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咦?
浙江西南角,有個「小重慶」
說起浙江,我們總是將目光聚焦在她的平原和濱海。以杭州為起點,不停地向西南移動,你將看到她鮮為人知的另一面——群山起伏、層巒疊嶂的浙江。
浙江多山。她「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地理格局中,杭州等大城市所在的平原,面積只佔兩成,而山地卻佔了全省陸地的七成。
浙江的地勢就是中國地勢縮影:這裡總體西高東低,浙西南隆起最高處,猶如「浙江屋脊」。海拔最高的地帶,幾乎集中於西南角的慶元縣和龍泉市,又以慶元為甚。龍泉區域還有相對平坦的龍泉溪河谷,而慶元縣境內則幾乎都是山。
慶元,這個位於浙江的縣,三面被福建合圍,只有一面朝向本省。她也是全省距省會路程最遠的縣,高高地坐落在「浙江屋脊」——洞宮山脈之上。
▲ 慶元五大堡鄉西川古村落。圖/圖蟲·創意
浙江西南角,望不盡的山山山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有著名的「三江源」,浙江屋脊慶元也有個縮小版的「三江源」,甌江、閩江、福安江的源頭從浙江省,也是包郵區的第二高峰百山祖發源,向北、西南、東南發散,形成樹枝狀水系。
慶元雖沒有大江,但每個鄉鎮、村落都有屬於自己的「母親溪」,全縣大小溪流有926條之多。
▲ 三井溪,號稱「浙南九寨溝」。攝影/周勇
海拔落差巨大,在這裡形成了江浙難得一見的山地景觀:「徘徊行曲千盤嶺,道路坎坷霧迷障。」
南北走向的洞宮山脈和東西走向的仙霞嶺在此遭遇,構成了浙江最大、最高的山脈。地殼猛地隆起後,兩條山脈夾角處以南就是今天的慶元地區。 海拔1929米的江浙第一高峰黃茅尖、海拔1856米的第二高峰百山祖均位於附近,周圍還簇擁著20多座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峰。
一座座古橋、一個個村落,構成了美妙的「廊橋流水人家」畫卷。這些如夢如幻的古廊橋,是讓外界認識慶元的最好窗口。
歡迎來到「中國廊橋第一縣」
1995年上映的電影《廊橋遺夢》讓上有屋簷、下有橋梁的廊橋成為一種美好意象。中國建築學家劉傑等發現並提出,世界上最多、最美的廊橋不在歐美,而是在中國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北部,這一帶分布著世界最多的廊橋。
▲ 中國廊橋看浙閩,浙江廊橋看慶元。製圖/Paprika、王躍
位居浙南的慶元,依舊保存有近百座古廊橋,是全國廊橋數量最多的縣。平均下來,總面積1898平方公裡的慶元,大約每19平方公裡就有一座廊橋。
▲古地圖上,廊橋是慶元最醒目的地標。製圖/Paprika
在慶元行走,你總會與廊橋不期而遇——它們,或橫跨於險灘,或鑲嵌於青山,或靜臥於村落,或屹立於街市。
公元1024年,北宋天聖二年,在慶元(時為龍泉縣管轄)大濟村,一群工匠熱火朝天地重修一座古舊的木橋。隨著橋板、風雨板、大梁、廊屋搭建完畢,一座上屋下橋的木構橋梁橫跨在溪水之上。這座長11米、寬4.5米的木橋未用一釘一鉚,全靠椽、桁緊密銜接——這就是建築學家所說的木拱廊橋。
▲ 有明確紀年的雙門橋,是木拱廊橋活化石。繪圖/孫大仙工作室、Paprika
此橋原名臨清橋,出資造橋的是當地大族吳氏。這一年有吳氏兩兄弟同時考中進士,為激勵後人進取,族人將橋改名為雙門橋,取「雙門進士」之意。按照族譜記載,吳氏於公元1004遷來之前村中就有臨清橋(即今雙門橋)、莆田橋兩座廊橋。
▲ 大濟村雙門橋,古風依舊。攝影/王建平
這麼說,這兩座宋代廊橋比《清明上河圖》中著名的汴水虹橋還早100多年。 所有廊橋類型中,木拱廊橋的營造技藝最複雜,是我國古橋梁研究的活化石,是世界橋梁史上的絕品,其拱架由數百根直木穿插、編織、別壓、咬合而成,利用建築力學科學地解決了大幅度拱跨受力難題。
▲ 一張圖,解讀「編木為拱」的秘密。製圖/Paprika,底圖供圖/張寶華
慶元境內,至今還保存著21座木拱廊橋,以及眾多木平梁、石拱等不同類型的廊橋。慶元廊橋還有多個「之最」:有廊屋最長的單孔木拱廊橋黃水長橋,有全國史料記載最早的木拱廊橋雙門橋與莆田橋,有全國古廊橋分布最密集的村莊月山村。
▲ 俯瞰月山村全景。攝影/周勇
▲ 秋日的如龍橋。攝影/葉衛舟
▲ 供奉「菇神」的西洋殿。攝影/範敏姿
慶元縣五大堡鄉西洋村,明代廊橋蘭溪橋頭,有一座叫西洋殿的廟宇,其主祀的神靈就是吳三公,因此也稱「菇神廟」。 明初慶元又迎來了另一位菇神劉伯溫。劉伯溫是處州青田(今麗水市青田縣)人,在他的建議下,慶元、龍泉、景寧三地的香菇產業得到敕封,特許擁有香菇的經營專利權。
▲ 食用菌集錦。供圖/慶元縣文廣旅體局
你未必知道慶元,但幾乎每天都在跟她打交道。除了香菇,這裡還是中國最大的鉛筆生產基地、最大的竹木製品基地之一。平時你用到的大到竹木家具,中到竹製涼蓆,小到砧板、筷子,可能都來自這個地方。
最好吃的黃粿,慶元必須第一!
多年以來,我發現了一個尋找美食的秘訣:到多省交界地帶去!
慶元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她與福建壽寧、政和、松溪交界,與江西玉山縣相隔也不遠,香菇集散地的身份,又吸引了周邊省份的菇農、菇商的不斷到來,潛移默化中,將他們的文化輸入到這裡。 浙江其他地方的人到了慶元才會發現:這裡的飯菜之中,總是能找到浙江鮮、江西辣、福建香的多味組合。
▲ 炒黃稞。供圖/慶元縣文廣旅體局
黃粿,是浙西南一帶流行吃的美食,又以慶元最好吃。
一到年底,慶元人便開始製作黃粿,人們上山砍來一種叫柃木的灌木,燒成灰後瀝取其汁,將粳米浸泡其中,直到米色變得橙黃,再經衝淨、蒸熟、戳搗、揉壓、切條等工序製作而成。米粿用肉絲、青菜、冬筍、香菇絲等佐料爆炒,黃橙橙,亮晶晶,清香四溢,柔韌可口。 比起黃粿,慶元社粿的製作更有神聖的儀式感。 「一都饅頭二都粽,三都社粿滿村送。」這是慶元的兩句民謠,說的是每逢春社,慶元就有烙社粿的習俗。
▲ 「山城」慶元的特色油菜火鍋。供圖/慶元縣文廣旅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