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還有詩和遠方》更新第二期了,我完全、徹底地刷新了對一個地方的印象和認知,就是「建德」。
小時候語文課本裡有一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由於詩句實在太過於朗朗上口,以至於當時在課堂上背誦古詩的我並沒有真正領會其中的美意與愁思,直到看完今晚這期節目,讓我終於真正看見了孟浩然眼中這美不勝收的「建德江」。
這期節目有一個很桃花源般的主題,名叫「歸隱」,而節目的第一條路線就有一個「仙氣騰騰」的名稱——騰雲駕霧。「騰雲」和「駕霧」分別是兩種不同的感受新安江美景的方式。
華少和嘉賓劉鈞選擇了乘船,零距離「漂流」在新安江上,此時已經是上午9時,而淡淡的水霧仍舊沒有散去,覆蓋在清澈的水面上,像一層面紗,似遮非擋。這不正是孟浩然筆下的「移舟泊煙渚」嗎?
身處這樣如煙如夢猶如「幻境」的美妙景色之中,讓人怎能不「宿建德江」?並且浩然兄顯然住一晚沒過癮,乾脆在這裡過上了隱居的生活。應試落第的孟浩然當時一定是帶著沮喪的心情遊歷至此,而在見到此番煙波美景之後,突然發現自己「求真」的個性並不容於官場,告別仕途也沒什麼大不了,自給自足的隱居山水可以讓他保持真實的自我,也讓他日後創作出無數山水田園派詩歌作品。正如劉鈞在節目中所說,孟浩然看到水中的一輪孤月,就像看到了自己。「江清月近人」,這月亮和當時的孟浩然很近,也很相似。
另一種方式就比較現代化了,乘坐直升機「騰雲」,可以低空遊覽新安江,由於江水深淺不同,光線在水面折射出不同的顏色,使得新安江江面有了顏色的分界,這是只有在直升機上才能看見的景象。
第二條路線名叫「一葦渡江」,聽著有點武俠氣息。果然,在寧靜清澈的江面上出現一位「孤舟蓑笠翁」,而他腳下踩的並不是舟,只是一根細長的竹竿,遠遠地從水上漂來,像極了凌波微步、輕功水上漂的大俠,還是隱居山林的那種。經過華少一問,原來這位「武林高手」從14歲就開始玩「一葦渡江」,年輕的時候還能在上面翻跟頭、跳繩。
一旁的張紹剛已經忍不住直接捲起褲腿下水了,當天氣溫37度,而新安江的水是令人感到無比舒爽的17度,於是他趕緊邀請其他人都來感受一下這「冰火兩重天」的奇特感受。
建德是一個氣候宜居城市,新安江的水常年17度恆溫,這個季節下水,真是比吃上一口冰淇淋更清涼解暑。那就乾脆來挑戰一下這門武林絕技吧!
我認為,「一葦渡江」的要領不僅是掌握平衡感,也不僅是使出「鷹爪功」抓住竹竿的小竅門,它的精髓是靜心於這絕美的景色之中,找到自我與天地的融洽和平衡,只有真正拋去煩惱,徹底融入這山水之中,才能「如履平地」,寧靜地在站在這裡,可謂「獨立寒江」。
每期節目的民宿都是一個小驚喜,第一期新昌的「山中來信」已經成為熱門打卡地,這次建德站的民宿可以稱得上「曲徑通幽」,這條通往民宿的必經盤山路有「建德小川藏線」的美譽,特別適合山野自駕,如果你車技在線,可以來這裡嘗試一下連續不斷的「髮夾彎」。
在海拔700米的山上,隱藏著一間民宿——雲漫松間。民宿是老闆的一幢古宅改造而成,隱藏在松林叢中,正是「明月松間照,清泉河上流」。
而曾經的這裡是黃泥牆、土房子,年輕人紛紛因為貧窮而離開。
老闆兵哥也是一樣,十幾歲就和姐姐出去打拼。四十多歲的他不甘心家鄉人煙越來越少,堅定地選擇重返故鄉,把山頂的祖傳老屋改造成可以度假休閒的民宿,他說,我不為賺錢,只是我的夢想,並且希望可以帶動我的家鄉發展。於是兵哥用了三年多的時間設計、改造,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質樸與現代並存的「雲漫松間」。
既然主題是「歸隱」,大家自然都要體會一下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叢採摘食材到烹飪,全都自己來,這種生活的確是現代城市裡完全沒有機會感受的。說句題外話,在這之前,我還真的從未見過「活的」花生,看到張紹剛先是用鏟子松鬆土,再叢泥土裡挖出花生的瞬間,我突然明白為什麼花生還有一個名字叫「落花生」了。
採摘完畢,親自烹飪,然後開始一天中最放鬆的時刻,享用晚餐。
我突然明白了為何這個詞叫「歸隱」,除了「隱」之外,更有「歸」的深意。孟浩然歸隱,除了告別仕途與官場,還有對自在內心的「回歸」,這裡不是他的家鄉,他卻在這裡找到了自我與自洽;民宿老闆不是歸隱,確是「回歸」,回到故鄉,回到最初的夢想。有時,回歸即是詩和遠方,這裡有詩、有夢、有故鄉,也有遠方。
節目的最後,幾位嘉賓都在當地的「慢郵局」給未來的自己寫了一封信,在如今微信郵件秒發秒回的時代,這樣的慢郵反而顯得特別。海泉在信中寫道:
這裡適合歸隱數日,尋回心中的清淨,望你閱此書時,依然記得山間的蟬鳴和田野間的清風,不管你正被何種煩惱所糾纏,都祝你藉此信,得以找回寧靜和清醒。
重點推薦
您還可以在浙江衛視官網藍天下、藍莓視頻客戶端、人民日報客戶端、新浪微博、新浪新聞、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新聞、企鵝號、天天快報、網易新聞、百度百家號、鳳凰新聞等平臺同步獲取浙江衛視文章。
「在看」點一下,為我打c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