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 ,世界著名建築大師,美籍華裔。再過十幾天,也就是2017年4月26日,是他100歲的生日。
從望族之後到現代主義的追隨者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生於廣州,其祖上貝家是吳中的名門望族,原籍浙江蘭溪,明代中葉遷居蘇州。
年輕的貝聿銘在獅子林
青少年時期的貝聿銘在蘇州和上海居住,1935年,年輕的貝聿銘如同彼時大戶人家的有志青年一樣遠渡重洋留學,不過他沒有遵從父親的希望學習金融,而是依自己的愛好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建築系。但是賓州大學以圖畫講解古典建築理論的教學方式使貝聿銘大失所望。便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
畢業後,貝聿銘受邀加盟紐約地產大亨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從事商業房地產的規劃和設計,而且一幹就是12年。
1960年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
達拉斯市政廳
甘迺迪紀念圖書館
貝聿銘擺脫密斯風格當屬甘迺迪紀念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
甘迺迪圖書館沒有凹造型,白色的建築在藍天的背景下顯得更加純淨。建築採用貝老慣用的幾何構成手法,但都是大塊面的交接和穿插,深色的玻璃幕和白色的實牆面形成虛實對比,裙房也是由一些方和圓的幾何體塊組成,追求整體的平衡感。
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於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甘迺迪圖書館內部
其實,在約翰·甘迺迪圖書館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便已奠定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的開幕儀式上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設計美術館東館是對貝聿銘的挑戰。作為一名華人建築師,他從未忽視自己同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聯繫,而在建築創作中,他則主張把中國建築的內在精華融合在現代建築之中。貝聿銘對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來的埃及金字塔造型有獨特的研究。幾經琢磨貝聿銘突出奇想:一條對角線穿過這片梯形的直角頂點,將這片用地劃為一個等腰三角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這條線成為東館設計的絕妙發端。
北京香山飯店
大師的後期作品著重創造社區意識與社區空間、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光與空間的結合。
1979年,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中國政府邀請貝聿銘設計香山飯店。貝聿銘根據自己的一貫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尋找靈感,搜集素材,最後採取了建築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飯店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成為具有濃鬱中國風格的建築。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
飯店寬闊的常春廳大堂,採用玻璃屋頂,自然採光,使內庭成為光庭,乃是貝氏建築設計的特點之一。
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羅浮宮,但誰能勝任呢,當時密特朗邀請了世界上15位博物館館長,結果有13位都推薦了同一個人,他就是剛完成了華盛頓藝術館東館,而在美國聲名大噪的貝聿銘。
於是密特朗派人秘密的接洽了他,貝聿銘也深思了一會兒,然禮貌地給了一個答覆,他說我年紀大了,不想再為一個項目去搞競爭,要麼你就直接把項目交給我,要麼就讓別人去參與競標,而我們就放棄,密特朗聽了下屬的匯報,立即將這個項目交給了貝聿銘,而這是法國唯一一項不能過競爭直接授予建築師的大工程。
1983年,密特朗欽點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負責羅浮宮改造工程,這一決定大大出乎了優越感極強的法國人的意料,而更讓法國人瞠目結舌的是,貝聿銘把羅浮宮拿破崙廣場上的主入口設計成一座透明的玻璃金字塔。
一時間,抗議風潮如火如荼,席捲巴黎.法國民眾高呼「巴黎不要金字塔」、「還我羅浮宮」;法國媒體譏諷貝聿銘為「貝法老」;法國文化部部長形容玻璃金字塔是劣質的鑽石;法國建築界認為貝聿銘的設計風格與法國文化格格不入;羅浮宮博物館的館長甚至憤而辭職了。用貝聿銘自己的話來說:「這簡直就像一場戰爭.」
但是,貝聿銘沒有放棄自己的設計,他認為,以簡約而富現代感的金字塔作為羅浮宮的主要入口,就像人們由古埃及文明開始,一直探索到近代藝術,具有象徵意義。
為了說服高傲的法國人,貝聿銘在拿破崙廣場上建造了一座一比一的實體模型,供法國民眾評鑑。隨著民眾對玻璃金字塔的信心日增,反對聲浪漸漸退去。
1989年,當玻璃金字塔建成時,原來強烈反對這個建築方案的巴黎人的臉上露出了笑容,他們說,「羅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這個古典與現代完美地結合起來的設計,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點六米,各邊長三十五米,採用不鏽鋼鋼架支撐,上面鑲滿了晶瑩透亮的玻璃.它的東、南、北面各有一個小金字塔,對著三個不同的展覽館。周圍有三個水池,池面如鏡,倒映著藍天白雲和建築,把建築與景觀融為一體。步入玻璃金字塔,人們可以通過玻璃的自然折光對羅浮宮全貌一覽無餘。夜晚,燈光映照下的玻璃金字塔更加璀璨奪目,散發出神秘浪漫的氣氛。
玻璃金字塔不僅成了二十世紀現代經典建築之一,而且成為巴黎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法國政府為此授予貝聿銘法國最高榮譽獎章。人們讚揚這位東方民族的設計師,說他的獨到設計「徵服了巴黎」,獲譽為「貝聿銘顛覆之作」。
一九八二年貝聿銘接受建設香港中銀大樓的設計,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對貝聿銘來說是一項無法回絕的業務。一九一八年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創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時,貝聿銘那年才一歲。貝聿銘的童年就曾在香港度過,可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對他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所以,當中國銀行的董事向他提出請求的時候,貝聿銘很快就答應了。
貝聿銘認為,「建築和結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建築師如果不能意識到結構所蘊藏的力量,就不可能有好的設計。在中銀大廈的設計中,貝氏採用了嚴格的「模數制」,所有的模數都基於裝修,所以在設計中採用了以建築面作為設計面,結構後退這樣一個方式:主要空間的軸線都與裝修線對齊,而與結構沒有任何直接的關係。
一九八五年,中國銀行大樓破土動工,以每四天上一層僂的速度拔地而起。
就在大樓一天一天往上躥的時候,他遇到了風水問題:在技術圖紙的設計過程中,中國銀行給貝聿銘發來電報,對圖紙上眾多加了框的巨型「×」表示關注。在中國,「×」意味著遭殃和錯誤,起因是古代已判罪的犯人脖子上戴著牌子,上面都打著一個大大的「×」形符號。他們婉轉地建議貝聿銘慎重考慮那些「×」形框架。對此,貝聿銘解釋說,「×」是工程設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所以設計成這樣的力形結構,就是要讓它們能撐得起這整座大樓。
鑑於中國銀行的擔憂,貝聿銘不得不將原以浮顯在牆外的「×」形結構隱藏起來,並且還十分精明地把露在外面的「×」形部分裝飾成一系列交叉的寶石——這種吉利的形象使中國銀行的官員們十分讚賞。同時,他把塔樓比作雨後春筍——中國傳統中再生和希望的象徵。
結構採用4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內變化多端。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
日本美秀美術館
貝聿銘在日本設計的60米高的鐘塔和在法國設計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打動了小山美秀子,於1990年委託貝聿銘設計美術館。 鑑於業主對建築師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設計者的意見,不惜花費250億日元的造價建成這座人間的天堂。貝聿銘向我們展現的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畫面: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
這家美術館是日本最大的一個私立美術館,坐落於滋賀縣信樂町的原始保護林。不僅僅是遠離都市,其80%以上的建築物都埋藏於地下。為了充分保護自然環境,通往美術館的道路都是由吊橋和隧道構建而成。而這樣的設計,也充分展現了貝聿銘最初的設計想法。這就是一座桃花源,就該建造一座地上天堂。
要到達美術館,需要走過一條兩旁布滿了櫻花樹的彎彎曲曲的幽徑,穿過一條長200米的隧道,還有一座120米的斜拉橋。
隧道的入口種滿了櫻花
隧道前的櫻花大道
櫻色反射到隧道中的絕境
隧道後是吊橋,再然後便是美術館正廳
美術館正廳
美術館正門
美秀美術館最特別的地方是建築80%分都埋藏在地下,整個建築由地上一層和地下兩層構成,入口在一層。天窗是錯綜複雜的多面多角度的組合,用淡黃色木製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內的壁面與地面的材料特別採用了法國產的淡土黃色的石灰巖,這與羅浮宮美術館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樣。
內部
蘇州博物館
從1990年開始,貝聿銘不那麼在乎建築物的造型了。設計一個獨特的建築造型對貝聿銘不再是件難事。貝聿銘開始研究各種文明。這也為蘇州博物館以及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設計做好了準備。
貝聿銘的童年記憶中,獅子林分量不輕。獅子林當時是貝氏的家族產業,貝聿銘經常在裡面嬉戲,玩耍。直到1935年他離開上海去美國求學,一走就是半個多世紀。
2003年,八旬高齡的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為家鄉蘇州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成為一時美談,蘇州為了請出貝老拿出位於拙政園、獅子林之間的黃金之地,而貝氏也為這一方「聖地」吸引而出手設計。
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築群座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塊:中央部分為入口、前庭、中央大廳和主庭院;西部為博物館主展區;東部為次展區和行政辦公區。這種以中軸線對稱的東、中、西三路布局,和新館東側的忠王府格局相互印襯,十分和諧。為充分尊重所在街區的歷史風貌,博物館新館採用地下一層,地面一層為主,主體建築簷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內;中央大廳和西部展廳安排了局部二層,高度16米,未超出周邊古建築的最高點。新館正門對面的步行街南側,為河畔小廣場,楊柳依依,桃花燦燦。小廣場兩側按「修舊如舊」原則修復的一組沿街古建築,古色古香,成為集書畫、工藝、茶樓、小吃等於一體的公眾服務配套區。
新館的色調採用傳統的粉墻黛瓦,但表達方式卻是全新的。高低錯落的新館建築中,用顏色更為均勻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墻體邊飾,與白墻相配,清新雅潔,為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築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內涵。在新館建築的構造上,玻璃、開放式鋼結構讓現代人可以在室內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態的設計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築「大屋頂」在採光方面的束縛。室內設計部分,包括陳列展覽設計均經貝聿銘本人審定,以保證內外風格和所有功能的諧調統一。
新館不僅有建築的創新,還有園藝的創新,新館園林造景設計是在傳統風景園林的精髓中提煉而出的,由池塘、假山、小橋、亭臺、竹林等古典園林元素組成的現代風格的山水園,與傳統園林有機結合,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在當今的創造性延續。
蘇州博物館一度號稱貝聿銘的收官之作,但年逾九秩的貝聿銘欲罷不能,之後又設計了位於卡達首都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和南京六朝博物館。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來自來自91歲高齡的貝聿銘設計的,貝聿銘稱這個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將是他最後一個大型文化建築(建築外部在2006年已完成),耗資三億美元。
為了表現伊斯蘭建築的本質,貝聿銘在在中東考察了好幾個月,研讀穆罕默德的理論,親自到埃及,突尼西亞等地採風。由於擔心這個博物館會被周圍環境所淹沒,他請求卡達的王儲為其建立一個獨立的島。
雖然已屆高齡,但貝聿銘的創作力卻不見減退。建築主體主要站在波斯灣海上填海造陸的小島上,遠眺就像是一座建在海上的博物館,它好像漂浮在水面上。當人們走近它,整個構造的全部力量開始凸顯,其造型更顯壯觀。
博物館方案設計外觀簡樸,甚至帶點原始粗獷的造型,相對於展示於內的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用以凸顯卡達在文化建設方面的真誠。
博物館外牆用白色石灰石堆疊而成,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
建築的細部,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幾何圖案和阿拉伯傳統拱形窗。
中央高達164英尺的穹窿的頂部開口,像是一個天眼,讓神秘的天光傾瀉而下,與內部複雜的幾何形體產生激烈的碰撞。
博物館中庭偌大的銀色穹頂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牆裝飾四壁,人們可以透過它望見碧海金沙。
來源:搜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