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鮮有人注意到,廣州市政府已正式批准將番禺大道南更名為南沙大道。
除更名一事外,2月7日這天還有一則新聞:博納影業母公司——廣州文投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擲3.25億巨資,拍下南沙靈山島尖一地塊。
如果回顧一下歷史的話,會發現,這條路曾多次更名。
再回想去年虎門二橋更名為南沙大橋一事,就會發現,這兩個「更名事件」,猶如不同行政區域之間上演的一出精彩的「量子糾纏」故事。
而透過它們間的綿長的糾纏,又會發現,南沙這個最後的贏家,在省市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正在不斷提升和加重。
南沙是2005年從番禺獨立出去成為南沙區的。但南沙大道早已有之。
上世紀90年代初,因為建設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番禺大道北以南,修建了一條長14239米、寬80米的交通大動脈。當時從建設規劃之日起,這條路就命名為「南沙大道」。
不過到了2010年,這條路被更名為「番禺大道南」。因為這一年,廣州舉辦第16屆亞運會。而亞運會的主會場——亞運城就在番禺。南沙大道因此納入到番禺大道並就此改名。
沒想到,兩年後,南沙再次迎來發展史上重要的時刻:
2012年9月,南沙新區正式批覆為國家新區,成為我國第六個國家級高新區(前五個分別為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蘭州新區),填補了華南地區沒有國家新區的空白。
當時為申報國家新區,廣州還將番禺區的東湧鎮、大崗鎮、欖核鎮劃歸南沙區管轄。規劃人口規模240萬人左右,規劃總用地面積約800平方公裡的大南沙的版圖由此形成。
南沙是大灣區的幾何地理中心。
因為番禺大道南途經的東湧鎮併入了南沙新區,所以這一年起,就有不少人多次呼籲並建議番禺大道南復名「南沙大道」。
廣州港南沙汽車碼頭,大批進口車停放在停車場。
2015年4月,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正式掛牌,南沙又迎來了一個更為高光的歷史時刻。三年後的2018年,廣州首次提出「強南沙」戰略,明確南沙是廣州唯一城市副中心。
珠三角幾何中心、廣東自貿區三大片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核心門戶樞紐、廣州唯一城市副中心、對外開放重要平臺、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不斷被「加冕」的南沙,其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GDP增速連續多年創下廣州全市第一。
隨著南沙的發展,給「南沙大道」復名的呼聲越來越高。
2017年11月南沙建設和交通局向廣州市政府提出申請復名。
2019年南沙區「兩會」期間,不少南沙區政協委員聯名提案。
2020年2月7日,廣州市政府正式批覆南沙區建設和交通局批准改名。
據悉,南沙大道已於2019年年底完成改造工程,讓南沙實現了40分鐘直達市中心的願望。與此同時,「南沙大道」作為南沙區中北部的交通大動脈、進出南沙的北大門,也成為了南沙地區標誌性的道路。
回顧南沙大道十年「正名」路,就會發現,一條路的名字,其實承載著某一區域重要的發展大義。名字代表存在,代表品牌,代表實力,甚至代表發展運勢。
去年,虎門二橋改名為南沙大橋,也是南沙與東莞「量子糾纏」的又一實例。而且,相比一條快速路改名,大橋的更名,更是讓「南沙」之名如旗幟般高高飄揚。
橫跨獅子洋的南沙大橋。
前面說過,南沙建設較晚。虎門一橋1992年10月28日開工建設時,南沙還只是個剛剛被國家批覆成立的經濟開發區。虎門大橋在東莞一側地處虎門鎮,是人所皆知的虎門銷煙、虎門海戰等歷史事件發生之地。而另一端的南沙,那時還是荒涼的沿海灘涂,故大橋立項時,冠的是「虎門」之大名。
虎門大橋1997年6月9日建成至今20多年,據說一提到虎門大橋,很多人首先就想到虎門鎮,然後是東莞,甚至還會想到深圳,總之想到的是珠江口東岸的城市,很少人會想到南沙。
因為這座大橋名字的影響力,所以2009年省交通廳召開《虎門二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會時,將項目名稱定為「虎門二橋」。其實,虎門二橋與虎門鎮並無關聯,因為它西起南沙自貿區,東至東莞沙田。
珠江口八大出海口均以「門」命名。分別是:虎門、崖門、磨刀門、蕉門、洪奇瀝、橫門、虎跳門、雞啼門。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與虎門鎮無關,但還是與「虎門」二字有關。因為,虎門是珠江主航道、獅子洋入海口的統稱。它是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且是其中最大的一個「門」。所以把這座東西橫跨獅子洋入海口的橋,命名為「虎門二橋」並無不妥。
作為繼港珠澳大橋之後首個完工的大灣區超級工程,虎門二橋備受矚目。去年,就在它建成開通前夕,眼尖的網友發現,虎門二橋靠近南沙一側的索塔上,已經噴了「南沙大橋」的紅色字樣。直至去年4月,廣東省交通廳才對外發布稱:經有關管理部門同意,即將通車的虎門二項總體項目改名為南沙大橋。
在官方未正式公布虎門二橋更名前,網友就發現了大橋索塔上的名字。
由這些細節可以想見,這是廣州南沙與鄰居東莞之間上演的一出「量子糾纏」故事。更名的背後,是來自於廣州的申請,來自於廣州與東莞的溝通協商,來自於省政府層面的大力支持。
說完了這兩個標誌性工程更(復)名故事,其實可以思考這麼一個問題:如果南沙還是個不起眼的地方,如果南沙不被看好,誰會大動幹戈去為它忙前忙後呢?
省市兩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強力助推,其實都是為了能提升南沙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互聯互通的核心交通樞紐地位,提高南沙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而這一切,亦是為了進一步做實國家賦予南沙的高度戰略定位,更好地發揮南沙的歷史承載性作用。
深茂鐵路深江段也要建一座橫跨獅子洋的公鐵兩用大橋,才能到達南沙。
未來,隨著萬頃沙支線與深中通道的連接,隨著深茂鐵路深江段的建成,隨著廣州地鐵18號線、22號線的開通,南沙與周邊的中山、東莞、深圳前海等地,又會發生什麼樣的「量子糾纏」故事呢?不妨靜待大灣區決策者們的精彩「劇本」。
出品:南都大灣區工作室
採寫/主播:南都記者 黃海珊
音頻編輯:尹佳林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