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時隔33年,還有患者保留了信件。」11月27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羅萬俊教授向湖南日報記者展示了一封1987年6月25日寄出的術後隨訪信,收件人是湘潭市的蔡女士。1981年,蔡女士在湘雅醫院接受手術。
就在2天前,60歲的蔡女士帶著保存了33年的隨訪信,輾轉找到了羅萬俊教授。「對醫院和醫生,我只想說謝謝你們!」一見面,蔡女士緊緊握住了羅萬俊教授的手,回憶起當年的情形。
1981年,蔡女士出現吞咽極度困難,甚至連溫水都難以喝下。她來到湘雅醫院求醫,被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症,隨後在胸外科接受了Heller肌層切開手術。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手術後兩周左右,她順利康復出院。
1987年,蔡女士收到了一封來自湘雅醫院胸外科的信件,信中詳細地詢問了她術後有無吞咽困難,有無胸窩部疼痛,有沒有繼續在當地醫院檢查,術前術後體重是否有差別;並建議她前往湘雅醫院胸外科複診。
「收到這封信的時候,我感到既驚訝又感動,覺得湘雅的醫生非常負責,6年過去了還牽掛著患者的情況。」蔡女士回憶,當時,湘潭到長沙的交通不便,加上術後身體恢復得很好,她沒有前往醫院複診,但這封信被她保留了下來。後來數次搬家,這封信一直在保險柜中存放著。
今年,出現了當年類似的症狀,擔心舊疾復發的蔡女士再次來到湘雅醫院,經消化內科副主任歐陽淼副教授接診後,確診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一樁心事放下了,但她還有另一個願望:找到當年那位寄出隨訪信的醫生,當面表達感謝。
經過消化內科、胸外科及心臟大血管外科的多方尋找,確認寄出這封隨訪信的是心臟大血管外科羅萬俊教授。
上世紀80年代,賁門失弛緩症Heller肌層切開手術是一門新開展的醫療技術。為了追蹤患者的手術效果,當年還是住院醫師的羅萬俊按照個人的習慣與科室的傳統,對所有接受此項手術的患者進行了信件隨訪。
「術後隨訪是評價醫療效果最可靠的指標,是制定規範醫療指南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和術後併發症防治十分重要。」羅萬俊教授介紹,「因為當時電話並不普及,只能用信件的形式進行;同時也考慮到患者的文化層次不一,寫信時我儘量採用了簡單的問題,以追訪了解術後患者的身體情況。收到了一部分回信,還有一些沒有回音。」
看到自己初入醫院時寫下的熟悉字跡,羅萬俊教授感慨萬分:「曾經有一位醫學大師說過,一個傑出的醫生,隨訪記錄應該從手術前開始一直做到墳墓。雖然術後隨訪工作做起來繁複,但能切實提高我們的醫療質量。我們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據悉,湘雅醫院始終堅持著患者術後隨訪的傳統。如今的術後隨訪藉助網際網路優勢,以電話、郵件、微信的方式持續進行。以胸外科為例,患者出院後一個月、3個月、半年、一年都有護士電話進行隨訪,指導患者進行術後康復。
「沒想到時隔33年,還有患者保留了信件。」11月27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羅萬俊教授向湖南日報記者展示了一封1987年6月25日寄出的術後隨訪信,收件人是湘潭市的蔡女士。1981年,蔡女士在湘雅醫院接受手術。
就在2天前,60歲的蔡女士帶著保存了33年的隨訪信,輾轉找到了羅萬俊教授。「對醫院和醫生,我只想說謝謝你們!」一見面,蔡女士緊緊握住了羅萬俊教授的手,回憶起當年的情形。
1981年,蔡女士出現吞咽極度困難,甚至連溫水都難以喝下。她來到湘雅醫院求醫,被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症,隨後在胸外科接受了Heller肌層切開手術。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手術後兩周左右,她順利康復出院。
1987年,蔡女士收到了一封來自湘雅醫院胸外科的信件,信中詳細地詢問了她術後有無吞咽困難,有無胸窩部疼痛,有沒有繼續在當地醫院檢查,術前術後體重是否有差別;並建議她前往湘雅醫院胸外科複診。
「收到這封信的時候,我感到既驚訝又感動,覺得湘雅的醫生非常負責,6年過去了還牽掛著患者的情況。」蔡女士回憶,當時,湘潭到長沙的交通不便,加上術後身體恢復得很好,她沒有前往醫院複診,但這封信被她保留了下來。後來數次搬家,這封信一直在保險柜中存放著。
今年,出現了當年類似的症狀,擔心舊疾復發的蔡女士再次來到湘雅醫院,經消化內科副主任歐陽淼副教授接診後,確診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一樁心事放下了,但她還有另一個願望:找到當年那位寄出隨訪信的醫生,當面表達感謝。
經過消化內科、胸外科及心臟大血管外科的多方尋找,確認寄出這封隨訪信的是心臟大血管外科羅萬俊教授。
上世紀80年代,賁門失弛緩症Heller肌層切開手術是一門新開展的醫療技術。為了追蹤患者的手術效果,當年還是住院醫師的羅萬俊按照個人的習慣與科室的傳統,對所有接受此項手術的患者進行了信件隨訪。
「術後隨訪是評價醫療效果最可靠的指標,是制定規範醫療指南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和術後併發症防治十分重要。」羅萬俊教授介紹,「因為當時電話並不普及,只能用信件的形式進行;同時也考慮到患者的文化層次不一,寫信時我儘量採用了簡單的問題,以追訪了解術後患者的身體情況。收到了一部分回信,還有一些沒有回音。」
看到自己初入醫院時寫下的熟悉字跡,羅萬俊教授感慨萬分:「曾經有一位醫學大師說過,一個傑出的醫生,隨訪記錄應該從手術前開始一直做到墳墓。雖然術後隨訪工作做起來繁複,但能切實提高我們的醫療質量。我們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據悉,湘雅醫院始終堅持著患者術後隨訪的傳統。如今的術後隨訪藉助網際網路優勢,以電話、郵件、微信的方式持續進行。以胸外科為例,患者出院後一個月、3個月、半年、一年都有護士電話進行隨訪,指導患者進行術後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