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發了一個件,重量不足1kg,用長方形紙箱包裝,長30cm左右。顧客選到付,結果快遞小哥收了62元。顧客肯定不答應,向我投訴了。最終我攤了一半運費才平息,不賺錢反而虧了幾十塊。事後,我諮詢快遞小哥,他說按泡重計算的。」
這是一個真實案例。案例中的商家因為不懂快遞計費規則,糊裡糊塗地做了樁賠本的買賣。快遞計費有時按重量,有時按體積,標準到底是什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徹底解開疑惑。
要解開這個謎團,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快遞術語——重泡比,就是重量/體積。很多快遞公司都會有一個固定的重泡比的臨界標準。以德邦快遞為例,它的重泡比標準是210。貨物總重量(KG)與總體積(m3)的比值大於或等於210為重貨,按重量計費;若比值低於210為輕貨,按體積計費。
所以,一般快遞小哥上門收大件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給快件稱重和量體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快速確定這單的收費標準。
那麼測量快遞體積,以往快遞員都是隨身帶把捲尺,通過測量貨物的長、寬、高,然後手動計算,手動錄入系統。這個過程由於涉及到的數據採集較多,一不留神就出錯。無論算大算小,這都是一種不公正。如果操作的是個新手小哥,可能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給寄件人帶來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然而,網際網路時代的黑科技一下就刷新了我們對測量的認知。最近,德邦快遞就引進了一款叫「AR量方」的手持終端。快遞小哥用終端給快件拍個照,再點幾下體積就算出來了。關鍵在快的同時,誤差還控制在5%以內。原來需要1分鐘出來,還不準確,現在20秒不到就輕鬆搞定(規則的長方體就更快了)。於此同時,測量數據也同步上傳到系統,方便以後收件人追蹤查看快遞。
不得不說,德邦快遞引進「AR量方」黑科技大大提升了收件效率和快件體積測算精度。有了「AR量方」的技術支持,以後寄大件再也不用擔心被「體積」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