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大稻埕街區與閩清梅城印記街區「結對子」,共謀發展

2021-01-15 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


2019年7月12日(周五),為了持續深入踐行習總書記《〈福州古厝〉序》的有關精神,更好地推進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區)保護利用。閩清梅城印記開發公司邀請臺北大稻埕地方創生公司針對閩清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進行了一場乾貨滿滿的經驗分享交流會。閩清縣委常委、副縣長江泳主持了本次交流會。



◆ 參會人員進行經驗交流


當日上午,江泳常委在會上表示,大稻埕經驗實為給梅城印記一個很好的借鑑,希望通過本次的學習,能夠讓梅城印記街區在改變的過程中更穩健的發展。


◆ 來自臺北大稻埕地方創生公司創辦人呂大吉分享大稻埕街區的發展經驗


      下午,由省青年建築師協會與福建泰可文創團隊共同承辦的首場「梅城聚場-梅城開講」-探索臺北大稻埕發展地圖,在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吳氏祠堂展開。本次活動中,大稻埕地方創生公司執行長呂大吉老師帶領與會人員走進了大稻埕發展過程的歷史隧道,認識從沒落到繁榮的過程,讓現場與會人士都像身歷其境般的投入聆聽。


◆ 臺灣代表分享介紹來自臺北的好物


緊接著,大稻埕地方創生公司副執行長吳孟寰在交流會中進行了大稻埕地方活動舉辦經驗的分享,大稻埕街區活動以四季來區分,分別將地方產業與地方居民串連,讓街區活動成為街區共同的盛事。


               ◆ 交流會相關代表合影留念


活動最後,由福建泰可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曾芝穎主持,進行了兩岸特色街區的名產交流。我們向臺北來的朋友介紹了閩清的永樂線面、山茶油、橄欖露等特產,而臺灣文創團隊也帶來了很多好物分享。經由此次交流,不僅讓大家各自了解對方產品特色,也在交流的過程中,串連起跨界整合的想法,希望打造出專屬梅城印記限定商品。


據悉,閩清縣梅城印記歷史文化街區聘請臺灣文創團隊借鑑臺北大稻埕老街改造的經驗策劃街區文創運營,拍攝紀錄片、挖掘街區老故事、策劃街區主題活動等;對接本地6位非遺傳承人、18家老字號知名品牌企業,已正式籤訂入駐8家,後續還將持續入駐;掛牌設立「閩清縣臺灣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引進落戶臺灣文創設計企業參與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傳統老街巷的保護、建設、運營等。


                   ◆ 兩岸代表合影留念


「下一步,我們要把臺北大稻埕的東西放到閩清的臺創基地來展示、開店,告訴商家,產品要怎麼做,活動要怎麼做,怎麼樣帶動人氣。臺北大稻埕也會展示銷售閩清的特產,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結對子』。」該活動的相關負責人來自青建協的劉炳輝說到。


奮進新時代、築夢新徵程,梅城印記街區將書寫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新篇章,讓寶貴文化遺產綻放新的光彩、更好滋養人的心靈。

相關焦點

  • 閩清縣梅城印記歷史文化街區啟動招商工作 臺灣文創團隊為其出謀劃策
    7月12日下午,在閩清縣梅城印記的吳氏祠堂內,一場別開生面的兩岸經驗分享在此舉行。來自臺北大稻埕地方創生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呂大吉為梅城印記的居民代表及部分商戶代表分享了大稻埕街區的發展經驗。由大稻埕地方創生公司副執行長吳孟寰進行大稻埕地方活動舉辦經驗的分享。
  • 閩清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預計年底完成建設
    閩清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預計年底完成建設­  展現老城味道,留住鄉愁記憶。記者昨日從閩清縣獲悉,作為全市擬打造的13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期浮頭街片區已完成設計方案,室內測量也已啟動,將於今年12月底前完成建設,明年春節前向市民開放。
  • 這兩天,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好熱鬧!
    《閩清宏琳厝》戴翔華/攝同期,由中共閩清縣委員會和閩清縣人民政府主辦的「展閩清古厝魅力,傳千年梅邑文化」暨海峽兩岸(閩清)古厝文化交流活動將在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舉辦。時間:7月26~28日活動地點:①梅城印記66#、11#、12#                  ②梅溪鎮樟洋村爐邊厝                  ③縣博物館一層展廳
  • 梅城印記特色街區21日開街 打造閩清版「三坊七巷」
    閩清「騎樓街」。  福州晚報記者 陳木易/文 葉誠/攝  經過兩年多的改造提升,閩清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將於1月21日開街。漫步騎樓坊巷,凝視水門問津處的古城牆印記,輕觸縣署遺址的滄桑城樓,感受毓麟宮的氣勢宏偉……如果你來這裡,就能領略20餘處歷史風貌建築之美,喚醒關於古代梅城的記憶。  實施多項改造提升街區活力  梅城印記特色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位於閩清中心城區,由浮頭街(長253米)、安民巷(長142米)、城墘路(長229米)等街巷組成。
  • 閩清古厝|海峽兩岸古厝文化交流,共謀發展
    》戴翔華/攝同期,由中共閩清縣委員會和閩清縣人民政府主辦的「展閩清古厝魅力,傳千年梅邑文化」暨海峽兩岸(閩清)古厝文化交流活動將在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舉辦。01「保護·傳承」 閩清古厝圖片展時間:7月26~28日活動地點:①梅城印記66#、11#、12#②梅溪鎮樟洋村爐邊厝③縣博物館一層展廳02「記憶·鄉愁」 媒體閩清古厝行時間:7月27日活動內容:①「閩清古厝遊」新聞發布會②媒體記者古厝行
  • 閩清古厝 | 海峽兩岸古厝文化交流,共謀發展
    》戴翔華/攝同期,由中共閩清縣委員會和閩清縣人民政府主辦的「展閩清古厝魅力,傳千年梅邑文化」暨海峽兩岸(閩清)古厝文化交流活動將在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舉辦。時間:7月26~28日活動地點:①梅城印記66#、11#、12#                  ②梅溪鎮樟洋村爐邊厝                  ③縣博物館一層展廳
  • 「盛夏『梅』好·文旅助農」2020閩清梅城印記夜間集市開市
    ,在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正式開市。吸引了本地居民及外地遊客前來逛梅城印記、購集市文旅農產品。在當天的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裡,閩清16個鄉鎮及文旅農企業(個人)在浮橋頭街分段設置33個攤位集中展銷各具特色的文旅農產品。其中包含牛角梳、漆器等旅遊文創非遺項目11個,閩清粉幹、茶油等農特產品16個,而6個閩清各大旅遊景區也在集市上出招攬客。瓷天下海絲精靈谷景區攤位前,非洲鼓手帶來異域風情;七疊溫泉攤位上,用溫泉水煮熟的花生、雞蛋吸引遊客品嘗。
  • 寶島紀行:臺北大稻埕 街區滿滿的煙火氣
    淡水河緩緩流過,客船靜靜地泊在碼頭,一隻飛鳥懶懶地在模型船上落足,三三兩兩的遊客騎著腳踏車穿過……這是臺北大稻埕碼頭的日常風景。   大稻埕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因早年大片曬稻穀得名,在臺北建城前就已眾商雲集。據記載,1851年,泉州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從基隆遷至大稻埕開店,成為大稻埕商貿的發端。
  • 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記臺北大稻埕文化街區
    新華網臺北9月3日電(記者明金維)在這裡,沒有聲名遐邇的名山大川。在這裡,沒有引人注目的地標建築。但在這裡,卻有一種特殊的臺灣「裡弄」文化。
  • 福州一批特色街區春節前嶄新亮相!臺北士林夜市首進福建!
    1月21日剛剛開街的橫嶼村片區位於街區的東南角,現有面積71.4畝,建築34座(含8座異地遷建保護的古厝),為具有閩侯村落傳統風貌的「一街六巷」,主街為彰顯閩侯喜娘文化特色的「喜街」。喜街開街當日,臺北士林夜市首次進駐福建。士林蚵仔煎、大腸包小腸、米血糕……25個攤位的主廚全部來自臺灣的原攤位。
  • 梅城聚場|探索臺灣大稻埕發展地圖
    呂大吉學歷:臺北科技大學碩士現任: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1997A.D.開業迄今)          大稻埕地方創生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經歷:▲銘傳大學兼任講師級專業技術人員▲臺灣省建築師公會都市更新組召集人▲臺北市建築師公會法規研究委員
  • 一個臺灣團隊鏡頭中的老街新生:見證梅城蝶變
    日前,2020閩清梅城印記夜間文旅集市在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浮橋頭街)舉行,共吸引了5.5萬人參加,通過線上平臺同步直播吸引31.5萬人次觀看。而在兩年前,這裡還是一個未經整修的老舊街區。  見證梅城蝶變  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位於閩清縣梅城鎮,有福州地區首位狀元許將的故居、供奉陳靖姑的毓麟宮、各族宗祠等20餘處古建築。整條街區仍然保持舊時街巷格局,充分展現閩清以「山、水、城」為主導的傳統城市空間布局,被譽為閩清縣的「三坊七巷」。
  • 11月7日(周日)民間故宮-宏琳厝+梅城印記(小三坊七街巷)+塔莊坪街村純玩一日遊
    13950484854(微信同號)【行程按排】:07:30-09:00文化宮出發前往宏琳厝;09:00-11:00遊玩宏琳厝11:00-13:00前往閩清梅城印記三,梅城印記【梅城印記】這個街區深深鐫刻了閩清縣城發展變遷的印記、多元文化融合的印記、姓氏家族發展變遷的印記。
  • 閩清版「三坊七巷」春節前開放
    記者14日從閩清縣獲悉,作為全市擬打造的13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期浮頭街片區已完成設計方案,室內測量也已啟動,將於今年12月底前完成建設,明年春節前向市民開放。  此次閩清縣結合中心城區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將梅城鎮的浮頭街、安民巷、城墘路,打造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3條街巷是縣誌記載閩清縣城城牆範圍內主要區域。
  • 閩清版"三坊七巷"明年春節前開放 展現老城味道
    記者14日從閩清縣獲悉,作為全市擬打造的13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期浮頭街片區已完成設計方案,室內測量也已啟動,將於今年12月底前完成建設,明年春節前向市民開放。 此次閩清縣結合中心城區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將梅城鎮的浮頭街、安民巷、城墘路,打造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3條街巷是縣誌記載閩清縣城城牆範圍內主要區域。
  • 臺北大稻埕
    位於臺北大稻埕商圈內的永樂布市形成於20世紀初,由當初日本商人批量輸入日本印花布到臺北而形成的進口布料批發地,到逐漸發展成為全臺最大的布料批發零售中心,臺北永樂布市已經走過了百餘年歷史。近年來,隨著臺灣布作工業的逐漸式微,永樂布市銷售也大不如以前,但仍是當地喜愛手工布藝人群及家庭用布的不二之選。目前,永樂布市仍聚集著200多家布品商鋪及600多位從業人員,並以其獨特的布業文化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遊客。
  • 臺北小調 | 在河一方:大稻埕裡的街市情懷
    這裡曾經是臺灣都市發展史上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如今成為了「針灸式」空間活化的模範。穿梭在異色的洋行與商鋪之間,通達的街巷指引至淡水河的碼頭,日升日落如此平常,但正是在這每日的步調中,能找到獨屬這個城市,這片街區的信任感。
  • 逛臺北不撞朋友圈丨百年街區的小眾展覽
    我想就用臺北老街來開端吧,以大稻埕,萬華,北投三個街區為支撐,以街頭展覽,博物館,歷史館為重點,講一講臺北的古街的過去與現代。希望你們喜歡。也希望這個單元,能提供給大家一個逛臺北除了看101和士林夜市之外,如何不撞朋友圈的思路。
  • 城市案例|臺北是怎麼保護歷史街區的
    一是歷史街區保護,要怎樣保護,之後又該如何利用;二是歷史街區建築物的所有者權益如何保障。       以迪化街為例。在臺北發展歷史上,迪化街是很重要的一條街道。它是老臺北的商業大街,南北貨齊聚,也是臺灣目前幾個主要企業的發跡地。大概在1970年代末,有學者眼見在迪化街開始有地主改建房屋,建築系也有學生將此議題作為畢業設計題目。該議題逐漸受到文化界關注。
  • 讓我們重返時光,走近臺北百年街區
    說起臺北,很多人都會聯想到101大樓、國父紀念館、故宮等景點,但若想感受老臺灣昔日風華的話,一定不能錯過大稻埕和迪化老街。清朝末期,由於艋胛一帶水域河沙淤積嚴重,許多往來的商船改為停泊大稻埕,久而久之大稻埕便逐漸接替艋胛,成為臺北最繁華的地方。如今這裡還完整地保留了許多古老的中藥房、南北乾貨鋪、茶葉、布匹店等等,是個購買乾貨的好地方。老店復古味道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