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風水 使得成都東山客家人一直延續著二次葬的習俗

2020-12-23 騰訊網

封面新聞記者 黃勇

上一期講述了二次葬或撿金葬的相關習俗,那麼,這一習俗在客家人中產生並世代延續的原因和歷史背景是什麼?

入川客家人的二次葬習俗,是入川前客家傳統葬俗的延續

學者劉世旭在《四川客家的「撿金葬」》中,從考古學與民俗學的角度,考察了四川客家人的撿金葬,認為客家人這一習俗,首先是出於對祖先崇拜的需要,其次是便於不斷的遷徙與改葬,其三是出於對風水的迷信。

成都市龍泉驛區檔案局(館)留存下來的陰地契約顯示,從清朝乾隆年間到民國時期,成都東山地區的客家人一直都熱衷於撿金葬。這又是為什麼?

龍泉驛區檔案局(館)檔案編研負責人胡開全說,入川客家人的二次葬習俗,是入川前客家傳統葬俗的一種延續。

客家人入川後,他們的生活區域較為穩定,也早把祖先安葬好,不需要不斷地遷徙與改葬了,但這種習俗還繼續保存下來,最大的理由是,客家人對風水的迷信。

客家人認為,修建房屋、架造墳墓都要選好風水寶地,這與個人命運的好壞、家族的興衰息息相關。就造墳來看,客家人通過撿金遷葬來改變風水,成為二次葬習俗的重要原因及內容。

道光13年(1833)十一月十二日,邱科朝向蘇邦賢借陰地安葬父親的契約中明確說:「日後起遷,不得復葬。」成都市龍泉驛區檔案局(館)供圖

在陰地契約中,多處提到「日後起金,吉,原金復葬;不吉,棄地仍歸買主管業」;「茲因兩處安葬母墳不祥,擇期起遷,另買吉穴安葬」;「茲因家道不順,請得楊公斟酌,母墳不吉,公同起金,不願復葬」;「至今因家道不順,起金不願復葬」等,說明撿金葬是出於「家道不順」、「不吉」、「不祥」,認為是墓地風水不好所致,因此想通過撿金另買吉穴安葬死者金骸來改變目前的狀況。

當然,也存在一些家庭因無地安葬逝者,出於權宜之計,初葬時採取借他人陰地或向他人討要陰地來安葬逝者,今後有了條件再另覓墳地安葬逝者的做法。

龍泉驛區檔案局(館)留存下來的借陰地和送討陰地契約的大量存在,說明了這種情況還是比較普遍的。借他人的陰地,或規定了年限的送地契約顯示,若干年後是要歸還他人陰地的,這類契約中有「日後起遷,不得復葬」、「若起葬之日,永不得復葬」等規定。

這種情況與風水沒有直接關係,對有二次葬習俗的客家人來說,這既是習俗使然,也是因逝者的家庭經濟狀況所決定的。

儘管契約有規定,但真正實行二次葬的不多

儘管很多陰地契約提到了撿金葬問題,但真正實行了二次葬的不是太多。

一般來說,如果陰地是借或送討的,後來又實行了二次葬,被借方或送方應把契約交給借方或討方,或者銷毀,以示契約的結束。

我們此前在「塵封的鄉檔(31)」裡說過,這些契約文書是1950年代末由當時的地主、富農主動清查家中剩餘物品後上繳的,因為當時的政策不允許民間保存這些已失效的舊時代的契約文書,必須全部上繳並公開銷毀。

這麼多借、送討陰地契約被留存下來,說明契約仍在被借方或送方手裡,因為借方或討方並沒有實行二次葬,這又是為什麼呢?

聯繫當初借方或討方的經濟狀況和生存情況,一種可能是,借或討陰地的人家沒有後人了,或者後人搬家不知去向了;第二種可能是,他們還有後人,但由於經濟原因,一直沒有財力去遷葬先人,所以就拖著,但被借方也沒有去催逼,使得契約還在被借方手裡。

我們在「塵封的鄉檔(76)」中講過,在成都東山一帶客家人的傳統中,辦喪事包括遷葬,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很耗費錢財。

還有一種可能是,借或討陰地的人家有後人,但沒找到風水更好的地方,所以一直沒有遷葬。

對沒有遷葬的借方或討方,被借方或送方也沒去強迫他們遷走,所謂的借或討,到最後成了永遠的「佔有」。

【下期看點】

請看「塵封的鄉檔(119)」。

特別鳴謝:

成都市龍泉驛區檔案局(館)。

相關焦點

  • 客家人的二次葬習俗:遠古的繼承和對祖先的敬畏
    筆者是一位廣西客家人,從小就聽長輩說,我們從廣東遷移而來,而廣東的祖先又是從北方遷移過來的。 而這之上更遠的祖先從何而來,族中長輩也說不清楚。隨著年齡的增長,筆者逐漸了解到客家人這個群體的與眾不同,其中不得不提及客家人的二次葬文化。
  • 客家人墓葬樣式多樣,風俗文化蘊含其中
    在國內,尤以廣東、廣西、江西、福建的客家人最多,梅州、贛州、汀州是其中重要的聚居城市,被稱為「客家三州」。高度的聚居讓客家人的文化習俗不僅沒有消失,反而不斷發展,由此產生的墓葬文化也是多種多樣,不僅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深受少數民族山區文化的影響。客家人在墓葬擇址中,歷來是選擇將逝去的人葬在山上。
  • 揭秘:為什麼客家人清明不掃墓?!原來是因為...
    ,甚至遷移到世界各地,一直都祈求祖先的蔭庇保護,所以厚葬和祭掃是客家人每個家庭裡的一項重要活動。厚葬表現為「背祖骨」和「二次葬」。「背祖骨」就是客家人在輾轉逃亡過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以免拋離祖上遺骨一任異族他人蹂躪,一旦找到了新的安居處,尋覓得風水寶地,將骸骨擦拭乾淨,置於「金鬥罌」,重新安葬。
  • 客家人的「過房」習俗,你知道嗎?
    客家人「過房」習俗一般有幾種:賣乖、安乖、立嗣(真過房)、入贅(入屋)、鼎兩房等。 (小姓),要過房給他人沾點好風水;有些家境雖好,但小孩生辰八字與父母「相衝相剋「,過房給生肖相合的人家後,就能避免;有些小孩人生得精靈、活潑可愛,對方要求過房以開心逗樂。
  • 【清明·吳越舊俗】你們聽說過二次葬風俗(拾骨葬)麼?一個消失的民族流傳下來的神秘儀式......
    先看看網友怎麼說吧:網友 縹渺居士:蘇州也是兩次葬俗,先是厝葬,若干年後用骨殖甏入土葬,此風俗在解放前就日漸式微,推行火化後徹底消失,現在五十歲左右的人基本不知有兩次葬習俗。網友:蘇南農村長期流傳有一種迷信:在山間地頭崗上挖到花紋甕頭(即幾何紋硬陶器)不吉利,往往就地敲碎埋葬。最近還聽一位無錫的老鄉長講四十年發現花紋甕頭砸碎深埋的事例。
  • 百節年為首 | 川籍客家人春節習俗
    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為留戀。對家鄉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而傳統習俗也成為聯繫客家人的堅強紐帶。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風俗習慣。百節年為首,過年一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而以「詩禮傳家」崇尚傳統的客家春節更有著一番濃鬱的親情。
  • 歷史冷知識:客家人的「二葬」習俗
    歷史上廣府人和客家人的土客械鬥客家人的二葬習俗那麼,客家人的二葬習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每個地區每個民族的下葬習俗不同,像藏族的傳統習俗裡幾乎沒有土葬,以天葬和水葬為主,這些是例外的情況。我們單單講漢民族,在過去火葬還不盛行的時候,漢民族講究土葬,因此,墓地的風水選擇極為關鍵。風水上,好的墓地至少應該具備「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象,還有「登山看水口」、「入穴看明堂」等諸多條件選取。
  • 客家人先祖:是北方漢人,還是南方畲族人?
    提到客家人的先祖,很多人能想到,從西晉「永嘉之亂」到太平天國時期的5次客家人大遷徙。因為北方平原地區,一旦遇到大型戰亂或改朝換代,老百姓的生命根本無法保證,唯一的辦法就是大逃亡!客家先祖來自北方,在客家人內部,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爭議。
  • 梅州客家人過年的習俗
    因此,客家人在上千年的遷徙歷史中,已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我想,因為他們是遷徙的外來人口,所以叫客家人。客家人作為一個族群,有很多民俗風情保留至今,並且傳承下來。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會十分熱情的款待,但喝酒時,很注意禮節。大年初二晚團圓飯,我們是驅車趕到離縣城10多公裡嶽父祖籍地大埔縣高陂鎮聚的,三叔和他大女兒住在哪裡。
  • 韓國人已經將風水申遺,而我們卻把風水當迷信
    2006年的時候韓國人想將「風水」進行申遺,然後被我們國家古建築學家王其亨成功阻擊。那我們今天就聊聊中國古代風水學的歷史。風水學真的不是一門迷信,而是一門建築學。殷周時期,已有卜宅之文,如周朝公率眾遷都於幽,他親自勘察宅塋,即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風水建築學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時候出現了《周禮》、《管子》、《考工記》等著作。總結了城市建設經驗及選址理論,這些成果為風水術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然後再到秦漢時期大規模的宮室營建為風水術提供了物質前提。
  • 清明時節,山裡的客家人這樣掃墓,過程很辛苦
    又是一年清明,外出打拼的客家人都趁著假期,紛紛回鄉祭祖掃墓。實不相瞞,小編正是這大山裡的一枚客家人,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大山,看看這山裡的客家人是如何掃墓的。石階大約40分鐘後,終於到達了墓地地,這是一處由四座墓地組成的墓群,其中的三座墓地並無墓碑,聽父親講,是因為祖上貧窮無力刻碑,更為奇特的是這三座墓碑是按客家民間「二次葬」的習俗,分別收入了
  • 臺灣政治人物很迷信,近三分之二的「立委」相信風水
    臺灣政治人物中,迷信神鬼、風水者,大有人在;不僅辦公室風水要請高人指點,選戰是贏是輸,也要求神問卜。過去曾做過調查,高達近三分之二的「立委」相信風水,是政壇上最愛算命的一群人。這或許與臺灣政治變化長期不穩定有關,因為從政是高風險行業,在輪替很快的情況下,政治人物很容易有不安全感,進而形成他們對命運的不確定感;由於「立委」不是政務官,當選4年之後須再次選舉,這種不確定感更強烈,更增加了篤信風水的意願,為臺灣政壇增添八卦色彩。
  • 從歷史的緯度進入客家東山
    一個個家庭的力量超過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他們的汗水與淚水中,東山開始改變,或許,卑微的百姓更有力量改變歷史。  東大路 直達錦官驛的商路  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時任成都錦江書院山長的彭端淑信步走出錦江書院,沿著錦水(府河)的方向,一直走到了東山,在《至日郭外早行至東暮宿山寺》一詩中,他寫道,「言向東山去,直緣錦水旁」。
  • 客家人的大遷移,造就了這座美麗的川西客家古鎮,成都洛帶古鎮
    洛帶鎮是成都東山客家人聚居之地。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都是清朝前朝「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潮從一東福建遷移而來的客家人的後裔。學術界統稱為「東山客家」。古鎮內傳說眾多,古蹟遍地。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中國中原一帶,因社會變動及戰爭等原因,曾有5次大規模的南遷,於中國南方逐漸形成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至清末民初,奠定了客家人分布的基本範圍。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
  • 港臺官員怎樣搞風水迷信
    公共建設專門支出風水費用讓民眾安心在大陸,民間的封建迷信活動受到嚴厲限制,連紙質別墅、冥幣等祭祀用品都作為「違禁品」被城管大力查繳,鄉村的「出菩薩」等活動更是被「嚴格督查、嚴肅處罰」。相比之下,港臺政府對民間的封建迷信活動堪稱尊重。
  • 成都昔日「客家五場鎮」,龍泉驛佔「兩」
    不過,他們的子孫們並沒有忘記自己根源,如果你去問現在生活在成都的客家人,他們還是會告訴你,他們是客家人的後代。 成都客家人聚居地:東山五場 在成都平原東部,新都區、青白江區、龍泉驛區、成華區四區結合的區域被稱為東山,這裡是成都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區。
  • 銅鼓客家人過年習俗
    銅鼓縣是贛西北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客家人佔全縣人口的70%以上,是典型的客家縣,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客家風情獨具韻味。  江西銅鼓客家人過了臘月的二十四即小年之後至大年三十,都可選擇其中的一天吃團年飯了。吃團年飯,長輩坐上席。碗筷要放得整整齊齊,尤其是筷子不能放反了方向,要順,因為這意味著新的一年「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 立夏時節,客家人的習俗
    客家人,從秦末將領趙佗領兵下嶺南時期就從中原地區移民過來,因此,客家的傳統節日習俗,往往也帶有明顯中原漢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客家人那麼,經過這麼久,客家人自己的習俗還在流傳嗎?一起來看下客家人立夏習俗與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