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紀實

2021-01-10 廣西民族報

△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前排中)到南丹白褲瑤易地扶貧安置點指導工作

碧綠如黛的清山秀水,

靜若處子的美麗鄉村,

安然若素的桂北街道,

依山而建的移民景區,

蔚藍如洗的一片天空,

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

親如一家的各族同胞,

還有,空氣中瀰漫的酒香撲鼻而來,醬香淳厚,沁人心脾……

南丹曾經以錫礦之都聞名,後因丹泉之酒蜚聲。然而此次南丹之行,耳聞目睹,完全超出記者之前的想像,對於硬核南丹,記者不禁為之讚嘆:「震撼!」

△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陳武(左二)深入南丹縣企業南方廠指導工作

「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

南丹縣位於廣西西北部,毗鄰貴州,全縣總面積3916平方公裡,轄有8鎮和裡湖瑤族鄉、八圩瑤族鄉、中堡苗族鄉等3個民族鄉,居住著壯、漢、瑤、苗等20多個民族,全縣人口32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4.3萬,佔全縣人口的75.9%。

南丹屬石漠化地區,加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相對落後,全縣共有「十三五」貧困村47個、貧困戶11527戶50656人,貧困發生率達11.4%。

2015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帳,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習總書記對廣西作出指示後,南丹縣委、縣政府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開展脫貧攻堅戰,為民族團結工作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縣先後投入5.63億元實施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截至目前,全縣所有行政村全部實現通硬化路,大部分村屯實現通水泥路,所有行政村實現網絡信號全覆蓋,穩固住房、學校校舍、產業基地、飲水工程等,農村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南丹是廣西54個脫貧攻堅重點縣之一,其中裡湖瑤族鄉、八圩瑤族鄉等白褲瑤聚居區是廣西典型深度貧困地區,一些行政村的貧困發生率高達80%,屬全區最高。

2017年,該縣投入13.5億元,決定把聚居在八圩、裡湖瑤族鄉大石山區的1.35萬貧困白褲瑤群眾(其中白褲瑤整屯搬遷39個自然村1554戶9471人),搬遷到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的新區——裡湖瑤族鄉王尚安置點和八圩瑤族鄉社區安置點。該安置點建設工期之短創造了「南丹速度」——於2017年6月21日動工,當年12月初竣工,僅用150天就建成了八圩瑤寨、八圩社區、裡湖王尚等3個集中安置區,建設安置房2471套,是廣西目前搬遷人數最多、建設規模最龐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安置點竣工投入使用後,該縣制定各種就業保障措施,讓白褲瑤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南丹縣通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系列活動,匯集戰貧窮、奔小康的人心民意偉力取得了曠古未有的成績——

2016年至2017年,全縣有31個貧困村出列、35522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2.58%,成為廣西第二批、河池第一個脫貧摘帽縣。

2017年12月,全縣6個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部完成安置「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4240戶21694人,其中瑤族13529人、壯族4827人、漢族2139人、苗族715人、布依族132人、毛南族272人、水族53人、彝族16人、京族4人、回族3人、黎族3人、傣族1人。

2018年和2019年11個貧困村出列、4891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1%。

2020年決勝之年,正全力衝刺攻克5個貧困村出列、1378人脫貧的最後堡壘。

面對家鄉巨變,羅富鎮90歲高齡的壯族退休小學教師覃學開,以飽念感恩之情給習總書記寫信報喜,信件於黨的十九大召開當日在《人民日報》刊登。30多年前,覃學開從天峨縣索法小學退休,回到地處偏遠的南丹縣羅富鎮塘丁村塘香屯老家,通過參與鄉村的脫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目睹了家鄉的巨變。

△河池市委書記何辛幸(左二)考察南丹脫貧攻堅工作

「民族團結,從小學生抓起」

2020年5月29日,一場兒童版最炫民族團結盛典在南丹裡湖瑤族鄉王尚小學舉行。王尚小學是南丹縣「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扶貧搬遷旅遊開發項目的重要配套工程。該項目投資7738萬元,於201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是一所以白褲瑤貧困學生為主的寄宿制小學,也是南丹全縣教學硬體最好的小學。

當天,在美麗的校園裡,穿著民族服裝的各民族小學生們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各種才藝表演,你方唱罷我登場,唱歌、跳舞、走秀、朗誦、擊鼓、吹牛角號等表演接連不斷,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現場氛圍格外熱鬧。本次活動中,除了才藝表演,還穿插進行遊園活動、教學交流、領導慰問、愛心認領、捐資助學、「小手拉小手」結對互助、心理輔導、快樂遊園等活動,同學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民族團結怎麼做,怎樣抓?」在採訪中,南丹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黃小耿向記者介紹了「南丹經驗」。

作為南丹縣創建全國民族團結示範縣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他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頗有感觸。

「王尚小學沒有按民族來分班,南丹其他移民安置點的小學也沒有按民族來分班,讓各個民族的同學融合在一個教室裡上課,使他們從小就感受到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彼此欣賞,在幼小的心靈裡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他說,「這在其他地方是難以做到的,可是我們做到了。」

「那少數民族孩子能聽懂普通話嗎?」記者問。

「能聽得懂,個別不太聽得懂,就請雙語老師進行輔導,慢慢地也就適應了。」

王尚小學共有學生1235名,其中白褲瑤學生1086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968人。

這是該校首次舉行迎「六一」活動,記者見證了活動的整個過程,其中普通話小解說員們給記者留下很深的印象。這些只有七八歲的白褲瑤孩子,不久前還散居在窮山惡水的大石山上,只會說瑤話,不會說普通話,性格內向、心靈封閉。如今卻能當起了普通話解說員,面對著每一個參觀者,孩子們不但鎮定自若、有條不紊,而且還字正腔圓、娓娓道來。

民族團結教育從孩子抓起,南丹縣作出了表率。

△河池市市長唐雲舒(右四)到南丹指導工作

有房方能安家,有田才能樂業

南丹縣羅富鎮羅屯村,距離羅富鎮政府所在地約25公裡,距離南丹縣城約47公裡。這裡是壯族聚居區,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被稱為南丹縣的「魚米之鄉」。聽說世居大石山上的白褲瑤同胞將落戶這裡後,壯族兄弟積極配合,騰出土地給政府統一為瑤族同胞建設安置點,分出良田讓白褲瑤同胞發展農業。

2016年11月底,羅富鎮移民安置點啟動搬遷儀式,來自八圩瑤族鄉立坳、甲坪、砂廠、下坪等村的白褲瑤建檔立卡貧困戶87戶533名「老同」,像過年一樣高興地搬入新家。這是南丹縣易地扶貧搬遷「有土安置」的一個示範點,分為兩個片區,其中大壩移民安置點安置44戶278人,拉壩移民安置點安置43戶255人。易地搬遷移民安置點,位於南丹縣羅富鎮羅屯村村委附近,安置點內通水泥硬化路、通水、通電,交通及生產生活條件便利。

有房才能安家,有田方能樂業。為了讓白褲瑤移民安居樂業,南丹縣委、縣政府將安置點周邊最肥沃的山林和土地進行流轉,以每人0.8畝糧田、2.1畝山林的標準配置給移民群眾,在全縣拉開了以「有土安置」為主的易地安置扶貧開發探索的序幕。與此同時,在安置點附近集中建設養殖區,給予每戶1個養殖欄舍,確保「庭院經濟」年收入2000元以上。

白褲瑤移民群眾原居住地土地瘠薄,不適宜種植水稻,他們對稻耕和養殖十分陌生。為幫助移民群眾儘早地適應遷入地的生產生活,南丹縣多次邀請農業技術專家深入安置點田間地頭開展種養殖實用技術培訓,傳授稻田耕作和養殖技術。同時,組織開展「助力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發展」等主題活動,組織志願服務隊與移民群眾共同勞動,手把手地向他們講解和示範育秧和插秧等技術要領,為移民群眾發展後續產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來,南丹先後投入資金70多萬元,優化完善安置點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讓搬遷群眾享受優質服務,消除後顧之憂。同時,全面落實農村低保、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綜合社會保障政策,讓白褲瑤移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安置點,他們還通過警務室強化社會管理和服務,及時排查化解各種矛盾糾紛;充分依靠第一書記、駐村幹部、幫扶聯繫人、村「兩委」幹部等工作力量,收集群眾「微心願」100餘個,幫助解決移民群眾屋頂浸水、農產品銷售難等問題80多個,使廣大移民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與當地群眾融合發展、安居樂業。

△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工作志願者與瑤族同胞共話團結

「貝儂」加「老同」,其樂也融融

南丹白褲瑤因較好地傳承保護古樸、獨特、神秘的寨居文化、服飾文化、陀螺文化、銅鼓文化、婚戀文化、喪葬文化、農耕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也正是因為如此,白褲瑤的生活習慣和社會習俗與壯族、漢族等民族起初是不相融合的。

少數民族居住的特性之一就是同族群聚集居,南丹白褲瑤也是一樣。羅富安置點居住的是白褲瑤,而周邊居住的全部是壯族兄弟,為了讓瑤族「老同」安居樂業,就必須讓兩個民族群眾融合在一起。

記得一位社會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共同的勞動中,人最容易增加感情。」為了讓白褲瑤移民融入新的環境,南丹縣委、縣政府組織各部門、各鄉鎮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到安置點開展種養技術培訓指導;村「兩委」幹部、工作隊、群眾主動傳授水稻播種、管護、農機使用技術。為了拉近與白褲瑤「老同」之間的心靈距離,讓他們融進新的環境,羅富鎮、村兩級黨組織還多次組織黨員志願服務隊到田間地頭與白褲瑤移民群眾開展「助力春耕生產」「同吃同住同勞動」等主題黨日活動。

「白褲瑤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吃苦耐勞,他們不怕苦、不怕累。」黃小耿說。在各民族兄弟的熱情幫助下,如今白褲瑤移民已經學會耕田插秧、養殖禽畜,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覺,過好日子的自信正在他們的臉上逐漸綻放。

情相近,心相通。除了為白褲瑤移民培訓技能,南丹縣還注重加強民族之間的文化習俗交流。每年在舉辦春節、中秋節、「三月三」等民俗文化活動的同時,專門設置白褲瑤銅鼓舞、陀螺秀、吹牛角等白褲瑤民俗文化展演環節;在白褲瑤年街節活動期間,組織壯族咧嘿歌、山歌對唱,使各族文化在交融中相互學習、相互欣賞,實現民族文化的交相輝映。

通過接觸交流,壯族「貝儂」主動邀請瑤族「老同」到家裡做客,當看到壯族家庭家具用品擺設得井井有條,衛生做得整潔明亮,瑤族「老同」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回到家中也開始自覺地收拾物品,做好衛生。

「只有傾心交流,才能增進習俗等文化的認同,才能促進民族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欣賞,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才能夠守望相助。」南丹縣一位從事民族工作的幹部對記者說。

民族融合還體現在教育平等。為了保障白褲瑤移民學生教育公平,南丹縣按照「搬遷一個、安置一個」的原則,將所有搬遷戶子女全部安置到安置點所在村完小,做到平等編班,保障公平。同時,為消除搬遷戶子女語言溝通障礙,該縣專門引進八圩瑤族鄉專業教師實行雙語教學,確保易地移民搬遷群眾子女能夠適應學習,快速融入校園集體生活。

△南丹縣召開創建「全國民族團結示範縣」綜合協調會

用好民族名片,打造旅遊南丹

白褲瑤是南丹的一張名片。

白褲瑤是一個由原始社會生活形態直接跨入現代社會生活形態的群體,至今仍保留許多傳統習俗,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

在南丹縣裡湖瑤族鄉,記者參觀了白褲瑤生態博物館。白褲瑤生態博物館,是廣西第一家少數民族生態博物館,也是中國第一家瑤族生態博物館,它坐落在該鄉的懷裡村,覆蓋11個自然村屯442戶2166人,是對白褲瑤自然村寨的原狀進行保護,並同時展示瑤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南丹曾因錫礦出名,後因丹泉酒蜚聲,如今正因旅遊而引起外界的關注。

南丹旅遊,白褲瑤文化就是一張特色名片。該縣正在深入挖掘白褲瑤銅鼓文化、婚喪文化、陀螺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寨居文化等民俗文化,利用神秘的白褲瑤民俗文化,依託已有的歌婭思谷4A景區+「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搬遷項目,擬打造5A級「歌婭思谷白褲瑤民俗旅遊景區」,景區主體工程將於今年建成,並於明年投入運營,將在帶動搬遷群眾在景區創業、就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民族地區持續發展樣板工程。2019年,裡湖瑤族鄉朵努社區(千家瑤寨)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此外,丹泉酒業的「洞天酒海」景區也是南丹縣重點打造的一張旅遊名片。該景區是國家4A級景區、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南丹縣將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將「洞天酒海」打造成為具有「休閒娛樂、養生度假、自然探秘、文化展示與體驗」等功能的生態旅遊目的地,使之成為世界白酒工業旅遊品牌。同時,南丹縣將借鑑洞天酒海景區的成功經驗,結合南丹縣實際與企業發展方向,爭取把南方冶煉廠、車河選礦廠培育成國家工業旅遊創新單位,將工業與旅遊深度融合,助推南丹全域旅遊發展。

南丹縣裡湖瑤族鄉、八圩瑤族鄉與貴州省荔波縣瑤山瑤族鄉都是白褲瑤主要聚居的地方。近年來,南丹縣與荔波縣加強聯動開放合作發展,結為旅遊聯盟,共同建設世界白褲瑤鄉景區和跨省旅遊廊道,打造南丹跨省(貴州)區(廣西)旅遊經濟合作圈,提升「南丹—荔波世界白褲瑤鄉旅遊景區」的知名度,共創桂黔邊界「民俗風情遊+山水風光遊」雙品牌,並2019年成功舉辦南丹—荔波(首屆)世界白褲瑤鄉年街節。

2019年,南丹縣接待遊客突破40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50億元,2項指標增速連續4年以超20%的速度增長。裡湖安置點配套的「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核心景區正在加快建設,創建國家5A景區,預計2020年12月底建成並投入運營,可直接帶動2000多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更加助推民族融合發展進程。

△南丹縣「千家瑤寨·萬戶瑤鄉」裡湖王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鳥瞰 ( 曹禕銘 攝)

結束語

如果說錫礦讓南丹富起來,丹泉酒讓南丹強起來,那麼,旅遊將讓南丹魅起來。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南丹縣委、縣政府以及南丹32萬各族人民的齊心奮戰下,南丹縣先後榮獲「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全國綠化模範縣」 「廣西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廣西全域旅遊示範區」「廣西平安示範縣」「廣西無邪教縣」和「廣西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等榮譽稱號。2019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8.77億元,同比增長7.0%;財政收入完成11.0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3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82元,多項指標總量和增速穩居全市前列,民族團結之花已結下累累碩果。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南丹縣民宗局提供。)

責編:王新穎

審核:蒙樹起 梁 晴

監製:韋尚雄

相關焦點

  • 共享民族團結美好生活?玉門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紀實
    共享民族團結美好生活——玉門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紀實每日甘肅網4月23日訊據酒泉日報報導(記者 周愛玲 通訊員 古亞玲)自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創建工作開展以來,玉門市不斷創新工作方式,以民族團結助力脫貧攻堅
  • 玉門市小金灣東鄉族鄉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紀實
    精心呵護民族團結之花——玉門市小金灣東鄉族鄉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紀實每日甘肅網5月15日訊據酒泉日報報導(記者 周愛玲 通訊員 妥生龍 蒲捷)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創建工作開展以來,玉門市小金灣東鄉族鄉著力建設黨建引領先進鄉
  • 民族團結之花盡情綻放——都蘭縣香日德鎮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紀實
    為了更好地讓村民了解民族宗教政策,紮實開展創建工作,曲加太經常與群眾溝通交流,入戶宣講已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田間地頭幹活、鄰家喜事宴請賓客、節假日聚會等期間,都能看見他在人群中宣講政策、傳播黨的惠農政策、解決群眾的困難,講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意義,宣傳基層組織及群眾在民族團結創建工作中的職責和應發揮的作用,使宗教信仰與沙珠玉村民族團結創建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 譜寫民族情 綻放團結花——橫縣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紀實
    歷年來,橫縣高度重視推進民族事業發展,緊緊圍繞加快轉型跨越、建設廣西強縣,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爭當全區縣域發展排頭兵的目標,創新思路,強化措施,紮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縣呈現出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
  • 涼山州榮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州」
    涼山州榮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州」       本報訊(記者鍾振宇徐中成何勤華)國家民委日前作出決定,命名我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州」,命名西南民族大學等6家單位為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
  • 【民族團結】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宣傳 | 民族知識小課堂(三)
    【民族團結】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宣傳 | 民族知識小課堂(三) 2020-05-17 02:2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現場會暨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啟動儀式在三門舉行
    【要聞速遞】台州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現場會暨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啟動儀式在三門舉行 2020-11-07 13: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雙版納州啟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聯盟行動
    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舉措。廣泛建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聯盟,是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進創建工作的有效載體;是推動不同行業、不同領域深度融合創建、整合創建資源、建立協作機制、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各級各部門各行業互幫互學、團結協作、資源共享、相互提高,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有效手段。
  • 石榴花開紅豔豔——十師北屯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紀實
    黨委重視,高位推動  9月25日,在十師北屯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譚君正在對照《創建兵團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師市測評指標》,完善臺帳內容。譚君介紹說:「2019年以來,十師北屯市黨委常委會學習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相關會議、領導講話、制度規定等17次,師市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相關會議、領導講話、制度規定等14次。」
  • 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有聲有色
    弘揚長徵會師精神,促進民族團結進步。2019年11月,紅軍會寧會師舊址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紅軍會寧會師舊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遵循,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在宣傳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識,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會師舊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創建活動有聲有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開展:一是以調研促創建一年來,國家民委、省市民委領導深入紅軍會寧會師舊址視察和督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工作
  • 譜寫新時代民族團結新篇章——嘉峪關市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
    【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譜寫新時代民族團結新篇章——嘉峪關市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紀實我市是典型的少數民族散居城市,全市共有少數民族29個,少數民族人口6200多人,人口分布呈現「大分散」特徵
  • 雲南大理創建52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全面推進民族工作
    央廣網大理4月15日消息(記者 李騰飛)據云南省大理州州委常委、州委統戰部長、州委政法委書記許雲川介紹,大理注重用示範引領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建了2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20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鄉鎮、52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56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9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社區。
  • 全國人大代表農融:全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自治區民宗委黨組書記、主任,自治區民語委主任,自治區黨委統戰部副部長農融表示,廣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形成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民族關係十分融洽大好局面,贏得了並始終保持「堪稱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的典範」的崇高榮譽,廣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成效顯著。
  • 【文山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發揮電影優勢 助力民族團結...
    文山州充分發揮電影「寓教於樂」的宣傳優勢,進一步提高服務農村和農民群眾的能力水平,紮實開展好少數民族語電影譯製和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助力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目前,已精心挑選精準脫貧、民族團結、生態建設等多個題材的影片125部,把扶貧題材故事片《十八洞村》、科教片《建設美麗鄉村》譯製成壯語,苗語進行放映。
  • 海門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企業活動在餘東舉行
    海門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企業活動在餘東舉行 來源:餘東鎮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2019-10-22 字體:[ 大 中 小 ]
  •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知識100問(六)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知識100問(六) 2020-05-15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論壇啟動
    師生共慶彝歷新年 11月20日是一年一度的彝歷新年,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論壇在宜春市袁州區南廟鎮禪農閣啟動論壇旨在立足校內,吸收校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新觀念,借鑑各領域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好經驗,傳遞各民族師生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好故事,探索中國民族理論創新的江西高校樣板。
  • 雲南西雙版納州舉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景區聯盟行動
    )12月12日下午,在一片載歌載舞的歡樂氣氛中,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景區聯盟行動在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舉行。計劃在接下來的12個月裡,每月在不同景區進行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宣傳活動。此次活動中通過了《西雙版納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景區聯盟行動》公約,13個景區代表籤署了公約,承諾發揮景區的優勢特點,積極開展系列活動,鞏固和提升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的創建結果。
  • 安寧堡街道:居民用生動剪紙禮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
    5月6日,蘭州市安寧區安寧堡街道西街社區居民苗成燕正忙著完成自己的剪紙作品,她已經把一套《五十六個民族一家親》的剪紙藝術作品贈送給了安寧堡街道辦事處。「我想用弘揚傳統民間剪紙藝術的方式參與安寧區創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工作中,奉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苗成燕這樣說。
  • 路南福樂園社區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編織民族團結紐帶 創建民族和諧社區路南區福樂園社區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位於唐山市西南部的現有居民常泰裡福樂園社區多年來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堅持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2011年10月被國家民委確定為全國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2014年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單位。  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職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