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客家人的由來!你知道嗎?

2021-02-13 範氏族譜網

客 家 人

客家人,是指在古時從中原南下的漢人,經過長期的遷移,最後到達並定居在閩、粵、贛交界地區,並形成有別於周邊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習俗和其他文化事象的群體。在南北朝、北宋戰亂期間很多漢人南遷,與原著居民雜居。既然不是原住居民,自然就是客人了,土著與客人區分,然後客家人就這樣稱呼而來了。又稱為客家民系,是一個具有顯著漢族與山區少數民族特徵的特殊民系,也是近代在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民系形成的標準。其一,客家方言。客家人之所以區別於非客家,其中一個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語言。客家方言不僅是客家之成為客家的標誌,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認同的內聚紐帶。具體來說,一個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個客家人認同為自己的屬群,其最直接也最簡單的道理是因為雙方都講一樣的客家話,而不是因為共同的地域、血緣之類的東西。其二,大本營地區的重要文化現象。所謂文化現象,是指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直接或間接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的那種深層性的文化事物。如民俗、宗教、生活理念、價值取向、心理情感等等。當代的文化人類學研究成果表明,人類不同團體(群體、屬群等)之間的自我認同,除了種族、血統等這些先天性的因素之外,主要的就是文化現象。客家源流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由於戰亂等原因,他們逐步往江南、再往閩、粵、贛邊,與畲峒民族融合,最遲在宋明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 ,清代初年客家人從以梅州為中心的閩粵邊區,又往南方各省乃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遷徙,並最終成為漢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異的重要民系族群。 據有關學者估計,全世界約有幾千萬客家人。其中約一千多萬人分布在中國大陸的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湖南、海南、、雲南、貴州、浙江等10餘個省(市、自治區)的 100多個縣(市),廣東省本地客家人數達到一千萬左右,佔到廣東本地族群的八分之一。約100萬人分布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約500萬人分布在除中國外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秘魯、模里西斯等80餘個國家和地區(起源於幾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運動),客家語也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梅州被譽為「世界客家之都」。

客家人,或稱客家人、客家族群、客家民系,在四川稱為土廣東人,是嶺南漢族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的說法起源於廣東四邑地區,清初梅州人外遷珠三角,被廣府人稱客家,遷廣西,稱來人,遷江西,被稱棚民,後改客籍人,至今江西等地稱客家人為客籍人,客家人是太平天國運動與紅色蘇維埃革命的主力。為建立各個民族平等的新中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是當時的四邑族群對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作為廣東本地三大族群之一的客家民系。廣東客家人對內會用客家話交流,對外會用廣州話和普通話交流。在中國大陸主要分布在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廣西東南部以及福建南部、江西南部、廣西南部、湖南南部。秦朝末至宋朝初,黃河流域漢族居民數次從北方南遷,抵達粵、閩、贛三地交界處,與南越族、閩越族、畲族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

清初,客家人從粵贛閩邊區的廣東的梅州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而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廣東的梅州市則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區之一而被宣傳為「世界客都」,廣東的河源則被稱為千年「客家古邑」。由於海外客家華僑都來自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為「客家僑都」。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混血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之都」為嘉應州。

關於客家淵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種:

(1)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2)北方南遷漢人融合南方土著發展演變而來

(3)南方土著融合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在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在漫長歲月裡,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不斷融合當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大民系

遷徙原因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就遷徙行為而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與遷移過程的歷史相對應,遷移原因在各時期各不相同。總概各種遷移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1.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積與人口數量的逆向發展,這是經常發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戰亂。殘酷的戰爭使繁華的城市和富饒的鄉村化為廢墟,數以百萬計的人在戰亂中喪生,剩存者為尋求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迫背井離鄉,遷徙各地,這是大規模突發性遷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職遷調定居。

④遊學、經商.

⑤爭鬥,包括政治鬥爭,經濟鬥爭等。

2.與移入地有關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開發早,南方開發遲。面積遼闊,人口稀少而戰亂又少的南方有著南遷漢人定居發展農業的良好條件。如廣東梅州在南宋時,「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悉汀贛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無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給廢。」加上唐宋時期在南方百越地區推行「毋賦稅」政策。這些對北方逃難的漢人看來,可謂「世外桃園」,而紛紛定居於江南、嶺南地區。

3.與介入障礙有關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從河洛、中原遷至江南、嶺南地區,就交通條件,雖極為困難,但也不是無路可走。從秦代起,就有驛道;從隋代起,就有運河水道,特別是東南道路和嶺南道路;從宋代起,就有「塘鋪」等。

東南道路以大運河為主幹,把關中、淮南、東南連接起來,並延伸至今贛、閩等地。入嶺南道路有4:一由荊襄道路南下湖南,經湘水、靈渠、桂江、西江進入珠江三角洲;一由湖南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一由長江、贛江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粵東。道路的暢通為歷代客家先民南遷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封建政府的拓墾,如康熙23年的「遷海復界」,康熙51年的「湖廣填四川」等,也為客家人的再遷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4.與個人心理、生理有關的因素,即「已因」。

遷移者是具有特質的人,而不是遷出地的平均人,體現為富有冒險精神、不滿現狀等等,與個人因素密切相關。如把身體矮小者稱為「末朝人」的實質。

遷移過程與路線

北方漢人南遷歷史記載很多,但客家人先民由中原大批南遷始於何時,學術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始於秦,也有人認為始於漢或三國、或東晉、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遷移有「二次說」、「三次說」、「五次說」、「六次說」、「九次說」等,也有人不分批次只說遷移,莫衷一是。一般認為客家大規模爆發式的遷移有5次,其遷移模式和路線總的來看是從北到南、自東到西,從平原到丘陵、山區,沿著河流到核心地區,由國內走向國外,散居世界各地。

主要受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的影響,北方漢民大量南遷。其遷移遠者自今日山西長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靈寶等地,沿潁、汝、淮諸水流域,向南行動,到達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贛沿長江北岸。

主要由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及藩鎮割據等戰爭影響,南遷者遠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壽縣、阜陽等地渡江入贛,更徙至閩南;近者則從贛北或贛中遷至贛南或閩西,或粵北、粵東邊界。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農民起義的影響。宋末客家人參加文天祥領導的抗元失敗後,為躲避元朝的追捕誅連,形成空前的大遷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的特點,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區居民的特徵。元末明初的戰亂,又觸動了客家人的遷移。遷出地多為福建,遷入地則集中在嘉應各地。主要原因是嘉應各地位於嶺南東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較多的低洼丘陵地區可供開墾,加上在抗元過程中一度變為廢墟,即響應「文陸號召從軍勤王,崖山之復,州人士死者十盡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從他邑遷來重新組合。由於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遷入嘉應一帶,從而使嘉應成為客家腹地,成為客家的聚居中心,擁有「客都」的地位。總之,這一時期的遷徙是在第二期基礎上由贛南、閩西遷至粵東、粵北地區。

遷徙原因一方面是內部人口的膨脹,另一方面是滿州貴族入主中原的影響。由於山多田少,人口與耕地矛盾的越來越激烈,不斷有人往外遷徙,如明嘉靖年間從程鄉、長樂遷海豐、歸善等沿海地區,從汀州遷至福州等地。清

初康熙年間從嘉應、韶州各屬遷至以廣州為核心的增城、花縣、新安、東莞、鶴山等地。「復界」時遷至今天的寶安、深圳、香港、中山、臺山等地,「湖廣填四川」時遷往四川、廣西、雲南等地。

由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遷徙。

廣東西路事件後當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資助下向南遷入高、雷、欽、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聞最多,遠者渡海至海南島崖縣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統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參加起義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殺,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換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門、汕頭、廈門和海口一帶,象契約華工一樣,被迫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北美洲等地從事苦役勞動。這一時期主要由廣東中部、東部遷至西部、南部及海南與東南亞等世界各地。

並不是每次遷徙都是客家的遷徙,而是有嚴格區分的,一般認為南宋以前的遷徙是客家先民的遷徙,南宋以後才是真正含義的客家人的遷徙。客家的遷徙不是象水波一樣,一波接著一波,也不象射箭一樣,一步到位,也不是有組織、有領導的,而是無組織的非常煥散的遷移。

客家人 - 形成

目前的主要觀點有:五代宋初;宋明時期;明代中葉以後;清代中葉以後。

一般認為在南宋時客家群體分化成為漢族的一個支系,初具規模。到明代中期,已經人數眾多,成為一大社會勢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識更為增強,在社會舞臺上表現很是積極、主動。客家在南宋時期形成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客方言的形成。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標誌。據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

相當的人口規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載體,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就無所謂民族、民系。對客家人口的歷史估量,難以用統計數字表示,但可從客家集中區的縣治數量作分析。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廣東東部北部叫客話、客家話;在廣東西部和廣西東南部叫涯話、麻介話、新民話;在湖南瀏陽叫客姓話;在四川叫土廣東話。但通稱客家話。這是自稱和他稱的合一。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於大陸的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部分地區。其中主要的區域是廣東東部和北部,廣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粵閩贛邊區一帶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區。在海外,臺灣和香港有部分地區講客家話。東南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以及美洲華僑、華裔中也有不少講客家話的。

(來源網絡整理)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客家人的由來嗎?
    目前,國內外客家人約有1億人。歷史上往南遷徙的漢人不計其數,遠遠大於客家人的人數,換句話說並不是所有從中原往南方遷徙的漢人都演化成為客家人,道理和原因何在?客家人是如何成其為「客家人」的?客家人無論去到哪裡,無論在哪裡的客家人,都非常重視立祠、祭祖和修家譜等,這個特點非常鮮明和突出,客家有諺:「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崇祖重家的傳統一方面保全了自己的文化記憶,另一方面也加強了族人的凝聚力,讓客家人變得團結和具有群體意識。其次,得益於地理環境。
  • 客家人的由來與客家精神,身為客家人你一定感到自豪!
    傳·承·客·家·文·化客家人由來
  • 客家人是什麼人?是少數民族嗎?為何客家人的祖輩來自江西?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現在都知道我們是56個民族。除了漢族還有55個少數民族。但是有一種人,我們聽得很多,但是又對它不是很了解,它就是——客家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南方江西省。客家人只是一種稱謂,也不是什麼少數民族,更神奇的是,它們大多數都是來自江西省。為什麼客家人這麼多,大多來源於江西呢?
  • 客家人的由來
    在我國的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地,生活著大量的客家人,客家人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客家文化也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客家人形成的原由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的贛州地區18個縣市區、福建西部,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香港部分地區,分布約120餘縣。
  • 客家人的由來及分布
    客家人的由來及分布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
  • 尋根系列(序):漂泊的客家人,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叫客家人嗎?
    「你是深圳人,為什麼來我們湖南呢?」「因為湖南是我媽媽的老家啊,我們跟媽媽回老家的。」「湖南是你媽媽的老家,那你的老家在哪裡啊?」「我的老家在梅州,我是客家人。」「你是客家人啊,客家人是少數民族嗎?客家話就是廣東話嗎?」然後Cathy便答不上來了。Cathy姐妹倆都出生在梅州,生長在深圳。阿公阿婆常叫她們客家妹,有時會跟她們講客家話,但家裡和幼兒園都是普通話環境,她們不會講客家話,也不了解客家的文化和習俗。這個春節,帶Cathy姐妹回梅州過年。
  • 在深圳,客家人讓人心服口服!
    或許你對客家還很陌生,但你一定吃過鹽焗雞,看過大圍屋,讀過文天祥,聽過張國榮,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曾和客家人擦肩而過。 大家都知道深圳是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但是深圳的移民史可不是始於1980年創建經濟特區之初。
  • 福建土樓:客家人靈魂的歸宿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中原的戰火逼得人們漸漸遷徙,有人北上闖關東,有人南下,而他們當中較早的那一批,便隨著歷史的進展而不斷南下發展,成了福建一帶最早的客家人,修建了土樓——並成為了世界遺產的一部分。但是福建土樓的由來並不是都如其美好的外表下所描述的那樣的,客家人從它方而來,為了生存他們團結在一起,稱為客家人,也許他們不知道其他人來自何方,但是他們卻記著他們是一類——客人。
  • 【客家文化】客家人的由來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
  • 客家人從哪裡來?他們是中原人嗎?你的祖先是客家人嗎?
    說到「客家人」,大家也許都聽過這個詞,作為漢族八大民系中唯一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由於方言和習俗都相當特立獨行,有時甚至會被誤認為是少數民族,那麼客家人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又是從哪來的名字?為啥這麼奇怪?
  • 客家人的「過房」習俗,你知道嗎?
    客家人「過房」習俗一般有幾種:賣乖、安乖、立嗣(真過房)、入贅(入屋)、鼎兩房等。 安乖(過繼)、象徵性過房 安乖(過繼)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健康成長,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有些小孩出生後身體虛弱多病或經常啼哭,客家人會認為是自己家族不夠興旺
  • 「粄」,一個具有傳承精神的客家人美味,你想要嗎?
    說到廣東食物,我們不得不說美味來自客家,客家有一種特別有趣的食物叫「粄」,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讀這個詞,但他並不影響客家人對他的喜愛,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與古老相比,很多人已經開始忘記一些東西,但仍有一些人在文化和飲食方面應該繼續繼承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而客家人的「粄」是一種具有傳承精神的美味
  • 立夏時節,客家人的習俗
    客家人,從秦末將領趙佗領兵下嶺南時期就從中原地區移民過來,因此,客家的傳統節日習俗,往往也帶有明顯中原漢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客家人那麼,經過這麼久,客家人自己的習俗還在流傳嗎?一起來看下客家人立夏習俗與風俗。
  • 你是客家人嗎? 文 呂必生
    遊子遠行,異國他鄉;只要能聽到客家方言,無比的親切;即使是陌生人在講客家話,也會情不自禁地過去湊熱鬧敘敘,那怕是客家話小吵小鬧也是一番獨特滋味,客家人的歷史來源更值得了解;咱客家人牢牢記住:「禮敬他鄉人,待客如一家」,無論何時何地,都是爽朗的對朋友們說——我是客家人!
  • 你對客家人的認知可能是錯的!
    說起客家,你首先想到是客家妹子吧,聰明水靈,信手捏來的山歌,一副好嗓子。再多點了解的,大概就是贛南臍橙、梅州梅菜扣肉、白切雞、鹽焗雞?然而,客家真的遠超出你的認知,甚至顛覆你的看法。 圖片源於網絡前段時間跟一朋友喝茶,聊起家鄉的些許故事,他問我:你老家是哪裡的呀?我:贛州。他說:哦哦哦,我知道,就那個種臍橙的地方吧,聽說那裡是客家人,那你是少數民族啦。我:一臉茫然。於是,就給他做了小小的科普。
  • 在深圳,客家人真的很強大!
    意味著原居民當中有近六成都是客家人 甚至 深圳這個名字的由來,也和客家有關
  • 客家人的傳統 「夾菜」 習俗,你知道多少?
    客家人非常熱情,有客人來,會幫客人夾菜,但今天所說的夾菜,不是幫別人夾菜,也不是自己夾菜,而是「夾菜」。舊時客家人由於擇山而居,耕地面積相對較少,所以產糧也就不多,因此客家人更加愛惜糧食,深深地知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一粒飯一根菜掉在桌上也會撿來吃下去。在他們眼中,糟蹋糧食的人是敗家子。暴殄天物,那是罪過。
  • 身為客家人,你知道客家建築為什麼是「圍屋」結構嗎?
    一、客家人與圍樓提到圍樓就要提客家人,可以說客家人不一定都住圍樓,但是住在圍樓裡的一定是客家人。客家人,是漢族族群分支,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 「卷仔粿」是客家人的美食?
    據我走南闖北的閱歷——有客家人足跡就有牛腸粄!本人親自吃過的地方有(1)福建省的閩西南所有含有客家人的縣份都有,以平和大溪九峰、永定、長汀、為最,北至永安(永安叫扎扎粿,大概他們把捲成為扎);(2)廣東潮汕梅州揭陽廣州(廣州叫河粉,可卷可不捲);(3)廣西的柳州玉林桂林,特別是柳州和玉林;(4)臺灣部分地區,也是客家人帶去的,主要是平和大溪客家人帶去的(這點不夠確定);(5)湖南局部地區(好像株洲,也是客家人)(6)越南,分布地不詳,但我在美國遇到過一個越南華人
  • 潮汕客家人
    《潮客一家親》知道中國最大的客家土樓是哪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