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下午,深圳市群眾訴求服務推廣現場會在光明區召開。與會人員現場觀摩了光明區兩級群眾訴求服務大廳建設和運行情況,觀看有關工作視頻片,聽取了光明區經驗介紹。
12月17日下午,深圳市群眾訴求服務推廣現場會在光明區召開。
據了解,近年來,光明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歷史機遇,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光明區在大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不斷致力於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主要思路是堅持黨建引領,突出法律、心理和智慧服務,把基層社會治理與系統、源頭、就地、多元、依法化解群眾矛盾結合起來,形成群眾訴求服務「一三五」工作法,營造了訴求疏導更加順暢、便民服務更加高效、平安幸福更加凸顯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自2019年1月在公明社區試點、3月全區鋪開以來,光明群眾訴求服務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矛盾糾紛化解率全市第一。2019年以來,共受理群眾訴求服務30218宗,化解30203宗,化解率99.95%,服務群眾48萬人,涉及金額10.64億元。社會治安安全感提升全市第一。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慶生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推廣「光明模式」的重要意義;要深化思想認識,充分發揮典型經驗的示範作用;要強化責任落實,加強組織領導、搞好宣傳發動、完善工作機制,以實際行動打造社會治理領域的深圳範例。
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餘新國主持會議,餘新國指出這次現場會是一次工作部署會、思想動員會,更是責任落實會。強調各區各相關部門要及時傳達好會議精神,推廣落實好光明經驗,健全完善好責任機制。各區要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建立健全責任落實機制,以責任到位倒逼工作落實到位,確保取得實效。
突出社區「主陣地」作用,由「外在壓力」變「內生動力」
從機制運行上,光明區賦權社區黨委,讓社區成為解決群眾矛盾的一線指揮部,系統性提出「1+6+31+N」群眾訴求服務體系,創新「社區發令、部門執行」機制,區信訪聯席辦授權社區黨委,對需要區、街道相關部門參與調處的矛盾糾紛,由社區黨委發令,要求到現場調處,相當於社區黨委行使了區委區政府的部分權力。
從責任落實上,強化「三級負責制」,讓職能部門主動到現場解決群眾矛盾。由社區黨委統籌,依託社區群眾訴求服務大廳,群眾矛盾糾紛當天在社區解決了98%;對於跨社區、情況較複雜的、有聚集隱患的矛盾糾紛,由區、街成立專班進行化解;對於一時化解不了的涉穩事項,依法處理。
從監督問責上,以公開透明為抓手,讓群眾矛盾糾紛高效化解不過夜。
由「政府主導」變「多元治理」,實現群眾矛盾糾紛預防在先、化解在小
光明區堅持多元化解,啟動「壯隊伍」和「強隊伍」工程,實現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在全區6萬多棟樓宇門口、樓梯口等人員必經位置,張貼有群眾訴求服務二維碼,群眾可隨時掃碼在線反映訴求、報告情況,全面激活了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另一方面,建好平安志願者隊伍「主動發現」。光明組建3.6萬多名平安志願者隊伍,包括樓棟長、網格員、社工等14類群體,這些平安志願者來自群眾、熟悉基層,有效解決了城市陌生人社會矛盾糾紛預警預測難問題,平安志願者發現矛盾糾紛線索佔比72.4%,特別是全區基礎網格員,每天開展網格化巡查、實時預警。
此外, 光明整合全區行政、司法力量,配備43名法官、檢察官駐點社區,參與涉法涉訴問題調處;發動「兩代表一委員」、社會各界人員組成義務調解員隊伍,實現多元化解。通過整合全區現有政府購買的法律、心理等服務力量,先後在群眾訴求服務站點配備人民調解員301人,駐點法律顧問111人,心理服務人員78人,常態化提供訴求服務、心理服務、法律服務等。
突出「家門口」服務,實現就地解決群眾操心事
光明區整合全區現有場地資源,建立1個區級、6個街道、31個社區「群眾訴求服務大廳」,並在住宅小區、建築工地、企業園區、學校、醫院等人流密集場所,搭建208個群眾訴求服務站點,做到群眾集中在哪裡,訴求服務站建在哪裡。比如,率先設立82個建築工地群眾訴求服務站,覆蓋全區所有50人以上的工地,已累計化解工地矛盾糾紛564宗,做到「工地的事情在工地解決」。2019年,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考核全市第一。
光明區還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結合城市治理特點,為群眾提供糾紛調處、投訴建議、幫扶救助、法律服務、心理服務等五大服務,構建「500米為民服務圈」,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產生。2019年以來,處理投訴建議1895宗,調處矛盾糾紛9386宗,提供法律服務6680人次、心理服務1831人次,對接幫扶群眾165批次,發放167萬元幫扶救助資金。
(小標4)由「傳統管控」變「智慧治理」,實現基層社會治理更智慧、更高效
光明區建設群眾訴求服務智慧平臺系統,群眾可以在線一鍵反映訴求,網上受理、實時分撥、快速處理、閉環管理,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受理、第一時間化解、第一時間確認、第一時間反饋。
「一張圖」分級預警。建立群眾矛盾糾紛分級預警機制,根據矛盾糾紛涉及人數、緊急程度、涉案金額等因素進行分級分類,要求一類訴求10分鐘響應、30分鐘受理,自動生成風險評估圖,在智慧系統實時顯示、動態更新,為黨委和政府實時掌握情況、研判形勢、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做到「一鍵可查、心中有數」。
光明還在全區範圍內建立48個在線司法確認室,對於達成調解協議的涉及金額較大、情況較複雜的重大糾紛事項,半小時內完成當場申請、當場在線確認、當場製作文書、當場送達等全部流程,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目前,已完成線上司法確認187件。特別是開展「不見面」線上服務,疫情期間,化解涉疫情矛盾糾紛535宗,涉及金額2974萬元,修改涉疫合同330份;為集中隔離人員提供心理健康評估2.75萬人次,發現並解除心理隱患3432人,做到「隔離不隔愛,線上服務一直在」。
【撰文】柳豔
【通訊員】劉關生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