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2020-12-23 騰訊網

我想要的未來,是看得到安全感

那麼,到底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

不分類的垃圾會帶來怎樣的損失?

究竟如何才能把啃了二十多年的垃圾分類「硬骨頭」真正攻克?

1

「分」就是「減」

2

「一股腦」的難點和突破點

3

「罰」不是目的

你們之間的聯繫,全靠你一人死撐

從來不對你解釋什麼

當初看到這一句時,小編特別有感觸。

結語:

1

周末有空,只要天氣允許,我都會帶孩子去大自然中透透氣。

比起城市裡的遊樂場,我更願意帶她去郊外或森林公園裡走一走,甚至還會去城市周邊的村莊待上兩天,讓她體會田間地頭的快樂和大自然的樂趣,自然生長。

入夏後,天氣炎熱。每次出門,總被孩子的奶奶攔下:

「外面好曬啊,而且還有好多蚊子,在家裡待著多舒服啊。」

但我依然堅持每月一到兩次帶著孩子去戶外踏青,我覺得這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多年前,我看到過理察·洛夫的著作《林間最後的小孩 - 拯救自然缺失症兒童》,書中提出了一個叫做「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最近,這個「自然缺失症」再次被西方媒體報導。

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綠色自然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出現焦慮、抑鬱等各種心理問題的風險能降低55%。

另一項美國研究證實,缺少綠色空間等城市環境因素,會增加肥胖症、癌症、心理疾病等各種疾病的風險。

2015年《自然》雜誌的最新研究成果,戶外活動的時間是近視發生的唯一強相關因素,眼睛接觸陽光的時間越短,近視的風險越高。

現在,很多孩子的周末活動,不是上補習班,就是去逛商場,家長不會刻意帶著孩子去親近大自然。

即使是節假日,帶孩子外出旅遊時,多半也是選擇迪士尼等大型遊樂設施樂園,而非有山有水有泥土的大自然。

讓孩子走出鋼筋水泥的牢籠,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應成為孩子童年的主旋律。

2

自然,本應是孩子最好的夥伴。可是,很多父母卻認為,到大自然中是浪費時間和精力,阻止孩子去接觸自然。

和自然斷裂,不僅會讓孩子失去對生命的體察,更會讓人失去支撐內心的力量。

曾在「自然之友」從事環境教育的胡卉哲老師,曾經接觸大量的城鄉兒童。

他發現,往往來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更加見多識廣,口才更出眾,顯得更聰明自信,但也更容易缺乏耐心和注意力,容易變得暴躁。

比如有的孩子會整段整段地講述他對「全球變暖」的理解,還有對北極熊的擔憂,確實挺有見地。但如果請他觀察一下臨近樹上的小鳥,他卻無法靜下心來尋找。

有時候,當他們把孩子帶到林地,請孩子們去數數周圍有多少種顏色的時候,很多孩子會興奮地散開跑遠。

但有的孩子卻會拿著筆站在原地,既不走也不看,埋頭寫下紅色、綠色、紫色、棕色……其實他寫的只是他理解的顏色的概念。他就站在自然當中,但沒想到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和確認。

這些,就是「自然缺失症」的症狀。

除此之外,「自然缺失症」的症狀還可能表現為:

1、 孩子因為缺少戶外運動而導致肥胖和體弱,動作協調性差;

2、 由於在室內過多接觸電子設備、書籍、繪本、玩具等,聽覺、嗅覺等感官發展較弱,小小年紀就近視眼;

3、 和其他小朋友相處不多,不願意一起參加戶外集體活動,不懂分享,強勢霸道,沒有合作和禮讓意識;

4、 長期和家人在一起,語言表達僅限於日常常用詞彙,影響交往能力和語言使用能力,出現膽小、害羞、木訥等社交短板;

5、 走出戶外的頻次少、戶外活動時間短,造成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力、觀察力不夠,甚至出現憂鬱、焦慮等心理問題;

6、 身體和皮膚與動植物的接觸少,觸覺不靈敏或過於靈敏,主動發現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培養,影響洞察力、創造力和想像力;

7、 與自然脫節,對自然的認識只停留在書本中,甚至不認識常見的植物和農作物,感受不到生命的奇妙;

8、 對自然界的生物表現冷漠或恐懼,缺少對外界新鮮事物的興趣,不能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情商低,缺少同情心,比如虐待小動物、破壞綠樹花草、破壞環境……

接觸大自然太少,孩子們過於依賴自己大腦裡的信息和成年人灌輸的概念,但對由身體五感帶來的各種豐富體驗,卻漸漸變得「接收無能」了。

來自中國臺灣的環保專家李偉文的觀點則更為痛切:「如果孩子們從沒有被自然感動過,長大後會如何看待其他生命?

如果孩子們從未有接近土地的體驗,長大後會如何對待我們的自然環境?如果這些沒根的孩子長大,開始主導未來,我們又會走向何處?」

遠離自然之痛,不僅觸及當下的孩子,更會影響世世代代。

3

如何改善這種現狀?很簡單,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放養就可以了。

放學後,周六日,讓孩子從補習班、商場、手機、IPAD中走出來,走進大自然這部百科全書,在裡面探索神奇的事物和迷人的樂趣,在裡面找尋學習的興趣和培養生活的愛好。

很多父母都認為,學習就是要把孩子按在書桌前,寫字背書。但大自然才能啟發孩子最原始的學習動力。

生物性理論之父愛德華·威爾遜在自傳《自然主義者》中提到:

「大多數孩子都有一個愛玩蟲子的階段,而我從未告別這個階段。在培養一名自然主義者的過程中,關鍵是親身經歷,而不是系統的知識。

最好去做一段時間未開化的原始人,不知道那些名稱和解剖細節。最好是使用很多的時間去探索和夢想。」

雖然知識很重要,但是,興趣和愛好,激情和目標才是奮鬥的長期動力,大自然這部百科全書會給孩子一個應有盡有的世界,會讓孩子具備探索和夢想的能力。

很多沒有深度投入到自然中的孩子,可能一時無法靜下心去觀察和體會大自然那些細微的奧秘。

這就需要家長在前期做一些引導,待孩子發現樂趣之後,再任由孩子自由探索。

最近從《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裡梳理了一部分簡單易行的小活動,並開始帶著孩子逐個去做,最近一到戶外時間孩子可開心了。

今天分享出來,讓大家在樓下小區、城市公園、周邊景點等常去的自然環境中,就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探索自然的樂趣。

1、搜集石頭

幾乎所有小朋友都喜歡搜集各種石頭、貝殼和化石。

收集回家後,可以泡在一個透明瓶子裡,做花瓶的裝飾,給石頭畫畫、也可以用砂紙等工具打磨石頭,做個石頭不倒翁。

如何利用撿來的石頭,是孩子創造力的一種體現。給他們空間自由發揮,他們內心得到滿足的同時,創造力也能得到提高。

2、發現木板下的隱秘世界

找一塊廢舊的木板,放在裸露的泥土上。一兩天後再來,抬起木板,看看到底有多少物種躲在木板下。

找一本圖鑑幫助孩子辨別這些小動物。一個月以後再來,抬起木板看看又來了哪些新居民。

每一次有新發現,孩子們都會很驚喜。這個過程就能讓他們嘗試到探索的樂趣,這種探索能力也會自然地應用到學習和工作上。

3、發現10種小動物

在長距離徒步時玩這個遊戲最好。跟孩子約定,在行走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周圍哪裡有小動物,爭取找到10種,包括哺乳動物、鳥、昆蟲、爬行動物、蝸牛或者其他動物。

發現小動物也可以指發現動物的足跡、鼴鼠洞,以及其他任何動物經過或者居住過的痕跡。這個遊戲一般都能提起孩子的興趣,還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4、認養一棵樹

在家周圍找一棵樹,讓孩子認養它。並非需要每天澆水,而是要持續觀察樹的變化,並跟樹建立一些聯繫。

比如春天來了,帶孩子去觀察樹發生了什麼變化;颱風過後,帶孩子去看看樹有沒有受傷;

平時也可以記錄什麼動物曾在這棵樹上棲息。孩子有小秘密,可以讓TA埋到樹下,一段時間後再來看看。

認養一棵樹,讓孩子跟自然中的一樣東西產生深度的聯繫,不僅能持續培養孩子的觀察力,還能讓孩子更有同理心。

5、鼓勵孩子野營

給孩子買一頂帳篷或者幫他們做一個帆布帳篷。節假日或周末去海邊、戶外露營一晚,實在太忙,在小區花園裡睡到凌晨也是可以的。

把帳篷的頂布拉開,跟孩子躺著一起看天,觀察星星、雲朵,最好有一本介紹星座、雲朵等天文現象的書,跟孩子一起觀察這些平時就在身邊但卻不曾用心去看的美景。

6、去釣魚

對5歲以下的孩子來說,能夠把釣竿放下,垂到水面就很不錯了。對年齡大些的孩子,要從最簡單的釣具和技術開始。為了安全起見,可以把魚鉤弄直,這樣萬一釣到不想要的魚,無損傷地把它放回去也更容易些。

常帶孩子釣魚,能夠鍛鍊孩子的耐心和觀察力。魚兒上鉤的那一刻,所有等待的無聊都會化為興奮和欣喜,更能讓孩子明白,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大自然是最棒的指導師,孩子們能在大自然中開拓思維,能在豐富多彩的空間裡讓想像力任意馳騁。

大自然是天然的實驗室,能以不同的方式來激活孩子們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聽覺,讓他們盡情的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大自然還是一劑良藥,可以減壓,增強體質,使精神得到滿足,帶來創造力,幽默感,安全感。

愛默生說過:「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如果一個家庭讓孩子更多的融入自然中,他們會得到無價的回報。

把孩子放歸自然吧,讓他們回到一個生命最初的家中去。

來源:家庭教育

監製:毛亞明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01周末有空,只要天氣允許,我都會帶孩子去大自然中透透氣。比起城市裡的遊樂場,我更願意帶她去郊外或森林公園裡走一走。甚至還會去城市周邊的村莊待上兩天,讓她體會田間地頭的快樂和大自然的樂趣,自然生長。每次出門,總被孩子奶奶攔下:「今天又降溫啦,還出去幹嘛?待在家裡舒舒服服的多好!」但我依然堅持每月一到兩次帶著孩子去戶外踏青,我覺得這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不跟自然接觸!
    ——皮媽文 | 我是嬌嬌媽來源 |  嬌嬌媽(ID:jiaojiaoma8)周末有空,只要天氣允許,我都會帶嬌嬌去大自然中透透氣。比起城市裡的遊樂場,我更願意帶她去郊外或森林公園裡走一走,甚至還會去城市周邊的村莊待上兩天,讓她體會田間地頭的快樂和大自然的樂趣,自然生長。「外面好曬啊,而且還有好多蚊子,在家裡待著多舒服啊。」
  • 奧地利飛行員飛出「待在家裡」幾個字,被質疑:你怎麼沒待在家裡
    圖:「待在家裡」 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4日報導,22日,一位富有創意的奧地利飛行員為了呼籲人們遵守政府提出的新冠病毒疫情期間自我隔離的建議,於是用他的飛行軌跡寫出了
  •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待在家裡,也不願意出去旅遊?
    生活中,許多人經常旅遊,但有些人寧願待在家裡,也不出去旅遊,究其原因,多種多樣,但我覺得不外乎這麼幾點:怕花錢,怕麻煩,怕受累,沒興趣。怕花錢旅遊是要花錢的,雖然說現在人們經濟狀況比以前好了很多,但需要花錢的地方也不少,買房、買車、孩子上學、人情隨往、柴米油鹽等等,那一樣離了錢能行?即使手裡有點錢,不少人也瞻前顧後,想把錢用在認為更重要的事情上,在所有的事情裡面,旅遊,排位不可能靠前。
  • 「待在家裡」到底是「stay home」還是「stay at home」呢?
    天天宅在家裡,做一個宅男宅女的生活,怎麼樣呀?有沒有一種輕鬆寫意般的感覺()?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待在家裡」。「待在家裡」到底是「stay home」還是「stay at home」呢?1)stay home VS stay at home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home是一個神奇的詞。看上去home表示「家」是一個名詞,但實際上它可以作為一個副詞,表示在家地,朝家地。
  • 卡納瓦羅:義大利的防疫措施並不規範,我呼籲人們待在家裡
    日前,恆大主帥卡納瓦羅在接受義大利天空體育的採訪時表示和中國相比,義大利的防疫措施還不規範,他希望政府可以出臺更嚴格的法律來讓人們待在家中。圖源:internews.it他在採訪中說到:「目前所有從義大利返回中國的人都需要接受隔離,不管你是不是從疫情最嚴重的地方來的。我就待在家裡,其中有5天都沒有和任何人聯繫。現在中國的疫情正在好轉,中國的防疫措施很出色,他們從一開始就封鎖了疫情最嚴重的地方。從疫情出現到現在已經兩個半月,中國的情況已經好很多了。
  • 義大利小夥病床呼籲:重視疫情待在家裡
    正躺在病床上的德·安吉利斯坦言,以前他總覺得自己平時堅持鍛鍊,健康無憂,但實際上年輕人也可以很脆弱。德·安吉利斯還講述道:「一開始我對這種病毒不太重視,還到處跑,可是不用多久,自己就住進來醫院。」在視頻的最後,他呼籲市民遵守疫情期間的禁令,待在家裡。21日,德·安吉利斯再次發文,稱病情正在好轉。
  • 「新冠」了,政府要我們待在家裡,Stay at home!還是Stay home?
    在家;在家鄉;深深地;深入地vi. 回家;有家;朝向;自動導航 vt. 把…送回家;送…回家;給…提供住處;使有安身之處以上可以看出home有名詞和副詞,當名詞時:home:n.( where one lives ) 家His father worked away from home a lot.他父親經常出差。 His home is Scotland now.現在蘇格蘭是他的家了。
  • 印尼一村莊讓志願者打扮成「鬼魂」巡邏 嚇唬人們待在家裡
    近日,印尼科布村(Kepuh)一個青年團體讓志願者打扮成「鬼魂」在街道上巡邏,用以嚇唬人們待在家裡。因為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反對全國封鎖以遏制新冠肺炎疫情,於是該村決定自己採取措施,實施「鬼魂」巡邏,希望村民能夠待在家中,遠離新冠病毒。
  • 世界最高樓哈利法塔亮出「待在家裡」,十幾種語言滾動播放
    海外網3月26日消息,據阿拉伯國有電視臺25日消息,阿聯世界最高建築哈利法塔近日用阿拉伯語、英語、漢語等十幾種語言打出了滾動字幕「待在家裡」(StayHome),以呼籲民眾減少外出。據悉,阿聯發起了一項名為「待在家裡,保證安全」的活動,鼓勵民眾不要離開家,除非有必要或出於工作原因。
  • 大選日前夕,美國各地居民接到「神秘電話」:注意安全,待在家裡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崔妍】「這是一個測試電話。是時候待在家了。請注意安全,待在家裡。」美國大選3日正式開始,然而,在大選日的前幾天,該國各地居民卻相繼接到了多通這樣的「神秘電話」……據美國《華盛頓郵報》4日報導,很多美國民眾在大選日的幾周前都相繼接到了一通匿名電話,並被告知他們最好近期「待在家裡」。
  • 每日小乾貨 | 都是「待在家裡」,stay at home、stay home 差在哪...
    許多家長選擇待在家裡照顧小孩。 Closing the shades and binge-watching TV shows can be a good way to relax and pass the time when you stay at home.
  • 春節放假待在家裡可以做什麼?答案就在你的手機裡
    【手機中國導購】一場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牽動著大家的心,為了儘可能降低感染風險,「宅在家裡」也成了2020年春節長假的「主旋律」。不過這時候問題來了,待在家裡可以做些什麼,好讓我們的假期充實一些。但是今年春節假期不宜走親竄友和出門遊玩,我便安心待在家中讀起了書。一加7T Pro雖說我手上沒有專門的電子書設備,但是一加7T Pro的閱讀模式就很好地發揮了作用。這個功能開啟後,手機屏幕色彩會強制變成黑白,另外這款手機的90Hz流體屏可有效緩解屏幕拖影的問題,對肉眼更加友好,即使長時間閱讀,我的眼睛也沒有出現不適感。順帶一提,一加7T Pro舒適的手感讓人不願意放手。
  • 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人,選擇終日待在家裡,足不出戶
    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人,選擇終日待在家裡,足不出戶,不參與任何社交和工作,過著似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很多甚至這樣一待就好幾年,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其實原因很多,家庭的變故、事業或者婚姻受到挫折、個人的價值觀以及心裡疾病等等。
  • 英文外刊,當人們都待在家裡後,世界更天然了
    為防止新型冠狀病毒蔓延,許多人繼續待在家中。As a result, people are making less pollution, and the air has become cleaner.因此,人們製造的汙染減少了,空氣也變得更潔淨。
  • 面對疫情蔓延,泰國總理巴育喊話:「待在家裡」「我不想封國」
    泰國總理巴育敦促民眾遵守防疫法規,最好待在家裡,因為二次疫情的新增新冠病毒病例創下紀錄,泰國公民有義務幫助國家遏制迄今最大的新冠病毒爆發,避免「封國」,當局4日確認有745例新冠新增確診病例
  • 「待在家裡!」烏茲別克斯坦國家通訊社官網頭條刊發一句話新聞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周翰博】塔什幹消息:25日,烏茲別克斯坦國家通訊社官方網站頭條位置刊發一句話新聞「待在家裡!」新聞採用簡短、醒目的文字提醒民眾,新冠肺炎疫情嚴重,不可隨意走動,要嚴格遵守國家制定的疫情防控措施。
  • 美國年輕人準備用桑德斯的競選app到處打電話,勸老年人待在家裡
    像中國年輕人一樣,美國的年輕人也為了勸說老人待在家裡「操碎了心」。很多中老年人不擅長使用電子產品和社交平臺,不太能意識到如今新冠疫情的嚴重性,也不太清楚正確的防護和隔離措施。
  • 待在家裡沒事幹,就養這兩種植物,緩解焦慮,再合適不過了
    導語:人如果待在一個固定的環境裡時間久了,心情肯定會焦慮不安,緊張。現如今大家在家裡也都待悶了吧,如果家裡待得比較煩躁,其實可以通過養花來調節情,分散注意力。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兩種能夠緩解焦慮的花草,這兩種花草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夠散發沁人心脾的香味,以此來緩解緊張的心情,花友們趕緊跟著小編來看看到底是哪些花卉吧。1、薰衣草薰衣草又名香水植物,靈香草,拉文德。屬雙子葉植物綱、唇形科、薰衣草屬的一種小灌木。
  • 以前大年初五外出打工,現在初十都過了,為何農民工還待在家裡?
    畢竟賺再多的錢也比不上和自己的家人待在一起幸福快樂。另外現在自己年齡也確實大了,找工作實在是難!能幹的活也越來越少了,就算出去找工作,自己該幹什麼能幹什麼也說不好。還不如呆在家裡,等著親戚朋友介紹點活幹。再加上自己出去找一大圈工作,到頭來卻發現沒有一個是自己想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