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人為什麼不喜歡看《讀者》?

2020-12-15 中國臺灣網

【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人為什麼不喜歡看《讀者》?

2017年10月12日 15:00:27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有很多大陸朋友都喜歡看《讀者》,因為它有很多美文,有深度,文字又雋永,而且也便宜。它的發行量穩居中國期刊排名第一,亞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綜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中國期刊第一品牌」。

  但是臺灣人不喜歡看這樣的雜誌。就算它是繁體字版。

  2011年1月1日起,《讀者》開始在臺灣發行,成為第一本進入臺灣發行的大陸雜誌。據我所知,賣得不好。它的臉書粉絲團,也就只有712個贊。而我之前做過的雜誌,《FHM男人幫》卻有81萬個贊。

  為什麼這樣?「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人文關懷」(百度上寫的《讀者》介紹),不應該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追求嗎?

  理論上是的。但包裝上或說形式上不是。

  簡單來說,臺灣人不喜歡的原因是:覺得它土。

  排版土,紙質土,形式土……各種土。

  它的排版,臺灣人會聯想到上個世紀1990年「解嚴」以前的雜誌,基本上沒有什麼美感可言,就是字排上去,讓人看到文章即可。它沒有任何編輯上的巧思,例如區分大中小標、高亮的劃重點,用邊欄區隔正文……最致命的是,它還不是彩色的。

  臺灣基本上所有的雜誌都是彩色的。這就像是,你已經看了二十年的彩色電視,要你回到黑白電視,你肯嗎?

  紙質我就不說了。這個比排版更直接影響人的閱讀。

  「形式土」是指,這種「文摘類」的雜誌,在臺灣並不吃香。

  臺灣人已經有太多雜誌可以選擇,文摘對他們來說,就好像是「口水歌」一樣地在炒冷飯,他們要的是最新鮮的內容。他們覺得,每個月出的雜誌,就應該迎合最新的時下話題,而不是停格在某個過去。

  不要誤會,這不是因為《讀者》是大陸來的雜誌才被如此對待,臺灣本身也有一本類似的文摘,叫《講義》,做了二十多年了,臉書粉絲也就是1361個,看來也是苦苦支撐。

  臺灣人愛嘗鮮這件事,也不只反映到雜誌上,音樂上也是。他們不太聽老歌的,鄧麗君已經過氣很久,什麼齊秦、辛曉琪、林志炫、趙傳……這些《我是歌手》的大神們,幾乎在臺灣早就沒有市場,他們只想聽新鮮的聲音。所以,這也並不是什麼好事。

  回到《讀者》的事情上,我覺得它進軍到臺灣市場並沒有什麼錯,真要有錯,就是之前沒有把臺灣市場調查清楚。臺灣人要的和大陸要的,很多時候是不一樣的,不能簡單地說「兩岸人民一樣的臉孔,說一樣的語言」,就代表市場喜好也一樣。如果還有什麼公司或品牌想進軍臺灣,我的建議是,最好先找一批真正的臺灣人調查清楚。

  當然啦,隨著兩岸互動的頻繁、網路的發達,很快的,兩岸的市場需求也會趨同,我也很期望那天的到來。

 

【作者簡介】

  到尾,70後的川籍臺灣人,2008年赴京。資深媒體人,做過電臺DJ,幹過《FHM男人幫》主編和《男人裝》資深編輯,還出過兩本書《遇見臺灣》和《臺灣的臺》。

  (聲明:本文為投稿作品,作者觀點與中國臺灣網無關。如有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與作者姓名。謝謝合作。)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焦點

  • 【我在大陸看臺灣】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很多大陸朋友聽我講話,都以為我是大陸人,我說我是臺灣人,他們還不信。因為我說的一口很流利的普通話(當然離京片子還不夠),不像很多臺灣人說的那種「臺灣狗以」,也就是不捲舌的臺灣國語。大陸的朋友還希望我多講一些臺灣腔,我說,我身上有一個開關,只要和大陸朋友講話,我的開關就切換到大陸腔,如果和臺灣人講話,我就自動切換到臺灣腔。這有點不太受我控制。哈哈。為什麼我的腔調可以這樣自由切換?和很多臺灣人不同呢?
  • 臺灣的八卦文化為什麼那麼流行?(我在大陸看臺灣)
    大家都知道臺灣的八卦文化很流行,什麼藝人偷吃、結婚、生小孩,藝人們的私生活都會很快在網絡上、雜誌上、電視上傳開,甚至是政治人物的八卦,也逃不開狗仔隊的追殺。換言之,只要你是名人,你就沒有權利擁有私生活。這樣對嗎?我也不知道。不過,大陸也開始這樣了,例如大陸的第一狗仔卓偉,他就是矢志爆名人的料。
  • 你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畢竟臺灣人在大陸的越來越多,所以你可能看過臺灣人的臺胞證,也就是「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地區通行證」,但你應該沒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因為在大陸,我們臺灣人根本沒有機會使用這個玩意兒。可是它在臺灣卻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度就像是大陸人的身份證一樣,做什麼事都需要它。  當然也不是每個臺灣人都有,像小孩如果不滿14歲,那麼也可以戶口簿或戶籍謄本代替。但14歲之後就一定要申請身份證了。
  • 【我在大陸看臺灣】如何從名字辨別臺灣人?
    【我在大陸看臺灣】如何從名字辨別臺灣人?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人的名字和大陸人的名字最大的差別就是:臺灣人的名字,絕大部分都是三個字,這個「絕大部分」高達九成。而大陸人名字則是有七成是兩個字。  例如我吧,我叫王道偉,但我在大陸已經認識了四個王偉。我問其中一個王偉說:你爹媽為什麼不多取一個字?王浩偉,王添偉,王什麼偉的都可以,他說他也不知道,可能是因為懶吧。如果看文章的你知道原因,歡迎告訴我。  但這種撞名字(大陸叫「重名」),臺灣人也一點不陌生。
  • 臺灣人吵架真的都「啊不就好棒棒」?(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最近有一個視頻很火,是在講臺灣人(主要是男女朋友)在吵架。其中一句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啊不就好棒棒」?其實大家看這個字義也能猜出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不爽別人,所以你就說「對啦對啦就是你對啦!」這個意思。為什麼臺灣人不能直接說:「我就是看你不順眼」、「滾一邊去」,或者乾脆問候對方父母呢?要不然,掄著拳頭幹起來也可以啊。
  • 大陸人看臺灣:從紀念品看臺灣人的賺錢藝術
    中新網10月28日電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載福建讀者投稿《從紀念品看臺灣人賺錢藝術》。與大陸截然不容的是,臺灣各處景點所銷售的紀念商品都獨樹一格。對於臺灣人如此細緻與用心地經營,作者不禁感嘆:大陸若能學習,相信旅遊業不會僅靠賣「高價門票」來創收。
  • 出書「看大陸」的臺灣「北漂」郭雪筠:現在回臺灣已經不習慣
    郭雪筠「我是2012年到北京的,那時還是太平洋的風,大陸人對臺灣的好奇還沒有減退。我那時一方面訝異,一方面也自覺羞愧──我知道大陸人看臺灣總是看到好的一面,而臺灣則相反。」今年是郭雪筠首次到廈門參加海峽論壇。
  • 你知道臺灣有「一次看兩片的戲院」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我很喜歡看電影,但我對於新片並沒有「一定和大家一起趕流行」的衝動。在臺灣,每周都有很多好電影上映,對於當時是學生的我來說,大部分都想看,但錢不夠,這時二輪戲院就派上用場了。我從高中時就常去,最高紀錄可以一次看四部(一部片90分鐘,那就是6個小時)。每周看二部片,我大約看了一年,也有近百部片了,我後來在臺灣做了影評人,真的也要感謝二輪戲院。極少數的二輪戲院,除了放正常的電影,也會放三級片,這個可能是有特殊需要的人才會去,我是沒去過啦。
  • 你知道為什麼臺灣的小吃中心是臺南嗎?(我從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大家都知道臺灣小吃很有名,但你知道臺灣小吃最有名的地方是臺南嗎?全臺灣到處吃得到的蚵仔煎,相傳公元1661年鄭成功圍攻荷蘭閉城堅守的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卻久攻不下,適逢端午節卻無米做粽子祭祀屈原,只好用番薯粉打漿與蚵、蝦、豆芽菜等煎熟,替代粽子當祭品,後來成為安平地區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煎食追」;其實,它原是當地貧困安平人的替代糧食,如今廣傳到臺灣各地,蚵仔煎看似簡單,做得好吃卻不容易。
  • 你知道臺灣人不用漢音拼音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大陸喜歡橫著寫,在臺灣都只會豎著寫,也就是上面是「ㄧ」,下面是「ㄞ」,然後在右邊偏中間注個「ˊ」,表示這是四聲。如果是漢語拼音的話,就是注成ya。至於哪一種拼音方式更好用,就青菜豆腐各有所愛了,大陸肯定覺得經過改良的好,但臺灣也認為謹遵古法的才實用。我自己呢,從小受注音符號的荼毒深了,自然還是注音符號用得順手,要改也改不過來。
  • 臺灣人受得了大陸的創業節奏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nbsp&nbsp&nbsp&nbsp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nbsp&nbsp&nbsp&nbsp最近和一個朋友聊起一個話題:大陸的創業生活是不是步調太快了?
  • 臺灣冬天也會下雪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現在也是冬天,不過大約是17度到20度。不像在北京,-7度。即使是冬天,臺灣的最低氣溫會發生在半夜或凌晨,那也就是八九度,從來不會到零下。當然,臺灣潮溼,溼氣會讓人感覺冷入骨髓。所以臺灣的冬天也需要穿羽絨服。那麼,臺灣會下雪嗎?答案是:會。臺灣雖然地處亞熱帶,平常熱得要死。但臺灣的高山也挺高的。冬天一來了比較大的寒流,幾座高山就變白頭山了。
  • 臺灣人看大陸:大陸用語比臺灣更為簡單明了
    臺灣《旺報》「臺灣人看大陸」欄目刊登讀者文章,比較兩岸用語差異,全文如下:兩岸雖然同文,但在許多用字遣詞上早已大不相同。想當初在接觸大陸信息時,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漸漸弄清楚彼此的慣用語有何不同。我發現有些大陸用語其實還比臺灣用語更能直接表達要闡述的意思,若非旁人聽不懂,否則我已經習慣在言談、書寫中使用這些詞句。
  • 臺灣人到底是有禮貌還是小肚雞腸?(我從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很多大陸朋友從臺灣旅遊回來,都一致認為臺灣人很有禮貌。例如,他們會排隊,不爭先恐後,叫服務員時不會說服務員,而是叫「不好意思,可以給我一杯水嗎」?在大陸,我怎樣吃飯都沒人管我,手垂在桌下,嘴就著碗吃。說真的,我倒有一種解脫的感覺。在臺灣,是禁止在地鐵裡飲食的。地鐵裡有一條黃線,明確規定了只要你進入了這條黃線,就禁止飲食。那個黃線大約是離驗票閘還有兩米。但是,如果你進了地鐵站,離那個驗票閘還遠得很,而你就開始在吃東西,就會有人以奇怪的眼神看你,那眼神像是在說:你沒教養。
  • 臺灣人到底用不用微信?(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0月12日 14:56:15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身在大陸的人都知道,微信已經是超級app了,基本上它不只取代了電話,也取代了媒體的功能,甚至還取代了
  • 臺灣人怎麼過春節?(我在大陸看臺灣)
    &nbsp&nbsp&nbsp&nbsp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nbsp&nbsp&nbsp&nbsp很多大陸朋友會問我:臺灣人也過春節嗎?
  • 臺灣人身邊的大陸人:大陸媳婦在臺從難過到喜歡
    臺灣人身邊的大陸人:大陸媳婦在臺從難過到喜歡   中新網1月18日電 臺灣《旺報》18日刊登讀者投稿文章《她是我媽媽》。有趣的是紅梅先認識我,原來她每天必須陪著她的婆婆到附近骨科診所做復健,而我公公剛好也在同一間診所,可能公公提到自己是同小區的鄰居,以及媳婦剛生產完,所以紅梅猜我大概就是那位鄰居的媳婦。  紅梅和我熟識之後常聊起家鄉事,問她想家嗎?她也不諱言好久才能看到親人一面,所幸婆婆對她非常好,每次她要回娘家時,總準備了大包小包的禮物讓她帶回去給家人,她很喜歡在臺灣的生活。
  • 除了方文山,臺灣還有哪些名詞人?(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1月06日 16:47:37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方文山不用講他不只是一個作詞人,更是一個全才創作人、媒體人、策劃人,有著作詞家、作家、主持人、編劇、文化評論家、品牌及營銷顧問、人文心靈講師等多種角色。
  • 臺灣作家:為什麼大陸人最不喜歡去臺灣公司?
    環球網8月19日消息,臺灣旅遊作家葉志輝在《旺報》發表短文,談臺資企業在大陸人眼中的印象,全文如下:「你是我遇過最好的臺灣人」,至少超過10個大陸朋友跟我說過這句話,有網友、朋友、工作上的廠商、有自己帶過的員工。一方面欣喜自己做人還是很成功的。另一方面卻有種特殊的痛。
  • 臺灣人看大陸:橫掃臺灣土特產一點也不手軟
    臺灣人看大陸:橫掃臺灣土特產一點也不手軟   中新網3月19日電 臺灣《旺報》19日刊載一篇投稿文章指出,隨著兩岸交流的愈來愈密切,越來越多的大陸人對臺灣特產的需求變得愈加挑剔,常會開出一堆明細,委託往返兩岸的親朋下回順道帶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