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豐臺盧溝橋鄉積極暢通訴求渠道,從群眾訴求中發現工作短板和不足,不斷完善工作機制、靶向施為、加大辦理力度,主動辦好群眾身邊事,努力解決好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問題,在接訴即辦工作中守初心、解煩心、連民心。
暢通訴求渠道 解決居民煩憂
在萬泉寺村回遷小區,有兩座酷似電話亭的小屋,叫「萬泉寺綜合信息服務亭」。它相當於村裡的「說吧」,村民有啥意見、啥想法,都可以在小屋裡錄製、上傳,後臺的工作人員接收到後,立即著手解決。
走進「說吧」,裡面是一臺信息採集設備,屏幕上有拍照、錄像、錄音三個功能,屏幕下方左側是拍照區,可以拍攝實物材料。如果想實名提交,還可以把身份證放在右側的讀卡感應區錄入信息。群眾傾訴後選擇「立即上傳」,後臺工作人員就能接收到剛剛錄製的視頻或音頻。
「希望通過設立服務亭給村民提供一個傾訴的窗口,有問題隨時反映,省得來回奔波。而且圖文並茂的反饋形式更有利於問題的及時解決。」萬泉寺村黨總支書記張廣斌說。
「我們萬泉盛景園8號樓居民出行不方便,從樓門出來要繞過綠地,有的人圖方便踐踏綠地,導致草坪斑禿,我建議在綠地邊上安裝圍欄……」村民李照付上午剛錄製了一段視頻,下午就收到了工作人員的電話反饋,將儘快解決落實。村委會副主任李易朔介紹,通過實地調查,村黨總支商議後決定不是簡單地把綠地圍起來,而是根據村民常走的路徑鋪設甬道,安裝木質圍欄、寵物拾便箱和座椅。方案一經公示,就得到居民的認可,很快完工。
張廣斌介紹,通過「說吧」,村裡先後解決了村民關於物業、擾民、環境、出行等20多項訴求,還解答了大量的居民諮詢,既改善了居住環境,又拉近了群眾和村黨總支、村委會的距離。
「萬泉寺綜合信息服務亭」成為了萬泉寺村收集民情民意的新窗口。在盧溝橋鄉,各個村都建立了多樣化的訴求平臺,如便民服務熱線、宣傳欄留言板、書記信箱、村民微信群等,暢通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讓群眾的苦事、煩事、揪心事有處說、有人解決。
每天五點有約 逐一落實訴求
自11月起,每天下午五點,盧溝橋鄉政府的第五會議室都聚滿了人。按照鄉「接訴即辦」案卷推進會工作機制,鄉主管領導、對應責任科室負責人和相關村(社區)黨總支書記,對當天中午12點前24小時內接到的群眾訴求逐一認領、分析、落實,平均每天處理問題20餘件。
11月21日的受理工單統計表共有訴求31件,其中涉及3個科室,7個村(社區),內容包括物業管理類、環境保護類、諮詢類、無照遊商類等。除工單分類外,統計表還標註了工單編號、派單時間、訴求內容、問題點位、承辦單位、責任屬地、處理結果等。
「一個一個說吧,第一個西局社區。」盧溝橋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郭新佔說。第一件訴求是有群眾反映萬豐路308號順和商務寫字樓暖氣不熱,屬公共服務類,對應責任人逐一對實地查看情況、辦理過程進行了匯報,表示目前供暖已恢復正常。
就這樣,對照受理工單統計表,對應負責人依次匯報了責任工單辦理情況,對於尚未解決的問題在會上徵求了意見,確定了具體解決方案。工作會近6點結束,但會後每項工單的負責人還要直接與訴求人進行聯繫,確定處理結果是否解決了訴求人提出的問題,同時徵求意見建議,實現與群眾常態化的點對點服務模式。此外,盧溝橋鄉市民訴求處置中心也會對訴求人進行回訪,監督各科室、社區村的訴求辦理情況。
來源《豐臺報》
作者 邵亦晴 蔡暉
編輯製作 趙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