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向全球發出的預警顯示:3600億隻從非洲來的沙漠蝗蟲,已經到達巴基斯坦和印度領土,距離我國近在咫尺。
一、蝗蟲的危害和現有的針對手段
3600億隻沙漠蝗蟲是什麼概念呢?破壞力又有多大呢?
1月中旬,在肯亞東北部發現的的蝗蟲群長60公裡,寬40公裡,而一平方公裡的蝗蟲群一天便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
受到蝗蟲威脅的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直接宣布農業生產直接停滯,印度學者預測蝗災將造成印度糧食減產30%-50%。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害,各國人民分別拿出了自己的除蟲絕技:
1、使用裝有地圖傳感器和噴霧器的無人機噴灑殺蟲劑,這種方法非常高效,但弊端也很明顯——沙漠蝗蟲遷徙速度太快了,殺蟲劑很難造成太大的威懾力;
2、吃貨們表示,沒有一隻蝗蟲可以在油炸和爆炒的情況下,安全過境;
3、飼養雞鴨,利用這些小動物吃掉蝗蟲;
近幾十年間,新疆爆發的幾次蝗蟲災害中,雞鴨鳥兒都成展示過自身在消滅蝗蟲這方面,卓越的戰鬥力。
但在這場數量懸殊的戰鬥中,家禽的數量佔據明顯劣勢,預計它們只能擔當輔助打打助攻……
4、人工捕捉蝗蟲,做成動物飼料;
5、藉助喜馬拉雅山脈這種天然防線,將蝗蟲抵擋在高山長城外。
綜合現有的預防措施來看,主要還是一靠科技滅蟲為主,二靠生物防治為輔,三便需要蝗蟲侵襲路徑中的多個國家,團結起來,共同承擔責任,把這場人蟲戰爭分割好戰區,逐個突破。
二、為什麼不能靠吃解決蝗蟲災害
在所有解決蝗蟲的方案中,「吃」成了不少朋友比較熱衷的方案,但這種方法為何不被用作抗蝗的主要手段之一呢?三個原因。
1、成群的蝗蟲有毒
平日裡我們見到的蝗蟲,大多數是以個為單位,隱藏在稻田、菜地間,而非洲蝗蟲不一樣,它們動輒便是以億為單位,進行集體遷徙的生物。
非洲蝗蟲為了能夠讓同類們聚集到一起,會散發出一種叫做苯乙腈的物資,人如果吸入了它,輕則會造成頭暈眼花的症狀,重則會致死。
除了苯乙腈外,我們提到過不少地區為了應對蝗蟲危害,都使用了大量殺蟲劑,這種殺蟲劑未必對非洲蝗蟲致命,但通常對人類都有效……
2、對個人而言,蝗蟲的捕捉、儲存難度高
晉高祖天福七年四月到八年四月,山東、河南、關西等地爆發了大規模蝗災,一年之內,祝郡內「草木葉皆盡」。
華州節度使楊彥、雍州節度使趙瑩想了個法子:讓百姓大規模捕捉蝗蟲。
兩人規定,抓住了多少蝗蟲,就給多少糧食:捕蝗一鬥,以祿粟一鬥賞之。
百姓們看到官府的告示後,一開始非常有激情,大家便一起行動起來,開始了捕捉蝗蟲的任務。
在捕捉蝗蟲的過程中,大家發現了這看似簡單的事情背後,有幾個很關鍵性的問題:
用什麼工具捕捉?
蝗蟲會飛,人不會,怎麼能夠保證辛辛苦苦抓住的蝗蟲數量,既抵過抓捕蝗蟲所消耗的糧食,又能有所盈餘?
蝗蟲會遷徙,人不能跟著走,蝗蟲走了,到哪裡去抓?
蝗蟲數量呈倍數增長,抓的數量抵不過蝗蟲增長的數量,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
難!難!難啊……
放到現在,這同樣是一個大問題,看到非洲朋友們拿著抓蜻蜓、蝴蝶的網去抓漫天飛舞的蝗蟲時,我只覺得畫面太讓人無力了,這實在是抓不過來啊……
3、蝗蟲的破壞性,遠遠超過食用它所能夠帶來的收益,換言之,蝗蟲不能替代糧食養活一家人
藉助吃蝗蟲,度過災年,或者彌補損失的做法,理論上很美好,但實操的過程中,卻沒有這麼容易。
一平方公裡的蝗蟲可以一天內吃掉3.5萬人的糧食,但3.5萬人卻不能將這群蝗蟲,轉換成相應的糧食:一是這種蝗蟲有毒,不適合多吃,二是平均到家庭能夠捕捉到的蝗蟲數量,不能起到糧食填飽肚子的功能,它也同樣不如糧食耐儲存。
結語
非洲沙漠蝗蟲入侵,是一場不容忽視的災害。
我們在面對這樣能夠造成巨大破壞的災害面前,不應以「吃光就完事」這樣輕視的態度對待我們的對手,畢竟,當我們看輕對手的時候,最終承擔後果的還是我們自己。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