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真能完全脫離對大陸的「依賴」嗎?

2020-12-12 中國臺灣網

日前,臺灣經濟學家、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發文稱,臺灣不要依賴大陸廉價生產基地。但是,在臺灣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和兩岸同屬「一中」致使兩岸和平發展陷入僵局的境況中,臺灣同胞尤其是臺商臺企依舊紛紛搶抓大陸發展商機,讓這番言論在事實面前和民意期盼裡,既有違事實又不符現狀。

其實,早在2016年初的時候,島內媒體就有說法,臺灣限制大陸遊客對本土產業影響不大,因為錢都被「一條龍」賺走了。而且,還有人認為,兩岸經濟是大陸「賺得多」,而臺灣「賺得少」,對大陸經濟臺灣不應「過度依賴」,並認為大陸旅行團滿世界「爆買」是「有錢的任性」。

這種言論,在臺灣確實有一定的市場空間。一些人死抱「臺灣就是比大陸好」的心態,帶著不承認臺灣競爭力下降的現狀的偏見,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大陸崛起,念念不忘曾經的「優越感」。島內政客更是推波助瀾,編織大陸對臺灣的「優勢」是「威脅」,對臺灣的「讓利」是「統戰」。

大陸崛起對臺灣既是商機更是機遇。兩岸一家親,兩岸一家人。不管外部勢力如何破壞或者島內一些人如何人為自我阻隔,兩岸同胞的天然聯結始終割不斷、分不開。尤其是大陸提出「兩岸攜手共建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更加詮釋了臺灣的命運與祖國大陸的命運緊緊相連,息息相關。雖然,島內對大陸抱有成見和偏見的政黨政客不希望大陸崛起,更不願承認臺灣與大陸的差距。但是,事實就是事實,是改變不了的。

兩岸經貿關係恢復和發展30多年以來,大陸累計已有438家非金融企業赴臺設立公司或代表機構,投資金額近22.35億美元,涵蓋批發零售、通訊、餐飲等多個行業,為島內創造了1.6萬個就業崗位。兩岸貿易額從1978年的0.46億美元,發展到2016年的將近1800億美元。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大陸崛起對臺灣而言,既是貨真價實的商機,更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實現騰飛,走向世界」的機遇。臺灣前「駐美代表」沈呂巡表示,如果沒有大陸市場,臺灣的國際貿易收支會倒賠、變負4千億美金,而且影響很大,會是致命傷,所以臺灣應珍惜大陸市場。

大陸與臺灣分享機遇對臺灣既有善意更有親情。蔡當局企圖利用「新南向政策」,繞過大陸,走向世界。並打算藉此隔斷臺灣與大陸的情感聯結和經貿合作,聲稱要「降低對大陸的依附」。不僅對大陸提出的「一帶一路」機遇視而不見,而且還祭出罰款、嚴審等手段,為臺商臺企登陸搭乘「一帶一路」商機製造困難。可是,這不僅沒有改變臺商的信心,反而激起了他們投身大陸搭乘順風車的決心。

正如全國臺企聯會長王屏生指出的那樣,臺灣在搞「新南向政策」,但臺灣和東南亞國家之間並沒有任何協議。「如果你去東南亞、去越南,還不如去廣西!」大陸處處是商機,廣大臺商只要利用好把握住,就能實現更好的發展。雖然兩岸關係當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但是大陸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始終對臺灣同胞像兄弟般的照顧,始終傾聽臺胞呼聲,傾力打造臺胞創業發展的沃土,讓他們在大陸既享受到家的暖心,更享有幸福滿滿的善意與親情。

大陸出臺便利臺胞臺商相關政策措施暖心更給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臺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表示,大陸對廣大臺灣同胞的善意「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到」。涉及臺胞在大陸生活、學習、工作、購房、創業、發展等諸多方面,讓臺胞在大陸享受到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上學有綠色通道,創業有給力舉措,醫療有保障政策,投資有法治護航等等。事實勝於雄辯,臺灣同胞在大陸既感受到了家人親情與家庭溫馨,又享受到了務實善意與真情真心,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安心係數持續增強。

臺灣的中華民族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林中森說,大陸與臺灣同根同源、同文同種,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超過四成。民進黨當局以「不能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為由,刻意忽視兩岸經貿關係,這是在放棄臺灣經濟發展「最大的籃子」。大陸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投資目的地、最大的出口市場、最大的順差來源地、最大的島外投資貿易地。

臺灣《聯合報》近日發布兩岸關係年度調查顯示,臺灣民眾對於大陸民眾的觀感首次逆轉成為好評居多,49%受訪民眾對大陸民眾印象佳,對大陸政府的好感也是歷年最高,40%受訪者願意赴大陸就業,較去年大幅增加9個百分點。臺灣時事評論員黃智賢認為,臺灣民眾對大陸觀感發生變化,主要是大陸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項建設跳躍式發展,讓臺灣民眾印象深刻;民進黨上臺之初許以願景,但實際毫無作為,謊言已被事實戳破;臺灣一些電視節目頂著壓力長期介紹大陸的進步與發展,如高鐵網絡、行動支付等,有助於民眾認識真實的大陸。

臺灣鵬景集團董事長王仲鵬認為,島內民眾對大陸的觀感趨好是必然結果。「尤其是經商的人,哪邊條件好、資源多、機會大,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能有些人會悶在心裡不講出來,但會用腳來說話。」顯然,兩岸經濟到底是誰依賴誰,結果一目了然。所以,臺灣對大陸偏見的政客們,可以摘下有色眼鏡,放下誤導民眾的心態,用事實說話,以事實為準繩,多為臺灣同胞了解大陸、認知大陸、感受大陸做點善事實事。(中國臺灣網網友:文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相關焦點

  • 國民黨專家:臺灣經濟增長,完全是受惠於大陸的經濟復甦
    臺灣2020年對陸出口依存度達43.8%,創歷史新高,蔡當局對此稱,是大陸對臺依賴度提升所致。中國國民黨智庫財政顧問施威全表示,該說法明顯違反正常認知,臺灣的經濟增長率完全是受惠於大陸的經濟復甦,在大陸陸續促成一帶一路、RCEP的當下,蔡當局卻宣稱大陸對臺經濟依賴提升,恐怕過於樂觀,並悖於事實。
  • 臺灣經濟可以脫離大陸多遠?
    文/郭正亮  3月10日筆者發表《斯裡蘭卡的悲劇會在臺灣上演嗎?》,意外引起網絡上的熱烈爭論。筆者認為「臺灣出口超過GDP六成,出口近40%集中大陸,24%集中東南亞,只有10%到美國,使臺灣經濟具有致命弱點。
  • 大陸經濟很依賴臺灣?專家:兩岸互相依賴才是真相
    臺灣中時新聞網今天發表作者為胡勇的署名文章,摘編如下: 在兩岸對抗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任何風吹草動似乎都能激起唇槍舌劍。前不久一組兩岸最新貿易資料的公布就引發針鋒相對的解讀。一方大談臺灣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度創下歷史新高,另一方則聲稱大陸十分依賴臺灣。
  • 民進黨當局一番「折騰」後,臺灣對大陸經濟更依賴了
    作者:滕飛審稿:淺夢受今年疫情的嚴重影響,臺灣經濟下行的壓力直接成倍增長,這讓民進黨當局進退兩難。原本在今年年初,民進黨當局還想出各種舉措,意圖達成與大陸經濟「脫鉤」的目的。可現如今民進黨當局卻不得不接受現實,經過一番「折騰」後,兩岸經濟不僅沒有愈發生疏,反而讓臺灣對大陸經濟更加依賴了。據數據表明,在6月份臺灣出口大陸的總佔比達46.1%,這也是史上最高紀錄。
  • 王建民:破解臺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的迷思
    原標題:《正面看待兩岸經濟關係——破解臺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的迷思》。  近年來,臺灣島內從藍到綠,從上到下,出現一股質疑臺灣經濟對大陸過度依賴的聲音,鼓吹臺灣要分散市場,減輕對大陸的依賴,降低風險,以維護所謂的臺灣經濟、政治安全。這是用政治思維對待臺灣經濟發展和兩岸經濟關係,會壓縮臺灣經濟發展空間,會讓臺灣經濟迷失發展方向。
  • 不怕大陸經濟制裁?民進黨當局高官聲稱:大陸貿易更依賴臺灣
    2016年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後,雖宣稱要推動「新南向政策」來降低對大陸貿易依賴程度,但今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佔臺灣出口總額的比率卻創下歷史新高。對此,國民黨「立委」李貴敏質詢時提及,兩岸關係緊張,若哪天台灣跟澳大利亞一樣被大陸制裁怎辦?臺「行政院長」蘇貞昌、「經濟部長」王美花都講不出明確有效辦法,「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則語出驚人的聲稱,大陸更依賴臺灣。
  • 臺擺脫不了對大陸依賴,若大陸動用經濟手段,比軍事手段更狠
    而當前情況下,大陸更多的是打政治牌、經濟牌、文化牌、法律牌。不過,大陸有比軍事牌更能鉗制臺灣的牌,那就是「經濟」。在經濟上,臺灣對大陸依賴度連年增高。臺灣島內當然也在密切關注一系列經濟數據。據臺灣有關部門統計,從2020年1月到11月,臺灣地區對大陸出口額1367.37億美元,佔臺灣地區總出口比重43.8%,上升趨勢明顯,也就是臺灣出口的產品,有接近一半是銷往大陸。
  • 蔡英文:臺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 會成另個香港
    她認為,經此時機所重整的兩岸關係,將是建立在更牢靠的基礎上,這也是大陸應該去理解的問題。  她強調,未來如果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持續上升,將可能嚴重衝擊臺灣言論與新聞自由,導致大陸影響臺灣選舉的可能性。臺灣人民希望這些疑慮能被納入臺灣與大陸的談判基礎裡,並經由透明、民主的協商過程,產生兩岸協商原則的基礎共識。
  • 兩岸經濟誰依賴誰?大陸學者:兩岸合作是臺灣保持增長的依靠
    日前民進黨發言人所謂「臺灣地區對中國大陸出口的增加,證明中國大陸需要臺灣」相關言論引起熱議。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盛九元日前就此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他表示,民進黨發言人持續炒作「兩岸經濟誰依賴誰」一議題,其核心就是要將兩岸經濟合作「泛政治化」,為民進黨「反中去中」張目。
  • 「臺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 綠營怪論貽笑大方
    作者 朱穗怡  臨近大選,「臺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的論調又在島內沉渣泛起。民進黨主席、候選人蔡英文最近在電視辯論會上叫囂「不能把臺灣經濟與中國大陸綁在一起」。這些年島內一直有一種聲音認為,臺灣經濟應該分散風險,不要過度依賴大陸的經貿往來,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而要積極與其他經濟體發展經貿關係。這話乍聽之下似有道理,但兩岸經貿往來熱絡乃是經濟規律使然,若是人為切割,對臺灣經濟發展將是一大災難。蔡英文作為有可能成為帶領臺灣前行的領導人,竟然混淆視聽,可謂貽笑大方。
  • 臺灣經濟無法與大陸「脫鉤」
    導語:臺灣地區對大陸有著極強的依賴性,臺灣地區極其依賴出口貿易,而大陸是臺灣地區最大的出口地。毫不誇張地說,大陸對於臺灣經濟的貢獻可以說是居功至偉。然而民進黨當局卻始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斷地呼籲「兩岸經濟脫鉤」,想要謀求經濟上的「獨立」。
  • 臺灣經濟依賴大陸而存活,綠營敢不敢讓兩岸全面「斷航」?
    兩位「立委」表面上捍衛可貴的健保資源,口號喊得有模有樣,但探究政策細節,如果真依照他們的倡議,不但無法為健保撙節支出,反而擴大耗損。陳柏惟兩位「立委」若真關心健保支出,必須面對殘酷的事實:65歲以上的臺灣人花掉的健保資源,平均每人每年約6萬多元新臺幣,是其他年齡層的3到6倍。
  • 數據再創新高,顏若芳:「大陸依賴臺灣」
    一方面,數據表示臺灣對大陸市場的出口創下歷史新高;另一方面,臺灣聲稱「大陸對臺灣的依賴度非常高」。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臺北市議員羅智強運用數據表示,去年臺灣對大陸出口的貿易佔總出口額43.9%,遠高於馬英九執政時期。面對這一數據,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還是能得出「大陸依賴臺灣」的荒謬結論,實在可笑。
  • 臺灣經濟沒有本錢和大陸「脫鉤」
    兩份報告清楚顯示,臺灣經濟低成長困境,與對外貿易競爭力下滑脫離不了干係。其中,又與兩岸關係的急凍息息相關。以IMD的服務輸出佔GDP比重指標為例,2014年排名23名,今年排名倒退至42名,下滑將近1倍。2014年剛好是「太陽花學運」爆發、《兩岸服貿協議》談判中止的一年,這顯然不是巧合。
  • 臺灣經濟的改善和出路只能主要依賴大陸市場
    疫情對島內經濟的影響不止這些。據報導,因觀光客大幅減少,也讓大臺北地區的餐飲業營業額銳減。此外,2020年前二月上市櫃公司營收累計4.72萬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8.24%;前二月營收年成長公司家數有577家,佔比33.2%,顯示在肺炎疫情下,整體臺股上市櫃公司營收僅剩三分之一仍能維持小幅成長。
  • 臺灣經濟成長率超過大陸的真相
    表面看來這是個好消息,深層觀察卻可能是一個大警訊,臺灣切勿自滿,更不可掉以輕心。首先,臺灣經濟成長未必真能超過大陸,經濟研究機構惠譽日前提高對大陸今年成長率的預測到2.7%,超過《經濟學人》對臺灣經濟成長的預估;就算臺灣今年成長率真的超越大陸,也只會是偶發的特殊,明年大概就會消失。
  • 「大陸需要及依賴自臺灣進口!」
    一是根據臺灣財政部門統計的數據來看,從今年1月到11月,臺灣對大陸(包括香港在內)的貿易總額達到1951.5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2.9%,其中僅11月份的出口額就達到了144.6億美元。之所以會有這麼傲人的成績,是因為受疫情影響,宅經濟等新興科技開始興起,再加上美國對華為實行禁令,大陸扶持半導體政策等,拉動了臺灣對大陸的出口。
  • 英媒:臺灣經濟事實上高度依賴大陸 國民黨諷刺蔡英文當局「親中...
    中國小康網1月9日訊 老馬 在臺灣股市破新高,經濟成長的當下,不同立場的陣營對臺灣的經濟成長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臺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徐遵慈對BBC中文分析,2020年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成長快速,佔比增加的其中一個原因是2019年臺灣對大陸出口衰退4.1%,因此基期較低;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中貿易戰以及全球半導體產能吃緊,中國大陸自2019年就開始囤積以及擴大採購半導體,導致對臺灣出口旺盛的半導體需求激增」。
  • 臺灣經濟成長率「傲世全球」?臺經濟部門打臉:靠大陸撐起來的
    攤開數據來看,臺灣在經濟上似乎更仰賴中國大陸,也讓臺灣經濟依賴中國大陸的議題再次掀起爭端,前「經濟部長」尹啟銘就直接炮轟蔡當局是無知,「集合愚、蠢、呆、笨、傻、鈍、痴之大全,丟盡『經濟部』等部會的臉…請別把政治汙染該是講求專業的『經濟部』吧!」
  • 「世界越來越」依賴「大陸,臺灣怎麼辦?」
    編輯:拾遺眾所周知,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就以飛速的發展,在經濟、文化、軍事等眾多領域都有著斐然的成績,臺媒也意識到世界對大陸的「依賴」正在不斷地加深,臺灣接下來將如何自處呢?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被全球依賴根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川普和拜登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激烈角逐,如今川普或將面臨卸任總統,在卸任前他對中美緊張局勢又添了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