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的建築藝術

2020-12-13 寶安日報數字報

貝小金擅長中英文傳記、遊記、家族史、企業發展史寫作,著有紀實文學《大愛無悔——愛尓蘭華協會神州行善記》、企業發展史《哈美寶貝》等作品。其傾心於根文化寫作,酷愛遊歷各國,目前正在撰寫《滄海拾貝——尋訪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作品真跡》。5日下午,貝小金做客寶安文化茶座,以「貝家女」的身份深情講述「貝家」代表人物貝聿銘。

其人:始終懷揣家國情懷

「貝出清河」,貝氏由河北一路南遷,屬於客家人。在中華民族的姓氏中,貝氏並不常見,貝氏家族人也不多,卻不乏精英,貝氏以自己的方式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談起自己的家族,貝小金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貝小金常年遊歷世界各地,為海外僑領撰寫家族史,她坦言:「每到一個地方,我總是會事先了解那裡是否有貝聿銘的作品!」這種深切關注,不僅僅是對建築巨匠的敬仰,還體現了一名「貝家女」對貝氏家族人文歷史的深厚情感。

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的作品享譽海內外,其風格講究和諧,以人為本,與當地文化、自然融為一體,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他被譽為「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貝聿銘於1935年赴美國求學,先後成家立業、功成名就,已有60個年頭。儘管身在海外,他對祖國始終一往情深。作為一名祖籍蘇州、生於廣州的美籍華人,貝聿銘常對人稱:「我是蘇州人。」「我是廣州人。」據了解,他和太太盧愛玲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廣州話、上海話、蘇州話。夫妻倆平時的衣著打扮、家庭布置與生活習慣依然保持著中國的傳統特色。身為貝氏家族的一員,貝小金對此頗為驕傲。

其物:建築風格彰顯大智慧

貝小金以親身遊歷各地看到的貝聿銘作品為主,多角度詮釋了貝聿銘的大智慧。她首先提到的是位於臺灣省臺中市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路思義教堂建於1963年,建築手法及設計為世人稱道。教堂外觀土黃壁磚,接近土地,也更親近人,給人一種安定感。從外觀看,路思義教堂像一雙虔誠祈禱的手,優美而神聖。如今,路思義教堂成為臺灣民眾評選出的十大旅遊勝地之一。

香港著名地標建築之一的中銀大廈也是由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於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到1990年3月正式使用,歷時七年有餘,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綁縛」著的侷促土地。眾所周知,香港是寸土寸金的地方,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這大概是貝聿銘設計中銀大廈315米高的主要原因。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我們可以發現貝氏的許多作品慣用的設計,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內變化多端。

每當看到貝聿銘的作品,貝小金都會圍著建築物四周拍照,對蘇州博物館新館尤其如此。2006年10月,蘇州博物館新館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新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築風格,把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使建築物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許多人反映,看新館設計,越看越有味道,能感到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

其思:以人為本,與環境融為一體

「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學和繪畫作品,都圍繞著一個主題,走過一條長長的、彎彎的小路,到達山間的草堂,它隱於寂靜中,只有瀑布聲與之相伴……那是遠離人間的仙境,經歷山高路險,這正是尋道者的旅途。」貝小金用一段富有詩意的語句來形容日本美秀美術館。她說第一次見到美秀美術館時就想到了「世外桃源」四個字。美秀美術館別具一處在於,它遠離都市,80%的建築埋藏於地下,可它並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築,而是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及與周圍景色融為一體的建造方式——充分體現了建築大師貝聿銘的設計理念:創造一個地上的天堂。

一般人提到貝聿銘都會聯想到法國的羅浮宮,貝小金回憶起自己先後三次採訪羅浮宮擴建工程的經過時感慨萬千。當年,建築師公會聯盟主席德拉波特致信總統,表示將新羅浮宮的設計給一個美籍華人時,遭到諸多質疑。可貝聿銘堅決捍衛了自己的設計理念,他將用於噴氣式飛機的玻璃研製成一種可以在大面積上很牢固、幾乎完全透明的玻璃設計成「金字塔」。玻璃金字塔與老羅浮宮的比例關係和諧自然,以至於法語翻譯家、文學研究家董強表示,貝聿銘的「金字塔」是一種極其大膽的創作,同時兼顧了實用、美觀和象徵意義,兼顧了民族意義與普世意義。「貝先生與羅浮宮的這段往事為華人在巴黎這個西方大都市爭得了『一席之地』,玻璃金字塔中廳的立柱上鐫刻的那幾行文字已經永久地記錄下了這段歷史!」貝小金說,貝聿銘是貝家人的驕傲,也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

寶安日報社區通訊員 唐詩/文 記者 雷小舟/圖

相關焦點

  • 作為收藏家的貝聿銘:藝術是這位建築大師「沉思的通道」
    2019年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享年102歲。作為建築師的貝聿銘馳名世界,而其實,貝聿銘同樣是一位極有眼光的藝術收藏家。澎湃新聞獲悉,今年11月及12月,已故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與妻子盧愛玲的藝術收藏將在紐約、香港和巴黎進行拍賣,拍品涵蓋巴內特·紐曼、趙無極、尚·杜布菲、亨利·摩爾、法蘭茲·克萊因及張大千等藝術巨匠之作。這批藝術珍藏反映了貝聿銘夫婦和藝術家好友對於創意思維在現代社會所扮演角色的共同信念,也反映了他尋找建築語言並思考的路徑。
  • 在上海受啟發把建築當藝術 貝聿銘作品享譽世界
    1988年,裡根總統授予他國家藝術勳章。他還獲得了享有盛譽的普利茲克建築獎(1983年)和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1979年)。喬治·H·W·布希總統1992年授予他總統自由勳章。1990年,貝聿銘正式退休,但繼續從事項目工作。他的兩個兒子——貝禮中和貝建中——子承父業,在1992年創辦貝氏建築事務所。
  • 貝聿銘留給世界的回憶: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和光與影的藝術
    文/李光鬥貝聿銘和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同歲,生於1917年,在甘迺迪遇刺身亡的第二年,傑奎琳夫人找到貝聿銘,請他為甘迺迪設計一座紀念建築——甘迺迪紀念館。建築原址是一處垃圾場,大面積突出的黑色玻璃鑲嵌在全白建築正面上,設計獨特、造型大膽,整整建了十五年才完工。甘迺迪紀念館建成時,貝聿銘已經名滿天下。
  • 貝聿銘建築設計圖賞
    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的開幕儀式上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1979年,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中國政府邀請貝聿銘設計香山飯店。貝聿銘根據自己的一貫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尋找靈感,搜集素材,最後採取了建築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飯店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成為具有濃鬱中國風格的建築。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
  •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 貝聿銘的光影傳奇
    貝聿銘的光影傳奇時長:01:25:28內容:講述了貝聿銘設計建造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全過程。(科爾多瓦清真寺)遊覽了科爾多瓦清真寺之後,貝聿銘認為這座伊斯蘭建築藝術的頂峰並不能代表伊斯蘭建築的精髓。印度勝利宮(Fatehpur Sikri),位於印度阿格拉。
  • 貝聿銘著名建築作品
    2019年5月16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花了一個世紀的時間,把自己設計的建築種在了4個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以下為貝聿銘的部分主要作品。1956年-1963年:臺灣臺中市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由陳其寬執行),路思義教堂(英語:The Luce Chapel)是一座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的基督新教禮拜堂,為著名臺灣建築師陳其寬與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之作。
  • 貝聿銘逝世!中外知名建築哪些是他設計的?
    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迄今為止,貝聿銘的作品有70餘件,主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於現代主義建築。他善於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設計出獨具一格的現代建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紀念華裔著名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
    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等。
  • 貝聿銘建築設計作品集——經典珍藏版
    ,他在這裡接觸到了新的建築、藝術和生活方式,電影成了他獲得信息和啟發想像力的重要途徑,影片中輕鬆、愉悅的美國校園生活令他十分嚮往。豐富的幾何構成貝聿銘在發展現代主義建築的幾何構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貝老以他豐富多彩的建築作品,向人們表明:現代主義仍是有活力的,它決不是一種機械主義, 而是同樣可以呈現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
  • 貝聿銘作品欣賞,懷念建築大師!
    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在美國紐約去世,享年102歲。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於1935年遠赴美國留學,先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設計學,並於1955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 貝聿銘:世界因他的建築而變得更美
    一系列複雜而困難的設計問題得以解決,貝聿銘由此蜚聲世界建築界,並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金質獎章。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如此評價:「這座建築物不僅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藝術象徵。」1988年,貝聿銘用從中國江蘇運來的793塊玻璃建成的透明金字塔揭開了神秘面紗,玻璃金字塔就像剔透的精靈一般,矗立在羅浮宮前的廣場上。
  • 貝聿銘:建築是人類對詩意棲居的美好表達
    蘇州博物館新館是貝聿銘87歲時的作品,他視為「收山之作」。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貝聿銘將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合,盡最大可能把自然光線引入室內。他用材創新,為博物館選定了灰泥、石材和瓦片,顏色則是灰白結合,這是粉牆黛瓦的蘇州最常用的傳統色。他用極簡線條的幾何造型,勾勒出傳統園林的飛簷翹角,用一池湖水描繪出遠山青黛。
  • 建築設計界的凡爾賽大師,非貝聿銘所屬!
    1927年貝聿銘隨著父親調職來到上海,貝聿銘高中畢業於聖約翰大學,並於1934年考入聖約翰大學,在1935年,貝聿銘選擇奔赴美國留學,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後又進入麻省理工學習建築工程,「相對於建築工程而言,我覺得我更加可能成為一名工程師。
  •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是位華人?帶你走進貝聿銘的建築美學
    所以今天就跟大家深入聊聊貝聿銘的建築美學。蘇州園林完成了貝聿銘的建築啟蒙貝聿銘是蘇州人,出身典型的蘇州傳統望族,原籍浙江蘭溪,明代中葉遷居蘇州。清朝中期的貝慕庭為吳中巨富,與戈、毛、畢姓人家合稱為當時的「蘇州四富」。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留下了傳奇故事和作品
    外媒評價《紐約時報》:貝聿銘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是一名堅定的現代派,是一名罕有的同時能吸引地產商、企業界領袖和藝術博物館董事的建築師。他在全球有眾多地標性建築。回到自己曾生活多年的中國,貝聿銘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民族特色與現代建築相融合,最終設計出融中國古典建築藝術、園林藝術、環境藝術為一體的香山飯店。1984年,香山飯店獲美國建築學會榮譽獎。進入冬季,香山飯店內的一處冰瀑景觀,成為飯店的美景。
  • 貝聿銘:我為這座建築下的功夫,是國外建築的10倍
    日前,2019年去世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獲評「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在頒獎典禮上,貝聿銘的兒子貝建中這樣追憶父親與中國的情緣。貝聿銘的一生可謂輝煌,為世界建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促進了東西方建築及藝術的融匯,是當代最偉大的建築大師之一,亦是學貫東西的一代宗師。
  • 貝聿銘的家鄉情懷——參觀蘇州博物館建築有感
    到蘇州去看貝聿銘先生的封刀之作——蘇州博物館建築,今天終於得以實現。這時我的眼中:蘇州博物館苑如一個楚楚動人的江南女子,端莊而秀麗的歡迎我的到來。我再次想起了「大藝術書房」系列圖書之《貝聿銘談貝聿銘》主編肖關鴻先生所說,希臘繆斯之神走向我們:「走向社會,走向公共空間,走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藝術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繆斯也由女神變成了平民。」今天,我分明彷佛看到了繆斯女神化身成江南美女,走到我們一行人中間,談笑著貝聿銘先生的中國情懷,吟唱著貝聿銘先生的思鄉情歌。
  • 貝聿銘妹妹的家:在紐約長島感受藝術和自然
    這裡住著蘇州望族貝家的後代、貝聿銘的妹妹貝洽(Patricia Pei ),她的藝術收藏讓海邊的度假別墅也蘊藏著漂洋過海而來的東方人文情調。4月26日,是建築大師貝聿銘誕辰。貝氏家族與設計、藝術的淵源很深。貝聿銘的叔祖貝壽同曾於1909年,作為官費留學生前往德國學習建築設計,很早就接受西方建築設計教育。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生平照片及代表作(組圖)
    貝聿銘,華裔美籍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之後,出生於民初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由陳其寬執行),近期作品有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和中國駐美國大使館。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逝世,享嵩壽102歲。
  • 102歲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作品包括羅浮宮金字塔等
    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