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版"三坊七巷"明年春節前開放 展現老城味道

2020-12-12 人民網福建頻道

原標題:閩清版「三坊七巷」春節前開放

測量隊在老建築內測量。

展現老城味道,留住鄉愁記憶。記者14日從閩清縣獲悉,作為全市擬打造的13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期浮頭街片區已完成設計方案,室內測量也已啟動,將於今年12月底前完成建設,明年春節前向市民開放。

此次閩清縣結合中心城區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將梅城鎮的浮頭街、安民巷、城墘路,打造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3條街巷是縣誌記載閩清縣城城牆範圍內主要區域。梅城鎮鎮長江茂周說,浮頭街全長253.08米、安民巷142.49米、城墘路228.92米,擬共同打造成閩清縣的「三坊七巷」。

記者在該街區看到,街區內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和縣級文物點牧師樓、具有歷史風貌特色的建築20餘處,包括位於浮頭街的毓麟宮和吳氏祠堂,位於安民巷的許氏賢祠,位於城墘路的朱氏祖厝、池氏大院、陳氏與鄭氏老宅、閩清糧食局舊址、姚氏宗祠遺址等,還有位於浮頭街的水門及位於浮頭街與城墘路中的古城牆遺蹟。福建博物院副院長龔張念說,多個姓氏的印記是這個街區的特色,這裡還有多元文化建築。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鄭國珍建議,把每個有歷史印記的地方都挖掘出來。

在牧師樓,記者除了看到用扇形紅磚修建的圓柱,還看到刻有英文樓名和建於1924年的石牌。在吳氏祠堂旁邊一棟兩層樓高的老建築,測量隊正逐個房間測量。截至目前,一期浮頭街片區的街區設計方案已經完成。根據規劃,整個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計劃投資1億元,12月底前完成建設投入試運營。

「整個街區將按照修舊還舊的原則進行修復提升。」閩清縣委常委、副縣長江泳告訴記者,梅城印記文化街區將實施功能再造和生態修復,對城市街區進行修補調整,重在打造一條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城市特色風貌的街區,形成閩清城市印記。除了修繕文物保護單位,還從閩清傳統建築文化中提煉特色符號元素,融入街區老建築、老街巷整治修復,計劃修復建築6棟,涉及面積2835.9平方米。

閩清建立了「12345」工作機制,合力推進項目建設——成立一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強有力的領導機構,編制文化街區和文物歷史建築保護兩個規劃,建立周例會、專家諮詢和督查等三項工作機制,聘請文史專家、建築專家、運營專家、民俗專家和居民代表等四個團隊,抽調縣直有關部門和單位成立了綜合、文史、工程項目、開發運營和宣傳等五個工作小組。此外在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設立項目現場指揮部。(福州日報記者 歐陽進權 文/攝)

(責編:陳楚楚、吳舟)

相關焦點

  • 閩清版「三坊七巷」春節前開放
    福州新聞網8月14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歐陽進權 文/攝)展現老城味道,留住鄉愁記憶。記者14日從閩清縣獲悉,作為全市擬打造的13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期浮頭街片區已完成設計方案,室內測量也已啟動,將於今年12月底前完成建設,明年春節前向市民開放。
  • 梅城印記特色街區21日開街 打造閩清版「三坊七巷」
    閩清「騎樓街」。  福州晚報記者 陳木易/文 葉誠/攝  經過兩年多的改造提升,閩清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將於1月21日開街。漫步騎樓坊巷,凝視水門問津處的古城牆印記,輕觸縣署遺址的滄桑城樓,感受毓麟宮的氣勢宏偉……如果你來這裡,就能領略20餘處歷史風貌建築之美,喚醒關於古代梅城的記憶。  實施多項改造提升街區活力  梅城印記特色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位於閩清中心城區,由浮頭街(長253米)、安民巷(長142米)、城墘路(長229米)等街巷組成。
  • 閩清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預計年底完成建設
    閩清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預計年底完成建設­  展現老城味道,留住鄉愁記憶。記者昨日從閩清縣獲悉,作為全市擬打造的13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期浮頭街片區已完成設計方案,室內測量也已啟動,將於今年12月底前完成建設,明年春節前向市民開放。
  • 五一假期,三坊七巷景區遊覽須知來了!
    為了加強疫情防控,確保五一假期三坊七巷景區安全有序開放,4月30日至5月5日,三坊七巷景區實行以下客流管控措施:1.三坊七巷景區實行出入口管制,南后街南、北入口,文儒坊口和安民巷口實行雙向通行;其他坊巷實行單向通行,只出不進。
  • 「海上宋代三坊七巷絲綢之路」重要一環?
    N本報記者 李熙慧/文 黃孔瑜/圖 本報訊 前日,福州三坊七巷對外發布了文儒坊西段遺址考古的成果,其中,宋代地層發現煉製玻璃的殘渣,頗受關注(詳見昨日A7版)。專家推測,在宋代,玻璃製品非常貴重,需要用昂貴的絲綢瓷器才能從外國人手裡換得。
  • 三坊七巷:線上直播,「宅家」也能品味千年坊巷文化
    線上直播,滿足「宅家」雲遊需求往年從春節假期開始,三坊七巷都是許多人的出行目的地。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大家取消了出行旅遊的計劃。三坊七巷擁有1100多年的歷史,年均破千萬的客流量,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真正了解坊巷的深厚底蘊。
  • 三坊七巷
    福州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城內的三坊七巷正是這個千年古城歷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在王審知建羅城之前,唐代福州人還使用著晉代建造的子城,南門護城河外的南門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稱南街)是一片繁華的商住文化區。當時閩江的沙洲沉積到那裡,那裡便出現了一片陸路與河道並存的"開發區"。"
  • 三坊七巷黨員政治生活館開館
    三坊七巷黨員政治生活館開館。  位於文儒坊55號羅必魁故居的三坊七巷黨員政治生活館6月底投入使用,至今短短一周已接待500人次到此開展黨性教育活動。其中,黨史廳的「歷史年輪」採用雷達感應技術展現黨的發展歷程,紅色體驗站以沉浸式投影的方式介紹三坊七巷「行走中的黨課」系列紅色線路,展現由近代至現代的代表性歷史事件。這一集教育、展示、互動、交流和服務「五位」功能於一體的綜合黨性教育基地,向轄區內外的黨組織和黨員開放,工作日期間可通過預約參觀學習。
  • 在三坊七巷尋找「年」的味道
    新華社福州1月21日電 題:在三坊七巷尋找「年」的味道  盧誦典、葉飛鴻、林濟源  歲末,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灰白色的古建築群裡增添了成排的紅燈籠和新春聯,讓這條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充滿了濃濃的年味兒。
  • 興化府古城改造,切不可改成莆田版「三坊七巷」
    這是一篇從澳洲畢業的研究生寫的看法,在她看來,老街大可不必改造成福州「三坊七巷」,莆田的「九頭十八巷」同樣不遜色!●在古城改造的入口,一條寫著「全民動員,讓興化古城涅槃重生」的標語赫然在目。這句話非常鼓舞人心,卻有些不妥當。
  • 歡樂遊福州 | 來福州,以「幸福」為名|三坊七巷|西湖公園|倉山|...
    第一日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鼓山、鼓嶺—閩江夜遊  來福州,第一站必須要到最負盛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  這裡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保存著較為完好的明清建築159座,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走出過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覺民、冰心等對中國近現代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名人。
  • 福州一批特色街區春節前嶄新亮相!臺北士林夜市首進福建!
    福州市以「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城市特色風貌」為目標打造的15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讓每個縣(市)區都有自己獨特的「三坊七巷」。2020年春節前,琯尾街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嶄新亮相。街區以「文教名宦文化集中地、明清古厝博物館、連江城市客廳」為定位,先期形成融居住、商業、教育、行政服務、文化博覽等複合功能於一體的老城發展示範區。2020年春節前建成開放的魁龍坊面積約39.8畝。魁龍坊古風意蘊十分濃厚,街區歷史格局保留較為完整,街巷脈絡清晰,存留明、清、民國時期歷史建築23座。
  • 三坊七巷的防火寶典
    三坊七巷為多為木質結構,從古至今,三坊七巷的老居民們就有很強的防火意識,在三坊七巷建造時就考慮到了防火的重要性。
  • 福州三坊七巷,衣錦坊前南后街
    國慶第一天,和「左帥」結伴同遊三坊七巷。這是我第三次到三坊七巷,看到石門上大大的「南后街」三個字,立馬湧上一股熟悉感。
  • 你好,三坊七巷
    在每個城市基本都有一個地方,把年代久遠的東西翻新,用作商業美食街,像北京南鑼鼓巷,武漢的戶部巷,成都錦裡,包括這次的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起於晉,成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 三坊七巷之——二梅書屋
    文字的內容是他們的家訓如同三坊七巷其他大戶人家一樣,二梅書屋也是「一屋跨兩巷」,一頭位於郎官巷,另一頭位於塔巷。三坊七巷的建築大部分不帶油漆,保持木頭的原色,更顯古香古色這裡的門由青磚疊砌,形成拱狀,是民國時期大門的設計風格如同三坊七巷其他大戶人家一樣,二梅書屋也是「一屋跨兩巷」,一頭位於郎官巷,另一頭位於塔巷。
  • 中國城市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福州三坊七巷,是這三坊
    三坊七巷,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也是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被譽為「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保護面積達四十公頃,位於福州市老城中心,是福州老城區經歷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極為珍貴,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六條古街掛起千盞紅燈籠 打造莆田版 「三坊七巷」
    近一段時間來,在莆田市區中心城區的縣巷、大路等六條古街區兩旁掛起了千盞大紅燈籠,紅紅火火,仿佛兩條紅色「長龍」在古街上蜿蜒綿亙,為莆田版 「三坊七巷」再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千盞紅燈籠打造莆田版 「三坊七巷」  縣巷、大路、后街、衙後、廟前和坊巷六條古街相互交連,曾經是莆田市最熱鬧繁華的街區。
  •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福州三坊七巷,國家5A級景區。在福州呆的時間長了,才知道三坊七巷不一般,這些低矮的瓦房主要是明清建築,保存完好,有「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這裡人才輩出,是很多名人故居,如沈保楨、嚴復、林覺民、冰心、林長民等。我慢慢地,開始對這些低矮的敬畏起來,時不時,就到這裡走走看看。
  • 福州「三坊七巷」,是哪三坊?哪七巷?很多海內外遊客都慕名而來
    福州的「三坊七巷」,保留了中國傳統民居的特色。民 國版《福建通志》的總纂、近代詩家《石遺室詩話》作者 陳衍就是住在「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三官堂」。他曾自吟一聯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都位於「八一七北路」(舊稱「南街」)以西,南后街東西兩邊的一大片居民區,舊屬侯官縣的轄地。 所謂「三坊」,是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這三坊都位 於南后街的西面。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因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 此,遂名「祿錦」。後又有裡人王益詳任江東提刑,始更名 「衣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