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過房」習俗,你知道嗎?

2021-01-12 騰訊網

客家人「過房」習俗一般有幾種:賣乖、安乖、立嗣(真過房)、入贅(入屋)、鼎兩房等。

安乖(過繼)、象徵性過房

安乖(過繼)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健康成長,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有些小孩出生後身體虛弱多病或經常啼哭,客家人會認為是自己家族不夠興旺(小姓),要過房給他人沾點好風水;有些家境雖好,但小孩生辰八字與父母「相衝相剋「,過房給生肖相合的人家後,就能避免;有些小孩人生得精靈、活潑可愛,對方要求過房以開心逗樂。

本文轉自全球客家人

安乖(過繼)時,生父母帶上庚書(嗣貼,即生辰八字),小孩、三牲(豬、雞、魚)、果品,以及長命草、柏樹葉、布帶9尺(意指長命百歲、帶子帶孫)貼上紅紙,到乾爸乾媽家中祭拜祖宗,吃過飯後即可帶小孩回家。安乖後,小孩叫過繼的父母為乾爸乾媽。乾爸乾媽要配一付碗筷、一碗米和衣服褲子送給乾兒女。安乖隨意性很大,過房雙方彼此相交甚歡則可頻繁交往,交往不快也可隨時淡忘。

立嗣(真過房)

立嗣一般都是在宗族內和兄弟叔侄或親戚朋友中進行。其最主要目的是:延續「香火」、繼承家產和有人送終。立嗣一般在族內兄弟叔侄或親戚朋友,生有二三個男孩的人同意將其中一個男孩過房給未生男孩的人家,接受男孩的人家叫立嗣。

立嗣手續比較繁瑣,大體為:雙方商議,請中人議定條件,擇吉日請繼子親生父母、母舅以及雙方叔伯等人到家,證人具寫「契書「,親房叔伯、中人、執筆人籤名畫號作證,繼父子關係就算確立。家族編修族譜時,以此據為憑,小孩的名字方能錄入族譜。

過繼文書

舊時還有一種立嗣是買賣關係,即到外地去買一個男孩(通常在4歲以內),被賣的男孩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地和父母及其它親人的情況,目的是不讓他長大後尋找親人和產生回原鄉的念頭,雙方家長必須言明:男孩改姓後不得再有往來。

入贅(入屋)

入贅是指只生女兒未生男孩的人家,為了香火和家業的繼承以及晚年有人照顧而招女婿入贅(即男到女家生活)。此外,男人過早辭世由妻子招郎入贅,這類男子入贅後有些須按女子前夫姓氏改姓。

一子頂兩門(鼎房)

是指在兩個親兄弟中,只有一個有一獨子,另一兄弟無子,為了防止無子的兄弟絕戶,經兩家協商同意,讓有兒子的兄弟的獨子同時繼承兩家的宗祧,兩邊各為其娶一房妻子,兩房妻子所生之兒子各為兩家祖父母的嫡孫,分別繼承兩家的財產,分別延續兩家的香火,故稱為獨子兼祧,俗稱一子頂兩門。

此外,舊時客家人還有過房給「神仙「的。孩子與家長來到拜認物(如村中人認為有仙氣的大樹、大石、菩薩、覡公巫婆等)前,供奉祭祀用品,稟明小孩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燃香燭錢紙跪拜,並向東南西北四方跪拜祈福。

無論是賣乖、安乖、立嗣,還是入贅、頂兩房,都要履行一種俗禮,即寫庚書(嗣貼)、祭拜天地、拜祖宗和擺酒宴請親朋及族中長老。舊時的客家過房習俗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隨著時代發展,這種陋習已基本被破除了,據說只存在於一些邊遠地區。

相關焦點

  • 立夏時節,客家人的習俗
    客家人,從秦末將領趙佗領兵下嶺南時期就從中原地區移民過來,因此,客家的傳統節日習俗,往往也帶有明顯中原漢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客家人那麼,經過這麼久,客家人自己的習俗還在流傳嗎?一起來看下客家人立夏習俗與風俗。
  • 歷史冷知識:客家人的「二葬」習俗
    歷史上廣府人和客家人的土客械鬥客家人的二葬習俗那麼,客家人的二葬習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漂泊的身世決定了二葬的習俗相信,說到這裡,大家對客家人的二葬習俗也有所了解了。為什麼客家人會有二葬的習俗?其實,這跟古代客家人頻繁遷移的遭遇脫不了干係。我們知道,客家人的祖先祟拜思想非常強烈,慎終追遠的思維根深蒂固。
  • 梅州客家人過年的習俗
    梅州作為客家人最集中的聚集地,她的民俗風情富有魅力。「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在客家過春節我感覺到異常的熱鬧,客家人很重視春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都會在自家門前或陽臺上掛著內存帶著燈的紅燈籠,甚至在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夜晚休息時主人會告誡你,無論如何紅燈籠裡的燈,不能關掉。
  • 尋根系列(序):漂泊的客家人,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叫客家人嗎?
    「你是深圳人,為什麼來我們湖南呢?」「因為湖南是我媽媽的老家啊,我們跟媽媽回老家的。」「湖南是你媽媽的老家,那你的老家在哪裡啊?」「我的老家在梅州,我是客家人。」「你是客家人啊,客家人是少數民族嗎?客家話就是廣東話嗎?」然後Cathy便答不上來了。Cathy姐妹倆都出生在梅州,生長在深圳。阿公阿婆常叫她們客家妹,有時會跟她們講客家話,但家裡和幼兒園都是普通話環境,她們不會講客家話,也不了解客家的文化和習俗。這個春節,帶Cathy姐妹回梅州過年。
  • 客家人—客家人的由來!你知道嗎?
    、習俗和其他文化事象的群體。客家源流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由於戰亂等原因,他們逐步往江南、再往閩、粵、贛邊,與畲峒民族融合,最遲在宋明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 ,清代初年客家人從以梅州為中心的閩粵邊區,又往南方各省乃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遷徙,並最終成為漢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異的重要民系族群。 據有關學者估計,全世界約有幾千萬客家人。
  • 客家人的傳統 「夾菜」 習俗,你知道多少?
    客家人非常熱情,有客人來,會幫客人夾菜,但今天所說的夾菜,不是幫別人夾菜,也不是自己夾菜,而是「夾菜」。舊時客家人由於擇山而居,耕地面積相對較少,所以產糧也就不多,因此客家人更加愛惜糧食,深深地知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一粒飯一根菜掉在桌上也會撿來吃下去。在他們眼中,糟蹋糧食的人是敗家子。暴殄天物,那是罪過。
  • 「粄」,一個具有傳承精神的客家人美味,你想要嗎?
    說到廣東食物,我們不得不說美味來自客家,客家有一種特別有趣的食物叫「粄」,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讀這個詞,但他並不影響客家人對他的喜愛,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與古老相比,很多人已經開始忘記一些東西,但仍有一些人在文化和飲食方面應該繼續繼承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而客家人的「粄」是一種具有傳承精神的美味
  • 說說客家人蓋「陰城」的習俗
    剛剛在網上,一位闖進廣東惠州某無人村拍攝的網友分享了一張照片,照片上是兩間又矮又小的房子,並附言說這奇特的小房子在荒寂的無人村裡顯得扎眼,裡面空間不大,能擺下一桌麻將,似乎還能借來躲雨,詢問是否有人知道小房子的用途……
  • 客家人從哪裡來?他們是中原人嗎?你的祖先是客家人嗎?
    說到「客家人」,大家也許都聽過這個詞,作為漢族八大民系中唯一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由於方言和習俗都相當特立獨行,有時甚至會被誤認為是少數民族,那麼客家人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又是從哪來的名字?為啥這麼奇怪?
  • 客家人的二次葬習俗:遠古的繼承和對祖先的敬畏
    筆者是一位廣西客家人,從小就聽長輩說,我們從廣東遷移而來,而廣東的祖先又是從北方遷移過來的。 而這之上更遠的祖先從何而來,族中長輩也說不清楚。隨著年齡的增長,筆者逐漸了解到客家人這個群體的與眾不同,其中不得不提及客家人的二次葬文化。
  • 農村俗語「香椿過房,主人恐傷」是啥意思?香椿樹不能在院子種嗎
    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香椿過房,主人恐傷」,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香椿樹不能在院子中種植嗎?香椿樹在我們北方農村很常見,香椿有著奇特的香味,每年的初春,香椿樹上剛長出來的嫩芽就會成為人們最愛吃的美食之一。別小看這小小的香椿芽,雖然在農村中它很常見,但是在城市中香椿芽在剛上市時,卻能賣出一斤幾十塊錢的天價。
  • 百節年為首 | 川籍客家人春節習俗
    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為留戀。對家鄉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而傳統習俗也成為聯繫客家人的堅強紐帶。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風俗習慣。百節年為首,過年一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而以「詩禮傳家」崇尚傳統的客家春節更有著一番濃鬱的親情。
  • 身為客家人,你知道客家建築為什麼是「圍屋」結構嗎?
    一、客家人與圍樓提到圍樓就要提客家人,可以說客家人不一定都住圍樓,但是住在圍樓裡的一定是客家人。客家人,是漢族族群分支,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 銅鼓客家人過年習俗
    銅鼓縣是贛西北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客家人佔全縣人口的70%以上,是典型的客家縣,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客家風情獨具韻味。  江西銅鼓客家人過了臘月的二十四即小年之後至大年三十,都可選擇其中的一天吃團年飯了。吃團年飯,長輩坐上席。碗筷要放得整整齊齊,尤其是筷子不能放反了方向,要順,因為這意味著新的一年「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 你知道客家人的由來嗎?
    目前,國內外客家人約有1億人。歷史上往南遷徙的漢人不計其數,遠遠大於客家人的人數,換句話說並不是所有從中原往南方遷徙的漢人都演化成為客家人,道理和原因何在?客家人是如何成其為「客家人」的?客家人無論去到哪裡,無論在哪裡的客家人,都非常重視立祠、祭祖和修家譜等,這個特點非常鮮明和突出,客家有諺:「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崇祖重家的傳統一方面保全了自己的文化記憶,另一方面也加強了族人的凝聚力,讓客家人變得團結和具有群體意識。其次,得益於地理環境。
  • 迷信風水 使得成都東山客家人一直延續著二次葬的習俗
    封面新聞記者 黃勇 上一期講述了二次葬或撿金葬的相關習俗,那麼,這一習俗在客家人中產生並世代延續的原因和歷史背景是什麼? 入川客家人的二次葬習俗,是入川前客家傳統葬俗的延續 學者劉世旭在《四川客家的「撿金葬」》中,從考古學與民俗學的角度,考察了四川客家人的撿金葬,認為客家人這一習俗,首先是出於對祖先崇拜的需要,其次是便於不斷的遷徙與改葬,其三是出於對風水的迷信。
  • 贛南客家習俗中的婚慶習俗,你了解的有多少?
    贛南客家的婚慶習俗有很多,大部分的客家人都保留了古代時候的婚慶習俗。雖然歷經了歷史的洗禮,但是贛南客家的婚慶習俗依然還保留在很多客家人的心中。那贛南客家人的婚慶習俗有哪些特別的表現呢?下面將會一一的告訴大家,作為客家人的你還了解這些習俗嗎?
  • 客家人的雞年習俗 2017雞年吉祥話收齊了
    喬遷新居之時,客家人一般要從老家帶來一對公母雞,俗稱「帶路雞」,這兩隻雞必須在新居裡養足百日之後,方能宰殺。相傳這是起源於一個古老傳說——千年以前,是雞將先祖帶到這方土地,才有了我們客家人,於是,客家人為了表示感恩,便延續了「帶路雞」這一習俗。
  • 蘿蔔粄,客家人冬至有你就足夠了
    客家人的煩惱,沒有蘿蔔粄解決不了的,一個不行,那就兩個。是日冬至,豔陽高照,宛如夏日。河源的天空映著別樣的藍,陽光毫不吝嗇地灑落在每個街頭小巷。過冬,客家人的習俗除了團圓菜席之外,唯一不可缺少的蘿蔔粄。蘿蔔粄是最具客家風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餐桌上必不可少。蘿蔔粄,盛滿了客家人兒時的記憶,承載了一輩一輩人的傳承,今日在河源城區,街頭小巷依然見到其「芳蹤」。
  • 俗話說的「果樹過房,家破人亡」,真有科學依據?
    經常去農村的人都知道,農村建房都會在院子裡種棵樹,不僅可以使自己的居住環境更舒心,各種樹木的栽植應用不僅能使庭院充滿靈氣,而且春可賞花、夏可乘涼、秋賞落葉、冬賞白雪,蘊含著幸福美好的寓意。但農村也有一句俗語,「果樹過房,家破人亡」。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迷信,是糟粕,毫無科學依據,可事實真是這樣嗎,這句俗語還真有科學依據。果樹為什麼不宜過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