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18日報導外媒稱,多才多藝、作品遍及全球的建築師貝聿銘16日去世,享年102歲。
事業橫跨數十年多類型
據美聯社5月16日報導,貝聿銘曾用巨大玻璃金字塔重振羅浮宮,並通過形狀多樣的美國搖滾名人堂表現出反叛精神。
從華盛頓特區的國家美術館,到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貝聿銘的作品不一而足。他的建築以強有力的幾何形狀和巨大的空間為世界各地景觀增添了優雅,其中包括香港中銀大廈和北京香山飯店。
他的事業橫跨數十年,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一直持續到新千年。
貝聿銘潛心推敲每個項目,研究其用途,並將其與環境聯繫起來。但同樣令他感興趣的是建築的藝術性以及他所能創造的效果。
他說:「從一個層面上來說,我的目標只是讓人們樂於進入一個空間並在它周圍行走。但我也認為,建築可以影響人們,促使他們想要在生活中做更多事情。這是我認為最有趣的挑戰。」
學童時期的貝聿銘在上海受到上世紀30年代建築熱潮的啟發,後來他移民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他從最初設計辦公樓、低收入住房和混合使用的綜合設施,發展到在全世界設計博物館、市政建築和酒店。
他逐漸建立了一種融合優雅和技術的現代主義風格,作品給人以乾脆利落、嚴謹細緻的感覺。
他的重大突破是在1964年,當時他擊敗路易·卡恩和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等著名建築師,被選中設計波士頓約翰·F·甘迺迪圖書館。
謙遜的貝聿銘以外交技巧嫻熟而出名,他說服客戶把錢花在其大型項目上,並與眾多工程師和開發商合作。
對貝聿銘來說,似乎沒有什麼挑戰是難以克服的,包括位於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中心伊利湖畔的搖滾名人堂。貝聿銘研究了搖滾樂的根源,在設計中把不同的形狀融為一體。他用一個類似帳篷的透明結構封頂,這個結構是「開放的——就像音樂一樣」。
1988年,裡根總統授予他國家藝術勳章。他還獲得了享有盛譽的普利茲克建築獎(1983年)和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1979年)。喬治·H·W·布希總統1992年授予他總統自由勳章。
1990年,貝聿銘正式退休,但繼續從事項目工作。他的兩個兒子——貝禮中和貝建中——子承父業,在1992年創辦貝氏建築事務所。
這是1989年3月29日拍攝的貝聿銘在法國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前的留影。(新華社/美聯社)
羅浮宮是其最具爭議作品
據路透社5月16日報導,貝聿銘的現代設計風格和出自他手的備受矚目的建築項目使他成為20世紀最著名、最多產的建築師之一。這些建築作品展現了精確的幾何感和一種崇尚陽光的抽象品質。
貝聿銘的建築作品由石頭、鋼筋和玻璃組成,他經常把玻璃金字塔融入他的設計項目中,如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事實證明,羅浮宮項目是貝聿銘最具爭議的作品,首要原因是他並非法國人。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選定貝聿銘為羅浮宮做設計。貝聿銘隨後花了四個月的時間研究那座博物館以及法國歷史。
貝聿銘為羅浮宮博物館做的設計極為新潮,他設計了一座用鋼架結構和玻璃牆搭建而成的金字塔型建築,以此作為博物館的前廳,附近還配有三個規模較小的金字塔型建築。
貝聿銘說,為羅浮宮做設計無疑是他職業生涯中最艱難的工作。他說,他希望創造一個具有現代化氣息、但又不偏離於博物館傳統部分的空間。
大師五大代表作
據法新社紐約5月16日報導,著名建築設計師貝聿銘身後留下了5大代表性作品。這些建築呈現出優雅的幾何線條,以極具特點的不規則外形著稱。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1978年)
貝聿銘設計完成的是美國國家美術館擴建的東館。主建築的這一增加部分呈現出的是由混凝土和玻璃結構承載的兩個三角形。設計師丹尼斯·夏普曾表示,「這一建築物在70年代以及後來影響了全美國的博物館建築」。
巴黎羅浮宮金字塔(1989年)
貝聿銘設計的金屬和玻璃金字塔矗立在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巴黎羅浮宮拿破崙庭院中。貝聿銘的不凡之處在於想像出一個地下入口,它可借地下通道將博物館的3個不同側翼連接起來。位於金字塔下的中央大廳因這個龐大作品的玻璃結構而亮堂起來。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1989年)
中國銀行大廈是香港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高達367.4米。這座大廈被建在花崗巖地基之上,由4個以玻璃帷幕及鋁合金建成的三角形塔樓組成,這些塔樓高度不盡相同,外表呈幾何狀,白天可反映變化的天空,晚上可照出城市的燈光。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日本美秀美術館(1997年)
該美術館有四分之三被埋藏在地下,目的是保護被列入國家保護名單的自然景觀。參觀者藉由一條邊上栽有櫻花樹的小道,然後通過一個帶有繩索的步行橋,穿過一條隧道,最後抵達主建築。這個有著三角形玻璃屋頂的建築陳列著豐富的東西方藝術藏品。
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8年)
據設計師本人說,在一個人工島上建起的這個5層建築考慮到要體現出「伊斯蘭建築的精髓」,要求它「可被視為一個雕塑」。雄偉的沙色建築是由立方體和八角形體交錯組成的,根據光影變換而展示出不同外表,增加了具有伊斯蘭藝術特點的幾何圖案。
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