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人自帶「抗疫基因」

2020-12-11 環球網

【環球時報駐芬蘭特約記者 宋燕波】近日,歐盟委員會官方民調機構「歐洲晴雨表」調查顯示,芬蘭人對新冠疫情期間採取的禁閉式生活相當適應,生活滿意度居歐洲之首。73%接受調查的芬蘭人認為非常或相當容易適應疫情下的社交限制,23%的人認為這些限制甚至改善了生活質量,只有5%的被訪者感到難以或很難適應限制,而在喜歡社交的葡萄牙,這一數據高達62%。這不得不讓人感慨,以「社恐」著稱的芬蘭人簡直自帶抗疫文化基因。

保持社交距離並非難事

芬蘭人低調內斂、喜歡安靜,甚至有點「社恐」的性格被繪本《芬蘭人的噩夢》表現得盡致淋漓,主人公馬蒂害羞又善良有禮,重視私人空間,常常在一個個小困境中遭遇尷尬。公交車上不想和陌生人並肩而坐;想免費試吃,卻不想跟促銷員說話;電梯裡只有一個陌生人時,渾身不自在……這些日常片段對芬蘭人來說簡直是噩夢,而他們的白日夢則是一輛空無一人的巴士,一部只有自己的電梯,一種無須打擾別人,也不會被別人打擾的生活。繪本對芬蘭人社交心態直白而又詼諧的描繪引起許多中國讀者的共鳴,甚至創造出一個新詞——精芬,也就是「精神上的芬蘭人」,用來自稱。

如此「社恐」的芬蘭人,在疫情中保持社交距離並非難事,他們相互間本來就保持著相當遠的距離,排隊時離前面的人至少一米,在室外等公交車時甚至相距兩三米。和別人說話時,也自然而然地保持距離,少有身體接觸。記者曾在街頭目睹一個有趣的場景:一位遊客向芬蘭人問路,遊客站得太近,芬蘭人後退兩步,遊客急切說話間往前邁了一步,芬蘭人馬上後退一大步,把自己貼在了牆上,滿臉尷尬。

對社交距離的需求,可以追溯到最初的定居者。芬蘭地處北歐,森林廣袤,湖泊眾多,人口密度小。最初的房屋都是單家獨戶修建在臨水的山上,四周都是自家的土地,每戶之間距離很遠。據說,早年的定居者如果看到屋旁河流有刨花漂過會很生氣,因為這說明有人破壞了規矩,把房子建得太近了。記者的一位朋友也說,他爺爺以前選了一片林子想買下來建房子,但往高處一站,剛好看見遠處鄰居家冒出的炊煙,爺爺當即就認為這不是一個宜居的地方,因為離別人家太近了!

尊重個人空間是基本社交準則

所以有人說,芬蘭人是天生的孤獨者。他們喜歡獨處,善於獨處;不愛寒暄,扎堆閒聊和沒事串門更是少見。疫情下的社交限制,對芬蘭人來說,不過是日常,是黑暗漫長的冬夜裡宅家的另一種形式。春季疫情蔓延以來,約60%的在職人員抱著電腦在家裡辦公,芬蘭成為歐洲遠程辦公率最高的國家。當地調查顯示,大部分人認為遠程辦公壓力更小,幹擾更少,更容易平衡工作與生活。當然,時間長了,很多人也開始希望和同事喝杯咖啡,面對面交流。

尊重個人空間,不隨意打擾別人,這是芬蘭人的基本社交準則。一個英國遊記作家曾經和一名芬蘭嚮導在拉普蘭遠足,他對芬蘭人的不願擾人感觸頗深。他寫道:「我們整整走了兩天都沒遇到一個人,這時我看到有個人遠遠走來,很期待能和他攀談幾句,說說拉普蘭絢爛的秋色。那個人越走越近,幾乎頭都沒點一下就經過我們繼續向前。我問嚮導為什麼不停下來聊會兒,嚮導說,那個人可能就是為了到這荒野中享受安靜和獨處,我們沒有權利去打擾他。」

沉默是溝通的組成部分

2400萬公頃的森林,18萬7888個湖泊,4600公里海岸線,17萬9584個島嶼,給予芬蘭人獨處的無儘可能。在森林和原野遠足、採集漿果和蘑菇、打獵,在湖泊和海裡垂釣、划艇、駕船,在遠離城市的木屋度假,在白雪覆蓋的野地裡滑雪,在永夜的雪原中仰視神秘壯麗的極光,都是獨處的理想方式。獨自沉浸在大自然中,會不由地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自身和永恆之間的聯結。芬蘭人喜歡思考有關世界的哲學問題,最佳地點當然是湖邊。夏夜,天空透著微光,酣暢淋漓地桑拿之後坐在湖邊,腳泡在清涼的湖水中,四下無聲,長久的寂靜,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又心生敬畏,這時候語言完全是多餘的。

是的,芬蘭人對沉默情有獨鍾,德國詩人布萊希特稱之為「一個用兩種語言沉默的民族」。他們視沉默為智慧,太愛說話則被視為愚蠢。芬蘭人不信任話太多的人,他們喜歡直言事實,看重功能性溝通,認為談話中的「裝飾」成分會降低信息的可信度。大多數芬蘭人不喜歡在人群中太突出,因為害羞,常常在公共場合保持沉默。如果有人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會被側目而視,甚至被認為是喝醉了。

沉默是芬蘭人溝通的組成部分,芬蘭學術界將沉默作為一種溝通形式開展了不少研究。芬蘭人習慣於談話中出現沉默或冷場,不會感到尷尬,因為他們在思考所聽到的,並且需要時間想清楚要說的話。如果這時候插話或是表現出煩躁,會被認為非常不禮貌。聽別人說話時,芬蘭人通常很專注,表情比較嚴肅,也沒有明顯的身體語言,通常只是沉默地聆聽。同樣,餐桌上的沉默也不會使芬蘭人感到不安。有一個芬蘭段子是這樣的:一對老夫妻每天相對而坐默默吃早餐。一天,妻子打破慣例問:「你還愛我嗎?」丈夫皺了皺眉,平靜地回答:「30年前我就說過我愛你了,如果有變化我會告訴你的。」

正因為習慣於交流中的沉默,不喜自誇,重視個人空間,芬蘭人普遍被認為內向、不擅社交。有兩個版本的芬蘭笑話,一個是:內向的芬蘭人和其他地方內向的人區別在於,和你說話時,一般來說,內向的人會盯著你的鞋子看,內向的芬蘭人則會盯著自己的鞋子看。另一個是:一個內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自己的鞋子,一個外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你的鞋子。這不就是《芬蘭人的噩夢》中的馬蒂嗎?這樣的馬蒂,自然不難適應疫情中的禁閉式生活,而且還自得其樂。

然而,芬蘭人內斂卻不冷漠,他們其實在默默關心別人並付諸行動。根據芬蘭經濟研究公司的調查,疫情期間芬蘭人對家人健康狀況的關心程度超過對自己的關心;社區服務志願者人數大幅增加,鄰裡之間相互照應。在防疫物資緊缺的春季,鄰居默默地在記者門前留下一瓶消毒洗手液和一束鮮花,並附上暖心的字條。記者收到國內寄來的口罩後想送給鄰居和朋友,他們卻婉拒,說有其他人更需要口罩。為了讓孩子們開心並樂於和家人出來散步,許多人把毛絨小熊擺在窗前,讓孩子們加入 「尋找泰迪熊」的遊戲,有的還在旁邊寫上鼓勵的話。疫情期間,芬蘭還加大了對世衛組織的支持力度。

保持社交距離,善於獨處,幫芬蘭人順利適應疫情期間的生活,他們的互助、自律和規則意識也使芬蘭成為歐洲疫情控制較好的國家。

相關焦點

  • 芬蘭人自帶「抗疫基因」,病毒無處下手,歐洲各國迫切渴望學習
    而在歐洲眾國中,有一個國家將疫情控制的非常好,成為歐洲抗疫最有效的國家,這就是芬蘭。目前,芬蘭累計確診僅22652例,死亡人數388例,而法國光是一天的確診病例都有2萬左右,可見其防控措施非常有效。都是歐洲國家為什麼芬蘭能夠做得這麼好,法德等國卻不行?其實,這與芬蘭自帶的「抗疫基因」有關。
  • 萬國志:真實的芬蘭人是怎樣的?
    網絡上流傳著芬蘭人基因是與漢族人最接近的,甚至超過了通古斯人與漢族的接近程度,對芬蘭人的性格總結是內斂,習慣跟人保持一定距離,不太喜歡過度熱情。那麼,芬蘭人是不是真的這樣?本文將解答這些問題。芬蘭人的性格網上流傳芬蘭人比較害羞、內斂,這可能是芬蘭人給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往深了探究,會發現他們的核心精神:堅韌不拔、善良誠實、遵紀守法、質樸務實。總之一句話,他們的性格極其穩定,這可能跟他們民族來源單一,並且幾百年來混血程度極小,基因性狀表達穩定有關。
  • 有人問為什麼芬蘭人看起來像中國人
    「參閱來源芬蘭地頭總人口的樣書,佔主導地位的北歐基因佔57%,即35000年前到達芬蘭的狩獵者,自此有17%的地中海和西南亞洲的人到達了此處,餘下的基因導源中東和東北亞,10000年前,中東的農民帶著農業技能趕來了此間,傳開農業的與此同時也傳開了他倆的遺傳模式。為此,猶太人的體內有赤縣人的基因。」
  • 為何許多芬蘭人看起來像中國人?原來我們是親戚
    為何許多芬蘭人看起來像中國人?原來我們是親戚。有遺傳學專家發現,芬蘭人有百分之十的基因和西伯利亞種族是相同的,其他的基因和歐洲人相契合,他們祖先共有的單倍體基因型是N1C。這個基因在一萬多年前是從亞洲傳來的。關於芬蘭人的源起,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芬蘭人是西伯利亞中部西部的人,是東亞人和白種人結合的人種。
  • 芬蘭人是中國人的歐洲親戚?本來是誤會,但沒想到有科學依據
    網上有很多網友說芬蘭人長得像中國人,認為芬蘭人是與漢族最接近的歐洲民族,還有人說如果把芬蘭人的頭髮染成黑色的,你都分不清哪個是中國人,哪個是芬蘭人。真的是這樣嗎?芬蘭人明明是歐洲人,怎麼可能和中國人是親戚呢?讓我們尋找下芬蘭的歷史遺蹟。
  • 芬蘭人的噩夢——內向的芬蘭人
    這其實是對芬蘭人的一種幽默的調侃,傳說中芬蘭人是世界上最沉默的民族,他們幾乎不寒暄,在公交站等車時,每個人之間也有將近2米的距離。芬蘭設計師卡羅利娜·科爾霍寧創作了一部幽默漫畫集《芬蘭人的噩夢》,描繪了主人公馬蒂,一個低調內斂、喜歡安靜、重視私人空間的典型芬蘭人的日常。書中內容讓人忍俊不禁,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說「亞洲話」的芬蘭人,金髮膚白,DNA卻跟我們最近,為何?
    「芬蘭人的基因是世界上和我們華夏民族DNA最接近的民族,被稱作華夏- 芬蘭人種,所以從人類民族學的角度來說, 芬蘭人是我們華夏族的表兄弟,也是唯一的表兄弟!他們和我們只是膚色、發色不同,頭骨、面部輪廓幾乎是一樣的。」
  • 芬蘭人與Vodka
    芬蘭人含蓄而樸實。嚴峻的氣候條件,美麗的自然環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使芬蘭人形成了極有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SISU精神是芬蘭文化的一部分,很難直接譯成別的文字,但可以理解為意志,決心,毅力和理性面對逆境。SISU一詞也被芬蘭人用於命名其它東西,如芬蘭本土汽車品牌西蘇和芬蘭一艘名為SISU號的大型破冰船。
  • 全球「最幸福國家」遭疫情席捲,芬蘭是如何抗疫的?
    因為對於芬蘭人民而言,距離是他們刻在基因裡的詞彙。人與人之間,永遠有著仿佛用尺子量出來的精準距離。等車,是芬蘭的一大特色。排隊等公交,平均距離要隔 74.9 英寸(1.9米),多一釐米都是冒犯。有人戲稱:兩個排隊的芬蘭人之間,可以塞進去八個高峰期等地鐵的日本人...
  • 因為基因相似
    好吧,謎底揭曉,她們都是芬蘭人。全稱芬蘭共和國,位於歐洲北部,是北歐五國之一。這個國家的冬季很漫長,很冷,全國1/3的土地都處於北極圈內。筆者曾去過芬蘭,並在那工作過一段時間。在這期間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很多芬蘭人,雖然都是金髮碧眼,但臉部的輪廓,臉型,和中國人基本上是一樣的,雖然這看起來有些奇怪,但不失為一個有趣的現象。
  • 芬蘭旅遊攻略 |羞(men)澀(sao)的芬蘭人
    這是第一篇,講講羞答答的芬蘭人。想去芬蘭旅遊?芬蘭人的性格你了解嗎?人們普遍說「芬蘭人為人處事比較內斂,習慣的生活方式就是與別人保持一段距離,不喜歡表面熱情,只對真朋友特別好」,簡直不能再吻合!他們究竟有多麼內向和羞澀?看了這篇你就知道啦。芬蘭有個笑話是這樣講的,「一個內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自己的鞋子,一個外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你的鞋子。」
  • 《SISU芬蘭人幸福的藝術》:為什麼芬蘭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他認為,芬蘭人的勝利即使算不上「令人震驚」,也是「出人意料」的。他寫道,與蘇聯軍隊相比,芬蘭軍隊什麼都少,唯一比對方多的就是SISU精神。即便在這樣極端的氣候中,芬蘭人依然熱愛生活,熱衷戶外活動。每年6月下旬的仲夏節開始,芬蘭人會暫別日常生活,集體隱退,一頭扎進大自然。在夏季木屋裡住上三四個星期,盡情享受夏日充沛的陽光,遊泳、釣魚、划船......整天閒逛,不修邊幅。如果你認為在夏季木屋裡度假是一種休閒浪漫的生活,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 放眼全球,芬蘭人是跟我們華夏民族DNA最為接近?難以置信
    相似的DNA 根據研究表明,有一個人種的基因和我們華夏民族的DNA非常的接近,這個人種就是芬蘭人,他們還被稱為華夏可能說起基因,大家會感覺非常的深奧,換句話說,芬蘭人其實就是我們的表兄弟。沒錯,由基因決定的表兄弟,並且就此一個,絕無他人。 相似的DNA決定了我們的身體構造有非常大的相似性,比如說頭骨和面部輪廓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但是我們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我們的不同主要體現在膚色和發色上。我們的頭髮都是黑色,他們是金黃色。
  • 芬蘭人妙度極晝夏季
    為度過「日不落」的漫漫夏季,芬蘭人奇思妙想,創出一些瘋狂賽事:背老婆、背蟻穴、擲手機、扔擠奶桶、拍蚊子、蒸桑拿……  促旅遊  芬蘭地廣人稀,夏季短促。為把人們聚集起來共度夏日歡樂時光,瘋狂奇異的競技比賽應運而生。  路透社26日援引芬蘭人託尼·豪塔邁科斯的話報導:「或許我們有點瘋狂,但這些比賽能讓我們愉快度過短暫夏日。」
  • 芬蘭人的幸福小秘密:別墅豪宅全放著,偏住沒水沒電的小破屋
    沒有資源出口,芬蘭人只能「把灰質轉化成GDP」,也就是輸送人才!所以教育是芬蘭社會最重要的一環,SISU精神正是他們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是芬蘭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芬蘭人用SISU創造生活和幸福SISU是什麼?
  • 芬蘭人如何看待瑞典、丹麥、和挪威
    挪威人也有很多其芬蘭人羨慕的東西,比如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海產食品以及深藍色的大海和高聳的雪山。挪威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國家之一,這一點芬蘭人也是願意承認的。芬蘭人和丹麥人的關係較好丹麥人和芬蘭人同樣喜歡喝啤酒。
  • 芬蘭人對中國移民接受度高
    近日我在報紙上讀到一篇有關移民的報導稱,從事公務員工作的芬蘭人,對移民的接受度成上升趨勢。  從統計數據來看,在不同國家機構從事不同職業的芬蘭人,對移民的印象不大一樣。不過整體來說,仍能反映出一些規律:芬蘭人對鄰近國家的白種人移民,接受度特別高,例如來自北歐鄰國、英國、德國等國的移民,芬蘭人的正面接受度幾乎高達95%以上;對來自中國的移民,接受度較白種移民低,但整體來看仍算不錯,約為85%。
  • 讀《芬蘭人的噩夢》有感
    芬蘭人的噩夢其實並不單單是芬蘭人的噩夢,而是很多身性靦腆的人的噩夢。內向的人很多行為都是向內求的,希望能和這個世界有最少的接觸,這樣能達到自己和社會彼此互不影響的兩全其美的狀態,但生活有時候會推著人往前走,人畢竟是社會性的動物,不和社會打交道還是挺難做到的。
  • 來看看你是哪類精神芬蘭人
    《芬蘭人的噩夢》這本書是芬蘭漫畫家卡羅利娜·科爾霍寧的繪本。在這個小繪本裡,用簡單的畫作,呈現出芬蘭人種種內向表現——他們需要空間,不善於與人保持過於密切的接觸,比起很多人聚會的熱鬧,他們更喜歡一個人呆著。
  • 芬蘭人認為生活快樂比掙錢更重要
    新華網赫爾辛基8月19日電據芬蘭媒體19日報導,芬蘭一家諮詢機構最新公布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目前處於經濟衰退中的芬蘭人對於獲取更多財富的積極性大大減退,他們認為生活快樂比掙錢更重要。  芬蘭一家諮詢公司今年6月至8月對1000餘名15歲至70歲的芬蘭人進行了問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