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6年收到醫生手寫問候信 33年後患者找到寄信醫生感謝

2020-12-25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沒想到時隔33年,還有患者保留了信件。」11月27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羅萬俊教授向湖南日報記者展示了一封1987年6月25日寄出的術後隨訪信,收件人是湘潭市的蔡女士。1981年,蔡女士在湘雅醫院接受手術。

就在2天前,60歲的蔡女士帶著保存了33年的隨訪信,輾轉找到了羅萬俊教授。「對醫院和醫生,我只想說謝謝你們!」一見面,蔡女士緊緊握住了羅萬俊教授的手,回憶起當年的情形。

1981年,蔡女士出現吞咽極度困難,甚至連溫水都難以喝下。她來到湘雅醫院求醫,被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症,隨後在胸外科接受了Heller肌層切開手術。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手術後兩周左右,她順利康復出院。

1987年,蔡女士收到了一封來自湘雅醫院胸外科的信件,信中詳細地詢問了她術後有無吞咽困難,有無胸窩部疼痛,有沒有繼續在當地醫院檢查,術前術後體重是否有差別;並建議她前往湘雅醫院胸外科複診。

「收到這封信的時候,我感到既驚訝又感動,覺得湘雅的醫生非常負責,6年過去了還牽掛著患者的情況。」蔡女士回憶,當時,湘潭到長沙的交通不便,加上術後身體恢復得很好,她沒有前往醫院複診,但這封信被她保留了下來。後來數次搬家,這封信一直在保險柜中存放著。

今年,出現了當年類似的症狀,擔心舊疾復發的蔡女士再次來到湘雅醫院,經消化內科副主任歐陽淼副教授接診後,確診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一樁心事放下了,但她還有另一個願望:找到當年那位寄出隨訪信的醫生,當面表達感謝。

經過消化內科、胸外科及心臟大血管外科的多方尋找,確認寄出這封隨訪信的是心臟大血管外科羅萬俊教授。

上世紀80年代,賁門失弛緩症Heller肌層切開手術是一門新開展的醫療技術。為了追蹤患者的手術效果,當年還是住院醫師的羅萬俊按照個人的習慣與科室的傳統,對所有接受此項手術的患者進行了信件隨訪。

「術後隨訪是評價醫療效果最可靠的指標,是制定規範醫療指南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和術後併發症防治十分重要。」羅萬俊教授介紹,「因為當時電話並不普及,只能用信件的形式進行;同時也考慮到患者的文化層次不一,寫信時我儘量採用了簡單的問題,以追訪了解術後患者的身體情況。收到了一部分回信,還有一些沒有回音。」

看到自己初入醫院時寫下的熟悉字跡,羅萬俊教授感慨萬分:「曾經有一位醫學大師說過,一個傑出的醫生,隨訪記錄應該從手術前開始一直做到墳墓。雖然術後隨訪工作做起來繁複,但能切實提高我們的醫療質量。我們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據悉,湘雅醫院始終堅持著患者術後隨訪的傳統。如今的術後隨訪藉助網際網路優勢,以電話、郵件、微信的方式持續進行。以胸外科為例,患者出院後一個月、3個月、半年、一年都有護士電話進行隨訪,指導患者進行術後康復。

「沒想到時隔33年,還有患者保留了信件。」11月27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羅萬俊教授向湖南日報記者展示了一封1987年6月25日寄出的術後隨訪信,收件人是湘潭市的蔡女士。1981年,蔡女士在湘雅醫院接受手術。

就在2天前,60歲的蔡女士帶著保存了33年的隨訪信,輾轉找到了羅萬俊教授。「對醫院和醫生,我只想說謝謝你們!」一見面,蔡女士緊緊握住了羅萬俊教授的手,回憶起當年的情形。

1981年,蔡女士出現吞咽極度困難,甚至連溫水都難以喝下。她來到湘雅醫院求醫,被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症,隨後在胸外科接受了Heller肌層切開手術。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手術後兩周左右,她順利康復出院。

1987年,蔡女士收到了一封來自湘雅醫院胸外科的信件,信中詳細地詢問了她術後有無吞咽困難,有無胸窩部疼痛,有沒有繼續在當地醫院檢查,術前術後體重是否有差別;並建議她前往湘雅醫院胸外科複診。

「收到這封信的時候,我感到既驚訝又感動,覺得湘雅的醫生非常負責,6年過去了還牽掛著患者的情況。」蔡女士回憶,當時,湘潭到長沙的交通不便,加上術後身體恢復得很好,她沒有前往醫院複診,但這封信被她保留了下來。後來數次搬家,這封信一直在保險柜中存放著。

今年,出現了當年類似的症狀,擔心舊疾復發的蔡女士再次來到湘雅醫院,經消化內科副主任歐陽淼副教授接診後,確診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一樁心事放下了,但她還有另一個願望:找到當年那位寄出隨訪信的醫生,當面表達感謝。

經過消化內科、胸外科及心臟大血管外科的多方尋找,確認寄出這封隨訪信的是心臟大血管外科羅萬俊教授。

上世紀80年代,賁門失弛緩症Heller肌層切開手術是一門新開展的醫療技術。為了追蹤患者的手術效果,當年還是住院醫師的羅萬俊按照個人的習慣與科室的傳統,對所有接受此項手術的患者進行了信件隨訪。

「術後隨訪是評價醫療效果最可靠的指標,是制定規範醫療指南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和術後併發症防治十分重要。」羅萬俊教授介紹,「因為當時電話並不普及,只能用信件的形式進行;同時也考慮到患者的文化層次不一,寫信時我儘量採用了簡單的問題,以追訪了解術後患者的身體情況。收到了一部分回信,還有一些沒有回音。」

看到自己初入醫院時寫下的熟悉字跡,羅萬俊教授感慨萬分:「曾經有一位醫學大師說過,一個傑出的醫生,隨訪記錄應該從手術前開始一直做到墳墓。雖然術後隨訪工作做起來繁複,但能切實提高我們的醫療質量。我們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據悉,湘雅醫院始終堅持著患者術後隨訪的傳統。如今的術後隨訪藉助網際網路優勢,以電話、郵件、微信的方式持續進行。以胸外科為例,患者出院後一個月、3個月、半年、一年都有護士電話進行隨訪,指導患者進行術後康復。

相關焦點

  • 患者出院 1 年後,因其他科室疾病把主刀告了,為什麼醫生被判半責?
    遲到一年的訴訟 收到法院傳票的時候,甲乳外科醫生許強(化名)還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會被一個內科患者告了。 這位名叫張虹(化名)的人曾在一年前找許強做過甲狀腺腺瘤手術。許強認為,當時的手術很成功,術後也沒有出現併發症。
  • 患者送來「禮物」感謝醫生,感動所有人!
    近日,包頭市中心醫院病房超聲科醫生楊麗娟收到幾年前診治過的一位患者張女士捐來的兩箱(1000副)一次性橡膠手套。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張女士的這一舉動,感動了醫院所有人,一個患者為什麼要捐給醫生兩箱手套?張女士和楊麗娟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
  • 56歲冠心病,心臟搭橋術後2年去世,醫生:術後這3件事必須做!
    原來,張阿姨的老伴王叔在2年前確診冠心病,由於病情比較嚴重,當即在醫生建議下進行了心臟搭橋手術。但術後不到2年的時間,56歲的王叔就撒手人寰了。張阿姨特別不解:為什麼做了手術還是活不久?醫生仔細詢問後發現,王叔手術後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沒有堅持使用藥物!
  • 患者:醫生,今天你生日,千萬別給我做手術!醫生:這是什麼玄學?
    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2020年12月,《英國醫學雜誌》上曾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外科醫生生日當天實施手術的術後死亡率的臨床觀察表明醫生生日當天做手術的術後死亡率明顯高於其他時間。這一結論的發布,不禁讓人紛紛感嘆:看來做手術不僅僅要翻黃曆,還得去打聽打聽好主刀醫生的生辰八字,以免犯衝。
  • 術後麻醉復甦室是麻醉醫生的另一個戰場
    ,那麼手術結束後,大多數患者需要待在術後麻醉復甦室等待甦醒。於是,術後麻醉復甦室就成了麻醉醫生的另一個戰場。就在不久前,麻醉手術部副主任陳祥明副主任醫師就碰到一例這樣的病人。80歲的何奶奶,需要進行髖關節骨頭置換手術,術前已經臥床將近一個月。在骨科醫生和麻醉醫生的精密配合下,手術非常順利,何奶奶被安排到復甦室度過麻醉期。
  • 煙臺一麻醉醫生手寫9頁紙,背後的故事太暖心
    近日煙臺一名麻醉醫生手寫9頁紙與聾啞患者溝通的視頻引發關注醫生寫字告訴患者「醒的時候「手術結束後,我喊你的名字,你聽見之後,睜開眼,點點頭。」譚宇桔用筆寫下這幾行字,患者醒來了,看見這些字後,點了點頭。隨後,譚宇桔又寫到,「醒的時候,嘴裡有個管,幫你喘氣,別害怕,好好喘氣。」「喘的好,我就把嘴裡的管拿出來。」根據患者情況,譚宇桔又寫下,「睡覺吧。」幾個字,患者看到這些字神情放輕鬆了許多。
  • 《心術》熱播 醫生患者共同盤點生活中的霍思邈
    「紅包」一直是醫患關係中的敏感話題,在《心術》中有這樣一幕,有位農村病人出院後從老家給大夫寄過來一個大「紅包」,是自家種的紅薯曬的幹。劉晨曦開心地說:「手術前拒絕了薄薄的小紅包,沒想到現在收到這麼大的一個紅包。」記者了解到,這種「術後紅包」其實是醫生最樂於接受的。  「患者送白薯」曾真實地發生在北大醫院婦產科。
  • 「感謝武漢醫生,我們可以正常走路了」西藏3名大骨節病患者在漢...
    「治療之前,爸爸的腿疼得沒法走路,能來武漢治療,感到很幸福,感謝醫護人員,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12月11日,在武漢協和醫院住院樓,藏族同胞洛桑達傑一臉感激地說。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來自西藏山南的3名大骨節病患者在醫護人員幫助下,正在進行恢復訓練。「手術很成功,患者術後第一天即可下地行走,第六天下午,3名藏族同胞已完全適應不扶拐行走,洛桑達傑的父親、58歲的尼瑪大叔還能小跑一段。」主治醫生、骨科副主任醫師葉樹楠說,該院關節骨科是全省唯一只做關節置換的專科,並設有專門病房,關節骨科病醫療技術成熟。
  • 衛計委新規打擊號販 醫生不準手寫"加號條"
    廣州日報記者 喬軍偉 攝  整治「號販子」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4月~6月,統一行動嚴打號販子,查處「代掛號」網站。  第二階段是7月~10月,堵塞掛號流程漏洞,包括取消醫生手工加號條、落實實名制掛號。  第三階段是11月~12月,建「號販子」黑名單,納入社會信用體系。
  • 85歲「學霸」老人寫全英文信感謝醫生
    夏爺爺正在給主治醫生譚世威念自己寫的感謝信「Hope you have a good health and a happy family.(祝你身體健康家庭幸福。)」6日上午,武漢市第一醫院盤龍康復醫學中心85歲的中風病人夏爺爺拉住了正在查房的主治醫生譚世威,給他大聲誦讀了自己寫的全英文感謝信,在場的醫護人員都驚喜不已。8日說起此事,譚世威稱:「這是我當醫生8年來收到的最好禮物。」夏爺爺年輕時當過坦克兵,為了掌握更多技能自學了英語。2014年4月25日清晨,家人發現他失語、大小便失禁,120送到醫院後被診斷為大面積腦梗死。
  • 江蘇省中醫院醫生一周收到5面錦旗 這是怎麼回事
    江蘇省中醫院醫生一周收到5面錦旗 這是怎麼回事 來源:中國江蘇網  三年沒在家過春節的他,一過完年原本可在家休息一段時間,但他初七一早就已坐在醫院外科專家門診的診室。「三年沒在醫院上班了,想念同事們,也想早些為病人服務」。在門診,一位情況較為複雜的女患者找到王主任。
  • 世警會上「歪果仁」接受中國醫生救治 手寫感謝信:我愛成都、我愛...
    近日,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的醫生收到了一封感謝信,這是第十八屆世警會巴西運動員Roberto出院時所寫。信的背後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Roberto只會葡萄牙語,陪同他的隊友會一些簡單的英語,我們醫生就用英語和隊友交談,由隊友轉告給他。」陳亞利告訴記者。Roberto很開朗,對醫生開玩笑說,傷好了明天要去奪冠。他還很感恩,「出院時,手寫了一封葡萄牙語的感謝信,翻譯後得知,他說愛我們成都、愛中國,這是他在成都最溫暖的記憶,以後會帶家人再來成都。」
  • 角色轉換|當醫生成為患者家屬,會有什麼不一樣?
    講了那麼多患者故事,今天我們來看一個醫生的故事,當角色轉換,醫務工作者成為患者家屬時,會有哪些不同的感悟——我是一名檢驗科醫生,在醫療行業工作了25年。不過,經歷短暫的猶豫後,理智將我重新拉回現實,像這樣已經疼痛到難以忍受的時候,只要能手術就絕對不要在家裡躺著!我選擇相信同事,相信醫療技術。於是,我開始用過往的成功案例寬慰父母:醫院給很多90多歲的老人做過關節置換手術,術後兩三個小時就可以下地走路……最終他們接受了手術。
  • 醫生:你要真信了,更不利於恢復
    骨科手術後真要靜養100天?骨科醫生建議,越早進行康復訓練,越有利於功能的恢復以及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如果全程不參與康復的訓練,其後果是可以預想的,比如手術疤痕的粘連,相關部位肢肌肉的萎縮等等,大大影響預後效果。對於臥床患者,甚至出現嚴重的壓瘡,沉積性肺炎,胃腸功能紊亂,深靜脈血栓形成等等。
  • 日本老師手寫中日英三語感謝信,點讚成都醫生
    出院後,佳子還親手製作了新年祝福卡片,並手寫了一封有中、日、英三種文字的感謝信送到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燒傷整形科的醫護人員手中,以表感激。據佳子的主管醫師馬燕介紹,在治療中,語言溝通成為佳子與醫護人員之間的障礙,她的各項醫療、護理、吃住行等交流讓較少接診外國患者的燒傷整形外科的醫護人員有點兒「懵」。當得知這些困擾後,科室安排馬燕醫師、耿曉妮護士擔任英語翻譯,並制定了一個周密細緻的治療方案。他們耐心解釋病情、告知治療方案和預後,打消了佳子心中的種種疑慮。
  • 桂林43個郵筒每天只收到300封信,很少寄信的我們依然感謝這份堅守
    隨著手寫書信的人越來越少,曾經我們熟悉的郵筒,也逐步消失在大街小巷。但偶爾,總有一抹墨綠色的身影,讓路過的人注目感嘆:「原來,這裡還有一個郵筒」。郵筒引發的「回憶殺」在這則網貼下,許多網友留了言。墨綠色的郵筒,窄窄的投遞口,鎖上的郵箱門,在手機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它們承載著滿滿的期盼,而在手機盛行的今天,當我們開始用電話、簡訊表達問候時,沉默的郵筒開始被遺忘。逐漸消失的郵筒如今的郵筒還有多少人使用?12月19日,記者跟隨郵遞員小唐開啟了一個郵筒。
  • 跨越10年的醫患情:蘇州百歲老人送錦旗感謝救2次命的醫生!
    >是患者生死較量的重生見證。10年了,你們就是我的親人!」   原來,林爺爺是一位和九龍醫院泌尿外科頗有淵源的患者。   時間回到2010年6月,89歲的林爺爺,因「尿頻、排尿困難」來到蘇州九龍醫院泌尿外科門診。
  • 「醫患故事」克服手術恐懼,切除巨大包塊,患者家屬寫信致謝醫護人員
    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手寫信件逐漸遠去,真摯的筆跡卻讓人倍加珍惜。近日,長沙市第一醫院婦科就收到了這樣一封手寫信件,字裡行間裡透著患者家屬對醫護人員的感謝之情。感 謝 信長沙市一醫院:我是市一醫院婦科九床患者的家屬。
  • 肝癌肝移植術後2次轉移、3次復發,還能活12年
    2004.6 患者接受了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 治療,治療後達到部分緩解(PR)。圖1. 肝移植術前,患者腹部CT顯示肝硬化,並伴有三個直徑分別為20、25和28mm的富血供結節。符合米蘭標準。
  • 做醫治土地的醫生——香港醫生20年內地扶貧記
    新華社香港6月12日電 題:做醫治土地的醫生——香港醫生20年內地扶貧記  新華社記者戰豔 李豫川  「內地很多光禿禿的土地,需要大量的醫生——醫治土地的醫生。」譚穎兒說。20多年來,他們的慈善活動也擴展到為白內障患者免費手術、關懷兒童、扶助老人等。  已故香港麻醉科醫生謝士恆於1994年開始赴內地「植樹造水」,妻子譚穎兒也一起前往。謝醫生2005年過世時並未要求妻子繼續做下去,但譚穎兒不想「小朋友失去一個受到關懷和接受教育機會」「白內障患者少一個復明的機會」,便堅持了下去。  朋友們幫譚穎兒成立了基金會,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