量優秀日本科研人才不斷流入中國。終其原因,有部分因素是因為日本科研人才很難在日本國內找到合適的工作,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在國際社會廣招優秀人才,不論國籍,公平對待,並且給予豐厚的薪酬和補助。日本經濟實力下降,科研人才不願流留下雖然日本曾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科研水平相對來說也很發達。
  • 重慶打造青年人才「賽馬場」
    本報重慶7月23日電倫敦城市政策中心資深市長顧問,海外留學的劍橋大學在讀博士,與在市級機關、金融機構和農村基層崗位工作的年輕人一道,為重慶的發展登臺獻策。今天舉行的「2009中國重慶・青年人才論壇主論壇」活動,真正成了青年人才盡情揮灑的「賽馬場」。
  • 「青年英才耀龍江」哈工程大學張阿漫榮獲「科學探索獎」
    黑龍江日報11月2日訊 2日,2019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頒獎典禮上,50位獲獎人名單揭曉,哈爾濱工程大學張阿漫教授獲首屆「科學探索獎」,成為我省唯一獲獎者。「科學探索獎」是2018年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14位科學家聯合發起的,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大陸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公益獎項。
  • 培育人才成長的沃土 上海氣象部門構建青年成長成才工作體系側記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黨要關心青年和青年工作,為青年建功立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近年來,上海市氣象局黨組高度重視青年工作,積極搭建青年成長成才工作體系,構建起青年工作的新格局。上海氣象青年正呈現出銳意進取、勇於擔當、樂於奉獻的良好精神風貌,成為上海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最具活力的因子。
  • 中國拋出橄欖枝後,日本優秀人才紛紛來投,待遇和科研環境好太多
    一方面,中國政府在向全世界招攬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研究人員難以在國內大學等機構找到工作。 而這些來到中國工作的科研人員也表示道,雖然曾打算在日本工作,但是找不到職位。而且相對於在日本而言,中國的研究環境與報酬要比日本好太多。還有一些在中國一些知名大學搞研究的日本教授覺得,中國的學生很有幹勁,讓自己熱血十足。
  • 聚天下英才而用——廣西探索吸引國際青年創新人才新模式紀實
    東協傑青計劃作為廣西精心打造的集聚國際青年創新人才的新模式,其效用正在持續顯現。2018年初,我區啟動東協傑青計劃,邀請東協及「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優秀青年人才到廣西開展科研工作。不僅促成我區接收單位與外方派出單位結成國際科技合作的親密夥伴,更摸索出一套「投入不大、效果不小」的吸引集聚國際青年創新人才資源新模式,對我區在當前激烈的人才競爭中開闢符合廣西實際的海外人才集聚新方式提供了可借鑑可複製的範例。B 聚焦東協 放眼全球「在東協傑青計劃的實施過程中,我區逐步形成了『一個聚焦、兩個統籌、三個保障、四個服務』國際青年創新人才引智工作新模式。」
  • 濰坊市發布吸引青年人才來濰就業創業若干措施
    落實青年人才來濰支持政策,主要包括發放生活補助和經費資助、給予就業技能補貼、給予高技能人才經費資助、給予創業資金扶持等。根據《措施》規定,將對符合條件的來濰高校畢業生發放生活補助。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3000元,期限5年。碩士研究生每人每月1500元,期限3年。
  • 獎勵資助2000萬元買房打對摺 金華來杭州搶人才
    2.最高可拿到2000萬元資助對在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網際網路技術、大數據技術、智能化製造等新興產業領域,學術技術成果處於國際前沿、國內領先的科技創新團隊、領軍人才、後備領軍人才,經審定,給予相應資助:(一)對新興產業帶動明顯的科技創新團隊,引進落戶3年內,給予A類2000萬元、B類1000萬元、C類500萬元的獎勵資助。
  • 清華大學完善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推進研究生教育內涵式發展
    近年來,清華大學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為核心,改進選錄機制,優化專業學位培養模式,加大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加強質量管理,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實現研究生教育內涵式發展。優化招生方式,把好選拔錄取入口關。
  • 高知人才,回國還是留在海外?
    高知人才,回國還是留在海外?學歷背景固然重要,比如我們希望被引進的人才畢業於全球排名前100的院校,但相比這些,我們更希望申請人有較高的科研水平、比較紮實的學術功底,以及相關領域的經驗。」譚淵告訴《青年參考》記者,「我們會看你參與過哪些科研活動,參加過哪些學術會議,在什麼期刊發表過文章。若有多年海外求學經歷,我們會看你的學術成果是否能跟國內對接,如果能順利轉化為國內的經驗值,我們會很歡迎這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