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旅居馬來西亞的莊木來全家福合影
(前排左一是以仁,左二是奶奶,右二是爺爺)
這兩天,有一位馬來西亞華裔教授趁著來泉學術交流的機會,想要為家族尋根。為此他聯繫了泉州新聞廣角,希望通過泉媒體向各界徵集線索,幫他找到祖父的家鄉。剛到達約定的見面地點,泉州海外交通史館,莊以仁就興致勃勃地拿起相機,對館外的福船進行多角度拍攝。這不僅因為他的研究方向是文化遺產領域的計算機建模和仿真技術,更因為他對船有著特殊的情感——90年前,他的爺爺莊木來就是乘船前往馬來西亞檳城,在那裡經商,成家。莊木來與家人合影
莊以仁今年46歲,幼年時正是家族發展鼎盛期,他記得爺爺經常在一大家子吃飯時提起家鄉。莊以仁:「(爺爺)他也有告訴我們,我和我哥哥,一直灌輸你們是中國人。爺爺就是經常說福建人福建人,泉州人惠安人,我也想知道,到底我的祖先、我的爺爺住的地方是怎麼樣的,這很有感覺的。」莊以仁記不起爺爺是否曾經說過家鄉的具體名字,只知道那是個位於惠安南部的鄉村,有著大多數村莊都有的成片田地和蜿蜒小溪。爺爺關於家鄉的味覺記憶,則體現在其開辦的餐館裡幾道招牌菜——十全大補鴨、燜燒鰻魚、八珍湯,家常菜——花生湯、蚵仔面線。莊以仁回憶,爺爺奶奶曾多次回鄉,祭拜莊氏祠堂,最後一次應該是在1990年左右,當時爺爺莊木來還捐資助學。 莊以仁:「有捐錢給惠安那邊的一個學校,學校就很感激他,就好像在地面上雕刻了他的名字。我聽我姑姑說,當時是捐了一萬,三十年前的一萬還挺多的。」莊以仁博士
1995年,莊木來在馬來西亞去世,臨終前他對家鄉念念不忘,但並未留下照片、書信等更為具體的線索。本世紀初,莊以仁在英國攻讀博士時,很多人看到他的東方面孔,都會詢問他是不是中國人,這喚起了他心底對祖國的嚮往。2013年,他決定回中國發展,並成為寧波諾丁漢大學的教授。
近些年,他也曾經短暫地來過泉州,並加入一些莊氏宗親群,發布尋根的消息,但由於線索太少,一直沒有進展。
莊以仁:「我爺爺經常跟我們講故事的時候,在我們腦海裡只是一個想像,沒有真實地去抓到他具體說的那個地方的景。我們那時候只是聽,沒有好好記錄,到今天也忘了很多。」
隨著年紀增長,莊以仁漸漸品出,那些爺爺反覆講述的家鄉趣事,飽含著老人濃濃的鄉愁。未能留存資料的遺憾,也促使莊以仁開啟了一個名為「記憶之錨」的3D文化遺產研究項目——通過虛擬實境技術,還原舊時物件,讓時光得以重現,傳統得以延續。
莊以仁:「有一天,我到了我爺爺的年紀的時候,我跟我孫子講故事的時候,他們就不必想像太多了,我直接把他們拉到虛擬環境裡,跟他們說這是什麼,我就把我的記憶之錨放在他們心裏面。」
線索一:爺爺莊木來,1907年出生。家鄉應該是在惠安南部的一個鄉村。線索二:莊木來的妻子翁玉英,是福州人,其兄弟姐妹分別叫莊火來、莊恩來、莊桃。線索三:莊木來1930年,與弟弟莊恩來一起前往馬來西亞,1990年左右曾回鄉捐資助學,當地有鐫刻留念。12月23日,泉州新聞廣角在電視、廣播、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平臺報導了一條《馬來西亞華裔教授莊以仁回泉州尋根》的新聞。一時間 這條新聞引起各界廣泛關注,相關政府部門、民間公益團隊立即行動起來,眾多網友積極提供線索。那麼,莊以仁能順利找到爺爺的家鄉嗎?莊以仁尋根的新聞播出後,惠安縣惠人慈善公益協會主動與記者聯繫。該協會成立十八年來,每年都幫十幾個家庭成功尋親、尋根,經驗豐富。不過由於惠北地區和惠南的四個鄉鎮,分別於2000年和2010年成立泉港區和臺商投資區,而莊氏在這三個縣區是大姓,分布在一百多個村莊,跨縣區尋找猶如大海撈針。志願者們決定先從幾個最大的莊氏聚居地入手。熱心志願者跑了惠安縣圖書館、文獻館、以及受過莊氏華僑捐贈的多所學校,他們把重點摸排範圍定在臺商區秀塗村。惠安縣惠人慈善公益協會會長黃濱榕說,因為秀塗村是泉州的出海口,當初(上世紀三十年代)那邊有很多人下南洋,特別是到馬來西亞檳城這個地方。與此同時,還有一個人也把摸排重點放在秀塗村,她叫李蔚芳,是臺商投資區負責僑聯的工作人員。莊以仁尋根的事,得到省市兩級統戰部、市僑聯等部門的高度重視。李蔚芳接到上級交給的任務後,立即發動當地的莊氏宗親和普查員幫忙尋找。臺商投資區黨群工作部統戰民宗科李蔚芳說,當時我就直接把你們新聞廣角的這條信息發到群裡面,因為我們群裡都是僑譜的普查員,他們對這些信息都會比較熟悉。李蔚芳又逐一翻看臺商區近兩年登記的僑情普查信息採集表,在秀塗村的表格中,發現了一個與莊木來妹妹莊桃同名的人。進一步核查得知,這位莊桃是新加坡歸僑,並非馬來西亞人。大家在秀塗村的尋找都落了空。當相關部門和民間熱心志願者的摸排正要重新調整方向時,一條新的線索傳來,莊木來可能是臺商區東園鎮錦厝村人。臺商區負責僑聯的工作人員隨即深入了解。12月24日下午,臺商區錦繡莊公益會向東園鎮僑聯反映,經泉州、惠安、臺商區等地廣大宗親積極查找,基本確定莊木來是錦厝村針茂自然村人。李蔚芳介紹說,剛好我們錦厝村的這個麗瓊(僑譜)普查員,剛好也發我微信說,這(莊木來)不就是我叔公嗎?她對這方面工作很熟悉,而且這幾個名字她都對得上,她媽媽是14歲從馬來西亞回來的。林麗瓊告訴李蔚芳,她的外公就是莊木來的哥哥莊火來,而她的母親莊秀鳳今年已經88歲了。十幾年前,莊木來的子孫從馬來西亞移居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兩家人從此斷了聯繫。得知這些重要線索後,12月25日下午,市僑聯派專人前往針茂自然村核實相關信息。泉州市僑聯文化聯絡部部長許錦龍說,我們尋根比較害怕的是找錯了,因為經常會有些模稜兩可的信息,有可能會混淆我們,尤其是失去聯繫後,很可能會錯掉,因為同名的非常多,如果錯了很尷尬,要核實家族關係、世系關係和親屬關係,以及個人信息。我們的採訪車子剛開進針茂自然村,我們就看到林麗瓊在村口等候。她騎車在前面帶路,把我們帶到了臺商投資區東園鎮錦厝村針茂自然村。林麗瓊說,我媽媽好激動哦,她說她也很想念那邊的人,我就馬上拿(新聞)視頻給她看。88歲的莊秀鳳也拄著拐杖趕了過來,老人回憶,她最後一次前往馬來西亞探親是在1992年,當時莊以仁可能剛好去上大學,她沒見上面。莊秀鳳說,莊木來以前在檳城開餐館,我還在那邊幫過忙。我一直想著他們會回來的,我愛他們來,他們都還沒回來過,都不知道我們家鄉現在變成什麼樣了。老人身後這幢三層紅磚樓就是莊木來1947年回鄉後,與哥哥莊火來一起出資建造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家人搬到新房住,但莊秀鳳每年都會時不時來打掃老房子,盼望著有一天,馬來西亞的親人們回家。由於工作需要,莊以仁已回到其就職的寧波諾丁漢大學,因此未能親眼見到爺爺的家鄉,為了彌補這份遺憾,記者在現場與他進行了視頻連線。新聞播出不到兩天,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莊以仁多年的尋根心願得以實現,這讓他直呼難以置信。而當爺爺出資建造的紅磚樓,以及爺爺生前經常提起的房前菜地、水溝出現在視頻中時,46歲的莊以仁激動得熱淚盈眶,多次悄悄擦去眼角的淚花。莊以仁激動地說,啊,天啊,我不知道笑還是哭好。我的心很溫暖,你們真的是神速啊。紅磚樓房二層的布置更讓莊以仁感動不已,家鄉的親人一直把莊木來一家在馬來西亞的照片,掛在客廳的牆上。莊以仁一下就認出照片中的爺爺(阿公),還有哥哥跟爸媽,他還認出最上面的照片,是自己在檳城的家,自己生長的地方。雖從未謀面,但莊秀鳳和莊以仁並不生疏,姑侄倆通過視頻熱情地聊起了家常,互相問好,關心自家親人現在何處。莊以仁還用閩南話說,姑姑,姑姑,我一定要來看你。我要來看你。在二樓客廳另一面牆上,掛著「樂育英才」的牌匾,根據落款看出,這是1989年,錦西小學暨校董會贈予莊木來的表彰匾。這與莊木來所說捐資助學的年份相符。三十多年過去了,學校的情況怎麼樣?市僑聯一行又來到錦西小學,如今這裡已是一派現代化校園的景象。經詹舜民校長介紹,由於莊木來參與捐建的的教學樓,一樓是石頭房,二樓是磚混結構,2013年在校安工程中重建了。不過,校方十分用心,將當年記錄鄉賢、華僑捐建的石刻,都收藏起來。莊以仁通過視頻終於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那塊刻有爺爺名字的石頭。錦西小學校長詹舜民告訴莊以仁說,最重的這一塊,可能當時錢捐得多。莊以仁激動地說,「哦,木來室,哇,我一定要來3D掃描這一塊」。莊以仁向所有幫助他尋根的單位和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他說,明年他一定要找時間,帶著家人回泉州謁祖。泉州市僑聯文化聯絡部部長許錦龍跟莊以仁說,祝賀你找到了根,找到了祖籍地,歡迎你有空回老家走走,有機會也希望你能來家鄉創業,看有什麼可以合作的項目,你這個專業是我們非常需要的。莊以仁笑容滿面地回答:「非常感謝,很感動。我一定來跟你們談談,要聚一聚。」早期,我國沿海地區民眾為謀生活,「下南洋」或遠渡重洋而僑居海外,形成了「有水的地方就有華人」的移民現象。現今,海外華人數量已逾千萬,華人憑藉吃苦耐勞、不忘根本的精神,讓華裔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海外華人愛家、念祖、追根溯源的思想觀念和傳統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然而,由於山水相隔、遷移久遠、通訊不便等緣故,不少海外華人失去了與故鄉親人的聯繫,奔波在尋根問祖的路上。 我們秉承「為華人華裔尋根」服務理念,希望幫助更多海內外尋親尋根人實現尋親尋根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