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明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裡,洛龍區白馬寺鎮內。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現存的遺址古蹟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AAAA級景區。
歷史上寫白馬寺的詩文難以計數,但以白馬寺為題的唐人詩中僅存三首,分別是王昌齡的《東京府縣諸公與綦毋潛李頎相送至白馬寺宿》張繼的《宿白馬寺》許渾的《白馬寺不出院僧》。
一,《東京府縣諸公與綦毋潛李頎相送至白馬寺宿》
王昌齡
鞍馬上東門,裴回入孤舟。賢豪相追送,即棹千裡流。
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煙收。薄宦忘機括,醉來即淹留。
月明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夜如涼秋。
江月照吳縣,西歸夢中遊。
眾所周知,王昌齡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其詩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在發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此詩屬於古風,格律上不十分講究,雖以「白馬寺」為題,並不十分應景,和他久負盛名的邊塞詩尚有較大差距。
《宿白馬寺》
張繼
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
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張繼也是盛唐詩人,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流傳至今,經久不衰,讓蘇州的寒山寺也名噪海內。此詩為七絕,首句就用了白馬馱經的典故,眼見斷碑殘剎,不禁惆悵滿懷,一番觸景生情的悽涼場景。
《白馬寺不出院僧》
許渾
禪空心已寂,世路任多岐。到院客長見,閉關人不知。
寺喧聽講絕,廚遠送齋遲。牆外洛陽道,東西無盡時。
許渾是個多產詩人,全唐詩收錄了他507首,是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此詩為五律,屬對工穩,但詩境不甚流暢,稍顯板滯。《瀛奎律髓》言:「詩出於元、白之後,體格太卑,對偶太切。」對他評價不是很高。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寫白馬寺的三首詩中,各有千秋,但個人偏好張繼的七絕,簡潔明了,直抵心境。
本文由周曉明(錫東刀客)原創,歡迎大家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