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 家 人
客家人,是指在古時從中原南下的漢人,經過長期的遷移,最後到達並定居在閩、粵、贛交界地區,並形成有別於周邊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習俗和其他文化事象的群體。在南北朝、北宋戰亂期間很多漢人南遷,與原著居民雜居。既然不是原住居民,自然就是客人了,土著與客人區分,然後客家人就這樣稱呼而來了。又稱為客家民系,是一個具有顯著漢族與山區少數民族特徵的特殊民系,也是近代在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民系形成的標準。其一,客家方言。客家人之所以區別於非客家,其中一個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語言。客家方言不僅是客家之成為客家的標誌,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認同的內聚紐帶。具體來說,一個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個客家人認同為自己的屬群,其最直接也最簡單的道理是因為雙方都講一樣的客家話,而不是因為共同的地域、血緣之類的東西。其二,大本營地區的重要文化現象。所謂文化現象,是指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直接或間接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的那種深層性的文化事物。如民俗、宗教、生活理念、價值取向、心理情感等等。當代的文化人類學研究成果表明,人類不同團體(群體、屬群等)之間的自我認同,除了種族、血統等這些先天性的因素之外,主要的就是文化現象。客家源流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由於戰亂等原因,他們逐步往江南、再往閩、粵、贛邊,與畲峒民族融合,最遲在宋明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 ,清代初年客家人從以梅州為中心的閩粵邊區,又往南方各省乃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遷徙,並最終成為漢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異的重要民系族群。 據有關學者估計,全世界約有幾千萬客家人。其中約一千多萬人分布在中國大陸的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湖南、海南、、雲南、貴州、浙江等10餘個省(市、自治區)的 100多個縣(市),廣東省本地客家人數達到一千萬左右,佔到廣東本地族群的八分之一。約100萬人分布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約500萬人分布在除中國外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秘魯、模里西斯等80餘個國家和地區(起源於幾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運動),客家語也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梅州被譽為「世界客家之都」。
客家人,或稱客家人、客家族群、客家民系,在四川稱為土廣東人,是嶺南漢族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的說法起源於廣東四邑地區,清初梅州人外遷珠三角,被廣府人稱客家,遷廣西,稱來人,遷江西,被稱棚民,後改客籍人,至今江西等地稱客家人為客籍人,客家人是太平天國運動與紅色蘇維埃革命的主力。為建立各個民族平等的新中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是當時的四邑族群對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作為廣東本地三大族群之一的客家民系。廣東客家人對內會用客家話交流,對外會用廣州話和普通話交流。在中國大陸主要分布在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廣西東南部以及福建南部、江西南部、廣西南部、湖南南部。秦朝末至宋朝初,黃河流域漢族居民數次從北方南遷,抵達粵、閩、贛三地交界處,與南越族、閩越族、畲族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
清初,客家人從粵贛閩邊區的廣東的梅州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而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廣東的梅州市則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區之一而被宣傳為「世界客都」,廣東的河源則被稱為千年「客家古邑」。由於海外客家華僑都來自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為「客家僑都」。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混血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之都」為嘉應州。
關於客家淵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種:
(1)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2)北方南遷漢人融合南方土著發展演變而來
(3)南方土著融合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在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在漫長歲月裡,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不斷融合當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大民系
遷徙原因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就遷徙行為而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與遷移過程的歷史相對應,遷移原因在各時期各不相同。總概各種遷移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1.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積與人口數量的逆向發展,這是經常發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戰亂。殘酷的戰爭使繁華的城市和富饒的鄉村化為廢墟,數以百萬計的人在戰亂中喪生,剩存者為尋求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迫背井離鄉,遷徙各地,這是大規模突發性遷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職遷調定居。
④遊學、經商.
⑤爭鬥,包括政治鬥爭,經濟鬥爭等。
2.與移入地有關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開發早,南方開發遲。面積遼闊,人口稀少而戰亂又少的南方有著南遷漢人定居發展農業的良好條件。如廣東梅州在南宋時,「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悉汀贛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無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給廢。」加上唐宋時期在南方百越地區推行「毋賦稅」政策。這些對北方逃難的漢人看來,可謂「世外桃園」,而紛紛定居於江南、嶺南地區。
3.與介入障礙有關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從河洛、中原遷至江南、嶺南地區,就交通條件,雖極為困難,但也不是無路可走。從秦代起,就有驛道;從隋代起,就有運河水道,特別是東南道路和嶺南道路;從宋代起,就有「塘鋪」等。
東南道路以大運河為主幹,把關中、淮南、東南連接起來,並延伸至今贛、閩等地。入嶺南道路有4:一由荊襄道路南下湖南,經湘水、靈渠、桂江、西江進入珠江三角洲;一由湖南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一由長江、贛江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粵東。道路的暢通為歷代客家先民南遷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封建政府的拓墾,如康熙23年的「遷海復界」,康熙51年的「湖廣填四川」等,也為客家人的再遷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4.與個人心理、生理有關的因素,即「已因」。
遷移者是具有特質的人,而不是遷出地的平均人,體現為富有冒險精神、不滿現狀等等,與個人因素密切相關。如把身體矮小者稱為「末朝人」的實質。
遷移過程與路線
北方漢人南遷歷史記載很多,但客家人先民由中原大批南遷始於何時,學術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始於秦,也有人認為始於漢或三國、或東晉、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遷移有「二次說」、「三次說」、「五次說」、「六次說」、「九次說」等,也有人不分批次只說遷移,莫衷一是。一般認為客家大規模爆發式的遷移有5次,其遷移模式和路線總的來看是從北到南、自東到西,從平原到丘陵、山區,沿著河流到核心地區,由國內走向國外,散居世界各地。
主要受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的影響,北方漢民大量南遷。其遷移遠者自今日山西長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靈寶等地,沿潁、汝、淮諸水流域,向南行動,到達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贛沿長江北岸。
主要由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及藩鎮割據等戰爭影響,南遷者遠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壽縣、阜陽等地渡江入贛,更徙至閩南;近者則從贛北或贛中遷至贛南或閩西,或粵北、粵東邊界。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農民起義的影響。宋末客家人參加文天祥領導的抗元失敗後,為躲避元朝的追捕誅連,形成空前的大遷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的特點,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區居民的特徵。元末明初的戰亂,又觸動了客家人的遷移。遷出地多為福建,遷入地則集中在嘉應各地。主要原因是嘉應各地位於嶺南東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較多的低洼丘陵地區可供開墾,加上在抗元過程中一度變為廢墟,即響應「文陸號召從軍勤王,崖山之復,州人士死者十盡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從他邑遷來重新組合。由於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遷入嘉應一帶,從而使嘉應成為客家腹地,成為客家的聚居中心,擁有「客都」的地位。總之,這一時期的遷徙是在第二期基礎上由贛南、閩西遷至粵東、粵北地區。
遷徙原因一方面是內部人口的膨脹,另一方面是滿州貴族入主中原的影響。由於山多田少,人口與耕地矛盾的越來越激烈,不斷有人往外遷徙,如明嘉靖年間從程鄉、長樂遷海豐、歸善等沿海地區,從汀州遷至福州等地。清
初康熙年間從嘉應、韶州各屬遷至以廣州為核心的增城、花縣、新安、東莞、鶴山等地。「復界」時遷至今天的寶安、深圳、香港、中山、臺山等地,「湖廣填四川」時遷往四川、廣西、雲南等地。
由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遷徙。
廣東西路事件後當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資助下向南遷入高、雷、欽、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聞最多,遠者渡海至海南島崖縣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統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參加起義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殺,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換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門、汕頭、廈門和海口一帶,象契約華工一樣,被迫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北美洲等地從事苦役勞動。這一時期主要由廣東中部、東部遷至西部、南部及海南與東南亞等世界各地。
並不是每次遷徙都是客家的遷徙,而是有嚴格區分的,一般認為南宋以前的遷徙是客家先民的遷徙,南宋以後才是真正含義的客家人的遷徙。客家的遷徙不是象水波一樣,一波接著一波,也不象射箭一樣,一步到位,也不是有組織、有領導的,而是無組織的非常煥散的遷移。
客家人 - 形成
目前的主要觀點有:五代宋初;宋明時期;明代中葉以後;清代中葉以後。
一般認為在南宋時客家群體分化成為漢族的一個支系,初具規模。到明代中期,已經人數眾多,成為一大社會勢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識更為增強,在社會舞臺上表現很是積極、主動。客家在南宋時期形成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客方言的形成。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標誌。據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
相當的人口規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載體,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就無所謂民族、民系。對客家人口的歷史估量,難以用統計數字表示,但可從客家集中區的縣治數量作分析。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廣東東部北部叫客話、客家話;在廣東西部和廣西東南部叫涯話、麻介話、新民話;在湖南瀏陽叫客姓話;在四川叫土廣東話。但通稱客家話。這是自稱和他稱的合一。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於大陸的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部分地區。其中主要的區域是廣東東部和北部,廣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粵閩贛邊區一帶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區。在海外,臺灣和香港有部分地區講客家話。東南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以及美洲華僑、華裔中也有不少講客家話的。
(來源網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