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小金擅長中英文傳記、遊記、家族史、企業發展史寫作,著有紀實文學《大愛無悔——愛尓蘭華協會神州行善記》、企業發展史《哈美寶貝》等作品。其傾心於根文化寫作,酷愛遊歷各國,目前正在撰寫《滄海拾貝——尋訪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作品真跡》。5日下午,貝小金做客寶安文化茶座,以「貝家女」的身份深情講述「貝家」代表人物貝聿銘。
其人:始終懷揣家國情懷
「貝出清河」,貝氏由河北一路南遷,屬於客家人。在中華民族的姓氏中,貝氏並不常見,貝氏家族人也不多,卻不乏精英,貝氏以自己的方式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談起自己的家族,貝小金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貝小金常年遊歷世界各地,為海外僑領撰寫家族史,她坦言:「每到一個地方,我總是會事先了解那裡是否有貝聿銘的作品!」這種深切關注,不僅僅是對建築巨匠的敬仰,還體現了一名「貝家女」對貝氏家族人文歷史的深厚情感。
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的作品享譽海內外,其風格講究和諧,以人為本,與當地文化、自然融為一體,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他被譽為「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貝聿銘於1935年赴美國求學,先後成家立業、功成名就,已有60個年頭。儘管身在海外,他對祖國始終一往情深。作為一名祖籍蘇州、生於廣州的美籍華人,貝聿銘常對人稱:「我是蘇州人。」「我是廣州人。」據了解,他和太太盧愛玲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廣州話、上海話、蘇州話。夫妻倆平時的衣著打扮、家庭布置與生活習慣依然保持著中國的傳統特色。身為貝氏家族的一員,貝小金對此頗為驕傲。
其物:建築風格彰顯大智慧
貝小金以親身遊歷各地看到的貝聿銘作品為主,多角度詮釋了貝聿銘的大智慧。她首先提到的是位於臺灣省臺中市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路思義教堂建於1963年,建築手法及設計為世人稱道。教堂外觀土黃壁磚,接近土地,也更親近人,給人一種安定感。從外觀看,路思義教堂像一雙虔誠祈禱的手,優美而神聖。如今,路思義教堂成為臺灣民眾評選出的十大旅遊勝地之一。
香港著名地標建築之一的中銀大廈也是由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於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到1990年3月正式使用,歷時七年有餘,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綁縛」著的侷促土地。眾所周知,香港是寸土寸金的地方,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這大概是貝聿銘設計中銀大廈315米高的主要原因。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我們可以發現貝氏的許多作品慣用的設計,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內變化多端。
每當看到貝聿銘的作品,貝小金都會圍著建築物四周拍照,對蘇州博物館新館尤其如此。2006年10月,蘇州博物館新館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新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築風格,把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使建築物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許多人反映,看新館設計,越看越有味道,能感到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
其思:以人為本,與環境融為一體
「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學和繪畫作品,都圍繞著一個主題,走過一條長長的、彎彎的小路,到達山間的草堂,它隱於寂靜中,只有瀑布聲與之相伴……那是遠離人間的仙境,經歷山高路險,這正是尋道者的旅途。」貝小金用一段富有詩意的語句來形容日本美秀美術館。她說第一次見到美秀美術館時就想到了「世外桃源」四個字。美秀美術館別具一處在於,它遠離都市,80%的建築埋藏於地下,可它並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築,而是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及與周圍景色融為一體的建造方式——充分體現了建築大師貝聿銘的設計理念:創造一個地上的天堂。
一般人提到貝聿銘都會聯想到法國的羅浮宮,貝小金回憶起自己先後三次採訪羅浮宮擴建工程的經過時感慨萬千。當年,建築師公會聯盟主席德拉波特致信總統,表示將新羅浮宮的設計給一個美籍華人時,遭到諸多質疑。可貝聿銘堅決捍衛了自己的設計理念,他將用於噴氣式飛機的玻璃研製成一種可以在大面積上很牢固、幾乎完全透明的玻璃設計成「金字塔」。玻璃金字塔與老羅浮宮的比例關係和諧自然,以至於法語翻譯家、文學研究家董強表示,貝聿銘的「金字塔」是一種極其大膽的創作,同時兼顧了實用、美觀和象徵意義,兼顧了民族意義與普世意義。「貝先生與羅浮宮的這段往事為華人在巴黎這個西方大都市爭得了『一席之地』,玻璃金字塔中廳的立柱上鐫刻的那幾行文字已經永久地記錄下了這段歷史!」貝小金說,貝聿銘是貝家人的驕傲,也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
寶安日報社區通訊員 唐詩/文 記者 雷小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