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發布了「關於命名河北省井陘縣為『中國廟會文化之鄉』並同意建立『中國廟會文化研究基地』的決定」。「中國廟會文化之鄉」是井陘縣繼「中國千年古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感恩文化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楹聯文化縣」之後的又一張「國字號」文化名片。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發布的決定稱,井陘縣是千年古縣,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受自然地理條件和生產、商貿、文化交流傳統的影響,形成了以蒼巖山廟會、臺頭村藥王邳彤廟會、長崗村龍母廟會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鄉村社會朝聖、祭典、狂歡活動的民間傳統,具有全民性、自發性與地域性等特點。據不完全統計,該縣全年擁有大小廟會400餘個,並以此為載體,廣泛並活態地呈現出民間文藝的諸多樣式,是華北地區廟會文化的密集地和富礦區。近年來,在井陘縣委,縣政府主導下,對廟會文化開展了調查研究和檔案書寫,並結合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的發展需求,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力創建,形式多樣,成績卓著。經考察論證,決定命名河北省井陘縣為「中國廟會文化之鄉」並同意建立「中國廟會文化研究基地」。
井陘秦時置縣,歷史悠久,古今民間文化源源流長,文人、學者、能工巧匠、民間藝人層出不窮。以「井陘拉花」為代表的「竹馬」「旱船」「抬槓」「社火」等民間藝術品種繁多,風格別致。尤其淵於元朝的"井陘拉花"最負盛名,井陘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 "拉花藝術之鄉"。井陘拉花、桃林坪花臉社火、井陘晉劇、南張井老虎火都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燕都融媒體記者任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