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世界因他的建築而變得更美

2021-01-12 鳳凰衛視

貝聿銘

貝聿銘,幾乎是唯一一位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華人國際建築設計大師。 2017年,貝聿銘度過了百歲壽辰,他似乎是一個超越了時代的存在,在現代建築的歷史上,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他所堅持的現代主義風格,兼容了西方的精緻的現代美學與東方的人格化的詩意。2018年,向在世界建築行業做出卓越貢獻的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先生致敬。

他身上帶有鮮明的文化標識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其祖上貝家是吳中的名門望族,原籍浙江蘭溪,明代中葉遷居蘇州,在蘇州古典園林獅子林裡,貝聿銘度過了一段童年時光,這段對東方園林懵懂而深刻的記憶,對貝聿銘後來的建築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東方的含蓄、典雅、雋永,如同他身上的華人血脈,使其在西方建築設計建築師的群體中,有著鮮明的文化標識。

1935年,貝聿銘遠赴美國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1939年,貝聿銘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1960年,貝聿銘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在其後的半個多世紀中,他在全世界各文化區域奉獻了諸多經典現代作品。他擅長將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理念,融入到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歷史之中,他設計的諸多大型文化建築,不僅具有強烈的現代感,同時具有鮮明的文化辨識度,與建築所在的地區、族群、城市歷史建立深刻的聯繫並放眼於未來。

創造現代建築巔峰之作

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他,無疑是建築界一個特殊的存在。從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甘迺迪圖書館,再到羅浮宮改造工程、美秀美術館,貝聿銘這個名字,幾乎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建築。

1978年,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落成,總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投資9500萬美元。建築坐落在華盛頓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區域,周圍有多處重要歷史紀念性建築,場地特殊的梯形形狀、及其旁邊的國家廣場與賓夕法尼亞大道的限制,都給設計帶來了很多挑戰。貝聿銘綜合考慮了這些因素,在平面設計上,用兩個三角形妥善劃分了建築功能,並通過軸線、小廣場、中庭和外觀材質的精彩設計,既與老館的建築和諧相融,又與國家廣場的宏偉規模相匹配。一系列複雜而困難的設計問題得以解決,貝聿銘由此蜚聲世界建築界,並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金質獎章。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如此評價:「這座建築物不僅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藝術象徵。」

1988年,貝聿銘用從中國江蘇運來的793塊玻璃建成的透明金字塔揭開了神秘面紗,玻璃金字塔就像剔透的精靈一般,矗立在羅浮宮前的廣場上。傲慢的法國人終於收回了當初指責,稱之為「羅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由此接受了貝聿銘以及他的建築設計藝術。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寬34米,四個側面由673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200噸,其中玻璃淨重105噸,金屬支架僅有95噸,換而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現在巴黎的人們願意承認,只有進入其中才會消失的艾菲爾鐵塔和只有進入其中方可顯現的玻璃金字塔,使「過去和現在的時代精神縮到了最小距離」,前者以強制姿態改寫歷史進程,而後者則隱匿地把歷史拽到現代中來。

一座驚豔世界的新型建築展現在世人面前。同一年,貝聿銘獲得了被稱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茨克獎。

2008年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順利開館,貝聿銘稱這個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將是他最後一個大型文化建築。貝老的目標是將較久遠時代的價值觀融入當今的文化之中,或如他所說的,捕捉住「伊斯蘭建築的精髓」。

卡達國王請貝聿銘設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居然答應貝聿銘,為他建造一個佔地4.5萬平方米人工島作為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館址。為更好展現伊斯蘭建築精華和文化內涵,91歲的貝聿銘不辭辛苦在中東考察數月,研讀穆罕默德的理論,親自到埃及、突尼西亞等地採風。在尋找伊斯蘭建築本質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曲折,經過細心研究他開始明白:真正理想的伊斯蘭建築應是莊重而簡潔地矗立在沙漠上……最後,他在埃及開羅的伊本·圖倫清真寺,終於找到了他理想的設計原型。卡達希望通過這個新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將卡達轉變為中東的文化中心,給全球藝術機構留下了深刻印象。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已被視作是新的國家標誌。

在故裡繼承傳統走向現代

割不斷的華人血脈,註定要讓貝聿銘回歸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展現他卓越的文化理解力與現代建築創造力。自1979年中美建交之後,貝聿銘就作為中美關係的橋梁性人物,被屢屢邀請重返中國設計標誌性建築,包括1982年建成的香山飯店、1982年香港中銀大廈、1985年北京中銀大廈、2006年蘇州博物館新館,還有2009年華盛頓的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完成了文化尋根和重建。

貝聿銘身上並存著東方、西方兩個世界,而他也同時被兩個世界所需要。他從兩個對立又互補的世界中汲取了精華:中國賦予他儒家的洞察力、根深蒂固的平衡感,以及紮根傳統的貴族特有的權威感;而另一方面,美國使他能夠從過去的歷史重荷中解放自己,成為現代主義流派的代言人。

1978年,副總理谷牧邀請貝聿銘來中國,希望他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諮詢,並在故宮旁的城市中心區設計建築。他建議不要在故宮附近建高樓,以保護紫禁城金黃色琉璃瓦屋頂上的開闊遠景。北京西北郊的香山,給人一種寬廣的森林野趣之感,是遠離鬧市喧囂的另一個世界。在貝聿銘眼中,這個皇家園林遺址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白雪,涼亭、寶塔分布得錯落有致,儼然一副古代畫卷。他不再猶豫:「我們就在這兒建吧。」

香山飯店,成為當時剛剛在改革開放中面向世界的中國建築設計師群體的指路明燈。如何理解「繼承傳統」與「走向現代」,如何理解保持本土文化特徵與國際化全球化,貝聿銘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由此,中國建築設計行業中出現了關於「中而新」道路的大討論,這場討論甚至延續至今,對中國建築設計界產生了深刻久遠的影響。

1989年和2001年完成的香港中銀大廈和北京中銀大廈算得上是貝聿銘對祖上特別是父親的回饋。貝聿銘後來說,中國銀行的設計更是一種義務,是他對中國和父親盡的義務。「我父親屬於當代中國的第一代銀行家,一生都獻給了銀行業。在他那個時候,人們使用的是算盤,而今人們用的是電腦,一個世紀內的變化發展之大令人無法想像。以建築來表達傳統的延續性是很難的,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在北京的中國銀行項目中做到了這一點。

貝聿銘的一生獲得了諸多獎項與社會榮譽: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貝聿銘所見證的世紀之交,東方和西方的相互交流和碰撞,將改革開放後的每個中國人都捲入其中。中國人不僅要擁抱開放後文化和制度那些激動人心的轉變和多元化,而且要面對傳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空前裂變和崩塌。什麼要捨棄,什麼要堅守?如何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時,重建文化的包容與自信?貝聿銘的創作是最重要的文化標本。

為弘揚中華文化,表彰華人文化精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自2009年開始,依年度評頒「中華文化人物」。評頒對象為在學術研究、文藝創作、文化活動和促進文化產業方面成就突出之海內外人士。到今年已累計表彰海內外傑出文化人物百餘人,成為全球華人文化圈的年度盛典和精神標杆。

今年特別推出「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人物建築篇」, 以表彰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建築文化領域貢獻突出的建築師。一起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致敬建築大師!

今晚,成都洛帶博客小鎮,十位來自建築設計領域並作出卓越成就的文化人物,將接受來自海內外華人文化精英的盛情邀約和文化禮讚。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編輯:巴塔木

相關焦點

  • 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令他驕傲一生的並非建築,而是他的結髮妻子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是一位名聲響徹世界的建築大師,北京的香山飯店、江蘇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德國柏林的歷史博物館新翼、美國的摩根大樓,統統是他的作品。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他的羅浮宮金字塔讓世界為華人喝彩
    又一代大師與我們告別了他曾讓全世界見識到華人的才華可以有多高據央視新聞報導,美國媒體報導稱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他出生於中國蘇州,他的作品遍布全世界,有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還有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曾有人評價他為「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他讓世界見識到華人的才華可以有多高!
  • 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卻留下了傳奇設計,多圖感受他最美的建築
    美國當地媒體報導,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著名作品包括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心系建築 作品遍布世界貝聿銘先生,是享譽全球的最著名建築師,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來,優秀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他設計了巴黎的羅浮宮 是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百歲貝聿銘獲「 終身成就獎」
    >貝聿銘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曾獲得世界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更設計有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巴黎羅浮宮前玻璃金字塔、北京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4月26日,他將迎來自己100歲生日。3月31日晚,由鳳凰衛視和鳳凰網發起,聯合海內外數十家知名華文媒體和機構共同主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16-2017)——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清華大學舉行。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他把金字塔搬進羅浮宮
    編輯:章朋來源:中新網、百度百科等2019年5月16日,世界著名建築師貝聿銘逝世,享年102歲。他的兒子貝建中於當地時間周四告訴《紐約時報》,他的父親在夜間去世。毋庸置疑,貝律銘是中國設計界裡程碑式的人物,他的設計遍布世界各地,但他低調謙虛。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離世,他設計了羅浮宮金字塔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離世據美國媒體報導,建築界「華人之光」貝聿銘先生逝世,享年102歲。他的名字,對於普通人也絲毫不陌生,他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曾經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
  • 貝聿銘的建築藝術
    貝小金擅長中英文傳記、遊記、家族史、企業發展史寫作,著有紀實文學《大愛無悔——愛尓蘭華協會神州行善記》、企業發展史《哈美寶貝》等作品。其傾心於根文化寫作,酷愛遊歷各國,目前正在撰寫《滄海拾貝——尋訪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作品真跡》。5日下午,貝小金做客寶安文化茶座,以「貝家女」的身份深情講述「貝家」代表人物貝聿銘。
  • 貝聿銘一生經典無數 這2棟建築 卻讓他遺憾一輩子
    他在86歲時曾出版口述傳記「與貝聿銘對話」,透露自己10歲就想當建築師,認為「建築的目的是提升生活…建築必須融入人類活動,並提升這種活動的質量。」他也透露,自己作品中最經典的幾何線條,靈感來自玩撞球遊戲。 貝聿銘曾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一生精典作品遍布全球。但他的建築生涯,也並非一直一帆風順。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102歲的設計人生,建築遍布世界各地
    他用了一個世紀,讓自己的建築遍布4個大洲、10個國家。他曾說:「越是民族的,就是越是世界的。」這位華裔老人不忘初心,他是真正的大師風骨,是令人尊敬的人生贏家!貝老,一路走好!一個時代開啟 作品遍布世界哈佛畢業後,1948年,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築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築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築公司的建築研究部主任。貝聿銘也從此開啟了自己的時代。據悉,貝聿銘與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的合作長達12年之久。
  • 貝聿銘去世:「異鄉人」把建築種在四大洲
    他的作品享譽世界。他曾經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也曾出現在美國總統甘迺迪、法國總統密特朗、首次訪美的鄧小平身旁。他65歲生日宴會的舉辦地點是人民大會堂,主辦人是當時中國的兩位副總理。貝聿銘花了一個世紀的時間,把自己設計的建築種在4個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在美國,他喝紅酒、吃西餐,也讀《論語》《老子》《孫子兵法》。
  • 貝聿銘作品欣賞,懷念建築大師!
    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在美國紐約去世,享年102歲。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於1935年遠赴美國留學,先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設計學,並於1955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 貝聿銘在世界各地留下作品 有不少成了地標性建築
    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東館,波士頓的甘迺迪圖書館,香港的中銀大廈,巴黎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長達70年的建築設計生涯中,貝聿銘在世界各地留下的不少作品都成了所在城市的地標性建築。198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授予貝聿銘時,給出的評語是:「貝聿銘給予了我們本世紀最優美的室內空間和建築形體,他作品的意義遠遠不止於此。他始終關注他的建築周邊的環境。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為世界留下這些傳奇設計
    據央視新聞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著名作品包括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來源:央視新聞微博截圖百年風云:心系建築 作品遍布世界貝聿銘先生,是享譽全球的最著名建築師,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來,優秀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貝聿銘留給世界的回憶: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和光與影的藝術
    文/李光鬥貝聿銘和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同歲,生於1917年,在甘迺迪遇刺身亡的第二年,傑奎琳夫人找到貝聿銘,請他為甘迺迪設計一座紀念建築——甘迺迪紀念館。當時,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建築師都提交了自己的方案;只有年僅47歲的貝聿銘說:「在沒有勘探現場環境之前,我無法給出任何方案。」正是這句話打動了傑奎琳,貝聿銘後來設計出了自己驚世駭俗的作品:這座屹立在海邊的、黑白分明的幾何體建築。
  • 大師貝聿銘去世,留美家書揭秘在美國三大名校建築系深造的非凡經歷
    據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的經典建築作品包括>「據云建築一科可分為二項,即建築藝術與建築工程,但該校(指賓大)則只有建築藝術,而建築工程則付缺如,因是故男等頗有不滿。
  • 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表示:一生最驕傲的不是建築,而是自己的妻子
    一年不到,從純學術象牙塔出來的他,被紐約市房地產開發商廉柴根道夫看中。  打破美國建築界慣例,成為首個被聘請的中國人,開始在廉柴根道夫的公司擔任建築研究部主任。此後的他的人生之中又接連設計了海港大樓、甘迺迪圖書館、香山飯店、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等等傑作。拿過的獎更是無數,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1978年落成的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更奠定了他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
  • 在上海受啟發把建築當藝術 貝聿銘作品享譽世界
    從華盛頓特區的國家美術館,到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貝聿銘的作品不一而足。他的建築以強有力的幾何形狀和巨大的空間為世界各地景觀增添了優雅,其中包括香港中銀大廈和北京香山飯店。他的事業橫跨數十年,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一直持續到新千年。
  • ...歲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他的作品驚豔了北京、巴黎、波士頓...
    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人物介紹據東方新聞報導,貝聿銘,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留下了傳奇故事和作品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 圖源:視覺中國貝聿銘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來,優秀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他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貝聿銘建築設計圖賞
    貝聿銘 ,世界著名建築大師,美籍華裔。再過十幾天,也就是2017年4月26日,是他100歲的生日。設計美術館東館是對貝聿銘的挑戰。作為一名華人建築師,他從未忽視自己同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聯繫,而在建築創作中,他則主張把中國建築的內在精華融合在現代建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