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上周末《我就是演員》第三季的開播,各位「演員」的表演更是掀起了一波新話題,其中王自健在《我是餘歡水》中對於餘歡水的出色演繹,更是感動的章子怡、劉天池、張頌文等多位導師紛紛落淚。
在《安家》之後,王自健逐漸成熟的演技似乎越來越被大眾認可,而此次他公開了自己曾身患重度抑鬱症的經歷,這也讓人們不禁想起早前網傳的其婚姻事業的「變故」,被老婆扇了500個耳光、被燙6個煙疤、被8次打到住院、被坑了所有家產等各種的悲慘事件……
王自健曾在節目上,以開玩笑的方式自曝經常被老婆打
很多網友驚呼,真的沒想到看起來那麼貧,那麼幽默的王自健,原來是如此「好慘一男的」。
「中國脫口秀第一人」你到底怎麼了?
小學時,王自健像很多小聰明的男孩一樣不愛寫作業,卻意外地成績很好;高中退學之後他居然又自考上了大學,20出頭在中關村倒騰電子產品,賺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009年,25歲的王自健不僅有著第一桶金,更拿出一般人沒有的勇氣從電視臺辭職,專職開始學相聲,師從侯耀華。也難怪當年流行起一段話:聽相聲要麼聽郭德綱,要麼聽王自健。而相比起郭老師的「下裡巴人」風格,外形更加俊俏,更加帶有都市年輕人風格的王自健,大概是最早的帶有點「偶像氣質」的相聲演員。再到他成立自己的相聲團體「第二班相聲」,以及後來徹底出圈大紅的《今晚80後脫口秀》。王自健的這8年看起來真的過的還挺「順風順水」,直到2017年8月17日,僅僅5年的《今晚80後脫口秀》停播了……
《今晚80後脫口秀》
不誇張地說王自健作為80後,當年可是被譽為「相聲界的韓寒,中國脫口秀第一人」的。如果不是如今的「悲情」復出,我們這些吃瓜群眾怕是真的「沒資格」說人家是好慘一男的;反而他代表了一整代80後的理想與自省。
隨後,各種偶像選秀節目爆火,80後成為了被遺忘的「老年人」,王自健也像是80後的青春一樣,一去不復返。只剩下被前妻家暴、被多次打進過醫院,甚至捲走公司的消息還時有傳出。
快樂的貧嘴小爺兒消失了,只剩下了抑鬱的王自健?網友們忍不住疑惑,他明明看起來陽光又幽默,怎麼可能患有抑鬱症呢。
《我就是演員》
笑容後難言的痛苦,喜劇人隱秘的抑鬱
曾被抑鬱症困擾的「喜劇人」不僅僅是王自健一人,甚至,我們熟知的諸多喜劇演員都曾深陷抑鬱症的痛苦之中,有的甚至因此而自殺。
因「憨豆」先生形象走紅全球的英國喜劇演員羅溫·艾金森曾被曝因為嚴重的抑鬱症入院治療;
「好萊塢喜劇大王」金·凱瑞,螢屏下也是一名長期抑鬱症患者,外表誇張的表演、樂觀的態度,似乎僅僅是為了掩飾內心的傷痛和陰鬱。長期服用抑鬱類藥物的他,卻坦言始終沒有痊癒;
查爾斯·斯賓塞·卓別林是公認的喜劇大師,不僅奠定了喜劇電影的基礎,更在大蕭條時期為美國人民帶來了無數歡樂與希望。而他自己卻一生都在飽受抑鬱症的折磨。
我還看到過這樣的故事,說卓別林因為抑鬱症而去醫院就診,醫生說:去看看小丑的表演吧,我保證它能讓你開懷大笑。但卓別林微笑著回應道:「我就是那個小丑。」
多麼無奈和哀傷……
1)不快樂是可恥的
喜劇人似乎習慣了在他人面前表現出「快樂」,也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如果承認自己擁有抑鬱、痛苦、軟弱、絕望,這樣的情緒,似乎則是一種強烈的自我否定——「我無法讓別人快樂」「我居然在傳遞悲傷」,作為「喜劇人」,這是可恥的!
所以當悲傷來臨,與其表達自己的絕望,他們只能選擇沉默,成為一個「啞巴」,拒絕表達真實的感受。而這種自我壓抑,往往會使抑鬱的情緒不斷積累,伴隨著自我否定,不僅難以消化,反而會不斷升級。強迫自己「快樂」是一種很深的痛苦,就像是《博物館奇妙夜3》羅賓·威廉士飾演的羅斯福在即將變回雕像的時候,依舊不忘了微笑著與拉裡告別:「再見,笑一個吧。」
《博物館奇妙夜》
笑,大聲地狂笑,似乎是他們保護自己最後的偽裝,卻又是通往絕望的路。
2)喜劇的內核是更深的悲劇
德國劇作家斯提登·杜多夫說:「發現缺點,是笑的根源,也是喜劇性的根源。」
觀眾之所以可以發笑,則是來源於發現了其他人的「缺點」,體會到「上帝」般居高臨下的地位,從而感受到了自身的優越感。而喜劇的表演往往都是通過喜劇演員「降低自尊」,扮醜扮蠢扮慘,以達到誇張搞笑的效果。只有他們真實感受到弱者的傷有多痛,處境有多遭,生活有多無能為力,感受比一般人更深切的悲傷,理解世界的不公與無奈,才能真正進入角色,達到真心的「逗笑」。
電影《變相怪傑》
而在這樣的情緒捲入中,負面情緒的共情,可想而知又會進一步加重他們自身的痛苦。每一個能逗笑觀眾的段子背後,可能都隱藏著一個心中滴血的過程。
3)我也曾嘗試「求救」但沒有人看到
王自健在抑鬱症發作的時候,也曾嘗試過各種方法,無果,甚至刪除了幾乎所有微信好友,希望依靠切斷與外界的聯繫,緩解負面的情緒。以至於張國立都來「質問」他,為何突然把我刪了。王自健才不得已自揭傷疤,向他坦白自己患上了抑鬱症,甚至想到過死亡,只能依靠藥物來緩解。
如果往更深處挖掘,我們也許會發現,在最初的關係中,還是孩子的我們,在受到傷害或者痛苦時,往往會向母親「求救」。而如果在此時,母親沒有給到足夠的反饋,甚至換來的是冷漠和指責,「你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別的小朋友都挺快樂的,你卻不行!」
甚至患有精神疾病的原生家庭(例如卓別林)更會造成我們用「笑容」掩蓋抑鬱的習慣。就像是「習得性無助」裡的狗一樣,習慣了背叛和冷漠,那麼再向他人發出求救,甚至有機會走出去,也會變得異常困難。真實的負面情緒不被允許,那麼也只有選擇微笑面對,以換取家人的「疼愛」了。
如果真的痛苦,請你哭出來
當然不只是「喜劇人」,我們自己也常常會陷入「微笑抑鬱」的現象裡,以為用表面的快樂,就可以真的掩飾悲傷,甚至相信也許「笑著笑著就真的變開心了,也說不定」,企圖用笑容保護自己。
其實,「抑鬱」從來不是一件羞恥的事,他就像感冒發燒一樣,只是一場生病,所以需要看醫生、吃藥、被照顧是理所當然的事。
日劇《丈夫得了抑鬱症》
不必為了樹立「快樂的人設」而刻意用微笑掩蓋負面情緒,這反而會令我們忽略自身真實的感受,並無法了解到這些「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從而拒絕他人的幫助。所以,可以嘗試找到值得信任的人,向Ta表達你的情緒,無論這個人是你的家人、朋友、或者諮詢師,試試暴露你的脆弱,也許這樣你反而可以看清更多情緒背後的真相,梳理思路,感受到真實的愛與幫助。
同時,不再刻意討好,才是得到健康關係的開始。放低自己,變得卑微和友好,是難以換來真實的「愛」與連接的。
日劇《丈夫得了抑鬱症》
而那些真實的感受,你發自內心的喜怒哀樂才是人們溝通,建立連接的基礎。試著表達真實的需求,在溝通中,了解對方,也讓他們有機會了解面具後真實的你,才有可能幫助我們得到平等愉悅的反饋。而壓抑的情緒和需求是不會消失的,他只會越積越多,直到最終崩盤的時刻。
沒有人天生就一定要比別人快樂,也沒有人一定要帶給他人陽光。
日劇《丈夫得了抑鬱症》
每個人都會有陰鬱痛苦的時候,試著相信某些人,努力建立一些連接,分享那些輾轉難眠的夜晚,那些躲在被窩裡落淚的時刻,並給別人一個反饋你的機會,也許就能發現……那些曾經被你溫暖的人,也可以同樣照亮你的內心。
-END-
作者:雨 青
編輯:雪 梨
設計:昊 昊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