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博物館的建築外形就是一片類似風帆的屋頂,從原住島民文化,到衝浪運動,從商業航海到海軍艦船,按照不同的主題介紹了澳大利亞與海洋之間的聯繫。
澳大利亞海事博物館的門前的海岸線停泊著許多船隻,其中有三艘最著名,分別是HMAS VAMPIRE(吸血鬼驅逐艦)、HMAS ONSLOW(翁斯洛號潛水艇魚雷艇),最後一個是發現澳洲大陸的COOK 船長的HMB ENDEAVOUR(奮進號)的船隻複製品。
2010年英國的星期日泰晤士報將海事博物館列為世界最酷十大博物館之一。站在達令港大橋上可以看到海事博物館主展廳的全貌,幾片巨大的白帆頂下是現代化的展覽廳。
Oberon級常規動力潛艇是由英國人設計的,吸取了英國二戰潛艇的經驗教訓,並受到了德國XXI潛艇的影響,共計製造了27艘,其中英國皇家海軍13艘、澳大利亞皇家海軍6艘、加拿大皇家海軍3艘、巴西海軍3艘、智利海軍2艘。目前這27艘潛艇均已退役,其中的8艘潛艇被整體改成博物館,3艘潛艇的部分外殼被保存展示,1艘潛艇被私人購入,剩餘的均被解體。
Onslow是西澳一個小鎮的名字,在1885年為了紀念西澳當時的首席法官-Alexander Campbell Onslow(1842-1908),取名Onslow小鎮。Onslow在歷史上共有3艘。第1艘是900噸的英國驅逐艦,1918年退役解體。第2艘是1610噸的O級驅逐艦,於1949年轉交給巴基斯坦海軍。第3艘就是這艘Oberon級常規動力潛艇。
最精彩的要數可以上船遊覽的「吸血鬼號」,它是皇家澳洲海軍最後一艘大型槍船。「吸血鬼」是一艘建造於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皇家海軍V級驅逐艦,在1933年她被借給皇家澳大利亞海軍使用,主要作為補給艦使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重新作為戰艦啟用,服役於地中海,該艦隊被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稱為廢鐵艦隊(Scrap Iron Flotilla),因為該艦隊完全是由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艦艇組成。
「吸血鬼」標準排水量1188噸,滿載排水量1489噸,全長312英尺(約95米),最大航速34節,裝備4門QF 4英寸MK V火炮,2座3聯共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後期改裝為2座4聯。
海事博物館四周有很多關於鯊魚的雕塑,來自一個命題為《鯊魚與人類》的展覽。
遠處看這是一個紅色鯊魚,但走進了再看,又是一個變形的貨櫃。確切的說是一個貨櫃被一隻鯊魚瞬間衝破的景象,鯊魚呼之欲出!
貨櫃是載貨工具,簡潔又具工業美感。滿載的貨物象徵著繁榮,貿易和財富。但似乎聽到越來越多的抗議之聲: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更多的貨櫃貨運預示著人類的消耗浪費和對自然的毀滅。雕塑以《涅槃-鯊魚》命名,顯然是希望這受盡磨難瀕臨消亡的物種,可以像鳳凰涅槃一樣重生吧。
在澳大利亞有關鯊魚與人的關係問題爭論已久,近些年由於鯊魚對海員的生命慢慢構成了威脅,於是捕殺鯊魚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同時,有部分人要求對鯊魚加強法律保護,避免捕殺大白鯊等瀕危的鯊魚品種。
據報導,一位剛滿19歲的澳洲小夥扎克和他三個朋友在澳大利亞東海岸衝浪時,遭到一頭虎鯊的襲擊,隨後,扎克不幸身亡。在他的追悼會上,其家人卻明確表示,反對捕殺鯊魚的倡議。
在澳大利亞西部情況有所不同,這裡被認為是世界上遭受鯊魚襲擊的最危險的地帶。一個西部州長同意捕殺任何一頭在海灘附近接近遊泳者的鯊魚,他指出:必須嚴厲對待這類事情,哪怕會導致鯊魚的滅絕也要嚴厲對待,畢竟人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
這部作品名字叫《守護者》,一個守護大海的海神。人類確實需要保護,但是大海似乎更需要保護。不是嗎?沒有了大海,還拿什麼保護人類呢?
這是一座很特別的雕塑,一個全身都用機械零件組成的鯊魚,名字叫《獻給海神》。澳大利亞環境部部長說,人們應該清楚所要做的預防措施,以免成為鯊魚襲擊的犧牲品,而不要草率行事。
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作品,用金屬絲編織而成的巨大的鯊魚鰭,高高的伸向藍天,這部作品有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名字,《蝶戀花》。
這座白色燈塔建於1874年,最早位於北昆士蘭州的Cape Bowling Green,後來由於海岸坍塌白色燈塔被搬離原地,再後來退役後被澳大利亞海事博物館收購,如今安置在達令港,成了這裡一處獨特的風景地標。
海事博物館的前面就是達令港Pyrmont大橋,站在大橋西面橋頭回望雪梨CBD摩天大樓,漂亮大氣。達令港,一個美麗的港灣;海事博物館,一個有看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