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匿名網友的故事:
媽媽有一天在朋友圈裡看到朋友曬出女兒的成績,然後晚上媽媽就對我說:「你怎麼不如XX?你上學期是不是沒用功讀書?」
每次聽到媽媽這麼說都十分難受,因為媽媽朋友的那個女兒,高考的時候只比我高一分,媽媽就說我怎麼總是屈居人後,總是比別人差一大截。後來我和XX去了不同的大學,本來想著終於可以分開了,沒想到上了大學,媽媽還是沒有停止這種比較。
每次我都和媽媽解釋,寒假時候,由於疫情,天天在家上網課,即使後來可以外出了,也一直在家學習。很少出去玩,周末也是在家預習功課。
以為這樣媽媽就能夠看到自己的努力,但是事與願違,只要媽媽在朋友圈裡看到她拿朋友的女兒成績優秀時,就會馬上數落自己。
終於有一次,我實在受不了了,就對媽媽發脾氣:「你為什麼老是拿我和她比較?你自己為什麼不跟XX的父母比一下,XX的爸爸是重點大學畢業的,你不就是個中專生,我和XX的起點本就不一樣,有什麼可比性?」
雖然我的言語有衝撞,但是媽媽聽了之後啞口無言。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千萬不可輕視小孩心,給他一塊糖,對他來說猶如給了他千千萬萬的施捨;打爛了他的泥娃娃,他會像寡婦傷了獨生子一樣的傷心。」
父母的語言,很可能就會讓孩子陷入萬劫不復。密西根大學的研究表明:情緒傷痛和身體傷痛在大腦區域的反應路徑幾乎是完全一樣。
當孩子受到嚴重的語言侮辱時,會呼吸急促,身體疼痛,甚至會出現噁心眩暈的現象。
或許你只是覺得不就是罵了幾句孩子而已,又沒有動手,哄哄就沒事了。事實上,身體的傷容易痊癒,但是語言的傷害,會給孩子的幼小心靈埋下陰影。
以下10種負面語言,父母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1、責備的話讓孩子心生惱火
責備是對他人的一種指責,也是對他人的質疑。人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讚美的,尤其是孩子。
當父母用責備的語言來和孩子溝通時,就會極大地否定孩子之前所做的一切,這不僅會讓孩子惱火,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比如:「你真笨、窩囊。」「你真讓我失望。」「怎麼總是做錯?」「就知道哭。」「你不要丟人現眼了。」「你真是太不懂事了。」「你真差勁。」等。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犯錯誤,如果孩子犯錯了,父母只是一味地責備而不講究批評策略,往往會導致孩子的抵抗。
2、辱罵的話讓孩子變得懦弱
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曾說:「打罵式的管教,其所養成的只是奴隸式的孩子。」辱罵下的孩子會變得叛逆和暴力,它會摧毀孩子的自尊和果敢,導致孩子變得懦弱。
例如:「你是豬嗎?怎麼那麼笨。」「你怎麼又忘記帶作業了,腦袋讓驢踢了?」「你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你的良心讓狗吃了?」等。
辱罵的話只會讓孩子增加對父母的憎恨,沒有任何教育意義。卡耐基說過:「你想讓一個人憎恨你嗎?那你就罵他吧。一句輕輕的惡語,就會讓人記恨一生。」
辱罵是對孩子十分嚴重的語言暴力,所以,父母切勿因為一時衝動就胡亂說話,試著讓「你真笨。」變成尊重孩子的話「你這題錯了,再好好想想。」
3、警告的語言會給孩子帶來精神壓力
警告的話更容易給孩子造成精神壓力,比如「警告你啊,不要那樣做,否則後果自負。」「如果出了問題,你自己承擔。」「警告你,別再和XX交往。」等。
父母對孩子的警告語言,會讓孩子陷入痛苦之中,導致孩子的潛意識認為自己如果做了,就怎樣怎樣,這種潛意識會時刻伴隨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
父母換種語氣說話,效果會更好,例如:「如果你再和XXX交往,你就別再回這個家了。」換成「我知道你想和XX交往,不過他前段時間做出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你需要當心。」
4、對比的語言讓孩子產生自卑(自大)
每個人都有攀比心態,但是如果父母經常拿自家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做比較,會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反之,如果父母拿總是拿孩子出去和其他孩子的劣勢比較,也會讓孩子變得自大。
5、命令的語言讓孩子反感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循序漸進的引導和溝通,而不是一聲令下地指揮孩子必須這樣做。命令的語言往往帶著強烈的指揮語氣,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與父母是平等的,並不是服從關係。
命令的語言往往讓人不舒服,帶著強烈的強迫感。只有放下架子,學會和孩子商量,把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才能消除孩子的牴觸心理。
6、抱怨的話讓孩子變得消極
抱怨是摧毀人心的催化劑,當家庭裡充滿了抱怨時,負能量就會瀰漫在空氣中,讓周圍的人窒息。
父母對孩子抱怨一次,就會讓孩子消極一分。比如「我怎麼生了你這麼不爭氣的東西。」「你怎麼總是做錯?」「這輩子不指望你有什麼出息了。」「你真讓我感到丟人。」等。
把抱怨的語言換成積極的語言,讓孩子不畏懼困難。如「做錯了不可怕,改正了還是好樣的,不要放棄,相信自己。」
7、挖苦的語言導致孩子負面情緒
「你還真行啊」「你要是能考上XX大學,太陽都能從西邊升起了。」「你這寫的都是什麼呀,我怎麼看不懂。」「就你?省省吧」等。
這些挖苦的語言不僅讓孩子覺得難堪,還會激發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不償失。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更是一份尊重而不是挖苦。換種說法「XX大學確實不好考,但是媽媽相信你是可以的。」會更好。
8、說教的話讓孩子變得麻木
有時候,我們越是和孩子講道理,他越是不聽,甚至在他們心裡,父母說的道理變成了嘮叨。比如以下情景:
孩子:「媽媽,我忘記帶雨傘了。」
媽媽:「怎麼會忘記了呢?為什麼不把需要的東西記在本子上,你要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從小養成這種習慣就不會丟三落四了,像你現在沒有好習慣,變得粗心大意,以後一定要改掉。」
孩子:「知道了。」
孩子心裡想,本來忘記帶東西已經夠煩了,媽媽還說一大堆,真是煩人。
每個孩子都有強烈的自尊心,如果用理解和共情的態度接納孩子,尊重孩子,會讓他更努力改變自己的偏差行為。
9、威脅的話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
威脅的話能讓孩子暫時服從,卻沒過多久孩子依舊照犯,比如「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沒有任何零花錢了。」「如果你不改,就哪裡都不能去。」「如果你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再不睡覺,大灰狼就過來把你抓走。」等
威脅的話很容易削弱教育的效果,如果父母只是威脅孩子,從沒有執行,很快父母的威信就會喪失,而且孩子心理也埋下不安的土壤。
我們可以把威脅的語言換成「你是個好孩子,你會這麼做的。」
10、預言的話讓孩子沒主見
「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你算是完了」「你這輩子也不會有太大的發展了」「你早晚會犯事」等,這些有預言性的話會深深地傷害孩子的自尊,還會讓孩子變得沒有主見。
預言性的話一般都是父母在生氣的時候說的,因此,在處於憤怒情緒下時,我們首先要保持冷靜,再慎重地與孩子進行談話。
說出我們內心的感受,拋開銳利傷人的批評,用耐心和愛,去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世界。
END
作者簡介:池沐,多平臺原創作者,專注親子教育,用溫暖的筆觸,寫深情的文字,做精益父母,關注我,一起攜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