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延誤險理賠真的構成犯罪嗎?

2020-12-23 羅小虎律師

導讀

近日,一女子利用航班延誤騙保300多萬元被刑拘的案件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齊魯晚報微博報導,南京警方抓獲涉嫌「利用航班延誤實施保險詐騙」犯罪的李某。2015年以來,李某用親朋的身份證件,專門購買可能會因天氣原因而延誤的航班機票及其延誤險,如果其所購機票的航班飛機起飛,達不到延誤險理賠條件,李某就退掉機票。靠對航班及其航路天氣分析,李某累計騙取保險理賠金高達300多萬元。

媒體一報導就引發眾多網友熱議,筆者也對此事件進行了持續關注,筆者認為:本案李某的行為不構成刑事犯罪。

01

不構成保險詐騙罪

(1)何為保險詐騙罪?

我國《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保險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投保人故意虛構保險標的,騙取保險金的;   (二)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發生的保險事故編造虛假的原因或者誇大損失的程度,騙取保險金的;   (三)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編造未曾發生的保險事故,騙取保險金的;   (四)投保人、被保險人故意造成財產損失的保險事故,騙取保險金的;   (五)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騙取保險金的。    .......

(2)「保險標的」、「保險利益」

《保險法》規定,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對保險標的應當具有保險利益。財產保險是以財產及其有關利益為保險標的的保險。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 在航班延誤險中,保險標的是「航班不會延誤」,被保險人的利益不會因為延誤產生損失。保險事故發生時「即航班延誤時」李某的財產及有關利益是否因此而產生損失?而在本案當中李某實際上不會乘坐任何航班,不管航班是否延誤都不會對其產生任何財產損失。

因此我的結論是李某(或被保險人)自始至終不具有保險利益,但是不屬於虛構保險標的。航班延誤的情況是李某不能通過自身行為所決定的,但是李某卻不會因為航班準時獲得利益或者因航班不準時而遭受損失。李某的行為不是虛構保險標的,當然就不構成保險詐騙罪。

02

李某不構成詐騙罪

(1)李某所投保的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根據《保險法》的規定,在訂立合同時,投保人對被保險人不具有保險利益的,合同無效。上面我們已經分析了李某作為投保人是不具有保險利益的,如果允許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投保標的沒有保險利益,那麼一些不法分子就可能為騙取保險金,為沒有保險利益的機動車輛投保,隨後採取不正當手段使投保標的滅失或損壞,並以此向保險人索賠。避免這種道德風險的根本措施就在於,法律規定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必須對投保財產具有保險利益。保險合同無效,李某當然不能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

(2)保險合同無效是屬於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行為嗎?

李某與保險公司達成的保險合同是無效的,是屬於法律規定無效的情形,合同本身不是虛構事實。那麼李某虛構了哪些事實,隱瞞了何種真相?李某虛構了乘坐航班的事實,隱瞞航班延誤並不會給自身造成經濟損失的真相。

(3)保險公司是否陷入錯誤認識?

保險公司陷入錯誤認識是否是自身賠償審核機制出現漏洞不得而知,保險公司進行賠償是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為前提的,但是審核是否達成賠償條件是其自身審核機制所決定的。

保險公司賠付需要李某提供相關證明文件,需不需要李某證明其乘坐了延誤航班是極為關鍵的。只要李某購買了機票就能夠證明其乘坐了航班,還是需要李某出具登機牌甚至是航空公司進行核實才能證明李某乘坐了航班,這些情況不得而知。如果李某僅以保險合同和出示機票就可以按照保險公司的程序進行賠付,怎麼能夠說是因為李某的欺詐行為而使保險公司陷入錯誤認識呢?不是因為李某的行為導致了保險公司的行為陷入錯誤損失,那麼李某就不構成詐騙罪。因此在收集李某申請賠付的證據至關重要。

03

李某不構成犯罪

如果李某是利用規則漏洞、程序缺陷向保險公司申請賠付的,那麼就不應該用刑法來評價其行為,「刑法是道德保護的最低底線」,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也沒有規定這種行為違法。李某的行為適用民事法律、行政法律法規足以得到應用的懲罰。

END

事情發展到近日(6月12日),越演越烈,為保障案件得到公平處理,檢察機關已經提前介入此案。對於李某所涉及的法律爭議持續發酵,希望檢察機關介入後能夠及時偵破案情。作為一名刑辯律師,首先要對客觀存在的證據進行審查,嚴格按照定罪量刑的標準進行分析,我會和大家一起關注事態的進展。

相關焦點

  • 利用航班延誤險理賠300萬,構成保險詐騙罪嗎?
    自2015年起,她便挑選延誤率較高的航班,再查詢該航班的航程中是否有極端天氣,用親戚朋友的身份信息來購買飛機延誤險。但小李並不會去乘坐上述購票的航班。她時刻關注航班動態,如果獲悉航班可能不會延誤,她就會在飛機起飛前把票退掉,儘可能減少損失。一旦航班出現延誤,小李便著手向保險公司索賠。
  • 預測航班信息,薅航班延誤險羊毛獲利300萬,構成保險詐騙罪嗎?
    據悉,李某之前曾從事過航空服務類工作,對於飛機延誤信息及保險理賠的流程都有所了解,能夠通過分析提前獲取航班取消或延誤信息。失業之後的她,欲圖購買航班延誤險獲得保險金。李某遂研究了經常延期的航線以及天氣情況,並從親朋好友處騙來20多個身份證號以及護照號,自己也多次「掛失」並補辦多本護照,用以購買機票和航班延誤險。
  • 女子利用航班延誤理賠300萬被抓!網友怒了:這也算騙保?是否構成犯罪?律師這樣說
    導讀:6月10日,「女子利用近900次航班延誤理賠300萬」的事件引發熱議。有律師認為不構成犯罪,你怎麼看?,在近900次延誤航班中獲得了高達300多萬元理賠金。公開資料顯示,此前不久,上海市破獲了首例「航延險」詐騙案,累計抓獲犯罪嫌疑人27名,涉案金額超過2000萬元。據了解,相關嫌疑人利用提前獲知的航班延誤信息,虛構保險標的,對外招攬乘機人乘坐延誤航班來騙取保險理賠金。
  • 辛本華律師:買航班延誤險獲賠300萬 構成保險詐騙罪嗎?
    利用保險公司理賠漏洞獲取延誤險理賠款 構成保險詐騙罪嗎?鑑於本案不涉及人身保險,以下所稱保險均指財產保險(或者延誤險)。根據目前公開的保險條款來看,保險責任範圍都是對被保險人因乘坐的航班因天氣原因延誤或者取消而按約定標準承擔賠償的,即延誤造成的損失。問題是時間延誤算是財產損失嗎?可以被精確地估量嗎?是否有違財產保險的「損失補償」原則?如何分辨這種損失?
  • 購買航班延誤險理賠被抓,是否涉嫌犯罪引爭議……
    據@南京鼓樓警方通報,關於網民關注的「南京警方破獲女子利用航班延誤騙保300多萬元」的案件,經查證,2015年以來,犯罪嫌疑人李某(女,45歲,山東青島人,曾從事航空服務類工作)多次偽造航班延誤證明等材料,虛構航班延誤事實,騙取巨額保險金。
  • 知乎精選 | 購買航班延誤險理賠300萬被抓,到底涉不涉及犯罪?
    經查,李某自2015年,用親戚朋友的身份信息,靠自己估摸成功的近900次飛機延誤,累計騙取保險理賠金高達300多萬元。目前,她因涉嫌保險詐騙罪和詐騙罪被警方刑事拘留。 這名女子的行為合理合法嗎?對他她起訴有依據嗎?最後結果會如何?
  • 鄧學平:購買航班延誤險理賠被抓?這可能真不涉及犯罪
    媒體報導,一位李姓女子因為虛構行程,利用近900次航班延誤騙保近300萬元,目前已被南京市公安局鼓樓分局以詐騙罪和保險詐騙罪刑事拘留。不過,網絡上許多網友都認為這樣定罪太牽強。案情經過大致是這樣的:李某曾有過航空服務類工作經歷。她首先在網絡上精心挑選延誤率較高的航班,再去查詢該航班的航程中有沒有極端天氣。
  • 靠飛機延誤險賺300萬,延誤險合同無效,但不構成犯罪
    近日,李某用其自己名義和借用其他人名義購買了航空延誤險,但實際並未乘坐飛機,藉此向保險人索賠達三百多萬被南京警方抓獲,這在網絡中引起熱議,很多人認為不構成犯罪,不應該對其進行抓捕。筆者根據自己承辦過多起保險糾紛案的經驗,也來進行一下分析。筆者認為,本案李某的行為並不構成犯罪,但其購買的航空延誤險應歸於無效,所取得的保險賠款應予返還。
  • 女子利用航班延誤理賠300萬被抓!網友怒了:這也算騙保?是否構成...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導讀:6月10日,「女子利用近900次航班延誤理賠300萬」的事件引發熱議。有律師認為不構成犯罪,你怎麼看?根據通報,警方接到某保險公司報警稱,在機票延誤險賠付時,發現以李某為首的多人,使用不同護照號身份證號,多次進行理賠,懷疑公司可能遭遇了保險詐騙。民警通過偵查發現,李某等20多人自2015年至2019年,在各大保險公司頻繁申請航空延誤險。理賠金賠付到具體保險人以後,下一步都會把理賠金轉到李某手裡。
  • 偽造航班延誤材料薅航班延誤險羊毛的行為,毫無疑問是犯罪
    李某如何薅的航班延誤險羊毛?第一步,李某曾有過航空服務類工作經歷,精研航班延誤規律,為此她在網絡上選取延誤率高的航班,再去查該航班的航程中有沒有極端天氣。第二步,李某用自己及其親戚的身份證件購買延誤可能性高的飛機票及附隨的延誤險,並且每次購票都用四五個身份,而每一個身份最多可以購買30至40份不等的延誤險。第三步,關注航班動態,伺機退票,如果獲悉航班可能不會延誤,便在飛機起飛前把票退掉,儘量減少損失,一旦航班出現延誤,便著手向保險公司索賠。
  • 購買航班延誤險「薅羊毛」300萬被抓?可能真的沒犯罪!
    某保險公司在4月份向南京警方報案,稱在進行航空延誤險理賠時發現多個不同的身份證號,多次進行理賠。後通過警方調查發現,來自青島的女子李某,在6年間通過航班延誤險的漏洞,詐騙合計金額將近300萬元。是什麼樣的高智商能夠發現如此「商機」?其實不然,她用的可能是每個人都能想到的笨辦法。首先,李某以購買理財產品為名。
  • 【大舒有話說】買航班延誤險理賠300萬 是不是犯罪
    利用多人身份購買機票,然而投保航空延誤險,然後進行保險理賠。從2015年到2019年,李姓女子利用近900次航班延誤獲得近300萬元的保險賠付。結果呢? 警方以詐騙罪和保險詐騙罪對李某進行刑事拘留。
  • 女子利用航班延誤險漏洞獲利近300萬元,到底算不算犯罪?
    現代快報訊(記者  顧元森)從2015年至今,女子李某通過買機票及航班延誤險,之後利用飛機延誤獲得保險公司理賠,獲利近300萬元。6月9日,現代快報報導此事後,引發不少網友和律師討論,李某的行為到底是不是犯罪?此事在法律界和普通網友中引來廣泛爭議。
  • 買航班延誤險「獲賠」300多萬!是「薅羊毛」,還是騙保犯罪?
    利用900多次延誤「獲賠」300多萬女子涉嫌詐騙被刑拘李某曾有過航空服務業的工作經歷,她根據自身工作經驗預測容易發生延誤的航班,使用親朋好友的身份信息購買機票和多份航班延誤險,待航班延誤後隨即申請理賠。
  • 2017年中信信用卡航班延誤險怎麼理賠?中信航班延誤理賠標準是什麼?
    2017年中信信用卡航班延誤險怎麼理賠?中信航班延誤理賠標準是什麼?據金投信用卡小編所知目前很多信用卡自帶航班延誤險,比如說中信銀行的信用卡,但是只有持卡人通過中信銀行的指定渠道為本人及合格同行人訂購機票,並使用中信信用卡全額支付機票款,才可享受航班延誤保險,那麼中信信用卡航班延誤險理賠標準是什麼呢?請看下面。
  • 光大銀行信用卡航班延誤險理賠
    一、信用卡延誤險理賠 各位都是DLB,這裡只簡單說明。 信用卡延誤險理賠一般分兩種: 一種需要本人信用卡來支付機票費用的80%以上,理賠金額一般較高,幾百到幾千不等; 一種則不需要使用本人信用卡支付,只需本人乘坐的航班即可,這種相對方便一些,目前支持第二種的銀行有中國銀行和光大銀行信用卡(歡迎補充),我這裡說的主要是光大銀行信用卡航班延誤險理賠。
  • 女子利用航班延誤險理賠300萬被抓!網友怒了!律師這樣說!
    航班延誤,是很多人所不願遇見的,但女子李某卻十分樂於這種情況的發生。2015年至今,李某遇上延誤航班近900次,獲得理賠金高達300餘萬元,真可謂「航班延誤,發家致富」。近日,南京警方將犯罪嫌疑人李某抓獲,並依法對其採取了刑事強制措施。根據通報,警方接到某保險公司報警稱,在機票延誤險賠付時,發現以李某為首的多人,使用不同護照號身份證號,多次進行理賠,懷疑公司可能遭遇了保險詐騙。民警通過偵查發現,李某等20多人自2015年至2019年,在各大保險公司頻繁申請航空延誤險。
  • 南京航班延誤險理賠案,絕不能瞎定性!
    2020年6月19日,晚上8點,弈賠解紛雲平臺創始人陳諾受邀連線浙江群恆律師事務所,參與南京李某理賠「航空延誤險」研討會,發表了對本案的看法。他表示: 首先,從可保利益原理看,航班延誤險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保險,因為,航班延誤導致的保單權利人利益損失是模糊的,且無法進行量化。而現代保險的基石,是承保可量化、利益損失明確且流程可控的風險,否則,就會淪為類似賭博的工具。
  • 是「薅羊毛」還是涉嫌犯罪?專家對買航班延誤險獲利行為作出分析...
    原標題:是「薅羊毛」還是涉嫌犯罪?專家對買航班延誤險獲利行為作出分析→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乘飛機出行的時候,很多人不願意聽到的消息就是航班延誤,延誤的時間越久就會給我們帶來越大的損失。可有的人卻樂於見到這種情況發生,正所謂「航班延誤,發家致富」。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來關注一起發生在江蘇南京的案件。
  • 薅航班延誤險的羊毛 犯法?
    ,稱在機票延誤險賠付時,發現以李某為首的多人,使用不同護照號身份證號,多次進行理賠。「若當事人確實購買了機票,然後進行了正常的投保,而航班也真的是因為天氣原因延誤,則不構成保險詐騙。」「如果保險公司認為當事人利用規則的漏洞謀取利益的行為存在問題,可以先從完善自身的合同條款等做起,還可以依照《合同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孟博指出,刑法具有謙抑性,對於投機取巧行為,不宜輕易地上升到刑法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