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去過些風景名勝之後,對於各種旅遊推廣語,就不是很往心裡去了。人們熱衷評比,常見「四大XX之一」、「XX第一X」這樣的稱號,不僅有排擠同類的嫌疑,也像是直白而不走心的套路。
光是明文標榜「江南第一山」的,就有江蘇無錫的惠山、安徽池州的九華山,還有浙江德清的莫幹山。幸虧臨安的天目山、南京的棲霞嶺、蘇州的虎丘沒有那麼張揚,不然,究竟誰是更實至名歸的「第一」,恐怕就更難講了。
每一座山,都有令人流連忘返的理由,或繽紛,或壯美,或秀麗。山,各有所長;人,各取所需,如此而已。
如果有一座山,可以滿足許多需求:既有歷史的淵源,又具今日的時尚,可以讓人在陌生的旅途中發現久違的感動,一邊徘徊於多姿多彩的世相,一邊萌生歸宿於此的心願……那麼,或是莫幹山吧。
印象裡的莫幹山,是沒有什麼旅遊旺季或是淡季的。春日採花,夏季避暑,入秋賞葉,嚴冬看雪,四季都有好風光。莫幹山也是一個多重氣息交匯的地方:它頂著古老的名字,充當著時下的網紅;它在每一個峰巒翠谷間,羅織著璀璨的幻象;它在每一個燈火闌珊處,回應著人們的心靈之需……
或是遁世,或是回首,或是詩意,或是俗常。或許,是不是「江南第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山在我們心裡的樣子。
莫幹山的名號,不只有「江南第一山」,還有「四大避暑勝地」之一。
有時候,一個地方名號太響,反而容易產生偏見:好似莫幹山是只屬於盛夏的避暑地。但是,如果只將它用來避暑,豈不是辜負了這宜人的山?
莫幹山是一座平易近人的山。它處在長三角腹地,距離杭州、上海、南京市區都在1~3小時車程以內,輕鬆可達。它是周圍市民的桃花源,沒有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黃山的奇幻……從一開始,就沒有太多先入為主的設定,只等人自己去發現和體會。
如果一定要為莫幹山設一個條件,那麼我會認為它最適合靜處。生活在繁華都市裡的人,總是需要一份清靜的。人們向寫字樓辦公室的窗外眺望,一座莫幹山,可以成為最真切的期待。
都說莫幹山是個「綠、涼、清、靜」的世界。當夏天的熱躁褪去、秋天的惆悵襲來時,也仍是適合去莫幹山裡走一走的。因為這個世界,不僅在於肌膚的清涼,更在於內心的清靜。
莫幹山的秋,天宇澄靜,明朗暢快,走進去,讓人忍不住多深呼吸幾次。蒼翠欲滴的山,隨著秋日的漸入佳境,也將逐步現出斑斕的層次。滿坡延綿不絕的竹林,冥天布地,在秋日裡變得更為安靜,包裹起倦怠的身心。
莫幹山是幽靜的山,靜靜地與你溝通著每一種美感:在山中,看雲起的虛靈、霧聚的夢幻、瀑飛的奔騰、雨滴的從容。在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嘈雜,耳邊只聞風聲颯颯,流泉汩汩,偶爾傳來鳥兒啾鳴,更覺林靜山幽。
當然,綠茵如海的山間,少不了星羅棋布的別墅,為每一顆遠行的心留著歇腳的去處。
莫幹山可能是目前民宿開發最熱門的地區。但是,對於這座綠化覆蓋率達92%以上的山,我倒不是很擔心它的環境會遭到破壞。因為,優秀的度假勝地自然明白:沒有什麼比出售空氣、陽光和綠色更能打動人心。
莫幹山如今以「避暑」聞名,因其在近代的復興,與避暑休閒活動密切相關。
曾幾何時,「避暑」是與皇親國戚、達官顯貴聯繫在一起的。比如承德避暑山莊,在夏天的時候,皇帝和近臣都會搬去那裡生活辦公,儼然帝國的「夏都」。
19世紀末,有傳教士到莫幹山獵遊,發現這裡修篁遍地、清泉競流、清涼幽靜,於是撰文紀遊發表,吸引了外國人前來修建別墅。近代意義上的莫幹山面貌,從此開始呈現。
圖片 | 路燈攝影
1896年秋天修建的貝勒別墅,在和時光抗衡了一個多世紀之後,依然完好地佇立在莫幹山的一塊陡峭山崖上。今天莫幹山的民宿產業,也是方興未艾,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前來打卡。
莫幹山是近代避暑風氣的濫觴,也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民宿文化的發源地。前些年,有國外媒體評選全球最值得去的45個地方,中國入選的是西藏和莫幹山。莫幹山之所以能入選,此地近600家民宿功不可沒。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莫幹山就是民宿的代名詞。還有人說,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睡一次莫幹山。雖然聽著有點曖昧,但也得承認,這比所謂的「江南第一山」更能打動人。
去過很多山,也住過很多民宿,真正能產生強烈願望,要「睡」在此處的,或許只有莫幹山。
隱匿在青山綠水間,不為任何功利目的,睡一個好覺,只是遠道而來,找到一個歸心的地方,卸下所有防備,投身靜好的歲月,收穫至深的撫慰。
夜晚,在群山和星空的守護下安然入夢;清晨,在陽光的親吻或鳥鳴的召喚中醒來,推窗看見山,滿是動人的風景,美得像童話一般。
童話,對於成年人來說,是虛無縹緲的。而對於相信童話的孩子來說,那裡就是甜甜的夢鄉。或許,睡在莫幹山裡,就是我們每個人都相信的童話。
住在莫幹山,比城市幽靜,比山野豐富,比園林自然。在這美好而有詩意的生活裡,浪費一點時間也無妨。其實,慢下來反而更能體會生活氣息,留意那些值得被珍視的心思和細節。
所以,民宿大概也不只是酒店,而是理想生活的實現。民宿為我們設計了一條路:回歸鄉野,讓山居成為美好的日常。
莫幹山究竟意味著什麼?只是一個散心或是睡覺的地方嗎?
上世紀30年代,黃郛與妻子到莫幹山隱居。黃郛不滿足於做一名普通避暑客,而希望為莫幹山鄉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他們避世而不避民,發起了「莫幹山農村改造實驗」。
黃郛不忍莫幹山區農村兒童「終日兩眼看天地」,與夫人籌辦了「莫幹小學」,讓周邊的孩子有書讀。他們還興建藏書樓,組建莫幹農村改進會,開辦農民夜校,成立蠶桑合作社,開鑿水庫,發展牧場,設立免費醫療室……莫幹山的面貌為之一新。
「黃郛在山上住的辰光最長,人緣很好,對我們也比較照顧……」老人們如是回憶說。莫幹山地區後來的發展,仍或多或少地受到當年農村改造的遺風影響,即使在今天,也有頗多值得學習借鑑之處。
莫幹山可以是多個城市的後花園,然而它終究不是與世隔絕的。
每個人都放不下莫幹山裡的田園牧歌。不過,莫幹山更像一個山裡的市井,折射著社會充盈、人文泛彩,盡顯經濟繁盛、精神家園殷實。
城市是大地的產物,鄉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影響著城市。青山綠水,茂林修竹,清泉雲海,是莫幹山的魅力所在。然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人居環境離不開人的開拓與營造。當一個人將心思與理想盡匯於此的時候,他也便與莫幹山的鳥鳴、書聲、建築、往事、點點滴滴融為一體,再也不可分開了。
莫幹山是詩意的棲居地,也是城市文明之下桃花源式的鄉村空間形態。雞犬之聲相聞,畦道縱橫交織,當人們厭倦了疲憊都市生活,希望有一個放空自己的地方,這裡提供了一片「試驗田」,讓人去探尋理想的生活模式。
我們可以踏遍萬水千山,能讓身心擁有歸屬感的地方,卻是鳳毛麟角。或許,莫幹山也不是一個終點站,它只是一個讓我們繼續營造的地方。今朝與往事,渾如莫幹山的秋色,有斑駁,有爛漫。治癒心靈的地方,或是經年累月時,或是靜水深流處,或是無盡的莫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